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为民
(九江市都昌县北炎中心小学西镇教学点,江西 九江 332608)
对于小班化教学,教育至今仍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教学组织的形式来看,一般指一个教学班学生数较少的教学状态,具体数量全国暂无统一标准,一般在0~30 人。与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由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需要,而人为地采取小班化教学不同,随着我国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动,农村人口大量流出,造成原来的农村小学生源骤降,从而被迫形成小班教学。但当前农村教学点仅只是“小班教学”,远非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学”。诸如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年龄普遍偏大,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新进年轻教师和优质教师仅将此作为“跳板”,流失现象普遍。音体美等课程长期事实缺位,教学投入、教学科研活动较少等问题广泛存在。为此,寻找适宜农村小班化教学策略及方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902 年,美国教育家莱斯首次在《论坛》杂志上发表了班级规模与学生学习成绩的报告,并认为缩小班级规模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性。随后,小班化教学的相关研究获得蓬勃发展,至20 世纪末,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威斯康星州“学生教育成就保障(简称SAGE)”研究,其结果指出:小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尤其在低学段,成绩提高尤为明显。近年来,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实施小班化教学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如陶青、卢俊勇发表的《农村小班化教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撤点并校”十年后的调查》,窦长龙发表的《对“小班化教育”的几点思考》,董蓓菲出版的书籍《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实现教学过程公平的理论与实践》。这些研究论述了我国当前农村小班化教学现状,提出了小班化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教育公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已整理和归纳的现有研究总体成果来看,农村地区小班化教学的研究资料还远不如城市地区丰富,乡村小规模学校小班化教学还亟需完整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经验。为此,笔者就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方向与对应策略。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生数量普遍较少,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各乡镇所辖的乡村小学为例,90%以上的乡村小学都在100 人以下,每个年级普遍也仅有一个班,班级人数不到20 人,教师不超过5 人,这些小规模学校也普遍缺乏相互竞争和激励效应。因此,建立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共同体,实现教育资源的重组整合,均衡配置显得尤为必要。[1]一方面,可以以镇中心小学为龙头,以镇所辖乡村小规模学校为成员的教育教学共同体。对于共同体的教育资源,可由镇中心小学统筹,如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实施教研互动,举办文体活动,统一评价、捆绑考核等。另一方面,可突破本镇区、本县区、甚至本市区的界限,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渠道,促成优质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一对一”牵手,实施强弱帮扶、“扬峰填谷”的委托管理计划。可由双方签订委托管理协议书,承担起所托管学校的办学主体责任,将优质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办法,师资建设、教学教研等全方位纳入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校管理中,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从而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大幅提升。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设施也逐渐完善,学会开发和利用网络,实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也变得可行。通过网络平台的课程资源,或者网络上教师教研的互动,一些优质的课程或者教研活动可以面向乡村小规模学校,这不仅突破了地域或者空间界限,而且可以帮助乡村小规模学校改善音、体、美、科学、心理健康等课程教师专业化不足的问题。如河南省建立了可覆盖县城所有学校、乡镇所有中学和中心小学的校园网络工程,为广大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功能强大的集教学服务与管理的综合性云资源平台。甘肃省建立了可实现远程专递课堂、名师网络课堂、纸笔互动答题课堂的远程互动同步课堂资源共享平台。这些在线教育资源,可让教师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随时进行选择性学习,并通过线上教育弥补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短板。
当前,在家庭内部环境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生源大多为留守儿童,其父母大多数外出谋生,长期与爷爷奶奶为伴,成长环境封闭,缺少情感上的关爱,当持续出现心理与行为偏差时,不能及时获得正确的疏解,在课堂上能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在外界社会环境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种不良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农村传统优良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甚嚣而上,这种追求个体独立性和短期利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认知造成影响,从而在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效能产生负作用。因此,应从源头的行为习惯培养等非智力因素入手,通过持续不断地强化训练规范规矩意识,从而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形成自觉的自我管理意识。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充满激情、轻松自由的课堂活动环境和兴趣多样的问题环境,营造温暖关爱、尊重支持、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达到师生间的心智交流和情感共鸣。小班化教学为关注每个学生的变化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教师可充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树立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学生的矫正行为习惯。还可以如举办跳绳、转呼啦圈,找朋友等多元化活动,融洽彼此的关系。有条件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可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行为偏差的学生。
由于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家庭环境等因素,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正视、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据此因材施教。[3]在乡村小规模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分层时,不要只按照成绩好坏中和搭配作为标准,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等因素,这样既可以很好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促进相互共同进步。在课前,教师可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预设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在课中,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问题和任务、设计合作学习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与任务,并及时反馈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2]在课后,教师可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要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对于获得进步或者勇于表现的学生应予以鼓励,不以“一刀切”的标准判定学生。比如,教学“101+68”时,对能力强的学生,要求用简算,去余取整再相加的方法,并能够从教材中或生活中体会到加法的运用;对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必须要求用竖式计算。
乡村小规模学校小班化教学作为未来乡村教学形态长期存在,我们应不仅从政策行政层面,还要从课堂教学本身去探索研究更适合提升的途径与方法,要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融入日常工作中,利用自然小班优势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成长方案,转变“流水线式”的传统教学,走向“私人定制式”的个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