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生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10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行动指南。习近平在福建工作十七年半,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关心关怀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诸多论述,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教师培养的指导性论述,其中蕴含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等内容,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期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无可替代。教育工作要遵循科学规律,并且发展的周期很长,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方面的要求相适应。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习近平高度重视教育,他在《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中对科技、教育与经济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作了阐述:“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环递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1]这一论述阐明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是抓好教育,即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正处于蓄势待发阶段,习近平高瞻远瞩,以战略性的眼光强调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工作中的优先地位。1994年11月,习近平在福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努力促进福州市教育工作有一个大发展。”[2]担任福建省省长时,习近平在2001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福建要在更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3]可见,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期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其对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发扬继承,体现了对我党一贯重视教育的作风弘扬。
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对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体现为深入各级各类学校调研,出席各类教育会议并讲话,每年教师节以各种形式看望或慰问教师等。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4]这是对教育事业作出的新的全面部署,明确了教育的本质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的地位、作用,为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5]这一重要论断,总览全局,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作出的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一系列论断,为我党在思想上理论上将教育的地位作了重要阐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篇”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现代化必然需要教育的现代化,而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优秀的教师队伍来支撑。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基础的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是教育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师的地位,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历史阶段的发展,教师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越是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突显。中国古代儒家把教师的地位看得很高。《尚书·泰誓》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将君师视为一体或将君师并列于同等地位。《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进一步把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习近平对尊师重教这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有着深刻地理解与传承。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关心关怀教师。主政宁德时,习近平支持开展“重教、支教、爱教”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1988年9月,习近平召开宁德地委班子成员办公会,专门研究教育问题。他讲到:“一是要肯定成绩看差距,把教育搞上去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一定要下决心解决薄弱环节,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这包括我们提到的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一无二有’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解决各地欠发教师工资的问题,稳定教师队伍;三是强调要分层次推进教育体制改革。”[6]1989年9月,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庆祝教师节和表彰先进教育工作者大会上强调:“教师节应成为社会尊师重教日。”[7]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每年教师节时他均亲率党政班子慰问教师,以市委市政府最高规格召开表彰大会,在社会上营造出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1991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的习近平轻车简从,来到闽江职业大学教职工宿舍,慰问教职员工,同学校干部、教授和青年教师代表20余人共进年夜饭。[8]2001年,习近平在福建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对于不按规定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挪用挤占教师工资的地方,省里将停止一切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类经费的专项补助,并追究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责任。”[7]2002年教师节前一天,习近平专门到集美大学慰问教师并与教师代表座谈。会后,他还特意去看望他在清华大学时的老师刘翠琴,给老师送上鲜花,并且深情地说:“谢谢您当年的教育和培养。”[9]这些论述和身体力行,体现了习近平对教师地位的重视。
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更加重视教师的地位,他的一系列关于教师地位的论述,对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5]这些论述凝聚了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八一学校等各种场合对教师地位的总结,是总书记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以自己亲力亲为的行动,把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升到全局性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推动历史前进的治国方略,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的亲力亲为带头示范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具有的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队伍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充分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待遇,让全社会羡慕教师这一职业,我国的教育事业良好发展局面才能有可靠的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才能千秋伟业、长盛不衰。
师者行为世范,方能传道授业解惑。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中国历朝历代对“为人师表”的教师师德都极为重视,并且均作为能否从事教师职业的先决条件。师德师风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力量,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的论述,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对师德师风问题的精准诊断和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向指引。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就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他在各种场合的教育论述中从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的道德底线意识、教师的道德境界追求等多方面阐发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建设内容。1990年9月22日,习近平在闽江职业大学迎新暨军民共建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以身作则、以德育人。”[8]习近平的讲话体现了其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品质和思想境界。
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更加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倡导好教师要做“经师”和“仁师”的统一,强调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师德师风进行了道德层面的定位,而且进行了政治高度的定位。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的标准,为新时代教师的成长指明了道路。“四有”好老师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化和提升,更有助于指引广大一线教师做好学生的“大先生”和引路人。广大一线教师要始终努力提高自身道德情操,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而不懈奋斗。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0]这一论述说明教师要立德树人,不仅要教知识,还要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结合学生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适合的成长道路。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1]“四个相统一”是新时代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客观要求。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统一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过程中;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是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的必备素质;求学问道是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要求,要关注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回答时代提出的命题;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术规范,社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理论创新,学术自由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前提和保障。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习近平对师德师风的系列论述,既高度注重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也高度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既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是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期望,体现了他对尊师重教历史内涵的一贯理解,体现了他对教师引导社会积极向上推动社会进步的热切期盼。师德师风的建设实际上关系“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重大问题。“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说明什么样的教师将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阶级性体现了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为国育人、为党育才,所以要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首要问题。
