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晓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语言生活是运用、学习和研究语言文字、语言知识、语言技术的各种活动。现当代小说的文学创作,无不反映其真实的语言生活。南翔在小说创作中以凝练、深刻,近似洁癖的语言表达,还有对语言本身的熟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绿皮车》《抄家》等小说集中,若干片段嵌入普通话、方言等概念,利用民族语和通用语巧妙互补、熟练运用外来音译词和方言介入小说人物语言的方式方法,把语言的精妙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后,有作品《回乡》讲述“我”大舅从台湾回乡省亲的盘根错节,其历史之殇、家国之痛,犹如唇齿相依,彻骨之寒。在语言技巧方面,小说善用名词和动词,注重文字的韵律,对多维语言身份构建与认同偶有表述,在语言表达方面又胜一筹。南翔新作《洛杉矶的蓝花楹》,讲述了一个跨文化的情感故事,本文欲意新究,探寻跨文化交际的多元化语言格局,以及语言生活对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小说创作的影响和作用。
中篇小说《洛杉矶的蓝花楹》讲述了南方高校的一位女教师,远赴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后的经历。在南加州大学的南门外,她偶遇古巴裔(二分之一中国血统)的美国籍货车司机洛斯尔,两人因车刮碰而蹭出了情感的火花。这位向老师在国内早已离异,独自带着念小学的儿子秋生生活。受传统婚恋观以及“让儿子健康成长”思想的影响,向老师在与洛斯尔的交往中,有着各种纠结与不堪,让读者感受到五味杂陈。故事孰是孰非,喜欢与否,难以评判。鉴于小说语言表现出的丰富内容、体现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文将以语言生活为切入点,即运用、学习、研究三个维度与语言本身、语言知识、语言技术三个方面的纵横交错,[1]与小说《洛杉矶的蓝花楹》中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世界进行比照。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既具有自然属性,例如声音、视觉形象等;也具有社会性质,例如社会构建和认知等。[2]小说中的语言具备虚构、虚拟等特点,一方面,作为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体现了其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作为小说中的描述语言,则体现了其社会属性。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洛杉矶的蓝花楹》小说中的语言使用者和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语言现象,方法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偏向于定性研究。本文试图站在小说人物的角度去理解人类行为,强调自然观察,注重内容,适当阐释。南翔在《洛杉矶的蓝花楹》中涉及诸如人类语言学、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心理、语言教育、话语研究等多个领域。本文将采用归纳、综合、描写等基本的研究手段,对其小说中的语言进行个案研究。
人口族裔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变化,也带来了小说中丰富的语言生活,呈现出对现实生活完美和凝练的再现。小说用中文写作,内容涉及汉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还有广东台山的方言,出现了一些中国成语和方言俚语。
