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卿,孙雨瑄
(浙江海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316000)
乡村旅游可以使游客获得良好体验感知、企业获取可观经济利益、 乡村居民可以提高生活品质,现代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更是一种休闲度假体验活动。
首先,乡村旅游具有显著的乡村性特征。 也就是说,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的旅游活动①。 旅游者可参与到相关农业活动中来,开展一些具有乡村特色的休闲旅游活动。
其次,农业旅游、观光农业都是乡村旅游的分支。 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各种农业活动,依托于农业,通过充分开发农业资源,把游客和农业、农村、农事活动联系起来,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农事生产活动的体验②。 乡村旅游则是利用城市居民对“乡村性”意象的感知,满足城市居民对田园风光、乡村民俗风貌的向往,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
土地属性包括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以及土地功能的永久性③。目前,土地利用方向具有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土地利用后果还具有社会性,这就要求任何地方都应以社会利益为重点, 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调控、管理。
土地利用基本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的开发以及土地的保护等④。 因此,在土地利用中必须坚持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充分保证国民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 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通过专业化的利用与综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主要有休闲旅游型、 生态旅游型、乡村文化体验型等,“返璞归真,怡然自得”是现在城市居民追求的一种生活目标,而乡村旅游刚好迎合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贴近自然、拥抱自然的新理念,也进一步满足了城乡居民当下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热切愿望⑤。 相关旅游企业创新打造各类 “农家乐”“田园生活体验馆”“花艺蔬菜种植园”等旅游项目,为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正向着良好的趋势发展,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⑥。 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与前提,乡村旅游的开展又促进了乡村土地的有效利用,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1.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开展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与前提。 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的吸引物,使乡村土地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民俗文化、农事活动以及乡村自然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是最具有浓烈乡村土地经济特性的旅游吸引物,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也具有一定的乡村性。 同时,乡村土地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 乡村文化、乡村民俗等的乡村旅游产品的衍生物同样是以乡村土地作为载体,自古至今长久的农事活动所传承保留下来的乡村农耕文化也是招揽游客的另一吸引要素。 乡村土地所承载的风貌是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种类旅游的独特之处,可见,由乡村景观、乡村聚落以及农事活动组成的乡村旅游自然产品, 极大地满足了城乡居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更是实现了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因此,乡村土地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资源。
2.乡村旅游的开展促进乡村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乡村旅游集中体现各个不同乡村的传统文化,让游客品味到淳朴的乡土气息,还原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乡村人文景观风貌。 优秀的乡村旅游应当做到全方位的涵盖休闲旅游、生态保护、餐饮娱乐以及住宿交通等各个方面。 由此不难看出,乡村旅游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乡村土地的开发与利用,而乡村土地利用与规划的完善与否也将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乡村旅游的开展提高了乡村土地的利用效率,调整了乡村土地结构,更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展对乡村土地的开发与利用有着促进作用。
图1 黄山市太平湖风景区(1)
图2 大别山区天堂寨风景区
众所周知,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因而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安徽努力进行跨越式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后花园”,将旅游与文化、生产、生活结合起来, 建设农家田园体验的主题型乡村旅游。新时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虽然乡村扶贫工作被重新提上了日程,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扶贫工作深入乡村各个地区仍然是安徽省乡村旅游的重点关注问题。
目前,安徽省多个乡村已经获得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荣誉称号,这类乡村凭借着自身自给自足且富饶的物产、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人文风貌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旅游。 因此,做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衔接,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建设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完善乡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推出具有安徽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服务项目是目前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
问题之一是模式单一,土地污染严重。 目前,安徽省乡村旅游中的乡村部分道路、宅基地以及建设用地等为实现经济效益,往往忽视生态效益,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 乡村土地分配缺乏适当的管理条例,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开发商盲目提高用地指标,随意调整用地结构导致土地用途改变,对土地资源造成浪费。 游客随手扔掉的垃圾等对土地资源造成不挽回的污染,最终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问题之二是乡村旅游缺乏创新,土地开发趋于同质化。 安徽省乡村间存在相互模仿,缺乏创新的现象,缺少自身独一无二的乡村特色。 甚至部分地区存在盲目追求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现象。
