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语文的教学而言,由于他们自身不能创造性地去开展更多的活动,增强自身的语文意识,所以,在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节奏下,不仅要放慢追求盲目,形式化教育的脚步,同时要积极抓住身边可贵的乡土文化资源,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一切优势,弥补农村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不重视,以及缺乏先进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缺点。
关键词:农村小学;乡土文化;语文教学
一、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缺乏乡土化现象的表征
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小学生们,由于自身的心智不成熟,他们大多数都讨厌自己的家乡。被家乡的贫穷和落后蒙蔽了双眼,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山水秀丽的地质风貌,还有一些独有的民俗风情。他们通过网络更加渴望大都市的繁华,对它们形成了一种诱惑性的盲目追求。
部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往往只注重书上现有的教学内容,只要求学生学会书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对于文章中涉及的能够与乡土文化不断联系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进行更多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自认为本有的乡土资源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样完成了教学语文课本的任务,但是久而久之,对于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而言,他们不仅不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乡,同时对于自身的成长和故乡文化了解也是非常不利的。
二、 教学中缺乏乡土资源内容的原因
(一)乡土文化图书利用效率低
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环境限制,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资金去进行图书的收集以及图书馆的修建。即便有一些农村学校能够得到社会资助,开设一些阅读图书的地方,但是,维持经费紧张也让部分校领导更加的忽视。加之家长对于学生自身并没有太多的管理,成绩的落后,让教师更加注重他们的学习,而非去阅读课外的书籍。这种落后的观念,也导致了图书馆长久的不被利用。再加之有的图书室仅仅放一些关于本身学科相关的知识书籍,对于讲述本地文化民俗风情的图书并没有太多的涉及,所以学生还是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乡土文化知识。
(二)乡土文化与教学场所不相容
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语文教学观念是非常狭隘的。学生仅仅只能家庭、学校要两头跑。不仅没有过多的学习场所,而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也让学生与外界的文化知识和自然环境完全隔离。这更从空间上让学生无法感受到本有的乡土资源,甚至对于教室中的装饰也大多是社会主流的文化标语。诸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类的鼓励性话语,逐渐让学生对于当地文化的知识教育受到了阻碍,也淡化了他们本有的乡土文化素养。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讲方言是一种很落后的思想。学好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方言同样存在着一些乡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内容不涉及乡土文化
虽然我国统一使用固定的语文教材,但是农村与城市本身环境就不相同。而教材的出发编制点也更多从发达地区的文化水平出发,偏重于描述城市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让农村的环境和生活无法得到实际的教材应用,缺乏本有的特色。也同样导致了学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学生在落后的环境中读着“高楼大厦、机场、高速公路”的语文文章,想到的是“好好学习,以后在城里生活”。让他们对于本地的乡土文化产生了鄙弃的心理,渐渐地让传统民族的文化接受大门封闭了起来。
(四)教学方法不涉及乡土文化的呈现
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让农村小规模学校语文教师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依旧力推肯定。陈旧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只能接受单一的教学方法。考试考什么教师就交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升学目标的追求让整体的语文教育更加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生自身探究性能力的提高。他们不仅不能对乡土文化有一定的接受,同时在实践课程中也大多是在做习题。而且学校的一些实践场所不仅没有乡土文化的氛围,同时也大多只是一些摆设,长久以往让学生无法形成更健全的人生价值观。让他们无法热爱起自己的家乡,以正确的眼光看待祖国的风土人情。
三、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乡土文化的策略
(一)在课内、外教学中均渗透乡土文化
如果想要提高学生对于固定语文知识的兴趣,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改变教授知识的课程结构。让学生从生活环境上与课程相联系,消除他们自身无法将课堂与实际联系起来的阻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用乡土文化的引导让他们因地制宜地去进行生活中语文的学习。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同样大胆地愿意去交流,在主题的引导下,更愿意在课堂中释放自己的天性。当学生有了活泼开朗的性格之后,小学语文教师便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乡土文化传播,让他们感受到一定的亲切感,纠正他们的学习出发点。比如说,在学习有关描写景色的文章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周围生活环境去进行风景的描述,让他们充分介绍家乡的一些习俗风情和景色。既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表述能力,让他们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更加地同乡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交流。久而久之,便会激发出对于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课本教学中充分涉及涵盖一些与学生家乡自然景观、名人轶事、建设发展等相关的内容。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亲眼所见,敢于描述自己的一些感受,加深对于家乡美景在自身脑海中的记忆。让他们更愿意去学习蕴含浓郁乡土文化色彩的文章,更加在语文课堂中做到乡土文化的无限利用。
