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提升的思考

2020-03-17 10:07纪丽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7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中职

纪丽萍

[摘           要]  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建设意义,界定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要求,从行政管理、院校、企业和教师四个层面分析“双师型”师资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升质量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

[关    键   词] 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032-02

旅游行業应用性、实践性极强,随着全域旅游、文旅融合、信息爆炸等趋势发展,技术标准推陈出新,需求变化日新月异。为顺应行业发展形势,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师资质量提升势在必行。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一)“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及界定

我国对“双师型”的含义至今未有科学权威的解释,目前其界定主要存在三种说法。

1.“双证书”论。即教师具有教师资格证及专业职业资格。

2.“双职称”论。即教师拥有教师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

此两种界定均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外部特征,但不能检验教师是否具备与之匹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如考取了导游员资格证的教师可能从未带过团。

3.“双素质”论。即教师既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拥有与时俱进的专业实践能力,并能将之运用于教学中。这种观点突出了“双师型”的内涵要求,但界定不够清晰,考核标准模糊。

(二)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界定

笔者认为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型”教师应满足以下要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职业归属和荣誉感;旅游理论知识渊博,专业技能操作娴熟,教学能力卓越,能够培养学生成为旅游企业需要的服务型、技能型人才;熟悉旅游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具备前瞻眼光,能将学生培养成顺应社会发展和旅游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领航员,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拥有雄厚的科研转化能力,能帮助旅游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改革和推广。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提升的意义

(一)教师本身

中职旅游专业的“双师”有两个来源。一是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育系统的教师;二是具备企业从业经历后投身教育事业或者兼顾二者的企业专家。不论哪一类教师,不断追求更高的“双师”质量,有助于促进职业生涯长远发展,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可以说,“双师”质量高的旅游专业教师,才是货真价实的名师,能够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旅游企业的尊崇。

(二)学校角度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持续加大,各地中职旅游专业在实训室、实训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培养一支质量上乘的“双师”队伍,彰显教学“软实力”,成为中职院校提升专业品牌、加快差别化转型发展的关键。“双师”师资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日常教学;通过实训教学培养技术型人才,全面提升向社会输送的人才质量;在师资建设中起到先锋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新教师成长;来自企业的“双师”还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教学改革提供顶层设计建议和经验,保证了院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角度

近年来国家取消了不少旅游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如餐厅服务员、前台服务员等。加上用人成本增加,中职毕业生性格尚不稳定等因素,旅游企业纷纷遭遇员工匮乏、综合素养和基础技能下降、离职率高的困境。“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便成为生企之间的纽带,可运用自身的行业素质及魅力吸附学生,使其了解旅游企业,热爱旅游工作,扎根旅游行业。提高“双师”质量,可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口,保障用人质量,提升就业稳定率。

(四)产业角度

我国旅游业正进入转型变革关键时期。信息技术、移动终端广泛普及,旅游者需求愈发个性多样,旅游企业相应地颠覆传统,推出了新服务、新需求。中职旅游专业高水准的“双师”队伍,可保障学生实践技能与时代同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实现“院校—学生—企业—产业”大闭环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动态发展,促进旅游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服务。

三、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层面

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师资建设就上层建筑而言,是较为不扎实不稳固的。首先学术界对“双师”的诠释维度过广、外延过泛,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未出台统一的认证标准、管理机制和考核体系,致使各地各校如无根浮萍、各自为政,出现了标准混乱、实效不佳的问题。此外,现今各地职称评定政策未真正凸显“双师”能力,用于培养“双师”师资并激励质量提升的专项经费不足甚至空缺,制约了“双师”队伍的发展。

(二)学校层面

配比不合理、专业对口率低是另一困境,不少专业教师并非毕业于旅游相关专业。且人才引进机制落后,有些院校只是在课时过多时请一些旅行社、酒店人员支援,质量无法保证,与企业专家的合作大多停留在“聘书”层面。同时为了追求评估、检查中的完美数据,“双师”认定标准被降低,出现了重证书学历、职称课题,轻实践考核、实质业绩的弊病。对认定后的“双师”或束之高阁、放任不管,或采用常规形式培训,缺乏系统实践性培养。最后不论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激励措施是缺乏或不到位的。