科学的乡村旅游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乡村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 但是往往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因乡村土地保护机制的缺失,进而存在某些开发商为谋取利益而对乡村土地进行过度利用,破坏了原有的乡村风貌, 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的流失,使得乡村旅游丧失了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
安徽省部分市县的国土资源局存在不作为现象,缺乏法律意识,对乡村土地运转信息不能真正做到及时、公开、全面的管理,地方不合理的干预、土地评估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土地运转交易不规范频频发生。 正是因为乡村土地市场运转的不健全,导致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受损。 同时,改变原有的农耕用地开发乡村旅游使得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最终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开发进程。
乡村旅游的发展旨在推出独特且具有高品质的品牌服务设施,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环境以及全新的田园风光体验活动。 而人类诞生于土地,并将长期在土地上生产和发展,没有土地也就没有人类,更没有人类的生产和发展,土地是乡村旅游研究的物质客体。 因此,乡村土地作为乡村自然风光以及农业活动开展的载体,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奠基石,失去乡村土地的乡村旅游是不完整的旅游。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据的空间场所,既指示地球上各事物的几何位置,也是对各自然要素和人类社会活动间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的表达⑦。 杜能指出,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类型及农业集约化程度呈现圈层变化的状态,围绕城市的消费中心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这就是“杜能圈”(如图3)⑧,由内到外分别是第一圈园艺种植, 第二圈发展林业,第三圈实行六区轮作的种植农作物,第四圈种植牧草,第五圈实行三年轮作制,第六圈则放牧。 按照农业区位理论,安徽应该完善乡村土地利用对策。 要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将乡村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和谐统一起来,对乡村土地进行统一合理的部署和规划,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入科学的力量,积极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人才,实现城乡产业结构与乡村土地利用的双赢效果。
图3 杜能圈
为及时了解土地动态变化情况, 应当建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土地监测网络系统,定期对乡村土地进行数据分析,获取最新的乡村土地运转信息, 及时发现乡村土地资源利用中所存在的隐患,并对此做出相应的土地结构调整,最终达到乡村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 建立包括从乡镇到农民自身的监督管理体制, 形成严格的乡村土地监管网络,明晰乡村土地产权归属,促使农民土地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 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合理的乡村土地运转方式,赋予农民明确的、完整的土地产权,真正做到乡村旅游开发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最大化。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 一方面要注重乡村土地的整治,综合利用城乡土地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乡村土地的统一全面规划,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划编制, 建立科学的乡村土地评估体系, 将乡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管理纳入国家法制系统中。通过宣传乡村土地资源相关知识,提高农民的土地保护意识, 使乡村土地可持续利用观念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政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乡村土地利用管理机制, 对乡村土地的利用规范、 乡村土地运转流程以及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收益等进行明确的规定, 可将政府的政绩效益与乡村土地利用效率挂钩制定土地利用失责的追责体系制度,对乡村土地开发利用、乡村土地流转以及乡村土地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律条文不断进行完善, 努力为农民提供一个有保障的乡村旅游开发体系, 也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人才,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乡村土地利用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倡导科学经营乡村旅游的发展理念。 其次,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体制,让农民可以放心大胆地投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去。坚持以农为本,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最后,对于在发展乡村旅游道路上出现的某些旅游企业失职行为,应当严厉制止,出台明确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乡村土地资源利用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联动效应。 在保障乡村农耕土地面积的同时,也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收入来源,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乡村的土地资源是乡村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使乡村土地由原先单一的农业耕地转变为具有旅游特性的多种土地利用模式,是乡村旅游中对乡村土地利用开发的重点。
注释:
①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辩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②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25-128.
③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④刘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⑤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6.
⑥郑健雄,郭焕成,陈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⑦宋正娜,陈雯,袁丰等.公共设施区位理论及其相关研究述评[J]l.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499-1508.
⑧叶长卫,李雪松.浅谈杜能农业区位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