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斌
[摘 要] 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之对应的身体肥胖比例则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严把考试、毕业出口关,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未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学生不得毕业。可以说,这些《意见》《标准》是对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无奈之举。就当前大学生身体自主现状,全民健身时代背景与大学生自主锻炼的引导进行分析总结。
[关 键 词] 大学生;身体素质;全民健身;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9-0198-02
“体测季”对很多大学生来讲都是无法逾越的“寒冬”。体质测试已成为众多大学生为之“胆战心惊”的特殊时刻。体育“挂科”情况屡见不鲜,面对大学生体质水平连年下滑的态势,我们有必要摆脱体育成绩、身体素质与毕业证“挂钩”这一被动局面,让大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让大家成为各项运动的主角。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曾几何时,大学校园最不缺的就是大学生矫健的身姿、飒爽的步伐、挥洒的汗水。阳光下,一群群青春向上的年轻人朝气蓬勃,他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在娱乐中践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与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对物质的追求开始大于对精神的追求,对掌上工具的喜爱超过挥汗如雨的喜爱。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体重超标的大学生所占比重随之升高,身体素质每况愈下。
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50 m、800 m、1000 m测试,还是引体向上或仰卧起坐都成为很多学生的“梦魇”。而这些体育“必答题”已成为横亘在他们求学路上的一座高山。这个“老大难”问题正是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的终极体现。虽然有的研究证实,引体向上本身难度较大设置有其不合理的“成分”,或者不同身高的学生测试立定跳远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但这些理由尚不能成为体测不达标的借口,只是对身体条件差异较大的学生存在一定的不均衡。
二、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主动锻炼身体意识的缺失
自高中阶段开始,学生因学业压力影响将更多时间偏向于文化学习,少量的体育锻炼时间也被蚕食鲸吞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仍流于形式。在升学率的“诱惑”下,很少有学生能在高考重压下参加体育锻炼。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反而养成了“羞于锻炼”的思维定式。一旦进入大学校园,该思想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研究发现,我国多数大学生缺乏体育健康知识,自主锻炼的思想更是少之又少。有70%以上的学生没有体育爱好和体育特长,甚至90%以上的学生没有长期锻炼的习惯。
(二)课程与就业压力的副作用
“日常课程太多,休息下来只想躺着休息”这已成为很多学生拒绝体育锻炼的重要“理由”。受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影响,很多学生入学后将“考研”定为又一重要奋斗目标,由此他们无暇顾及体育锻炼,而是挤占更多时间用于文化学习。
(三)网络世界的诱惑
网络时代,“手游”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手机APP的“标配”。在享受网络世界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大学生也逐渐演变为“宅男和宅女”,即便整天徜徉于网络世界也乐此不疲,相比体育锻炼大学生更钟情于看电影、玩游戏、网购、网聊等网络活动。当他们久坐不动时,身体肌肉停滞状态体内新陈代谢明显减缓,由此为体重超标、肥胖、2型糖尿病埋下隐患。
(四)不良饮食习惯
虽然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较高,但口中喊着“垃圾食品”却仍是这类食品的“拥趸者”。休息时他们更喜欢各种烤肉、火锅、快餐食品,冷饮+辛辣食品已成为他们食谱中的主角。此外,大学生钟情于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与碳酸飲料。正是在这种物质极大丰富的背景下,肥胖症也悄然而至,据统计我国大学生群体肥胖率持续上升,且5年时间增长2%以上。
三、全民健身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进程
(一)全民健身的含义与背景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人民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
2009年8月19日,国务院第77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国务院令560号——《全民建设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竞技性体育项目取得了长足性的进步。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以金牌总数第一的成绩傲视全球。但与竞技体育相比,我国群众性体育开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从国家层面来讲,忽视了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性,未能开展普遍性的全民健身活动。广大青少年身体素质在20年内呈现出持续下滑的态势。由此造成亚健康人群规模日益扩大,季节交替患病人数激增等众多社会性问题。全民健身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并以制度立法形式公之于众。
(二)全民健身取得的成绩
国家体育总局将8月4日至12日定为组织“全民健身日”。在奥运会、国家相关制度措施的推动下,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历经10年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全民健身推广的过程中,各种传统的体育项目焕发出勃勃生机,如:踢毽子、跳绳、中长跑等。全民健身运动在“多元性、特色性、趣味性”方面得到创新。各项体育活动与旅游、文化、休闲、医疗、娱乐等融为一体。借助各种全民健身体育活动,有关自行车、马拉松、球类运动呈现出勃勃生机。社区体育、假日体育、公园体育和休闲体育、城乡体育已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