教育的基础在教师,教师培养的基础在师范院校。共和国成立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实践证明:师范院校的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所在,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师范院校建设。对于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教师要做好老师,要培养一大批好老师。师范教育就承担着培养好老师,培养一大批好老师的时代重任。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重视师范院校建设,到各地调研时只要有时间均要到各地师范院校看看。主政宁德时,习近平多次到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为宁德师范学院)看望师生,帮助师生解决困难。1991年教师节,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教师住房困难等若干情况后强调:“群众衣食住行是党和政府最关心的一件事。到2000年,我市要基本实现一房一住户的目标。人民教师很辛苦,教师的住房要按照房改的精神与要求,给予一定的倾斜、统筹,逐步加以解决。”[12]1994年11月,福州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根据闽江职业大学、福州师范专科学校等福州市属高校的实际,提出“适度发展专科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总体思路。习近平根据当时福州师资短缺的现状提出:“要坚持优先发展师范教育,办好各类师范教育,吸引优秀初、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2]习近平在地方工作时对师范教育的关心和支持,体现了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已经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教育,重视师范院校建设。他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师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和希望,是对教师专业标准的提升和引领,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细化与完善。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13]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第一次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人才的培养,重视师范院校体系的建设,重视有更多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选择师范教育,从事教师职业。因此,只有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办好师范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师范院校,形成层次分明、数量充足、办学特色鲜明的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才能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成千上万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培养国家公费师范生、师范生生均教育经费提高等一系列支持师范院校发展政策落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师范院校建设体系已经形成。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5]如何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事情。1991年9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福州市庆祝第七个教师节的表彰大会上强调:“各级党政领导要经常深入学校,倾听教师的意见和呼声,积极热情支持教育工作,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教育事业办好事、办实事,以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2]1994年11月,习近平在福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良好的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7]习近平在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期间,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新盖教师宿舍楼,引进优秀骨干教师,对教师实行全面评估考核,建立了一支专职教师为主,兼职和聘用教师为辅的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2002年9月9日,第十八个教师节前夕,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代表省委、省政府专程前往集美大学看望、慰问全校教师,他强调:“集美大学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机制,坚持学以致用、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科研要和当地实际相结合,要更有针对性。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坚持培养、引进、借用相结合,创造一个人尽其才的平台。”[14]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已经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理顺体制机制、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等方面,做了许多深刻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使命、角色、标准作出的一系列论述揭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对教师队伍建设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找准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13]在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对目前制约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教师编制、教师职称、教师管理、教师待遇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改革意见,尤其是针对教师普遍关心的教师待遇问题再次提出了“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一贯以来对教师发展的关心关怀,以及对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积极推进。广大教师身处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最有发言权,没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以及在改革中切实解决长期困扰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就不可能取得积极的成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人民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坚持把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来抓,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焕然一新。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时期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以及十八大以来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一是传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主政地方时,习近平重视教育、重视教师地位、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注重教师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实践经验,这为他十八大后系统阐述教师队伍建设观点奠定了重要基础。担任总书记后,习近平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更好地探寻其时代意义,使其实现新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又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系统阐述了教师的地位、价值和使命,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新的时代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强调“三个牢固树立”,对教师的内在要求更加明确;提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和“四个相统一”,使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更加清晰;提出“四有”好老师,使教师培养的方向更加明确;提出“四个引路人”,使教师的价值立场更加鲜明。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从根本上阐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教育发展规律、教师成长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三是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为新时代中国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和任务,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科学规划了加快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现路径和行动方略,绘制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路线图,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十七年半,无论在什么领导岗位上,始终关心教育,关心教师发展,积极开展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为福建教育事业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是福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习近平关于教师队伍建设论述形成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为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