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2020-03-22 10:23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高 洁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随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辅导员群体作用愈发凸显。经岁月长期打磨,辅导员队伍基本实现科学化发展。立足新时代,要求辅导员队伍转向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历程,承袭经验,将对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有所裨益。

一、改革开放以来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历程回顾

(一)恢复萌芽阶段:1978—1990年

1978年4— 6月,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为契机,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恢复,辅导员地位重建,为其专业化建设奠定了岗位基础。198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认为二者在坚持业务学习的同时,还需承担思想政治工作和部分教学任务。1981年7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生政治工作暂行规定》中指出,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建立一支又红又专、专兼结合的队伍。1981年8月,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将学校政工干部与教师视为同等,扩展了辅导员的职能。1984年,在教育部号召下,12所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开始首批本科招生,旨在以正规、科学的方法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1986年5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予以了较高期望。自此,高校辅导员制度得以重启,为日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趋向打下基础。

(二)发展增速阶段:1991—2003年

1991年,国家教委、人事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继续做好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了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具体要求,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994年和1995年分别下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文件,明确要求专职政工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应控制在1比120到1比150之间,提出了符合当时条件的配置比例,并指出应当为德育队伍解决专业职务等方面的问题。2000年7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则在新阶段明确了相关队伍的配备原则及人员构成等内容。

在各项政策条例驱动下,辅导员队伍基本实现科学化建设,开始寻求新的内涵及发展转向。诚然,此阶段的专业化建设略有萌芽,但重视程度、实施力度尚显不足。为回应时代要求,辅导员群体的专业化建设便被提上议程。

(三)全面提高阶段:2004—2011年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为辅导员群体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2005年,为贯彻落实16号文件,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职辅导员的选聘原则及配比。2006年9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出细致规定,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同年,为适应新世纪的具体情况,开始分批选拔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有效优化了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层次。2007年,“高校优秀辅导员”首次作为一个单项奖项被列入全国优秀教师评选表彰工作。次年,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启动。

基于种种规章举措的合理衔接,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全面加速。辅导员专业定位趋向明晰,工作职能愈发深化,发展目标更加科学。显然,这一阶段可谓正式步入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程。

(四)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在建设进程加快、时代提出新要求的双重推力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亟需做出回应,寻找新的活力源泉。

2012年,辅导员誓词发布,以期通过“仪式感”强化辅导员队伍职业认同感、归属感。201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在立足新时期的基础上优化培训规划,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与刘延东副总理亲自接见了十大辅导员年度人物代表,极大地提升了辅导员群体的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可。同年3月,《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出台,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及高校结合实际,完善辅导员的专业内涵。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尤其强调要“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能力”,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到新高度。

面向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正不断做出回应。借由时代气息生成发展、创新动力,将更有利于专业化建设保持生动鲜活、扎实推进。

二、改革开放以来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国家重视为专业化建设生成强大推力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各阶段可知,国家重视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力。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重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肯定其“生命线”地位,并相继出台众多规章制度,从政治高度促进辅导员队伍的重建。从某种程度上看,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与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密切结合,二者呈现出正向关联[1]。随后出台的各项文件,也逐步明晰了辅导员的专业定位与内涵,不断推进专业化建设纵深发展。应当看到,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关键节点往往与出台重要文件的时间相契合,足以显现国家重视是推进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从国家层面提高对辅导员群体的重视程度,辅以系列政策举措,并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完善,将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不可否认,国家重视往往能催生社会群体的重视,激发相关认识的提高,亦可“无意识”地提升辅导员群体的自我满足感与社会认可度。显然,个体内在认同与环境外在支撑的双轨并行,能够为专业化建设提供双重推力。

(二)制度安排使专业化建设拥有外在保障

制度安排让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更具底气,更有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安排推动、保障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良好运行,实际上成为其在各阶段发展的基础,起到开拓、建构和保障的作用[2]。

一方面,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从根源上提供保障。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注入动力、划定底线,保障专业化建设的落实。另一方面,专业组织的规章政策提供独特辅助。改革开放后,与辅导员相关的专业组织成立并趋于成熟,形成独有的规章制度。同时,专业组织成为辅导员群体交流、发展的依托,并以外在形式激发辅导员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保障。可见,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还是专业组织的规章政策,均能以外在保障形式提升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

