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变化及引才政策研究

2020-03-16 20:14
高教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劳动力

梁 芸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目前,由于广西高校“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推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导沿线国家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三大定位”“五个扎实”的新使命,三项时代任务共同作用于广西学术劳动力市场,促使广西高校学术劳动力市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人才流动繁荣期。随着全国学术市场劳动力流动趋势的潮变,带动广西高校学术劳动力流动中基础影响因素的排序变化,同时联动着广西引才政策的调整实施。本文通过分析广西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比重变化的特点,审视当下广西引才政策的内涵,探索广西“双一流”建设、“一带一路”和东盟一盘棋背景下广西引才政策有效调整策略。

一、大学教师流动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改变相关理论

学术流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学生或教师进行专业的有动机的循环和其他形式上的地理位置的移动。大学教师流动根据研究领域的差异,所指向的研究对象也差异很大。本文对大学教师流动的界定特指大学教师在学术内、相同机构类型(如大学之间)或相似机构类型(如大学—科研所)间的学术职业内流动,也包括新入职的学术职业从业者入职流动。随着产学研理念的深入实践,科技领域、教育领域的人才的界限已经削弱。

有研究者把西方研究中可能影响大学教师流动的27因素(指标)归类为个人与家庭因素、学校(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三大类别,同时对北京11所研究型大学的大学教师流动影响因素进行了影响因素排序、影响因素分要素讨论等实证分析。排序研究实验结果显示:教师在流动前自评流动影响因素排名前三的均是归类于个人与家庭因素的指标即个人成长机会、子女教育机会与环境、配偶的工作地点。在具有流动经历后,再评排名前三的影响因素指标改变:个人成长机会,所在单位学术自由氛围和与学术圈联系的紧密程度。此外,所在单位各项制度与政策、学校或院系声望变化、所在单位教育理念与文化等因素指标排名上升幅度较大[1]。被试在流动经历前后对影响流动因素的认知从偏重于个人与家庭因素向学校(组织)因素转变,由看重短期收入性指标向更看重长期发展性指标转变。

二、广西高校教师流动的阶段性特征

随着学术劳动力流动趋势的演化,个人家庭因素对流动主体的影响力逐渐弱化,学校(组织)因素的影响力逐步加强。这种逐步演化的趋势导致广西学术劳动力市场人才流动主体经历了经济利益核心驱动期和政策引导+市场合理调配期两个阶段。

(一)经济利益核心驱动期

从2015年10月大学“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到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确认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大学名单的两年期间,全国各高校皆实施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的引才政策,驱动学术资源在高校的配置循环加速。此次以经济利益为核心流动动因的大学人才流动热潮,以满足学术职业质量为首要核心表征,兼顾“质”与“量”。各高校为引入高端人才提出了高昂的引进价格: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承诺院士500万年薪,天津工业大学给出院士500万住房补贴……受到全国高校学术劳动力市场高薪引进趋势的影响,广西对建设“双一流”为目标的引才实施了资金的高额投入:2018年,广西重点保障大学“双一流”建设投入经费6.2亿元;广西获中央支持地方大学改革发展专项资金52380万元,明确广西大学“部省合建”资金12000万元、“双一流”建设资金1200万元;2019年,广西大学获广西财政厅支持“双一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0.2亿元[2];广西柳州对于落户本市工作的人才(团队)可资助项目资金最高1亿元;对新引进人才在本市购置首套家庭住房,最高补贴500万元[3]。广西实施高薪引才政策之后,各类人才流入广西的意愿逐渐加强。柳州市新引进各类人才7686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27人,共兑现各类人才奖励826万元,补贴1796万元[3]。这一阶段,广西学术劳动力市场流动主体的价值取向偏以个人总收入、住房、潜在收入及保险福利影响、职称头衔等偏短期收入性指标为特征,经济因素在学术劳动力流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不免导致“过度频繁的人才溢价流动”等学术劳动力流动失序现象发生。

(二)政策引导+市场合理调配期

针对第一阶段学术劳动力流动失序的现象,教育部专发了《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作以政策导向,不仅有效调控学术人才流动,还促使“双一流”建设为背景的大学人才引进进入了理智发展期。在理智发展期,广西一流学科(含培育)建设高校着力于加强自身传统优势专业和打造品牌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引才政策。广西地方也结合自身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分析,发布《2019年关系重点产业急需紧缺目录》等专项文件,实行有的放矢,精准引才。

处于政策引导+市场合理调配阶段的学术劳动力,理智看重目标大学的声望变化、与学术圈联系的紧密程度、所提供总的研究经费等长期发展性指标。广西大学作为区内唯一一所“211工程”院校,不仅入选了“中西部大学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和“部省合作共建”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还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院声望不断提高,巩固了广西第一高校学府的地位。同时,广西大学获得了广西高等教育史上大学发展建设前所未有的高额资金投入,建设资金储备雄厚。这一系列刚性长期发展指标的增强,使得不仅海内外人才流入广西的意愿加强,广西大学也成为广西区内中青年高层次人才的流动主流意向地。近五年,广西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120余人,实现了全职院士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教授零的突破,现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6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等一批国字号人才。在2017年吸引了800多位海内外博士应聘,最后择优录用了40名[4]。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也相继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实力和声望地位攀升,为吸引学术劳动力的流入奠定了基础。

