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颖
关键词:民营医院 非营利医院 经济行为
民营医院是指非政府公办的且具有私人性质的医院,是我国医疗体制深度改革的重要推力。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指为公共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收入用于弥补医疗服务成本,实际经营中的结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改善医疗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新的医疗服务项目或者用于向公民提供低成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本文旨在从经济行为方面了解新时代民营非营利医院(简称“民非医院”)的发展状况,并剖析问题和挑战,提出现代民非医院的建设策略。
(一)我国民营非营利医院的兴起逻辑
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同年7月,卫生部《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指出,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自愿选择与政府核定相结合”的原则来定性,即社會资本即可兴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亦可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民营医院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一是民营医院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体系;二是就医过程简单快捷;三是民营医院自助定价,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四是管理机制灵活,水平较高。
从近年来我国民营医院的床位利用率可以看出,其市场认可度正在逐步提高,且在美容、耳鼻喉、眼科、口腔等专科领域发展迅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部分需求。但是对比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规模小,病床使用率依旧相对较低,不能形成对公立医院的竞争,也不能满足高端、私人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
(二)我国民营非营利医院的经济行为特点
非营利性医院具有“不能分红,不能撤资”的特点,受不能分配盈余的限制,其没有股东,由董事会等机制完成组织运作,通常可享有各种类型的免税优惠。非营利民营医院为捐资办医,其收支结余只能用于自身发展,也就剥离了举办者的财产所有权,包括资产所有权、收益权和剩余分配权。在推动社会进步及提高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实现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关键在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一)加强政府主导和政策倾斜,建立符合国情的PPP模式
一是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借鉴美国凯撒模式,即医疗服务+商保支付。医疗服务提供方与支付方的整合,按人头收取保费,参保方就医只需负担较少费用,其他由保险公司承担。医生通过健康管理,使服务对象少得病,节约患者大量医疗费用,用于医生的收益分配,严格贯彻各项医疗核心制度,逐步扩大临床路径单病种范围。二是实现有秩序的分级诊疗体系,发挥民营非公医院的优势。利用大数据,在分级诊疗改革中寻求格局突变,在合理的体系中发挥民非医院的社会公益价值,实现更有力地发展壮大,提供更优质的公共产品,推动社区人群健康管理。三是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使相关部门明确监督管理的职责、内容和法律责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民非医院的运营。
(二)发挥市场规律,实现健康的市场主导
民营医院非营利医院需要与商业保险结合进行健康管理,鼓励民营非营利医院拓展社区服务,与国家医疗保险合作,为群众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预防保健,提供常规的卫生医疗服务和长期照护、养老等服务,更好地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服务。同时针对高端医疗市场,设计并提供更优品质的健康管理以满足消费力强的群体,缓解公立医院就诊压力,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医疗秩序良性发展。
更多的科室会走出公立系统,形成有品牌、由规模的民营医院,优秀的医生和医疗资源也会逐步进入民营医院,将会形成公立医院负责基础治疗,民营医院提供复杂病重、标准化服务、高端医疗需求、高效率、精细化服务的格局,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借鉴成功做法和经验,走出健康发展的现代医院道路。
(通讯作者: 邱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