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敏,李森在《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7期《论课程育人生长点的困境与变革》一文指出,当前,作为课程育人生长点的学校课程实践面临着一些困境,表现在重“教学”轻“研究”、重“要素”轻“系统”、重“接受”轻“构建”、重“知识”轻“德化”等。要走出困境,就需要从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创设知识建构情境、挖掘德化要素功能等方面开展学校课程实践变革,赋予“课程育人”生长点教育性、整体性、主体性和拓展性。
其中,“课程育人”生长点的主体性是指学校课程实践主体在学校课程实践这一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态势而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有功能特性。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我国向来习惯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接受社会既定的的规范体系,束缚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性。知识建构是学校课程实践中学生主体性回归的有力抓手,它是以知识建构社區为教育情境的。因此,教师亟须承担起为学生知识建构提供情境与条件的责任,在教师的主导下,客观的课程知识体系通过建构与学生交互作用,进而呈现出客体主体化的特征,国家客观的“正式的课程”逐渐转化为学生主观的“经验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