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渤:坚持匠心精神 打造优质歌剧

2020-03-17 04:01俞飞帆
歌剧 2020年7期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剧目歌剧

俞飞帆

编者按:剧目制作是衡量剧院艺术创作水平与艺术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剧院专业水准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国一流的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制作原创剧目。一手抓世界经典,一手抓中国原创,创作了一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剧目,并且不断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这些年来,不论从数量、质量还是速度,国家大剧院都充分体现了旺盛的剧目制作生产能力。而在这样庞大的制作能力背后,是国家大剧院科学的制作管理体系。

关渤,国家大剧院剧目制作部副部长,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队长,制作人、编剧、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导演系艺术硕士,多年从事剧目创作、策划、艺术生产及管理等工作。

以“歌剧”为核心,推进“三步走战略”

歌剧是一个集大成的高雅艺术门类,它和交响乐、室内乐等纯音乐形式不同,是综合了音乐、戏剧和舞蹈等各门类的艺术体裁。因此,和其他艺术种类相比起来,歌剧有种盛大的美。但可惜的是,纵然它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歌剧在中国仅受到有限观众的赏识。此外,制作一部歌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因此很少有剧院会将歌剧作为自己的核心演出内容。这样一来,歌剧的传播面就变得更加狭隘了。可即便如此,国家大剧院在经过严密的规划和设计后,还是决定以歌剧作为剧院创作和制作的开山之作。

谈及做此决定的原因,关渤表示首先是考虑到国家大剧院自身的机构性质。“作为国家示范剧院,它肩负着向百姓呈现高质量、高水准演出的重任。另一方面,由于歌剧的专业性较高,而当时国内歌剧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所以观众集群薄弱。因此,如果能充分发挥国家大剧院这一良好国际交流平台的作用,那便可以使这一门艺术种类得到最大化的推广。”

此外,由于歌剧涉及音乐、戏剧表演等方方面面,组织难度很大。而在当时,具备这种组织能力的机构并不多,所以对于国家大剧院而言,这是一个能让它迅速打开局面,并在国内艺术行业占据一席之地的好机会。”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在国家大剧院建立之初,首任院长陈平就多次强调:“对于国家大剧院而言,如果要选择一個能够体现剧院的艺术水准,能够形成国际艺术交流的对话平台的艺术形式,那一定是歌剧。”因此,歌剧自然而然就成了国家大剧院节目制作的核心内容。

“三步走战略”之“引入经典”。

一步一步完成歌剧制作的本土化,是国家大剧院的战略。而“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购买节目,经营演出,将国外的经典作品呈现给中国的观众。关渤说:“在这个阶段,国家大剧院引进的剧目大多是一些经典的作品,比如《蝴蝶夫人》《托斯卡》《图兰朵》等。而随着观众对歌剧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剧院也开始将目光聚焦到那些艺术价值大于传播或商业属性的作品上。”

近年来,歌剧在中国越来越普及,原创歌剧的制作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然而,对于歌剧在中国能否实现本土化的讨论却从未停歇。对此,关渤的观点是不反对也不支持,“因为当你做一种制度性的划分时,就已经背离了艺术创作的一个根源。”在关渤看来,“我们呈现经典作品的原因不是为了重塑经典,也不是为了复古,而是想通过这些声音来与当代人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因此,对剧目创作和制作的本土化也不应成为制度性、规范性的操作,而是要看这种做法是不是更有利于创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三步走战略”之“联合制作”。

歌剧虽然是舶来品,但其实它与中国戏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核心的艺术特点就是以歌舞演故事,只不过中国和西方国家皆有各自的表达方式。因此,并不能说中国的歌剧水平不高,而是说在以交响化的西方经典音乐为基调的歌剧制作方面,国内剧院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剧目制作的体系和行业流程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业态还不够丰富。所以关渤说:“对国内的艺术机构而言,做西方经典歌剧作品时,与外方多加合作是必然的举措。这能够让我们的制作管理体系更完善,也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该领域的了解。”

