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有调查显示,小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在8—10小时,每周一两次的课外培训,平均每周要学习6天,再加上上下学路上的时间,小学生每天的“工作时间”在9小时以上。初中生可以说是社会上最辛苦的群体之一,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约10小时,如果加上课外补习,初中生平均每天学习达11小時,每周工作6天,是高强度、高竞争,甚至机械繁琐的脑力劳动。
这些年,教育部门多次出台减负措施,但无奈的是,校内的负减下来了,校外的加上去了,老师给的少了,家长给的却多了。对于减负,社会舆论普遍持赞成态度。可一旦具体到个人,家长、老师甚至学生自己,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回老路。减负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背后,有深层的思维习惯、文化与经济因素的牵引。中考的压力,高考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在一层层前推。在重压之下,一部分家长把对孩子未来职业生活和经济社会地位的期望转化为对子女学业成就的期望。
(摘自《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