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模式在慢阻肺患者恢复期的应用

2020-03-17 05:16戴春晖
安徽医专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疾病心理功能

戴春晖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1]。慢阻肺气流受限常呈进行性加重,可引起显著的全身效应[2]。处于恢复期的慢阻肺患者由于疾病发作时的痛苦与恐惧,往往不配合治疗或是错误治疗,加重了患者心理负担,甚至影响病情,需要临床工作者给予重点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3]。有研究报道,积极有效地对慢阻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临床症状,加快恢复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因此,为研究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慢阻肺患者恢复期的不同影响,随机选取本医院收治的63 例处于恢复期的慢阻肺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肺功能改善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心理状态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医院2017 年1 月-2018年4 月收治的63 例处于恢复期的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其中男22 例,女9 例,年龄22~76 岁,平均年龄(51.7±1.6)岁。观察组32 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规范化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其中男24 例,女8 例,年龄29~81 岁,平均年龄(57.2±2.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患者均诊断为慢阻肺,且已处于恢复期;患者病情得到控制,能配合填写问卷和配合调查者;遵循自愿原则,且患者及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存在交流障碍、语言障碍等精神系统疾病者;患者及其家属不配合,无法自行完成填表者;无法联系患者及其家属完成随访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例如监测肺功能,对症给予镇咳、祛痰等药物治疗。

1.3.2 观察组 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包括:①对疾病的认识: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基础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着初步认识,减少对疾病的恐惧与抵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主动配合进行长期规范治理。②对患者的健康指导:鼓励患者适当活动,指导患者呼吸康复训练,讲解吸入药物的使用,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说明,指导患者吸入时的呼吸技巧等,出院后定期家庭随访,指导长期规范化治疗。③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理疏通,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咨询患者的心理状况。耐心倾听并及时开导;鼓励患者多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并坚持规范化治疗等。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包括肺容积功能(潮气容积(VT)、补呼吸容积(ERV)、深吸气量(IC)、肺活量(VC)、功能残气量(FRC)与残气容积(RV)、肺总量(TLC))和肺通气功能(肺通气量、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中段量)。②观察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自发性气胸、睡眠呼吸障碍、感染)。③在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w、2w、4w分别填写SAS、SDS(SAS:标准分分界值为50 分,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分界值为50 分,分数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心理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1w、2w、4w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比较,分)

组别 n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1w 干预后2w 干预后4w 干预前 干预后1w 干预后2w 干预后4w观察组 32 85.9±6.1 64.2±8.2 41.7±4.8 30.1±5.5 64.5±6.4 48.1±8.2 31.2±5.1 27.9±4.4对照组 31 86.1±6.2 82.1±7.1 83.9±5.2 79.6±6.1 64.4±7.1 63.9±6.9 61.8±8.8 56.2±7.3 t 2.994 8.917 11.489 12.601 1.785 9.112 11.267 12.907 P 0.098 0.036 0.024 0.016 0.088 0.037 0.028 0.014

3 讨 论

慢阻肺是临床上呼吸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过度的吸烟、有害的气体粉尘等均加重了呼吸道感染,诱发慢阻肺的发生发展[5]。慢阻肺患者恢复期,也就是稳定期间,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知错误,对治疗的错误操作,极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与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效果。有研究显示,慢阻肺患者在恢复期出现并发症、焦虑等问题概率可达10%[6]。因此,对患者及时有效的普及健康教育,关注与护理患者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在慢阻肺恢复期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健康知识普及,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初步认知,对加快疾病康复进程、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7]。由于患者病情反复或是病程较长,对疾病的恐惧,且患者身体活动耐力差,濒死感的症状,缺乏社交活动等原因,患者常会出现不良心理,容易对治疗丧失信心,故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定期健康教育与心理指导,给予患者理解和支持,并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训练督促和指导,让患者减少对疾病的恐慌心理,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我们定期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了初步了解,还可以明确指导患者的用药方法,解决患者治疗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减少不必要的错误,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这样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改善了临床症状,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均产生一定积极作用。本研究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积极有效的普及健康教育,给予心理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报道,通过临床干预提升患者对疾病及药物的认知,以坚定的信念,形成良好的从医行为,提高对治疗或预后的期待值,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改善临床症状[7]。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因此,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存在一定的临床意义。

负面的情绪障碍可以激活人体内自主神经功能,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产生亢进,影响患者心、脑等各方面器官功能。不良情绪障碍引起患者的心理焦虑,尤其是长期或反复住院患者,它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延缓了疾病恢复进程,从而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情绪,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了很大影响。而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与长期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减少对疾病的焦虑与恐惧,部分缓解不良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阻断了“负面心理-疾病加重-不良情绪进一步加深”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双重治疗目的[8]。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干预后1w、2w、4w的SAS、SD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表明随着治疗进展,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给予慢阻肺患者规范化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临床症状,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猜你喜欢
疾病心理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