“此外,由于我国可能没有那么足够丰富和深厚的土壤去培养歌剧人才,因此,中外合作也让我们有机会借助国外的艺术机构或者艺术家来协助演出。”当然,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观点的矛盾和冲突。对此,关渤表示,“实际工作中发生摩擦是很常见且无法避免的事。但是只要大家能坚守对高标准艺术质量的要求,并共同去遵守一定的艺术规律,就能有效地解决思想上的分歧。”

“三步走战略”之“替代战略”。

“替代战略”是陈平的手笔,其方式是从引进剧目到联合制作,大剧院都要参与其中,借以培养锻炼自己的力量。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歌剧《弄臣》。2009年,国家大剧院选择了制作威尔第歌剧最精良的帕尔玛歌剧院作为合作伙伴,乐队、演员、合唱队、舞台监督都是帕尔玛歌剧院带来的,只有舞美和服装是中国的;而第二年《弄臣》再来时,乐队就由中方的中央歌剧院担纲了;2011年,《弄臣》第三次来大剧院,合唱队、管弦乐团、舞美、服装、舞台监督大都是国家大剧院的队伍,实现了本土化。目前,国家大剧院已经形成了自主的制作体系,19个剧目版权都是自己的,不仅推动了艺术生产,提高了国际声誉,还培育出一支非常过硬的优秀团队。

“替代战略”对于我国的艺术行业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但这样的举措是否适合于每一个剧院呢?关渤认为,“替代战略的出现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对于其他机构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不能直接拿来用。剧院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条件来确定自己的工作模式,但是在确定之前,也要多研究多看,尝试找寻其中的规律。”

独立制作歌剧剧目 创建科学制作体系

2010年前后,国家大剧院逐步开始独立制作歌剧,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相继推出了《卡门》《茶花女》《爱之甘醇》《托斯卡》《塞维利亚理发师》《漂泊的荷兰人》等一系列经典歌剧以及《赵氏孤儿》《运河谣》等原创歌剧,并确立了长期剧目制作规划,提前两年确定了制作剧目名录,设立了剧目制作部,专门负责剧目生产的统筹策划和组织实施。

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剧目制作体系,国家大剧院从2009年底开始,便着手建立了自己的剧目制作体系,在短短几年里,国家大剧院建立了包含制作、主创、主演等八大板块的剧目制作体系。一旦剧目立项,就在世界范围整合资源,寻找最优秀的人才。八大板块的建立,加之歌剧制作流程和规范的形成,有效保证了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的质量,不仅使其坚持艺术的纯粹性成为可能,也使得其旺盛的艺术生产实力得以充分释放。

与此同时,大剧院还成立了一个创作中心,主要负责原创剧目的前期策划与一度创作组织,近几年,创作中心完成的原创剧目前期策划包括已经上演的《骆驼祥子》《冰山上的来客》等。2014年,国家大剧院自制歌剧的演出场次已经占到全年演出场次的13.3%,平均销售率达到84.5%,观众人数占到全年观众总人数的17%。而据国家大剧院2019年的年报显示,从开幕制作歌剧《图兰朵》至今,国家大剧院共制作剧目91部,其中原创剧目30部。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不少作品登上了国际舞台,受到了海外观众的一致认可。

对于中国歌剧应当如何塑造自己的个性,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关渤给出了他的答案。“首先,这个愿景虽然美好,但不应该成为创作一部作品的宗旨。因为不论是面对中国观众还是国外的观众,一部歌剧是否能打动人,最根本的还是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此外,我们一定要用先进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要全面提高我们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这样才能让这些作品有更大的可能登上世界著名的艺术节和演出平台。”

猜你喜欢
国家大剧院剧目歌剧
2023 年“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开幕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走进歌剧厅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骆驼祥子》被国家大剧院搬上歌剧舞台
国家大剧院 北京音乐厅 中山音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