1.语言文字。小说中,洛斯尔第一次宴请向老师和秋生,是在“發”餐馆。“發”字,中式具有代表意义的用字,并用了繁体字,用引号加注。文字之于书面语,犹如语音之于口语,都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即便是虚拟的小说情景,作者选用“發”餐馆都显得别具匠心,中式餐馆配以中式招牌用字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而亲切。洛斯尔陈述认识向老师的原因是爱、屋、及、乌,当向老师听到他几乎是一个音调,一字一顿地念出“爱屋及乌”时非常吃惊,他竟然知道她来自中国。向老师侧耳偷听儿子秋生和艾娃的对话,一会儿英语,一会儿西班牙语,从人物形象的听感上,建构了多维语言世界。
2.语言知识。文中运用语言知识展现逼真的人物形象。向老师作为高校文科教师,掌握中国成语、民间俚语以及古诗词,同时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交际能力。向老师对洛斯尔讲解,司在汉语里主要是动词,司机,是掌握机器的人。掌管厨房、做饭的人则称之为司厨。洛斯尔讲解Havana时,同样运用了专业的语言知识。在言语交际方面,更体现了多语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语言能力。为了让向老师对秋生在球场受伤事件释怀,洛斯尔冒充巴西裔同学的家长写英文道歉信,巴西的国语是葡萄牙语,而他不会葡萄牙语,只好用英文。事实上,南美人把葡萄牙语作为母语,在美国也多半使用的是英文。小说创作中的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小说人物对语言知识的运用,以及小说创作者对语言知识的驾轻就熟。
3.语言技术。2015年11月17日,牛津大学出版社和迅键公司联合推出《牛津英语词典》年度词评选:一个喜极而泣的脸庞 ,成功逆袭千万词语,当选年度词汇。[3]小说中多处运用微信表情符号进行语码转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洛斯尔夸中国媳妇厉害时,用了一清二白这个词。向老师回复:那叫一清二楚。告诉你一个中国成语,洞若观火。洛斯尔接着聊:洞……若……观……火,为什么是洞里面看火呢(一连串的笑脸:偷笑,憨笑,坏笑)?她也不便在手机里详细解释:此洞非彼洞,此洞为形容词,是清楚,透彻之意。小说中对语言技术的描写,伴随着语言知识的正确运用,读来生动活泼,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创作增色不少。
语码转换,是指在会话中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可以是两人之间,也可以是同一个人的句子和句子之间,或句子中的字、词之中。向老师为了在孩子面前隐瞒和洛斯尔的恋情,只敢晚上与洛斯尔联系,在微信聊天中,多用表情符号传情达意。
1. 表情符号的语码转换。
小说是用语言写成,如果小说文本中直接出现表情符号,似乎不太符合现代白话文的体例,南翔在小说人物语言描写中,成功对作为聊天工具的表情符号进行语码转换,不仅反映出人物交流时对语言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而且反映出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
例如:手机从秋生手里回到向老师手中后,她通常主动询问:
休息了吗?
等待近乎焦虑的对方很快回答:
没有啊,一直在等你呢!
……
好笑(这里通常是一个表情:打哈欠,或者翻白眼)你难道平时不是独自去睡的吗?
天下最可怜的男人,是独自去睡的男人(可怜)
……
(自怜)
把两个可怜,合并到一起,就变成了(甜蜜,外加一束放出异彩的玫瑰花)
……
那还得等20年?!(惊讶,外加一束放出异彩的玫瑰花,一枝凋谢的玫瑰花)[4]
2. 多语人的语码转换。
