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 刘永安
[摘 要] 文字非神賜之物,而是源于劳动生活, 关联生活中的事物。汉字是构成汉语语言的基本单位,承载着最悠久的中华历史与文化。对来华留学生来说,学习汉字就是在学习汉语语言文化,而汉字造字法可以说是汉语语言文化学习之梯。在汉语语言文化教学时,融入造字法的教学设计使留学生能紧紧抓住关键环节,研究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这些造字规律。造字法的研究还汉字表形、表义之原始形式,使学生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增强好奇心,积极探求,产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生活形式;造字法;象形字;会意字
[中图分类号] H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2-0020-02
汉语国际教育,特别是汉字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外国人,尤其是成年的汉语爱好者,初学汉字的方法一定与中国儿童不同,虽然在汉语习得和认知上不占优势,但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不能被忽视,那就是成年的留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汉字源于周围世界,反映自然之物;文字亦源于劳动,与生活事息息相关。故而文字的产生,亦不能超越人在当时对自然界的认识,不能脱离人类当时的生产劳动。可以说文字的创造及字体演变,无不反映当时人们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状况。
因此,无论是汉字的孕育期、萌芽期,还是汉字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体现着汉族人民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
回顾一下汉字的造字方法,六书之“象形”与“指事”,皆出自人们当时的周围事或物,曰之为文;“会意”与“形声”皆源于人之思维,曰之为字;“转注”与“假借”则兼具文、字。该六书自成体系,以成文字。见文知义,汉字记录着先民的重要生活内容,是了解先民思维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信息来源,在世代间的文化传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以象形字为例,象形字是古人随着实际生产生活之需要,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产生和发展起来。象形字也叫图象文字,是汉字形体构造的基础,来自图画文字。象形字是基于绘出实物形状以表意的一种造字方法,如自然现象、人的特征、动物或植物的特征、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它是一种最早的造字方法,例如:表“日”,代表“月”,代表“水”,象代表“象”等。这些画出来的实物形成了文字,故为称为象形字。
把造字法融入教学中,研究字形与构造,了解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造字方法,在典型汉字结构上和语境中体会字形、字义、读音。讲授汉字,亦如儿童的积木游戏,象形字和指事字是积木游戏的零部件,组成不同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妙趣横生。值得一提的是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会不会完全听不懂这个陌生的生活内容?不同的民族或不同国家的人虽然使用的语言不同,但实践告诉我们人们仍然能够交流思想,为什么?不同语言植根于不同的生活形式之中,不同的生活形式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维特根斯坦把这些共性称为“人类共同的行为方式”。
因此,尽管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但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早已获得了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对汉语的学习会帮助很大。汉字的造字法的汉字教学设计容易使学生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增强好奇心,自觉积极探求,产生共鸣,皆始于汉字表形、表义之原始功能。下面以一些典型汉字为例,浅析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之造字特点。
一、象形字
象在甲骨文中是象、在金文中是、象是大象的形状。大耳、长鼻、长牙是它们的突出特征。象是陆地上现存的最大食草动物,生活在非洲和亚洲,非洲象的耳朵更大,其形状类似于非洲大陆。象之本义是大象,也借指象牙。象也有“相似、如同”之义,引申为“仿效”。
