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梅
[摘 要] 甘南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国家制定了各种为甘南州中职教育的发展政策,从硬件建设、师资培训、资金投入等全方位进行“教育扶贫”,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的发展需靠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为此,从年龄、岗位、学历、职称、专业分布等统计、分析、研究学校整合后的教师队伍,从中发现问题,同时为决策层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 键 词] 甘南州;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030-02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指出“加强省级统筹,建好办好一批县域职教中心,重点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个地(市、州、盟)原则上至少建设一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指导各地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科学配置并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资源”[1]。甘南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分布藏族、汉族、回族等24个民族,为顺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甘南州州委、州政府决定将“甘南州综合中等职业学校”“甘南州师范学校”和“甘南州畜牧学校”等3所中专学校整合成立“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
一、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统计
(一)教师基本信息
按学历统计显示学校研究生在全校教师中的比例为3.6%,低于全国比例;本科占63.4%,也低于全国比例18.9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下学历则占到33%。按年龄统计,50岁以上的教师占22.1%,其中51~55岁的教师占比全国平均值高3.5个百分点;56岁以上的教师占到7.4%,而全国该年龄段为3.3%。在一线教师的年龄结构分析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到19.2%;而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仅为2.4%;41~50岁的中年教师所占比例最大,为44.0%。从教师职称来看,分布呈纺锤形,中级教师比例很大,占57.2%,而全国中职教师职称分布情况为高级比例25.1%、中级比例为39.7%、初级比例为25.7%。
(二)专业教师结构
学校中专业技术人员为145名。语数外藏文等基础文化课教师比例高达55.5%,而一些民族特色专业如民族风情旅游、工艺美术等专业教师不足1%,且工艺美术(唐卡方向)为外聘教师,民族烹饪专业教师为零。“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其中,中职26.42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1.48%,高职19.14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0%”[2]。但整合后学校中“双师型”教师仅为11人,占专任教师的7.5%。如果按照国内大多数学者普遍的看法,这其中63.6%的“双师型”教师只能称之为“双证书”获得者,具有“双能力”且能够取得社会经济效益或贡献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多,符合甘南地域特点和经济结构的民族特色专业,如唐卡、藏餐烹饪食品加工、藏族音乐舞蹈、藏戏、藏族手工艺等专业教师为零。
二、甘南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在学历不达标的教师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职称较高的现象,占全校教师的19.8%,相对青年教师来说他们的工作精力不足,对新时期下现代教学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等存在抵制思想,一定程度上他们在学校的发展和变革中会起到阻碍作用。二是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教师大多数为中层及校级领导,一线教师极少,并且基础课教师基数过大,达到高级资格条件的教师占中级职称的3/5,但由于编制问题导致教师无法晋升高一级职称。三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如原中专学校的领导班子在整合后并未进行优化,中层科室级领导较多,其中专职干事编制过大;文化基础课教师较多,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数专业教师课时量超过其标准课时量的2/3。
(二)“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
由于歷史发展的局限,学校专业课也偏重理论,教师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贫乏,无法适应新时期中职学校的发展。整合后学校在民族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建设上捉襟见肘,“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成为甘南中职学校发展的短板,尤其缺少“双能力型”教师,致使学校在人民群众中影响面不广、影响力不强、认可度较差等现象的出现。
(三)师生实训基地缺少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校培养人才的物质基础。学校面临的另一严重问题就是缺少“实训基地”,如受学校品牌影响,“学前教育”等类型的学生无法在当地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实践活动,专业课的学生由于操作能力而找不到实践场所。同时,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缺少实践研修场所而致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限制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甘南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及建议
(一)优化教师资源
1.教师“回炉”接受再培训
在岗培训一是要更新知识,学习本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二是要学习现代化教学技术,新时代课程内容经常更新,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成为必要技能。三是加强专业技能实践为主,对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重点培养,定期组织培训活动,邀请企业、工厂、民间技术人才等进行实践技能指导。四是部分具有专业技能的中层领导要代课,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不但对学生的就业有指导作用,也能缓解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
2.从文化课向专业课转型
中青年文化课教师转型成为专业课教师是解决专业教师短缺的途径之一,这就要做到进行校内培训和社会培训。文化课教师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专业技能一知半解,通过培训可转型为专业课教师;或者到企业工厂、民族手工艺作坊、民族文化传承场所等跟有实践经验的师傅学习,从而胜任专业课教学。
(二)解决教师职称问题
一是学校要寻求政府部门和人事部门帮助,审核学校整合后的职称编制,增加高级教师岗位。二是对高级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对不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需求、思想老旧、专业技能落后、满足现状等现象的教师降低职称等级或离休。三是优先解决“双师型”教师的职称。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
“尽管许多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理论与实践脱节。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比重偏小,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不够”[3]。首先,聘请来自生产一线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社会能工巧匠等,定期到学校给教师进行实践操作培训,引导教师参加科研项目,积极进行产品研发与改良。其次,选拔优秀教师积极参与省级教学方法、生产技能大赛,拓展教研交流活动,“参加行业、企业培训及职业等级鉴定等工作,使其成长为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标兵,协助学校培养好‘双师型教师队伍”[4]。
(四)需要建立实训基地
中职学校要成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助力,必须要有水平较高的“双师型”人才,而实训基地则是成为培养“双师”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是以学校主导,多方协助建立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如唐卡工艺、藏餐烹饪、旅游管理、民族曲艺等专业,学校可以自己筹措师资力量建立实训基地,不但使教师能够边教边学,学生也能就近接受社会实践。二是依托国家对“三区三州”的援建,积极争取“精准扶贫”项目,寻求政府支持。建立如汽车应用与维修、草原森林防护、高原野生植物培育等“理实一体化”产业实训基地。三是校企合作,“选择性地和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引产品进校园,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实现教师与师傅的合一,学生与学徒的合一,车间和实训基地合一,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5]。如建设畜牧产品加工、民族工艺品生产等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四是利用教育对口帮扶政策。五是与本省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四、结语
新时期下中职教育依旧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战、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前景下,甘南地区中职学校要抓住“三区三州”脱贫机遇,敢于创新和变革,打造出一支入厂能操作、进校能讲课的专家型教师队伍,扩大学校知名度,创出品牌,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
[2]于珍.教育部:全国“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EB/OL].[2019-10-17].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1910/t20191017_267891.html.
[3]锁冠侠.高职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J].實验技术与管理,2017(5):14-17.
[4]陶正群.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探讨[J].职教创新,2014(42):126.
[5]刘祖培,刘岳.中职学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八种模式”解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87-90.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