能否对语码进行转换,可以成为一个人是否是双语人或多语人的标准。出生于多语家庭洛斯尔以及他的女儿艾娃,是小说塑造的多语人形象,在言语中多次出现语码转换现象,转换多以实词为主,符合语码转换的基本规则,为两人对话间的语码转换,提供了语言信息。比如艾娃说报考的学校,那里的食品专业很有名,所以想去。弟弟指着姐姐的鼻子说,那你百分百是一个吃货!“吃货”一词,姐姐听不懂,看着爸爸。洛斯尔与向老师小声嘀咕,说了一个英文俚语,洛斯尔再用西班牙语翻译出来。另一种语码转换是提供句法和构词法的结构。比如向老师琢磨,儿子讲“她们把什么都摊开了,那就没什么事了”,他讲的是“他们”还是“她们”呢?又想,“他们”和“她们”有区别吗?汉语的人称代词复数,再铸一个新词,就是“他们”和“她们”的熔铸,一个家庭,无论夫妻,还是父女与母子,都会出现性别的错综或交融现象。语码转换让多语家庭交流更加方便,在小说的描写中也是妙趣横生。当秋生直呼洛斯尔名字时,被向老师制止,旋即向老师又被洛斯尔制止,洛斯尔觉得亲切,任由秋生叫名字,说,什么叔叔伯伯舅舅呀,在英文里都是一个单词Uncle!那时候啊,洛斯尔Uncle,还在古巴呢,在古巴的夏湾拿,也就是中国人翻译的哈瓦那。
传承语,也译为“祖语”或“继承语”,相似称谓有家庭语言、社区语言、族裔语等,传承语不一定是家庭用语,跟双语和多语相比,是一个更新的概念。小说中的男主角洛斯尔与原配妻子都是古巴裔美国人。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他们的祖父辈来到美国,父母都在古巴出生,他俩则都在美国出生。她的祖父祖母是西班牙人,意味着她有二分之一西班牙血统;他的祖父祖母是中国人,意味着他有二分之一中国血统。洛斯尔与原配妻子的女儿艾娃,在家里主要讲西班牙语,和她妈妈之间从不转换语码,电视也锁定西班牙语频道。如果使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Sabine博士的传承语研究框架,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形式呈现,横轴两端为实用与情感,纵轴两端为必要与次要,根据小说中对这个多语家庭成员的描述,在四个象限中相应位置如下:
图1 洛斯尔家庭语言象限图
图2 向老师家庭语言象限图
图3 洛斯尔+向老师家庭语言象限图
如图所示,小说人物的语言能力愈强,形象则愈丰满。男主人公洛斯尔具备说四种语言的能力,女主人公向老师具备说两种语言的能力,向老师儿子秋生具备说三种语言的能力,洛斯尔女儿具备说两种语言的能力。图一:第一象限为英语,意为最实用、最有必要的语言,第二象限是西班牙语,意为在洛斯尔家庭中,西班牙语是有必要且情感表达需要使用的语言,第三象限是中文,意为洛斯尔在情感上认同的语言,相比第四象限意大利语而言,洛斯尔使用中文,且幼年有母语习得经历,意大利语是他在小学时耳闻目染,跟老师习得的。图二:向老师一家三口均使用中文进行日常交流,为了学习和科研工作,向老师选择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向老师与原配丈夫都是中国人,祖辈父辈均没有外裔。孩子秋生在国内学习英语,到国外不出三个月,达到国内本科英语专业大一学生水平,向老师把孩子送到语言学校,想报名学习小语种西班牙语,语言学校报名未遂,而后孩子与洛斯尔女儿艾娃认识,习得西班牙语。
小说中好几处出现语言教育观差异导致的人物冲突,恍若真实的语言生活。在语言学校,向老师与一位南美混血中年女子发生语言冲突,这位女士在前台接待向老师,她皮肤栗色、声音好听、英文中夹带着西班牙语味儿,她说秋生年龄不够,语言学校只收14岁以上的学生,建议秋生学好英文,加上中文,勿需更高要求,向老师则认为年龄小一些学习语言更有效。向老师对西班牙语是小语种的认识惹恼了南美混血女人:除了巴西与海地,在拉丁美洲的19个国家都用西班牙语,在世界上讲西班牙语的人超过4亿,西班牙语还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向老师心里不服:拥有4亿使用者的西班牙语算什么呢?排在中英文之后。嘴上却不说,心里继续想通融一下,言语间未解对方调侃亚裔母亲的幽默,爆粗口不欢而散。善解人意的洛斯尔用西班牙语道别,带着向老师离开现场。洛斯尔或许听出对方英语中的西班牙味,于情急中用交流对象的母语表达歉意,以期得到谅解,体现出足够的语言机智。
洛斯尔与向老师并未结婚过家庭生活,但因恋情延续,彼此交流甚多,包括孩子艾娃、秋生在内,酷似由一家四口组成的新生家庭。故图三模拟演练洛斯尔与向老师的家庭语言象限图。
讨论一:洛斯尔的传承语是什么?