人字为象形字,人字人状似一人侧面而立。人之定义为“一种高级动物,有理性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语言”。
田字本义指已耕种的土地,为象形字,甲骨文中的田字的写法状如阡陌纵横的水稻田。“囗”为田的周围,里面的“十”如同纵横交错之田埂路。
木字本义指树木。在甲骨文中木字木状如树的形状,上有枝,下有根。上古时树被称为木,后来才被称为树,再后来还引申指木头、木料。
日的本义指太阳,在古时日字状如太阳。有太阳的时候是白天,所以日引申指白天,与夜相对。又引申指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一昼夜,为24小时,为1日。
月字本义指月亮。古时月字状如半月形。月又引申指月份。
小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小,小字由三个小竖点组成,像沙粒那么大,用以表示物体之小。
二、指事字
大与小相对,表示抽象的大义,为指事字,古文中大字为大,状如一个双手平伸、两脚叉开的顶天立地的成年人。
太字与大字本来是一个字,太的本义是大。太字是在大字下面加一点指事符号,所以被称为指事字,表示大的最高程度,极大、无限大。
末字本义是树梢,引申为事物的顶端、尾部,是指事字。(木)代表树,树上端用“一”指示部位。树的顶部叫末。
片字本义指把木头劈分成片,是指事字,其字状如古字()的右半部分。片字泛指片状的东西,如照片。
旦本义是天亮、早晨,为指事字。“日”在“一”上,“一”指大地或地平线,表示太阳刚出来。在甲骨文、金文中,日下空心或实心,指日的影子,表日初升出地平线。
三、会意字
篆文中天字是会意字,由“一”和“大”会意而成,指最高而无以复加的巅顶部位。古文“大”字表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外形。孔子从不把人的领域上升到天之上,而是把人置于天地之间的某一中心位置。周朝所说的“天”就是商朝人心中的“上帝”。天之本义为头,后引申指天空。一个昼夜轮回亦称为一天。
明字由日和月组成,是会意字。日和月最为明亮,所以日、月构成的明字,表示明亮的意思。在甲骨文中=(月亮)+(太阳)。
早字本义是红日初升、小草带露的时刻。早字甲骨文是=(日,太阳)+(屮,小草),表示草木沐浴在朝阳中。
在篆文中早字是会意字,由日和甲两部分组合而组成。甲指古代士兵戴的头盔,在这里指代头,与日合起来表示太阳在头的上面。早之本义是清晨,也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林字甲骨文和金文林状如树与树相连的样子。林为会意字,由两个木字构成,意为树木连成片。林指成片的竹、木,引申为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事物或人。
森字为会意字,由三个木字上下叠合而成。甲骨文比“林”多一“木”,所以“森”为“大林”。森之本义是指繁密众多树木。
四、形声字
像为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中=(人)+(象),由人与象两部分构成,意思是类似、如同。引申为比照人或物之形状制作的雕塑、图画等。
橡是形声字,木为其形,象为其声。橡的本义指橡子,即栎树之果实,橡字又指橡胶树。
星是形声字。晶是星的本字。甲骨文在“晶”的字形(星群,众多发光天体)基础上再加“生”(从无到有)另造“曐”代替,表示星群的“天生”现象。距离地球最近的星是太阳。
树是形声字。甲骨文=(木)+(豆,容器)+(手),表示用手拿着木苗并把它栽种在盆子里。
在实际的汉语国际教育汉字教学中,学生的多元文化生活背景是想象力的源泉,如,象、田、木、未、本、末等;对自然或天体宇宙的崇拜和敬畏是人类共有的特征,如王、日、月、旦、早、天、星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更多象形字或指事字组成,形成一种新的、通常更抽象的字意,如明、晶、东(東)、林、森、从、休、名、尖等;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形旁(表示意义)和声旁(表示声音)组合而成,正因如此有人将汉字称为意音文字,如像、橡、树、时等。《康熙字典》中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百分之九十。形声字历史悠久,早在甲骨文中就已被广泛应用,是最多产的造字方式。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的研究中指出:人可以使用语言去描述、记录这个世界,还可以通过语言去表达人的观点、思想和主张,探讨实在与否可理解为就是问思想和实在的关系。人们在考虑思想的性质时,也会考虑語言的性质。思想、实在或事物、语言这些因素是哲学家对语言的关注点,用词语来明白地表达意思,这个意思来自思想是怎么和所想的事物相关联的。
参考文献:
[1]陈虎.对华文形成史和机制的探讨[J].汉字文化,2014(6):13.
[2]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涂纪亮.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