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彦,李宝银
(1.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是21世纪全社会追求的目标。作为生态环境的根基,森林资源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度研究可以反映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有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等系统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已得到了高度重视。福建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环境优势,福建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一盘棋”思想,着眼加强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对于福建省而言,森林资源是促使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把森林资源与经济、环境发展相结合,已经成为福建省未来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分析研究福建省经济与森林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欧美学者最早开始关注森林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等首次提出“生态经济协调理论”[1],随后许多学者逐渐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与经济二者的关系问题。William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2]为资源环境和经济耦合分析开辟了新的思路与途径。目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区域经济与当地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证研究。研究内容涵盖了经济、人口、环境、海洋、旅游、产业集聚等不同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现状[3-6];研究对象既包括国家、区域、城市[7-9]等宏观领域,又涵盖林区、某个产业[10]等微观领域,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各子系统间相对独立的协调性分析,而对不同系统整体的协调分析相对较薄弱。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包括熵权法、隶属度函数、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投影寻踪模型、DEA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等。[11]由于许多统计方法可以在避免数据原始信息丢失的基础上降低数据维度,但无法直接表达综合情况,所以通常将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在指标体系构建上,建立科学、严谨的代表系统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内学者往往根据研究对象构建不同的经济-环境-资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2-13],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权威、统一的指标体系。
本研究将侧重于对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以及各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福建省生态经济的平稳、健康、持久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价值。
长期以来,福建省林业经济呈现依赖资源投入的粗放的发展方式,存在“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等问题。2006年福建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渐开始重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了解该政策实施以来的成效,综合分析福建省的森林资源、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状况,准确衡量与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本文主要参考姜磊构建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7]与李虹构建的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11],依据科学性、层次性、可行性等原则,结合福建省林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构建了涵盖森林资源、经济与环境3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同时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2007—2017年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方面数据。①其中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和2007—2019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等,个别数据缺失值采用线性内插法的方式补齐。
表1 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1.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避免量纲不一致对评价结果造成明显的影响,必须对指标数据展开合理地处理。本文选取极差变换法对数据展开处理:
2.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发展水平测算
借助SPSS25.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14]对森林资源、经济与环境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以森林资源子系统为例,对该系统的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成分矩阵与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计算得到各主成分得分,然后对各主成分得分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森林资源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
同理,可以求得其他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
具体表达式为:
n指的是提取的主成分个数,νt指的是提取的主成分得分,λt指的是提取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计算得出的μi指的是第i个子系统对应的综合评价值即综合发展水平。
协调指的是系统当中各个因素间或者系统间平稳而均衡运行的关系,在评价时可将协调发展系数表示为对系统之间各个要素展开度量的指标。刘小林提出协调发展是一个内涵明确而外延不明确的相对比较模糊的概念,可以基于模糊数学理论,通过隶属函数的分布密度函数来定义协调发展系数。[15]具体公式为:
式中,μi代表i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μi/j代表在i、j协调发展过程中,i系统所具备的综合发展水平,称为协调值;k=-2/s2,s2是μi的方差;C(i/j)代表i系统相对j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用于衡量i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对满足j系统需求的协调值相近度,C(i/j)越高则i系统对j系统间的协调性就越高;C(i/j)越低则i系统对j系统间的协调性就越低。同理,C(i/j,k)代表i系统对j系统与k系统的相应协调系数。
其中,系统间协调值μi/j的确定方法主要依据系统间的回归方程计算得到。当j系统的综合评价值为μj时,μi/j代表为确保同j系统能够真正协调发展时,i系统需要达到的发展程度。[16]建立系统间的回归模型:
α与β为待估参数。通过回归模型可知,为促进两个子系统更好地协调发展,μj变动1个单位,则μi须变动β个单位,即可以确定协调值
同理可推出一个系统对多个系统的协调值确定方法,在求出两个子系统间协调值μi/j后,建立回归模型:
φ、γ为待估参数。通过回归模型可知,为促使以上两个子系统同k子系统更好地协调发展,则μi/j变动1个单位,则μk须变动γ个单位,即可以确定协调值
不仅可以计算一个系统对另一个系统的协调系数,也可以计算两个系统或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系数用以反映两个系统或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两系统与三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系数C(i,j)和C(i,j,k)表达式分别为:
本文借助如下标准对协调发展度等级进行划分[11],见表2。
表2 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系数判别标准
对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检验值分别为0.682、0.655、0.622,表明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子系统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见表3。3个子系统所提取的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4.808%、97.924%、89.741%,均大于80%,能够代表系统的大部分信息。
表3 各子系统主成分、特征值以及方差贡献率
根据每个子系统提炼出的主成分,以特征值所占比重为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3个子系统各个主成分权重,通过(3)式,求得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3个子系统历年的综合发展水平,详细数据及趋势图见图1。
图1 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趋势图
由图1可以看出,2007—2017年,福建省森林资源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起伏波动较大,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而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出现了交叉增长的现象,即2008—2010年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高于经济系统,2011—2015年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高于环境系统,而2016年开始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又处于经济系统之上,可见福建省资源与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带动的。其中经济系统在2014年达到观测区间内最高值0.804后,接下来3年略有下降,都稳定在0.7左右;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从2007年-1.298上升到2017年1.294,这主要得益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对废水、废气排放量的控制。