(三)学科支撑为专业化建设夯实发展基点

系统的学科支撑体系能够明确辅导员的专业定位、职业内涵等重要标准,成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依托。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招生,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打下了学科支撑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辅导员队伍已实现正规化、科学化发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提供的支撑密不可分。近十年,专业化发展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主题。在基本框架确立之余,更需系统的学科支撑体系夯实已有的发展基点[3]。不可否认,当前社会上仍存在对辅导员群体的“专业偏见”,导致辅导员缺乏专业话语体系,出现职业倦怠。由是,形成系统、专业的学科支撑对培育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社会认可至关重要。历史佐证了学科支撑对辅导员职业的重要性,在专业化建设仍存较大发展空间的现状下,更应着力打造系统的学科支撑体系,界定清晰辅导员职业,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四)职业文化为专业化建设提供情感辅助

近十年来,职业文化予以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情感层面的推动。辅导员之歌、辅导员誓词、职业能力大赛、年度人物评选等,以感性方式有效唤醒了个体的内在认同,并进一步生成职业自豪感。诚然,理性层面的体系构建、制度安排能够提供外在支撑,但感性层面的意义赋予则能催生内在的自觉自发,由内而外、双管齐下地推进专业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特色职业文化氛围是近年来的有益尝试,其中蕴含的仪式感也让辅导员为自身工作赋予了意义。尤其自国家领导人接见了辅导员年度人物后,这一队伍便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不难发现,职业文化的培育一方面能为辅导员队伍提供情感层面的助力,成为队伍建设的思想保障,另一方面则能增进辅导员之间的交流,深入探讨专业问题,提升专业化发展意识。

三、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展望

(一)夯实制度建设,推进专业化发展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逐步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升至政治高度,通过系列制度让辅导员队伍步入科学化发展。历史与现实均已证明,充分发挥制度的支撑力量,将令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拥有良好发展潜力及空间。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挑战,辅导员队伍以专业化、职业化为发展方向,这是顺应大势的合理趋向。必须承认的是,当前的专业化建设仍存在模糊区域,进程相对缓慢,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专业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仍需国家重视,并根据时代变化更新制度,《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出台就是很好的体现。相信在改规定推动下,配套政策将相继推出,专业化的各项内容也将逐步明晰。应当看到,国家相关部门在重视出台基础性、指导性规章之余,还应基于问题意识推行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通过此举,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某一时期内思想政治工作突出问题,同时还能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还可在遵循国家方针的前提下,适当放权至地方部门和高校,在基本的原则框架内制定符合本地区现状的建设方案,充分发挥高校的自主性,令宏观条款在具体施行中实现特色化和本土化。

当然,政策层面的助力应与实践层面的落实相结合。在将来,应继续夯实制度建设,实现制度助力与实践落实的互融,尽可能避免在政策施行过程中出现“走过场”等形式主义。一方面,政府部门可定期组织实地巡查,通过“实践”了解高校的政策落实情况。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考察工作多以提交自查报告等书面材料的方式进行,形式相对单一。未来可尝试对各类高校随机抽样,通过现场调查、师生座谈等多样方式,深入了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及可能走向。另一方面,则应从制度层面生成外在约束,可通过明文形式确立奖惩机制,保障实践的落实。

(二)形成政策闭环,活化职业发展路径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可以发现,合理的制度安排是专业化建设的外在保障。应当让相关政策彼此衔接,形成闭环,对接辅导员职业发展各阶段[4]。根据个体选择活化、接通单一路径,形成职业发展多元机制。总体来看,在具有更高要求的专业化建设现状下,各相关政策的对接性尚有不足。准入、待遇、激励、晋升等环节的畅通性、闭合性有待提升,辅导员职业生涯体系建设相对欠缺。

因此,构建多样职业发展机制、建成职业生涯体系应是日后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个趋向[5]。应系统地进行政策设计,将辅导员职业准入、考察考核、职称评聘、待遇管理与纵深发展的各阶段有机结合,形成长效制度闭环,为专业化建设提供政策合力。高校可在立足相关部门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联系本校实际,制定并更新具有本校特色的具体政策。例如,高校可从教育部不同阶段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出发,形成属于本校的《辅导员发展规划》,构建完备贯通的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规划》内可提供多种发展方向,如技能型、科研型等。入职后,辅导员则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如有条件,还可为新进辅导员配备导师,从工作伊始进行指导。而在到达一定时限后,可以在总体考核机制的基础上,加入个人所选方向的细化考量指标,对辅导员进行多维考核。此外,还可借鉴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的各环节,对辅导员个体一个阶段来的发展情况作出评估,并在适当调整后找准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在待遇政策方面,应注重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的双重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待遇上应尽量避免“无差别化”,可根据指标进行层级划分,给予位于不同层级的辅导员相应奖励,并将其作为日后晋升的衡量指标之一,激发个体内在追求专业化发展。

