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 要: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管理者,乃至领导者。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的第一环境,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未成年人综合素养的养成质量,特别是思想道德水准的高低。然而,目前不少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并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成长问题,为了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必须认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主要误区,因此,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避免未成年人走入歧途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强调要抓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重要环节。与社会、学校教育相比较,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三个特点:基础性、直接性、有效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想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具有行为示范性的作用。
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发展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这个时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所以也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它融于日常生活之中,教育与生活在时间、空间、活动上是同步的,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因此,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也是未成年人性格、人格培养、发展的第一场所。家庭对未成年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家庭里,未成年人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所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二、 教育中的问题
(一)重“言传”轻“身教”
这是家庭教育中最为普遍的现象。部分家长的确做到了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成长问题,尤其是学业方面。家长往往经常不停地念叨:赶紧写作业去,作业做完了没有?读读课外书,赶紧练琴去,不要玩手机,不要打游戏等等。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家长应该做的,而且是非常重视孩子教育的做法。乍一看,有道理呀!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根本没错呀!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主动地为孩子做出表率,当家长“苦口婆心”地要求完孩子后,家长不是刷微信,逛淘宝,就是吃喝玩乐,打牌逍遥。这样无休止地要求和命令以及没有自我约束的表现,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造成孩子越来越抵触的厌烦情绪,最后就是与家长的意愿背道而驰。当孩子一句“你不也这样做吗”的时候,家长用“我已是成人”之类的话去解释,已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原本孩子不太舒服的心情哪有心思去学习,跟家长闹别扭的情绪已深深地埋下种子。
此外,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所有家长肯定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很多家长并不注意。夫妻之间信口开河,天天吵架;对自己父母,轻则不闻不问,重则呵斥打骂;邻里朋友之间,自以为是,寸步不让。孩子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哪怕你再怎么讲专心学习,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之类的话都无用,这时要让孩子做到孝老爱亲、文明礼貌、阳光快乐,那简直不敢想象。
(二)重“成绩”轻“习惯”
当前,在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很有可能因为一点点分数的差距,导致学生暂时会和其他同学拉开很大的距离,“学习成绩是学生的生命线”这话的确有许多道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坚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家长根本不在乎花钱的多少,学生各种补习班,各类辅导班成了家常便饭。这样一来,无形中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少,从来不做一点家务,从來不锻炼生活的能力,从来不与人进行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学生连个刷牙的缸子也放不到地方上,连个袜子都不会洗,更没意识去洗,更不消说主动帮家人分忧解难了。反倒觉得爸爸妈妈服务好“小皇帝”或“小公主”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长此以往,学生彻底丧失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同时丧失了主动生活的意识。因而,就像在很多媒体报道当中提到的,爸爸妈妈帮大学生铺褥子的事情也就见怪不怪了。试想,孩子哪怕成绩再怎么好,这样的“生活习惯”如何成就未来的人生之路呢?
(三)重“奖金”轻“责任”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同时为了分担一下家长的劳苦,实行给孩子“发工资”制度。即孩子每干一件家务,便发相应的工资。比如:洗一次碗,发一块钱。见到孩子又做了一件家务活,家长乐此不疲地马上给孩子兑现曾经的“劳动合同”。表面上看,家长教育有创意,不仅减轻了家长的劳动量,还切实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能力,更让孩子明白了有付出就有收获的道理。真可谓一举多得,收获颇丰。为此,家长津津乐道,成为很多家长效仿的对象。但家长忽略的,恰巧是最重要的——自小扼杀了孩子应该为家庭承担一定义务的责任和意识。在孩子眼中,洗碗并不是他应有的责任,而洗碗后的工资才是他正当的收获。这种极度狭隘的思想就别谈为家庭、集体、社会承担责任,无私奉献了。
(四)重“理由”轻“反思”
家庭教育中,家长满脸的冤枉,满口的理由也是一常见现象。往往表现为“孩子多么不听话”“实在拿他没办法”“为了孩子,我们放弃了一切工作”“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呀”等等,一个劲儿说孩子的不是。其实,这并不是理由,实则家长为自己开脱,给自己找借口。固然,一个孩子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想法和做法,甚至是有些出格或意外的表现等。但作为家长,更多地应该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问题,是最应该反思的。而当下,部分家长不会从这个角度出发,经常认为给孩子做好了喜欢的饭菜,给孩子花钱买了什么高档的东西,就认为倾心尽力地做到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这是完全错误的。试想,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如果做到这些就达到了教育的初衷,那教育真成什么样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