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及其形成原因略论

2020-03-17 09:31王璐
财经界·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审计风险

王璐

摘 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同时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人们对于审计行业、审计行为和审计工作人员等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加强审计风险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也跃入了人们的视野。为了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降低和减少各种风险因素对审计工作的滋扰,保证审计目标任务的如期保质完成,审计工作人员有必要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况,发掘探析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研究制定防范审计风险的策略措施,以确保审计职责的有效落实和审计效能的全面发挥。

关键词:审计风险  形成原因  市场经济环境

一、审计风险概述

对于审计活动而言,风险总是存在的,并且是难以规避的,只要有审计行为的发生,就会有审计风险的伴生,可以说,人们在日常审计活动中任意一个细微环节的不慎都有可能诱发审计风险的生成,只是在很多时候,由于这些风险尚处在潜伏阶段或者是因为还没有扩大化,因而并未给审计人员手中的工作造成看得见的危害或者是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审计行为差异性的存在,因而其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危害方式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审计风险反映出了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和会计资料进行审计后所发表的不恰当审计意见。以现代审计为例,我们都知道,现代审计通常采取的是抽样法,即根据抽取被审计样本的特性来推断被审计总体的特性,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对于统计抽样而言还是对于判断抽样而言,都无法完全消除样本特性与总体特性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因而这就必然要导致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为此而承担一定程度的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风险。并且,除此之外,审计人员的品德和技能问题也会导致审计风险生成。当然,审计风险的生成虽然是难以规避的,但却不是不能防控的,只要摸清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并建立相应的应对措施,很多情况下,还是可以降低和减少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的。

关于审计风险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性的意见,尽管国内外学术界有众多学者曾就此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但是结论的侧重点仍各有不同。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如: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的错误未被审计人员觉察的可能性、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审计程序未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等等。不管中外学术界的学者们对于审计风险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作为审计人员都应该立足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探寻风险的形成原因,积极研究防范风险的措施,以便让审计工作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关于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构成部分。

其中构成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来自四个方面,分别是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局限性问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问题、审计方法本身的缺陷性问题和对审计效率的追求问题。

首先,审计人员自身能力的局限性问题。尽管审计人员是专职从事审计业务的,但是审计人员也不是万能的,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总会有审计人员能力所无法企及的地方,因此,审计人员给出的审计结论很多时候是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值的,换言之就是审计结论或审计给出的意见对社会期望值的满足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之间总有一个期望差的存在。比如,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只是一种意见”的表述就表明了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

其次,審计人员的责任心问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毫无疑问的会直接影响到审计的结论,审计工作性质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高尚的品格,又要有扎实的审计技能、会计知识、法律常识和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但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并不是每一个审计工作人员都能达到的,比如,由于审计人员对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并没有给予应有职业关注,以至于出现了审计过程中的漏审或判断失误等情况的发生,因而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第三,审计方法本身的缺陷性问题。在现代审计业务中,审计的一方所采取的审计方法都是以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而开展工作的,采取这种审计方法的主旨是要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性,由于在审计流程中,贯穿于审计业务开展全过程的无论是采取的抽样审计方法还是采取的分析性复核方法,其审计的结果都无法避免的要带有一定的误差,所以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形成。

第四,对审计效率的追求问题。我们知道,保持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对等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审计单位同样要追求效率与效果的平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审计单位在审计活动中在保持必要的审计效果的同时定然会努力追求审计效率的最大化,这样一来,审计单位就难免要把审计的骨干力量放在需要重点审计的程序上,而对于一些审计单位认为并不重要的审计程序则有可能被审计单位人为的放弃,这就为审计风险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以上是从主观角度分析了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从客观角度来看,构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同样也来自四个方面,分别是审计执业环境问题、会计基础薄弱问题、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拓宽化问题以及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审计结论依赖度的提高问题。

首先,审计执业环境问题。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晚,距今只有四十年的时间,其中注册会计师的发展只有二十多年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审计体系相比,我国在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经验、审计流程、规章制度、政策法规和惩处规制等方面还很不完善,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差,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审计活动法律保障体系也不健全,这种不成熟的审计执业环境自然要诱发审计风险的生成。

其次,会计基础薄弱问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在我国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以财务报告会计信息失真为例,这一问题就几乎成为了业界的顽疾,尽管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在内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广为诟病,但是种种原因使然,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至今仍然大面积的存在着,而审计工作又是必须要依赖会计基础才能有效开展的,所以,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审计风险的形成。

第三,审计对象复杂化和拓宽化的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异常活跃,很多新兴的行业、产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这不但增加了审计对象的复杂化程度,也把原来的审计工作范围拓宽了很多,比如,近年来的审计业务活动就已经从过去的针对财务报表的验证和管理咨询,扩展到了当下的包括质量审计和风险评估等在内了,可以想象,审计对象的复杂化和拓宽化必然会给审计工作增加新的风险。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审计风险的成因、防控等方面的研究与国际社会相比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要求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探究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并找寻防范措施,仍是当下我国有关部门和业界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毋容置疑,只有对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找寻到有效防范与规避措施,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公平、公正和稳健、有序,才能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并保证我国市场经济在健康的轨道上前行。

参考文献:

[1] 成焕玲.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10(03).

[2] 赵彦强.浅谈审计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J].财会研究.2012(03).

[3] 章淑通.浅议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9).

[4] 钟凌云.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1).

[5] 郝艳艳.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

[6] 翟君民.企业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与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 2011(18).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审计风险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关于降低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质量的研究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