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路径探析

2020-03-16 20:14
高教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博士生学位双一流

冯 羽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9)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建设任务,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1]。博士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代表和重要来源。博士学位授予质量是博士教育质量的核心与关键。在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博士生教育,提高博士生教育水平与高度,提高博士生学位授予质量,更好呼应“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值得高校教育科研工作者做出深入思考。

一、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需关注三个“度”,呼应“双一流”建设

(一)关注学位申请者思想品德合格度

教育是带有阶级特性的人才培养活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总书记说,“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博士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是国家、社会发展改革创新的实施者,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创新力量,不仅要有“术”,更需要有“道”,有了“道”,“术”才能发挥正向作用。这要求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以德为先,提高在校博士生的思想觉悟,引导博士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博士生只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才能将学习与报国紧密结合,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攻坚克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迎难而上,为国家民族贡献智慧与力量。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思想品德合格的博士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根本需要,是“双一流”建设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任务的最根本要求。

(二)关注学位申请者论文研究创新度

“双一流”方案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1]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时期。创新驱动的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自主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博士生是知识生产、科学研发的生力军,是“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博士生发明创造的成果在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将对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术与专门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博士生的核心能力。《学位条例》规定,博士除了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还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2]。博士生的独创性成果是其从事的科研工作创新程度的标尺,是科研能力的证明,是对某一领域的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然而,论文选题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缺乏时代性和国际视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利用新视角和新方法,提出独特性见解、产出原创性成果方面,我国博士生论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差距。研究者发现,我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数量少、ESI收录论文总被引次数少,究其原因是我国学者发表的研究成果尚未具备重大原创理论、原创发现或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特征。研究成果更多的是“小打小闹”,而非重大突破[3]。缺乏创新思维、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是制约博士生论文质量提升的瓶颈,也是制约博士学位质量提高的核心问题。

(三)关注学位申请者知识产出的社会贡献度

发展学术、探求真知、促进人类对世界认识水平的提高是大学永恒的追求和价值原点,满足大学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是大学建设的学术逻辑,大学建设还需要遵循社会逻辑,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社会进步有贡献,解决社会发展具体实践问题。一流大学需要担当解决社会急需问题的重大使命,实现与社会的互动,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 2025” 等国家战略中贡献先进的思想、技术和人才,发挥强大支撑作用。方案对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明确了要求,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作出重要贡献。也要求“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1]。

“双一流”建设强调学术探索与服务国家需求紧密融合,强调科学研究结果的社会作用,要求将知识生产与应用紧密结合,博士生科研模式也要从为研究而研究转变到为国家做事的模式上来。国家需要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与国家需要合拍,与社会需求同步,才能赢得发展的机遇。博士生既要仰望星空,关注未来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传承和发展学术,求“真”,也需要脚踏实地,扎根中国大地,研究社会发展紧迫问题,求“实”,把基础研究转化应用,通过学术研究提高服务能力,在科学探索中并重履行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双一流”背景下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的路径探析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清晰地提出,“要落实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具体到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和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博士生教育管理,围绕提升“三个度”不断优化育人路径,培养出高质量的博士生,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中大显身手。

(一)加强德育教育管理,发挥理想信念铸魂强基作用

博士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思想活跃、学术志趣强、个性差异大。他们处于科技革命的前沿阵地,渴求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面临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挑战。对博士生的道德教育必须结合博士生的特点、学习和研究的特有规律。树人先立德,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抓住“培养什么人”这个首要问题,德育为先,把德育工作融入博士生课题组、实验室,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的实施路径,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德育要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与功能,教育引导博士生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明价值导向。德育要以党建为龙头,以博士生党支部建设和党员作用发挥为抓手,夯实党建基础,确保党的领导在博士生培养中落地生根,确保博士生政治观念的纯洁性。德育要抓好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厚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博士生肩负时代重任,面对挑战困难自强不息。要引导博士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当实干家”,扎根基层、扎根人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二)加强培养体系管理,发挥创新生态创建作用

教学体系方面,高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以学习为中心、以终身发展为中心,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进课堂教学,重探究研究能力培养,重思维过程培养,打造“金课”;改进教学模式,实施案例教学,从应用实践的视角分析科研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强化博士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专业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拓宽到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公司访学研究机会,以全球化视野研究各类问题;大力增进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论坛,思想碰撞、交流互鉴,打造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学风;实施学术氛围营造计划,鼓励博士生去除浮躁,“甘做冷板凳”,沉心做研究。