(三)企业层面

稳定、高质的教师“下企业实习”是提升“双师”质量的重要途径。但不少企业缺乏合作共赢的长远眼光,支持力度不高。一是教师实习往往时间短且人员不固定,经济效益产出低,经营成本增加。二是有些教师合作意识、抗压能力低,企业觉得“不好用”。三是旅游企业担心旅游产品的关键信息及价格数据会外泄,因此“不敢用”。因此旅游企业对下企业教师往往客气相待,却安排在非关键岗位,教师虽挂了职但接触不到关键技能,产学研模式也无法形成规模。

(四)教师层面

教师本身的原动力也是较为匮乏的。我国中职旅游专业教师大多高校毕业后直接执教,缺乏一线工作经验,照本宣科成为教学常态。有些教师缺乏转型意识和自我突破的发展动力,个人情感投入不足,评上“双师”后便得过且过、停滞不前。再加上教师往往身兼教学、班级管理、行政工作,工作量大,便不愿在“双师”成长上投入宝贵的假期和多余的精力。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提升建议

(一)政府主导,标准优化,资金保障

政府主导是指导中职“双师”师资建设与质量提升的指挥棒。国家可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指明“政、校、企”具体的权、责、利,采取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三方优势多元融合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同时可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将原有认证标准、考核管理、激励政策进一步量化细化,使之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使各地中职“双师”培养有法可依、有政可寻。在认证考核中要强调产学研导向,重视社会服务能力,可规定行业协会参与成果鉴定和考核。另外,还应打破人才引进机制壁垒,为企业人才设置有别于专职教师的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晋升方案。此外应加大“双师”专款支持力度,为学校激励、基地建设、校企共培消除后顾之忧。

(二)学校用心、精细管理、多措激励

中职院校应将“双师”建设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长期稳定、时效性强的培养管理机制。对于旅游专职教师,应拓宽培养途径、提升培训深度,重点突出职业情境知识、实践能力的训练。而来自旅游企业的教师如资深导游员、酒店经理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却不足,应给予教学理论、方法、评价的全面培养。此外可创办创客基地、旅行社、接待中心、校园研学产品等“校中厂”,为教师技能培训提供保障。

构建科学动态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助于“双师”素质可持续发展。评价上应强调职业性、实践性、创新性指标,建立梯队性考评体系。激励上可积极宣传“双师”的正确内涵和优秀案例,为教师减压减负,在科研立项、课时认定、评优评先、绩效分配、聘任选拔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增强教师成就感和自豪感,形成良性的促进机制。

(三)校企双元、产教融合、联合培养

校企双方应形成利益互补、优势集成的共同体,通过签订协议明确权责,确保教师下企业时被安排在计调、领队、领班等一线岗位。实行“行业导师制”,建立量化考核标准,着重考核业绩和专业核心技能掌握程度。教师企业实践时间的完整性应得到保证,可结合现行的“2.5+0.5”学制,专业教师在第六学期跟随学生前往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单位顶岗挂职,形成周期循环,确保实践技能的娴熟和更新换代。

校企还应共建产学研平台,鼓励旅游专业教师带着实践性课题深入企业,利用自身科研能力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经济效益,既保持自身行业活力,更将科研能力转化为服务成果。

除了教师走出去,专家也要请进来。企业专家可以客座教授、校外导师、兼职教师等方式为旅游教师做讲座或培训,辅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各项比赛,与旅游教研组共同研讨,参与学科规划与建设。

(四)教师发力、转变观念、主动出击

身为旅游专业教师,应意识到专业发展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把提升“双师”能力作为获得工作幸福感、认同感的必要条件,主动承担“双师”发展的主体责任。此外,应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不断改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添行业实践引发的新知识,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企业官网公众号运作等。在企业实践时,真正走出“象牙塔”,做好角色转换,对工作任务负责,对企业效益负责。最后应主动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学术协会保持紧密联系,使自己成為旅游行业发展的“弄潮儿”。

五、结语

中职旅游专业“双师”师资质量提升应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宏观管理的权威指引作用,协调校企双方权责,使之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同时教师发力,形成内外共因。相信高素质的“双师”师资定能为中职教育快速发展、旅游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威.旅游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9(10):197-198.

[2]孙承信.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与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196-197.

[3]许建,肖亮文.创新创业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7):132-133.

[4]周晓梅.校企合作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4-46.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