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晶 韩建伟 赵琳捷
[摘 要] 红色文化作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的精神成果,传承红色文化,揭示其“历史记忆与现实动力”的政治价值、“丰厚渊源与鲜明标识”的文化价值、“旅游资源与文化素材”的经济价值、“培植精神与塑造人格”的教育价值,全方位展现红色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从而发挥其在增强政治认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发展经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等方面的作用。
[关 键 词] 红色文化;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 K269.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9-0102-02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既包括革命历史文化遗址以及纪念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蕴含红色革命精神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当今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亟须发挥红色文化引领时代、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应对这一挑战的举措之一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发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资源。所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把握其政治、文化、经济和教育价值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
(一)红色文化铸就政治记忆
红色文化昭示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性。红色文化的发展史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从浙江嘉兴南湖上的曙光到历经重重磨难日益壮大的经历,浓缩了中国共产党从屡次失败,再到解放战争,最终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历史。红色文化一方面宣传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培植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取得革命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贯彻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红色文化展示了党和人民同心同德的“鱼水之情”。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是党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之中,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它凝聚着党与人民的血肉亲情。在灾难面前,党中央以人民生命为重,不惜代价,果断决策,人民群众响应号召,不计得失,齐心合力,充分体现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红色文化精神。
(二)红色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动力
红色文化彰显党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政治宗旨,是增强人民的政治认同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思想资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党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是维护政治稳定的基础,而缺乏政治认同,政治秩序就难以维护。红色文化所内含的政治宗旨,所宣扬的革命精神,所传递党和人民的血肉亲情,能够“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培养政治人格、营造和谐稳定的政治环境。”[1]并切实起到矫正人民群众政治立场、政治观念的作用。红色文化所内含的理想信念能够让人民群众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排除各种干扰;其所传承的艰苦奋斗精神能够激励人民在前进路上不松懈,其所承载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能让人民更加卓有成效地去实践。
二、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
(一)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丰富渊源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在一起的一种文化。这种熔铸过程本身就要求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再开发、再利用,而这种再开发、再利用的过程同样又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此外,红色文化固然有时代印记,然其体现的“初心和使命”,始终让其与时代发展脉搏相联系,所以它又是鲜活的。如,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所举办的“初心大课堂”,所设计的情景党课,以实景表演和朗诵等形式,让红色文化与观众的时代体验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当然,吸取红色文化的精华,必须完整准确把握红色价值追求。红色文化追求国富民强,但这种追求从来都不是抽象存在的。它始终与不同时代的不同任务结合起来,因此评判不同时代的成就需要与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条件结合起来,不能完全用抽象的价值标准去评价。
(二)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鲜明标识
当代中国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延续,也是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既是一种文化资源,又代表着最真实发生的历史。因此,文化建设必须要强化红色文化基因特质。首先,红色文化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向现代的催化剂。中华传统文化在鸦片战争之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化现代化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历史任务之一。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相结合,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红色文化。反过来,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和一种新型文化要素,又帮助我们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不断现代化。其次,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國文化的重要内容。从物质层面看,历史上重大战役旧址以及重要人物故居、活动地和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都是红色文化的物质遗存。它们是党创造红色文化的历史见证,这些物质遗存成为各地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从精神层面看,红色文化所宣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内容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一)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红色文化物质遗存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衍生的人文精神,是与特定的人、特定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当革命的硝烟逐渐散去,历史伟人和革命烈士已经作古,但他们战斗过的地方却是永恒存在的。目前,红色文化旅游在产业开发中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比如,辽宁朝阳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园、浙江嘉兴南湖旅游业等都是运用市场化手段发展了红色文化产业,并以各类文化产品来呈现红色文化,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当然,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深刻,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要注意突出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失去红色文化精神以及红色历史支撑的红色物质文化遗存,其吸引力也会大大降低,进而会影响红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红色文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素材
文化产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深厚且形式新颖,容易引发消费者的共鸣。一方面,就文化内容而论,红色文化可以为文化产品提供多种素材。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多样,从历史伟人的成长故事到革命烈士的奋斗经历,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到普通党员的勤奋努力,可谓应有尽有。再有,红色文化所渗透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勤劳勇敢、爱好和平等内在精神价值值得文化产品进行呈现。另一方面,就文化形式而论,红色文化可以为文化产品形式创新提供借鉴。红色文化始终注重运用与人民群众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文化形式来展现深刻的精神内容,比如建国之后,红色小说、红色电影、红色戏曲等发展迅速,则是适应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的需要。总之,文化产品的创新可以从红色文化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汲取营养。
四、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红色文化具有培植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正在经历从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精神需要变得日益紧迫且多样,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同时,注重培植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红色文化精神内核之一就是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强大、为民族的复兴而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化为了中华民族的“基因”,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传统之一。中国共产党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从井冈山上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延河岸边的‘住窑洞,吃黑豆[2],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说,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符合民族性格,符合大众认同,符合时代精神需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3]由此而论,红色文化具有培植民族精神的作用。
(二)红色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作用
红色文化能够帮助个人铸牢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和共产党人精神中的“钙”。红色文化所包含的无数可歌可泣,悲壮感人的英雄事迹,容易激励每个个体高尚情感和奋斗激情,从而提升人们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加以理想信念教育,就更能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
红色文化能够约束个人行为。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任何文化都是教人成为社会所需之人,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约束性,每个社会都会借助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宣传舆论、法治的力量,将其文化精神灌注其中,从而对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进行规范,红色文化作用亦是如此。
总之,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要与时代条件相结合,与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才能不断拓展思路,让红色文化在当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梅芳.当代中国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播[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2):57.
[2]金子藝.90后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4.
[3]王小康.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5):82.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