人民群众身体素质达标情况有显著提升,《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已超过85%,借助体彩公益性活动,城乡街道(乡镇)体育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这为长期持续推进群众性体育锻炼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全民运动的融合
(一)内部不利因素
在全民运动热潮的影响下,大学生不再无动于衷。但受长期“格式化”体育锻炼模式的影响,大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局面依然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传统思维定式的制约、缺乏足够的引导、缺乏适合的体育项目。调查发现,从锻炼硬件来看: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中游泳位居首位,但能够配备游泳场馆的大学少之又少。再如,羽毛球是众多大学生喜欢的项目,但受学校占地影响标准的羽毛球场地(哪怕是室外场地)也寥寥无几。从体育项目来看,由于缺少专业性的指导无法进行专项运动的开展,如:踢毽子看似简单,但团队配合形式的踢毽子需要有专业教师传授技巧,并通过持续性的锻炼才能达到娱乐与锻炼相互融合的目的。
(二)与社会之间的非对称交流
学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与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断层。校园内的场地和器材无法被社会人士有效利用,由此学生也无法与全民运动融为一体。而社会各种体育项目表演与比赛,也无法很好地与大学生群体深度融合。在这种背景下,大学校园这块“净土”与全民健身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五、开展校园全民健身锻炼的建议
为推动校园全面健身活动,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之中,在循序渐进中达到提质增效的结果,需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外联内引发挥资源优势
首先,应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在挖掘校园现有设施、场地资源的条件下,可借助社会资金和力量提升硬件水平。通过资源置换,与校外体育场馆或相关单位进行深度合作。為大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投入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中。此外,通过校园内外“志愿者”活动达到资源共享,引入专业水平较高的“客座教授”教授大学生各项体育活动的技巧和方法。由此,大学生可以积极投身于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中,在游泳池、操场边、赛场上参与各项体育活动。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锻炼提升身体素质,让硬性制度式体测活动远离大学生群体,同样借助于长期持续锻炼,大学生即便应对这种硬性考核也会“一笑而过”。
(二)因势利导群策群力
全民健身锻炼本身是对自己身体的主动探寻和发展行为。但长期以来,体育锻炼被视作一门学科,与其他文化课一样成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这不仅与素质教育相悖,也泯灭了学生自主探寻的意愿。为此,我们应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成为全民健身的主宰者。目前,大学校园内各项社团纷繁复杂,与全民健身和体育锻炼项目相关的也不在少数。但研究发现,能将体育社团建设得风生水起的却寥寥无几,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未能成为体育项目的主宰者,以及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为此,学校应发挥学生群策群力的优势,因势利导地为他们寻求更好的“伯乐”,借助于“伯乐”的力量提升社团整体水平,并参与到校园内外各种专项活动之中,通过考验重新评价社团水平和发展方向。
(三)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大学生离开校园的那一刻,就是融入社会的开始。在校期间他们渴望了解并融入社会,借助这种主观意愿,可将全民健身作为一个平台,让他们契合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活动与表演性体育活动有了深度交流的机会,如:大型商业活动有娱乐表演和健身操表演,而健身操是大学校内体育活动的重要构成。高校开展健身操课程(或社团),不能仅仅以锻炼和自我展示为主,还可借助相关商业性活动进行表演。通过此类活动,大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去观察社会,理解各种社会活动行为。这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心智、自信心、勇气会得到全面提升,为大家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建立全面健身项目的高校联盟
通常大学校园多以高教区的形式存在聚集效应。借助于这种形式,可开展小区域范围内的体育健身联盟,形式类似于大学生足球联赛。每年定期组织比赛和交流,借助于群体性健身项目,如:跳绳、拔河、球类等体育锻炼形式,营造校园内全民健身氛围。实践证明,这种形式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在培养荣誉感、团队精神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全民健身运动涵盖了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每一位社会成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构成,应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之中,以此改变整体素质每况愈下的窘境。学校应在活动中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尽量提供优质的硬件。通过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达到全民健身,提质增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庆义,刘伟.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5):461-466.
[2]朱军.全民健身背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9(12):117-118.
[3]刘源,王丽娜.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行为与生活满意度分析[J].知识经济,2019(28):135-136.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