(三)优化组织环境,培育职业共同体

良好的组织环境能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内、外双重动力。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主体仅局限于教育部门、高校和辅导员自身,社会其他组织的关注与帮扶较少,甚至还存在某种程度的职业偏见。因此,优化当前组织环境,打造内外协同发展的职业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6]。

首先,加强辅导员特色职业文化环境建设。近年来虽有辅导员誓词等具有“仪式感”的形式出现,但难以常态、长效地消弭职业倦怠。基于此,就需要强化特色职业文化,引入新思维,催生职业认同。从宏观上看,应打造专业学习型组织,形成有力的支撑体系,促进辅导员群体形成共同价值观,加快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说,高校可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辅导员笔谈等活动,将新形势下的具体、多样的问题作为探讨中心,并请专家解惑、提点。通过专业探讨,不仅能加快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还有助于共同价值理念的形成。其次,建成与专业组织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建成辅导员专业组织,开展培训、竞赛、研讨活动,敦促其主动发展。自2007年起,全国共成立了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良好依托。基地要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在组织系列培训、竞赛等事项后,可定期将相关材料集结成册,供全国辅导员学习。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专业组织的合作。例如,在涉及心理等专业问题上,可与专业组织联动,辅导员全程跟进。在此过程中,专业人士将更高效地为学生解决问题,辅导员也获得了学习机会,能够更加精细化地寻求专业发展。

此外,在未来的专业化发展中,应形成全队伍建设思路。一段时间以来,“专兼结合”的队伍结构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它也在实际上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绝大多数高校虽配备兼职辅导员,但其培训、发展及反馈却暂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看,兼职辅导员未形成职业惯性,因此往往能够跳脱出固定的思维模式,拥有不同于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体验。也就是说,对兼职辅导员进行信息分析、建议收集等,能为本校辅导员队伍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例如,在兼职辅导员聘期满后,学工部可通过网络匿名调查形式收集数据,用以分析本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存的突出问题,以及优化的可能路径。因此,要更加重视对兼职辅导员群体的培养,将其视为后备力量加以培训,令专业化建设合理前置,起到“开源”之效。

(四)深化相关研究,巩固专业基础

诚然,专业化发展已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但仍存有研究不够透彻的问题。例如专业化标准、内涵、工作职责、学科支撑等,即便研究颇多,却乏有统一、权威见解。因此,应当形成发散思维,不局限于单一理论内容的研讨。也就是说,既要透视专业化的各项要素,还应囊括、合理借鉴其它学科知识,充实专业化发展的内蕴。各高校应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专业学科支撑,尤其是含有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高校,可吸纳优势师资力量建立特色专家库,在常态培训之余,为本校、本省提供行之有效的专业化建设方案,最终将其中的“亮点”推至全国。有学者提议可整合多元学科,构建“辅导员学”[7],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暂不论可行性如何,其核心想法是值得借鉴的。“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已实施多年,但在具体培养上,仍相对局限于特定学科,拓展不足。因此,未来可尝试合理纳入相关学科,增强实践操作,切实通过优化学历达成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已于2018年3月调整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拓宽了培养对象范围。相信在未来,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将得到更充盈、厚重的学科支撑力量。

此外,当前进行研究的人员多为教师、研究生,虽提供了思考与看法,却可能与辅导员实际存在一定偏差。有学者指出,当前针对专业化发展提出的个别建议存在“空想性”,可操作性较低。基于此,在日后应鼓励亲历专业工作一线的辅导员融入研究[8],平铺工作经历、展示专业思考,提出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的策略。可通过建立线上论坛、开设公众号等方式,设立专题模块,如经验分享(下设竞赛、科研、工作等子模块)、困惑共解、专家之声等,鼓励广大辅导员以轻松的方式分享互动。另外,还应支持辅导员参与科研研究,在课题申报等方面予以一定倾斜,在研究中提升专业化水平。当然,也应重视包括教师在内的其他人员的研究,以学理思维、广阔视野合理纳新。随着研究的深入,理论基础将更为扎实,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也将更具底气与潜力。

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与压力致使个别群体开始出现国家认同、理想信念的摇摆,甚至已在具体生活实践中有所显现,其中尤以青年学生为甚。基于此,无论是国家、高校,亦或是辅导员群体,均已意识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需提高。可以预见,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仍将是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点所在。当前,国家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保持着高度重视,不断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力量。在各级素质能力大赛、人物评选的良性刺激下,未来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意识将持续提升,依托团队自我发展的自觉性也将显著提高。在国家重视、政策完备、个体自觉的多向互动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前景颇优。

猜你喜欢
专业化队伍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