传承语始于家中,而典型的二语学习是从学校课堂开始的。传承语传承的不仅是语言,还涉及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Van Deusen-School认为传承语学习者有某种“传承动机”,是在与某种语言有很强的文化联系的家庭中长大的,是对祖裔语言产生兴趣的人。对该语言所属群体和文化的自我认同,以及学习该语言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对于传承语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从习得角度看,洛斯尔在美国出生、学习以及工作,英语作为最常用的语言,却为第二语言。情急中使用西班牙语,可见洛斯尔的语言技能与技巧,妻子的祖父母使用西班牙语,必然使其妻子从小耳闻目染。洛斯尔的祖父祖母都是中国人,幼年许是受到过汉语作为目标语的影响,对广东台山的语言习惯,古巴华人把哈瓦那念做夏湾拿,仍然记忆尤新:Havana音译过来,是英文的发音。古巴是西班牙语国家,西班牙语的v读作b,发音基本相同,有时可以互换。从这个角度考虑,Havana一词,音译成“夏班拿”比“夏湾拿”更贴切一些,在古巴则拼写为Habana。但是,英国人比西班牙人更早到中国,招募或者贩卖华工出洋到美国加州。到19世纪中后期,由于受到美国排斥,加州的很多华人移居到古巴,他们财力雄厚,形成夏湾拿华人区与华侨商业,他们来自美国,自然习惯讲“夏湾拿”而非“夏班拿”了。此处,洛斯尔在言谈中显露了自己对语言知识的运用、学习与研究,让向老师刮目相看,与向老师的交往中,他多使用中文,甚至中文的方言俚语。说话者在一些方面跟母语说话者相似,他们在童年中早期接受到目标语,然而,传承语说话者在第一语言的接触方面又不同于母语者,他们对母语的接触被打断,其范围和领域受到限制,通常局限于家庭范围的家人之间或者社区成员之间。因此,洛斯尔的传承语是汉语。
讨论二:向老师的传承语是什么?
向老师的原生家庭使用汉语,新生家庭也使用汉语。到美国遇到洛斯尔之后,假想的家庭成员发生变化。如果以语言习得理论视角来分析,强调实际的语言能力和家庭背景,主要根据语言水平来定义学习者。传承语学习者在儿童时期接触到某一语言,但由于转向另一门优势语言而未能完全习得该语言。无论如何分析和定义,向老师使用的传承语都是汉语,英语作为其学习的第二外语,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生着重要作用。
讨论三:艾娃和秋生的传承语分别是什么?
艾娃是洛斯尔和原配妻子的女儿,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在学校使用英语,显然,传承语是西班牙语。秋生是向老师和原配丈夫的儿子,一直使用汉语,到美国后英语水平飙升,而后跟艾娃学习西班牙语,可见传承语是汉语。
讨论四:假设向老师和洛斯尔结婚,生出的孩子传承语是什么?
小说中,向老师和洛斯尔未修成正果,读者未免有些遗憾。假设,他们俩结合,生出一个混血儿,本文建议尊重孩子的自我身份认同和主观能动性,根据其语言水平、家庭纽带,以及祖先用语情况来进行分析,作为假定的汉语传承语学习者,还应当关注这个孩子因为语言使用对自我身份建构的能动作用,尊重孩子自主选取语言作为传承语学习的权利。
《洛杉矶的蓝花楹》小说作者南翔,以小说语言淬炼的工匠著称于文坛,又以小说语言真实、情节逼真、寓意深远而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小说以语言为载体,成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南翔近年小说多以生态、自然、人文景象见长,而对语言生态、语言环境的描写,又以此篇为上乘之作。新时代的语言生活包罗万象、活力四射,在新媒体的助力下,让人目不暇接。[6]小说中出现了各种来源的新词语,以新的表达方式,伴随着新的呈现体式,从不同层面反映作者语言观念的更新、变化。小说以语言的多样性来塑造人物,使得形象更为丰满、逼真;语言不仅是单纯的交际工具,而且有着身份认同和知识建构功能;“中国式妈妈”从重视个人语言能力的培养,到作为大学教师,关心国家语言的形象和地位;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多语社会与多语家庭……如此缜密的语言生活要素,在小说中高度集结,又散落在字里行间,悄无声息、浑然天成,为读者提供了观察社会的语言维度。总之,随着中国语言走出去,海外华人的语言生活、世界范围的中文语言,以及丰富多彩的语言文本,对现当代小说的创作与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中篇小说《洛杉矶的蓝花楹》堪称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