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凤
急诊科患者大多数起病急,具有病情严重复杂,发展迅速的特点[1]。患者需要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治,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性和心理素质要求都较高,做好患者入院接诊到住院治疗的衔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本医院开展的无缝隙护理在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2016 年6 月-2018 年6 月在本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80 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患者入院的先后时间顺序为准则进行组别分配,对照组40 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模式,男28 例,女12 例,年 龄16~85 岁,平 均 年 龄(46.9±13.5)岁。实验组40 例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男17 例,女23 例,年龄17~81 岁,平均年龄(47.1±13.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生活习惯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按照医嘱进行操作。
1.2.2 实验组 患者同时接受常规护理和无缝隙护理措施。①成立无缝隙护理小组:由科主任担当小组组长,护士长任副组长。定期组织培训,对急诊科常见病、多发病作出详细的接诊处理预案,提升大家的业务能力。②制定合理的排班制度: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选派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负责接诊急重症患者,病情较轻的患者则由入职时间短经验欠缺的年轻护士负责,构建弹性的排班模式。③心理护理:急诊科患者的发病大多数事发突然,病情较重,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所以接诊的护理人员首先要想办法消除患者紧张惶恐的心理,可以向患者讲解救治的方法,称赞医生的专业水平,以人性化的护理让其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帮助患者建立信心,配合治疗。
1.3 评价指标 ①对患者焦虑情况使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估,共设30 个条目,根据1~4 分四级评分法,低于50 分无焦虑,50~69 分为轻度焦虑。70~89 分为中度焦虑,≥90 分为重度焦虑。②对患者抑郁情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共设25 个条目,依据1~4 分四级评分法,低于50 分无抑郁,50~69 分为轻度抑郁,70~89 分中度抑郁,≥90 分为重度抑郁。③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满分100 分,≥80 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低于60 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焦虑自评分 抑郁自评分实验组 40 38.25±9.98 40.58±7.89对照组 40 45.21±8.78 48.26±8.21 t 3.3115 4.2657 P 0.0014 0.0001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急诊科是现代医院非常重要的一个科室,每天接诊大量不同疾病的患者,工作量非常大[3]。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复杂多样,需要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准确作出处理,对其专业性要求非常高,护理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情况[4~5]。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护理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6]。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始终以患者的生命健康为首位,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真正意义[7]。无缝隙护理促使医护人员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工作中要求一丝不苟,本着对患者生命负责的态度,不能出任何差错,除了需要精湛的业务能力,更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心与心的沟通,通过心理护理不仅能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还可以改善医患关系。本研究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自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诊科患者接受无缝隙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其恐慌烦躁的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