指导体系方面,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选拔优质生源,从原来的按照考试分数招收博士生转变为按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术潜质招收;在实验室轮转中训练,探索中外双导师制,实行小组指导和资格淘汰制;提供更多的助研助教机会,构建公平合理、有支持力度的奖助体系,保障安心投入学术研究,实行弹性学制;鼓励积极参与导师高水平课题研究,参与各类创新训练项目;注重跨学科平台搭建,实施跨学科培养,努力突破学科领域的界限,提升交叉学科领域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加强论文研究管理,发挥导向控制作用

以导师指导为引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选题、论文指导各环节,进行目标导向、控制节奏、激励探索,发掘潜质。培养计划阶段导师了解学生特长特点,制定个性化计划;课程阶段补充研究需要的知识;选题引导博士生结合学术价值和学科发展趋势,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自身研究实力与特长兴趣,寻找具有高起点、创新性强的课题。创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导师要积极引导博士生从现实问题发现科学问题,凝练科学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而相结合,产生的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让研究接地气,更有实践意义。

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是评价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标志,抓好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已经成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高校要不断提高导师、学生论文质量意识,强化学科和导师在论文管理中职责,健全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评审制度,制定评审程序和评审规范,加大过程监督和检查力度,切实发挥中期考核筛选作用和质量约束作用;把握重点,审核各节点与论文工作目标匹配协调度,从论文选题、论文水平、论文写作等维度评估跟踪论文进展,对导师论文指导工作提出具体针对性意见。导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必要的指导,以控制论文写作和实验研究的进度。

(四)加强学位审核管理,发挥质量保障把关作用

首先,高校要建立与本单位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与时俱进的学位质量标准。学位标准是教育教学的准则,会对研究生工作学习产生指引作用,高校要以《学位条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等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为依据,紧扣学位申请者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结构、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应遵守的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制定本单位学位授予细则,细则体现对论文要求、对学术道德要求、对科研成果要求。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学位授予的依据,提高学位授予质量首先要提高论文质量、保证论文质量。创新是学位论文优劣之根本,高校要完善学位论文的学术评价标准,突出对创新点的考查;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是申请学位的前提,要将学术道德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要克服“唯论文”,重视水平、能力、质量,以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体系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

其次,加强学术规范检测、论文评阅和答辩过程管理,严格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进一步强化学位点主管、研究生导师主体、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责任。其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科分委员会各项职能,发挥委员会在学位评定、学位授权点评估与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保证所授学位具有应有的学术水平”的目标把好出口关,学位评定委员会需尊重学科差异与需求,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动态调整需求不足、水平不高的学位点,让学位管理和学位点建设向规范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成为规范和引导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加强导师队伍管理,发挥立德树人引路人作用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立德树人任务的第一责任人。高校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教师为要求,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师德为先,引导导师自觉追求高尚,强化师能,创新指导方式,潜心研究生培养,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术业精进、治学严谨、指导有方的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5]。

加强导师对博士生思想品德的教导。导师不仅要导“学”,更要导“德”,要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言传身教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提升,教导学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导师对博士生学术科研的引领。导师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的学术水平、承担科研课题情况是对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学术产出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6]。一流学科视野下导师更要紧跟国内外学科领域发展动态,勤学不辍,不断提升自身学问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与时俱进,才能站在学术前沿以丰富的理论思想、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为学生指明研究方向和路径,指点迷津,开启智慧之门。

牵好导师责任制这个“牛鼻子”。立规矩、强责任,明晰导师思想指导、学术指导、心理指导的岗位职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失范必究的落实机制。落实考核评价和结果使用,在资格审核、指标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让履职不力、培养质量存在问题、所指导学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承担相应责任,激励导师用情用心用功,努力成为“信仰之师、学问之师、品行之师”[7]。健全导师队伍建设支持与保障机制,抓师德教育,树师德典型,使教育者先受教育;常态化开展博士生导师培训,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博士生导师的学术能力。导师只有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内心信念,着力提高立德树人实现能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与博士生教学相长、携手进步。

猜你喜欢
博士生学位双一流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学位撤销法律规定的现存问题与厘清完善
——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