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艳 杨见明 王雅堂
患儿,女性,1岁9个月,因左耳反复流脓1年余于2013年5月21日就诊我科,拟诊左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天性胆脂瘤?)住院。家长代诉患儿自出生5月起开始出现左耳反复流脓伴有异味,静脉抗炎、双氧水、滴耳液对症治疗,症状易反复。入院时专科查体:左侧外耳形态正常,耳后沟及乳突无肿胀,外耳道内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鼓膜无法窥及,右耳正常。中耳CT及MRI均考虑左侧慢性中耳乳突炎(胆脂瘤可能),见图1。送检耳道分泌物细菌培养提示里昂葡萄球菌,对氯霉素敏感,行耳内镜检查见外耳道深部淡红色新生物阻塞,考虑肉芽组织。于2013年5月30日全麻下行左侧中耳乳突改良根治术,术中乳突腔内见肉芽组织及胆固醇样结晶,听小骨结构完整,鼓室内新生物向外耳道生长,表面呈皮肤及毛发样结构,见图2。鼓膜紧张部穿孔,切除部分新生物送术中冰冻报告包括表皮、皮肤附属器结构,符合皮样囊肿(畸胎瘤改变);探查鼓室内病灶,见其沿岩骨表面、中颅底生长,底部无法显露,将肿瘤可视部分切除。术后病理外耳道深部及左侧鼓室新生物镜检为皮肤、皮下组织;左乳突组织镜检为胆固醇性肉芽肿伴纤维组织增生,见图3。术后患儿无面瘫,无脑脊液耳漏、无颅内并发症,10 d左右抽除耳部填塞碘仿纱条,14 d出院。
图1 患儿第1次手术前中耳CT图像
图2 患儿第1次手术鼓室新生物突出于外耳道
图3 术后病理见中胚层、外胚层结构(HE×400)
患儿1年后再次出现左耳间断流水症状,复诊时可见外耳道潮湿,双氧水清理后,未见新生物,因患儿年龄较小,流水发作次数不多,建议滴耳液保守治疗。随后3年,患儿一直电话随访为主,有间断流水,无头痛、发热症状,听力改变不明显。2017年复查中耳MRI术区可见部分高信号炎性渗出,未特殊处理,耳内镜下外耳道未见新生物。
2018年11月再次复查中耳MRI,见图4,原术区仍有低信号软组织影,电测听示:右耳AC15dB BC11dB,左耳 AC51dB BC21dB,因反复流水不能缓解,沟通家长后建议二次手术探查。2018年11月20日患儿行左侧侧颅底手术,术中见乳突硬化型,气房、鼓窦、上鼓室内肉芽组织,鼓膜紧张部穿孔,咽鼓管后下、颈内动脉前下见肿瘤,术中予以面神经监护,骨管完整,咽鼓管骨性段破坏,咽鼓管扩大后直通鼻咽,咽鼓管前下放置Surgical,保留锤骨柄和镫骨,PORP重建听骨链,内植法行鼓膜修补,耳甲腔成型术。术后病理:①(左中耳)黏膜及肉芽组织慢性炎,被覆鳞形上皮伴角化脱屑,部分区域纤维组织增生,伴钙化沉着;②(左颈静脉孔区)皮肤、黏膜及肉芽组织慢性炎,伴纤维组织增生,部分区域脂肪组织瘤样增生,伴钙质沉着。二次术后3个月随访,无肿瘤复发及耳部流水症状。见图5、6。
图4 患儿第2次手术前中耳MRI
图5 患儿第2次术后3个月复查中耳MRI
图6 患儿第2次术后复查耳内镜
2.1 来源 畸胎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比例稍高,常见于有原始干细胞痕迹部位,如胸腺、生殖器官[1]。头颈部畸胎瘤一般无症状,肿块增大有外观表现或压迫症状时被发现。其来源于生殖细胞[2],其中成熟畸胎瘤内多包括皮肤、毛发、牙齿、骨骼、神经组织等。
2.2 影像诊断 发育典型的畸胎瘤,瘤灶内可能存在多种密度不同的组织[3],CT在提高术前诊断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本例患儿中耳鼓室病灶部位隐蔽,且仅有皮肤、皮下组织,CT显示低密度软组织影与炎性病变、肉芽组织难以区分,仅术中直视下及病理才能进一步明确。
本例患儿出生后5个月开始耳部反复流水,无急性乳突炎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最初考虑先天性胆脂瘤型中耳炎。但根据Levenson等[4]对先天性胆脂瘤的修订诊断标准,一般无鼓膜穿孔、无耳部流脓史。该患儿年幼,出现耳部症状,并无特殊感染、外伤、手术等诱因,考虑先天性病因可能较大,合并炎症时亦可出现耳部流脓症状;中耳CT上鼓室及部分乳突腔内软组织影,边缘浓密、整齐,诊断上增加难度,且中耳畸胎瘤相关报道极少,未考虑诊断。
2.3 病理诊断 本例患儿年龄小,病灶位置深,术前外耳道检查虽可见淡红色新生物,因最初诊断先天性胆脂瘤合并外耳道肉芽可能,故未行术前病理。术中,冰冻鼓室内组织镜检见皮肤、皮下组织,沟通病理科医师最终考虑为畸胎瘤。
2.4 治疗 成熟畸胎瘤主要是手术切除,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无需其他特殊处理,未成熟畸胎瘤则应按照恶性肿瘤治疗原则扩大切除,术后综合化疗治疗,密切随访。
本例患儿发病时年龄小,初次手术有病灶残留,随访多年,发现耳部流水间断反复,行二次手术,清除病灶改善症状,同时避免肿瘤恶变。儿童头颈部畸胎瘤少见,发生率仅为2%~5%[5],研究发现分别发生于耳部、鼻部、咽后壁及会厌处。临床发现小儿耳部流水、听力损失、影像学异常,多考虑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中耳胆脂瘤等,但需注意少见疾病,避免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