由此可见,三者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同步的。2007—2017年,伴随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福建省环境同森林资源的综合发展并未实现同步,无法承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而在2014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保持稳定后,森林资源与环境的发展状况也得到相应的重视,福建省政府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增长质量,三者发展水平逐渐趋于一致。从2016年开始,三者关系基本稳定,综合发展水平从高到低分别是环境系统、森林资源系统和经济系统。
为了进一步对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情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25.0模型建立各系统间综合评价值的回归模型,并依据公式(4)—(8)计算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系数,结果见表4、图2。
表4 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系数
图2 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趋势图
根据以上结果,对福建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1.森林资源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状况
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系统在2007年处于一般协调状态;2008—2014年,森林资源与经济两个子系统在失调与低度协调两个状态中不断变化;从2015开始发展至中度协调状态并保持相对稳定。整体看来,福建省森林资源与经济系统在2007—2017年呈现起伏较大的“W”型发展趋势,整体协调情况较为一般。福建省森林资源条件优越,高森林覆盖率、高人均活立木蓄积量等生态条件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由于福建省对森林资源缺乏有效管理,在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开发的力度、经验等方面存在不足,丰富的森林资源并没有转换成经济优势,导致森林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并不出彩。
2.森林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协调状况
福建省森林资源-环境系统由2007年的一般协调状态向2011年的失调状态变化,2012年两系统间协调状况开始好转,2013年二者达到高度协调,接下来几年均维持一般协调和中度协调发展水平。综合来看,两系统整体呈现“V”字型发展,森林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情况有明显的“低谷期”与“高峰期”,波动不频繁但起伏落差较大,一直到后期两者协调发展状况才得到明显改善,可见资源系统对环境系统的响应与反馈较显著。福建省森林资源丰富,而由于地理、气候、开发技术等因素,使得森林资源开发强度大、可持续程度低,加之在对森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经验不足、管理不当等问题,这些都对环境造成不小的压力,从而使得二者的协调程度呈现不稳定的波动增长。
3.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协调状况
福建省经济-环境系统2007—2015年协调发展系数始终位于0.6以上,呈现典型的“W”型发展特征,经历了“高度协调-一般协调-高度协调-一般协调-高度协调”的发展历程。从2015年开始协调程度急剧下降,到2017年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跌至轻度协调。由此可见,福建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对环境的保护,二者基本处于协调发展状态。但随着福建省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由于结构调整方面的不足,新动能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还有所欠缺,使得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有所下降。
4.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状况
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呈现“U”型发展,在2007—2009年经历了“高度协调-中度协调-良好协调”的发展过程;从2010年起陡然跌至失调状态,并持续到2012年;而后从2013年开始又恢复协调状态,并在一般协调和良好协调间波动。当森林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曲线处于高数值区间时,任意两个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较为接近;当森林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曲线处于低数值区间时,任意两个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则差距较大。由此可见,三个子系统两两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较为一致时,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综合来看,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曲线总体低于经济-环境曲线,高于森林资源-经济曲线,与森林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曲线走势及变化幅度大致相当,转折点相似,均存在明显的低谷期,波动不频繁但起伏落差较大。说明福建省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省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明显缓解了经济在快速发展时产生的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对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发现自2006年福建省明确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来,森林资源、经济和环境系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综合发展水平逐渐趋于一致。其中,2007—2017年,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系统经历了失调-低度协调-中度协调的良好发展过程,表明丰富的森林资源不断地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与动力,而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又很好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得二者协调度逐渐提高;森林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均值处于低度协调状态,经历了一般协调-失调-高度协调-中度协调的过程,二者发展情况存在明显的“低谷”与“高峰”期,表明福建省资源与环境系统存在一定的协同性,资源系统对环境系统的影响较大;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均值最高,处于中度协调状态,基本上都处于高度协调阶段,可见福建省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下了功夫,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而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从高度协调逐渐下跌至失调,又从失调转向一般协调和良好协调,表明三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虽然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逐步向利好方向发展,但福建省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仍有待提高。
综上,福建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对环境的保护,2007—2017年福建省资源-经济系统、资源-环境系统以及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但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整体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原因可能是:福建省森林资源长期面临着管理难度较大、经济价值开发不足等问题,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将优异的生态条件融合到经济发展中,且与森林资源相关的产业发展落后、经营效益低下。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经济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压力。因此,福建省今后发展生态经济,应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管理水平、增加环境承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福建省实现森林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的必经之路。在实现三方协调的过程中,福建省具有明显的资源与环境优势,在未来几年,福建省应根据相关文件部署和要求,立足当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科技实力,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高森林覆盖率优势,统一规划各市县林业体系,整合产业园区,促进产业环境升级,并依托现有森林资源高集中的地区,充分发挥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提升森林的产品经济附加值,从而推动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打好生态经济发展基础,不断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坚决不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三是依托“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结合森林资源优势挖掘林业新兴行业,提高林业产业经营效率与管理水平,在不对环境造成压力的情况下实现森林价值最大化;四是建立合理的政策与制度,明确环境污染治理机制、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以及生态补偿政策等,通过保险补偿、费用补贴等财政规划方式刺激产业发展、降低经营风险,重视森林资源-经济-环境三方一体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