三、广西高校引才政策实质分析

(一)高投入引才的内涵

社会经济因素、学校(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合力影响学术劳动力的流动,各影响因素之间仍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个体只有在满足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需求后,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潜力。个人因素中的生活水平和工资待遇归属于生理、安全需求,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模型的底层,是影响人才流动的基础因素。高校人才管理机制中对于人才的公平评价与激励、组织管理环节的学术氛围、人际关系等属于社交和尊重需求,处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模型的中间部分。充分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和尊重需求,为主体实现“金字塔”顶端的“实现理想”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心理基础。所以,高校引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高额经费投入、政策的优惠、科研组织环境的建设、学术氛围等,联动着高端人才引入后的稳定工作和绩效产出问题。广西高校引才政策的设计者致力于从组织管理因素入手,有效激发个人因素的正面影响,以实现高层学术劳动力的正向流动和高绩效产出。

(二)高数量引才的核心作用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广西各高校高层人才的招聘政策虽然直接面向学科,突出了向一流学科和重点建设学科倾斜,但总体上仍体现出对“量”的需求。数量上的需求不仅体现广西高校欲整体提升学科专业的质量,还体现高校内培人才的基础性投入。“质”的提高以“量”的发展为基础,是内培人才的根基,是引才政策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保障。高校通过高数量的引才,从中臻选并组建一支或多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全面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双管齐下,合力创建新时代高水平大学。

四、广西高校引才政策的调整实施策略

随着学校(组织)因素对学术劳动力的流动意愿的影响力不断深化,广西高校在引才政策设计与实施策略上应强化学校(组织)因素的各方面建设,以满足学术劳动力流动的心理期望值而实现人才内流。

(一)积极搭建广西高校特色科研“环境场”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动力场理论认为:个体的动机行为是由其生活空间(1ife space)中的内在“心理场”和外在“环境场”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个体的生活空间因环境变化,从一种稳定状态转向失衡状态。处于失衡状态的个体心理需求产生出驱动力,驱动个体心理向新的平衡状态运动,直至再次达到新的平衡,这个从失衡到再平衡的过程就促发了个体的流动。同时,个体的创造绩效行为不仅与能力和素质有关,还与所处的“场”密切相关[5]。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要求中西部大学聚焦重点和优势,加快形成办学特色优势,并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更新升级,集中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构建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6]。可见,如何构建高层人才认可的“心理场”和“环境场”,搭建广西高校特色的科研平台,将成为广西高校引才的致胜步骤。广西具地域优势:一是临南海,二是在国家“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拥有“东盟十国”发展的平台,而特殊的区域资源禀赋成为广西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对象和载体。2014年,广西大学依托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引进的国内珊瑚礁研究的领军人物余克服教授,搭建起海洋珊瑚礁团队,建立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南海珊瑚礁研究中心,对珊瑚礁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和我国对南海岛礁开发利用开展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4]。2016年,通过实施“八桂学者”人才引进培育计划,成功邀请石墨烯研究领军人物沈培康教授在广西大学搭建研发团队,建成世界上唯一一条年产1.5吨三维石墨烯的小试生产线,石墨烯产业已形成良好发展态势[7]。这些世界级特色科研平台的搭建过程,不仅充分发挥了广西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学科建设由追逐“热点”向强化“特色”转变,还构建了世界顶尖的科研“环境场”,能充分达到高层人才流动的“心理场”的平衡点,从而激发人才往此流动的动机。

(二)以科技创新引才推动高校引才

按照“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广西实施了面向“一带一路”、东盟区域,聚焦广西“九大发展产业”,以科技创新引才为先锋的引才方略。科技创新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因科技相关联企业投入研发资金雄厚,研发产出效益可观等优势因素,一直引领着顶尖学术劳动力流动方向。2017年广西柳州市启动了“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促成广西首个医药高技能人才基地,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仅两年柳州就累计拥有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家,是广西设站最多、进站率和产出率最高的城市[3]。《广西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支持高校通过设立流动岗位等方式,吸引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兼职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由此可见,在政策上保证产学研实体人才互流渠道畅通的条件下,广西高校通过交流校企高端人才智库,共享科技领域引进的人才资源。这种以科技创新引才推动高校引才柔性引才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加大实现人才价值的效能,而且成为高校引才的有效辅助。

(三)以“一带一路”“东盟”为导向的国际学术劳动力市场精准引才

当前东部地区大学从欧美学术劳动力市场选才已成新常态,国家鼓励西部地区大学引才视野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劳动力市场,这一开创性引才思路为西部大学引才另辟蹊径。2018年实施的“百名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工作计划”已落实,东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1名青年科学家到广西参与科研工作;“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加快构建以“东融”为重点的广西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广西通过接收港澳台三地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到桂开展科研工作,丰富和充实了广西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推动三地与广西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共赢发展[8]。广西在落实《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惠台31条措施”)中,广西财经学院出台《引进港澳台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已成功引进2名台湾高层次人才,今年计划引进40位以上;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成功引进台籍博士1名,之后专门出台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的政策,通过引进“人才+项目+团队”方式,打造台湾高端人才集聚的高地[9]。广西高校应认清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科研布局上摈弃与东部同质化竞争的发展路径,可将引才视野拓宽到“一带一路”东盟等国际市场,包括港澳台地区。通过这一路径,合理利用政策支持,积极促成海外引才的新常态。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