王 爽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从近几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还是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实践,都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开阔了平台,可以说这也是时代之需、个人之需。因为当下的中国,从思想信念到社会意识都经历着众多的矛盾与冲击,从国际交流来看,文化思潮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断动摇着人们原本固化的思想观念;从社会发展来看,转型期的种种矛盾也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的底线思维、道德意识都开始大面积滑坡。这种境况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问题,与此同时,也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的紧迫性。
“大思政”育人格局旨在使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学习课堂的束缚,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校门到家门再到社会之门的全面覆盖。学校、家庭、社会作为学生教育的三个主要阵地,在各自教育领域扮演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职责和角色,是支撑起三位一体“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三个支柱,构成了新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严密、完整的教育体系。[1]但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要素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尚存在所承担的义务、职责、作用发挥不到位的情况,即存在作用发挥的短板,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失衡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两者之间出现了失衡,教师教授的知识不能完全转换为学生的知识,是教学矛盾中最直接、最致命的问题。众所周知,纯粹理论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吸收习惯,不但与学生的兴趣、实际需求都产生严重的脱节,还会引起学习上的反感,由此引发巨大的问题。学生越学越厌学,教师越教越急躁,甚至产生了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很多家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开设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是学校的责任,习惯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寄托在学校和教师身上,却忽视了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任由家庭因素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的功能继续弱化下去,必然会导致三位一体“大思政”育人格局失去平衡,带来不利的影响。其实,学生来自家庭的影响不容忽视,父母的思想认识水平、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父母如有思想品德方面瑕疵,很容易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甚至对教师的思想教育产生怀疑感和抵触感。
与学校、家庭因素相比,社会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也是一个大染缸,不论是歌颂奋发有为、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正面主旋律精神,还是需要抵制的坑蒙拐骗、不择手段、见利忘义等负面社会音符,都是社会大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现实写照。社会对学生的教育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上充斥着大量的、负面的、不健康的信息和价值观念,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思潮在社会中还是有很大市场的,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极为不利。如果不能尽快转变不良社会风气的状态,必然会对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如果社会能够持续弘扬昂扬向上的主旋律正能量,那么学生的成长空间就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在开展“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建设过程中,若想确保措施的有效落实,一定要坚持如下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紧紧围绕“人”这一中心开展的,这里讲到的人也必然是“社会人”,带有社会属性,旨在通过思想上的教育与升华,起到规范社会行为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说,以学生为中心是“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的首要原则,也是根本遵循,这就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成才环境,紧紧围绕其实际需求,密切关注其思想动态。唯有此,才能按照科学的规律以及教育的原则,构建适应于社会发展、适应于学生真正需求的思想政治育人格局。
“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涵盖了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而且就功能而言,它是把多种教育因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制度保障、体制机制、教育资源等融合为一体的庞大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系,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提升与推进。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渠道,发挥教化育人的作用,并且要充分利用家庭氛围、校园文化以及丰富的教育基地等资源,确保无论在课堂教育还是生活实践中都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并完成相应的目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教育手段、教育路径、教育模式上都要做到与之相符,并且共同推进。我们尤其要注意和强调的是,“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不只是思想政治老师的工作,也不只是辅导员的工作,这需要各个部门、各个领域进行协作,才能形成合力。比如思想政治教师或者部门要做好学生的基础工作,后勤部门要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加强对于“真善美”的引导与宣传,举办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互相促进,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无疑积淀了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其固有的历史传承、使命任务,这些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礼让谦卑、百善孝为先还是忠诚爱国、舍己为人,都应该渗透于“大思政”教育之中,并且毫不动摇。但是教育的魅力和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的传承,还应该致力于对时代精神的有益把握和创新。不可否认的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要学会及时纠偏。比如,就当下而言,很多学生生活目标虚无,找不着前进的方向,陷入疯狂物质追求的泥潭,这些都要求我们用动态的、调整的、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意义以及目的,尤其要制定相关的教育目标,创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用新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新问题,这样既能在新形势下有新作为,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人而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断地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大思政”育人的时代性、实效性、专业化,赋予其熠熠发光的时代意义、时代价值。
“大思政”育人格局建设的方向就是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平衡,为学生的思想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提供稳定的土壤。
家庭是学校的延伸,也是对学生教育的源头和基础。家庭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自觉对孩子加强思想教育,父母要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样,模范遵守各项党纪国法、法律法规、民俗习惯、社会公德以及其他约定俗成的礼仪规定,在为人处世上要做到公道正派、光明磊落,心胸宽广,积极向上。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注重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注意自身的仪表和礼仪得体,平时不说脏话、假话、虚话,用好文明用语,在待人接物、与人交往的时候做到分寸得当,举止得体。要积极倡导良好的家风,全面加强家风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在互动性的影响下,教师不仅要承担着教师的角色,也可以转换为学生的角色。同样的,学生不仅要承担着学生的角色,也可以转换为教师的角色。互联网时代的出现,让学生能够自主从互联网消息媒体获得教师那里没有传授的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反向教授给教师。教师可能因为时间、兴趣等条件的限制,在某些方面知识的获取上,反而不如学生获得的知识新颖、全面和有趣,即使是思想政治任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知识储备上,在某一个方面也可能不如学生自主从互联网上学习了解得更多。因此,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可能就要换为学生的地位,接受学生对自己进行知识的逆向传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地位互换的过程。教师要积极运用互动性来提升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互动性教学,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学相长的具体的成功实践。[2]
学校、家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整个社会必须团结起来,共同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创造一个和谐积极的环境。整个社会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倡导昂扬向上的社会主旋律,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上多接触阳光的、正面的、积极向上的元素,推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社会氛围的形成。公安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执法部门要积极作为,大力查封、取缔黄赌毒不良信息网站、黑网吧等负面信息载体。教育部门、公益组织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活动、社会志愿服务、义工劳动、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促进学生的价值观能够健康成长。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谈“大思政”育人模式离不开“创新”二字,由于新时代新的特点、新的要求、新的问题的出现,都凸显了创新育人模式的重要性。尤其是学校的教育情况不同,学生个体发展又有差异,这都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用新的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比如在遵循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性的总的框架下,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出发点,对于课程内容、授课手段、实践方式等进行革新,不能总是本着老思想、老观念来进行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有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很多革命教育基地、红色展览馆等做得有声有色,可以充分借鉴并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以及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还有就是在课程设置和培育引导上,要避免重文轻理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不分文科、理科,反而应该根据专业学科的不同特点,在讲授过程中做到侧重点的不同,聚焦学科专业领域的时代变迁、历史发展等因素,凸显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性,这样才能让“大思政”始终保有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