比如说在学习有关民俗的一些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举办一些小型的节日风俗活动。让学生去进行舞蹈的表演、情怀的抒发,通过一些朗诵比赛和乡歌演唱比赛,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去搜集一些关于乡土文化的资料,在实践中更加了解自己蕴含着丰富乡土资源的家乡,改变他们平常漠视的态度。让家鄉文化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大放光彩,丰富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趣味性,同时提高自身对于乡土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在每节课课前几分钟,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介绍家乡乡土资源的小活动。每人一天,一天一次,让他们分别介绍家乡的一些歌曲、小吃文化和故事,形成更加自由、和谐的文化气氛,让学生更加减轻他们的知识记忆压力。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风景,将课堂移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设计一些相关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知识介绍,引导他们更多地去思考,将乡土文化更加渗透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同时在渗透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技巧。让学生能够在乡土文化的土壤中慢慢感受语文的魅力,充分挖掘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一切可用资源,丰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二)乡土文化资源与写作教学相整合
写作能力同样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学生乐于表达,小学语文教师便要引导他们通过写作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写作中更加关注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进行一些乡土文化、自然风景的调查和观察。让他们有一定的参考余地去进行思考,然后再动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描写得活灵活现,与自身实际生活不断地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更多语文素养的提高。
当然,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对于学生的写作进行更多的激励。不仅仅让他们学会写作技巧,同时也要在激励中引导他们更愿意去表达和接受新鲜的事物。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农田、菜园的劳作工作,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后,将劳动的過程写得更加详细,配以自己的心理活动,不断地使教学内容更具实践性。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地带领学生走入不同的乡村进行调查访问,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和自然风景。不断地为写作能力积累一定的素材。也让他们敢于去积极运用一些民俗的优势,去进行感情的抒发。利用这一亮点去鼓励学生,养成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指导学生在利用乡土文化中进行实践
语文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也要求他们了解社会、进行自我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所以,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和机会,同时更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去进行更多的实践和创造。让学生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不仅仅是让他们走出课堂,放松压力,同样也是更加提高每一个人对于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每一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和优美的景色,更要让这些地域自然之美在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彰显其自身更多的乡土文化魅力。
比如说在过中秋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去搜集中秋节的相关历史,以及本地中秋节时有哪些风俗习惯。让学生们在分享的过程中养成探究习惯,同时也丰富了他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下月饼,在讲述月饼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在传统节假日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访一些敬老院,去进行更多乡土文化调查和积累。在考察活动中让他们去进行更多乡村生产制造活动的一些真实感悟。无论是生产工具的制作,还是进行劳作的场景,让学生在每一步的丈量中增强自己的知识,积累感受到乡土文化体验的更多快乐。
四、 结束语
总之,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之所以规模比较小,是因为其地势偏远。但地势越偏远的地方,其蕴藏的自然与人文的课程资源更加丰富。所以,农村小规模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本学校周围地区现有的资源特点,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去运用这些资源进行更大的开发,为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进行更多的服务。并使相同文化资源在学生的手中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不断地绽放更多的文化色彩。
参考文献:
[1]肖正德.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顾建德.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缺失与对策[J].师资建设:教研文化版,2011(12).
[3]钱理群,刘铁芳.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程克科,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静宁县雷大镇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