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验式教学探究*

2020-03-16 13:27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体验式法律

徐 霞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老师们在教学中虽然采取多媒体手段,试图通过图片、视频展示、案例、事实讲述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成效并不明显,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要求“坚持灌输性和启发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成渠得出结论。”[1]因此,采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其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就是可以探索与实践的一种有益尝试。

一、体验式教学内涵、特点及优势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过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诸多学者从哲学、心理学、美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其进行了具体阐释。在教育学领域,体验作为将个体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培养目标,国内外学者也对“体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杜威,他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从做中学”,把“体验看作是一种经验,但这种经验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还是人对环境的欣赏,崇拜、体验、喜悦、感伤、探究、认识的整合,人的情感、意志等是经验的更重要的内容,因而经验既具有理性成分,又含有非理性因素。”[2]在国内,叶澜认为,课堂目标不应局限于认识方面的目标,要重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3]朱小蔓则强调体验的主动性和亲历性,只有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器官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认知的形成与内化。[4]

“体验”的“体”指身处其中、亲身经历,“验”是实地考查、验收评价,是一个从经历、观察到反思、总结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就是在学生既有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认知与实践规律,通过创设场景、再现场景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主体作用,在“经历”“验证”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内化的过程。它要求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社会生活现实资源,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引导他们产生感受和体悟,形成自己的价值认同,从而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1.认识过程的逻辑性

体验式教学严格遵循了认识的基本规律。它以“体验”作为主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情境演练、角色互换、仿真模拟等方式,调动全部感官系统,全身心地投入“体验”之中,做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使自己在体验中积累起来的“认识和情感”持久存留记忆深处,成为指导正确行为的思想先导。[5]大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习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逻辑过程。

2.课程学习的主体性

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注重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课程学习中真正的中心。首先,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其他同学组成活动小组,查阅文献资料,商讨活动方案,为课程学习做好准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体验,认真思考、主动实践,真正做到手动口动脑动,在体验中去主动感受、探究、体认,从而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欣赏学生、包容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自主地完成体验过程。

3.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具体反映。这些知识都是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抽象概括,仅仅通过简单地讲授来传授知识必然会造成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改变教学内容的简单灌输和传递的教学方式,特别强调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教学、切身体验、实地走访,增强理论学习的实践性,从而形成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进而提升其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认知和理解。[6]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体验式教学的优势

1.符合课程的内在要求

首先,从课程目标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最重要的特点是注重知行合一,既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自觉地践行到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中去,从而“化知识为德性,化德性为行为”。[7]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采用能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学方法。而体验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强调思想与情感、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为的统一,恰好顺应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程目标。其次,从课程内容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紧密关联,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始终围绕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展开,可以创设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场景、话题去调动他们参与体验的积极性,使其在体验中验证、思考、升华,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生的正确认识。

2.破解课程的现实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抬头率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多样性、实践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枯燥空洞的讲授与学生的需要和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地回应和解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或碰到的一些社会现象,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惑。只有采取体验式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其认识偏见,有效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感染性。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实践性正是以往教学所欠缺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采用实践型体验式教学法,能有效创设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实现认知,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较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对象是“00后”大学生。他们成长于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思想意识空前解放的时代,他们受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较深。新时代大学生虽然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尚未成熟定型,在人生情感、职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着现实困惑,但是他们网络素养高、接受信息广、参与意识强、主体意识浓。如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缺乏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就无法满足大学的成长需要。体验式教学法围绕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遵循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立足大学生的认识偏差,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设计体验话题和活动,通过相应的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体验中把理论知识内化为思想自觉,从而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原则

(一)思想性与情感性相结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体验式教学法,不能只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创造性和丰富性,同时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通过该课程教学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让大学生正确区分那些低级趣味的、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与主流思想正能量相违背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建立正确的思想品德和价值体系。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元素,人生、理想、道德、法律等都与人的情感息息相关。没有情感融入人的思想和行为,忽略情感在道德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人类的道德大厦将无法耸立。比如在一些新闻报道中,为宣传塑造某位道德典型,故意夸大他们为了工作不顾家庭,造成父母或孩子受到伤害。这类报道不但起不到正面宣传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体验式教学,要实现思想性与情感性的有机结合。

(二)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列宁曾经说过:“在任何学校,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法是由什么决定的?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任何领导、任何监督、任何教育大纲、章程等等绝对不能改变由教师所决定的课程的方向。”[8]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教师要对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有系统全面的把握。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养成、情感培养不同要求形成体验式教学的初步方案。加之,体验式教学可能会打散、重组课程章节体系,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发挥主导作用,对教学活动提出设想,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学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得如何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在体验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甚至创造性。引导他们用心、用情,允许他们存疑、设问,鼓励他们变化、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验式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才能确保整个教学组织的有效性,更好地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内在需求与外在实践相结合

内在需求是指要时刻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刚刚结束中学时代的学习,离开家庭独立自主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接触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心彷徨又憧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又难免胆怯与畏惧。只有根据这些特点,选择具有贴近学生实际且能满足学生思想需要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激发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体验式教学要通过有效的体验活动,使大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积极运用其中,即通过语言表达、肢体表现等展示所学到的、或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在体验活动中指导自己的言行,通过“做”将教和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体认。将内在需求与外在实践相结合能及时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将自有的思想道德认知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形成良好的行为实践,从而在思想品德养成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情境体验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直面学生成长过程,课程内容是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行为、道德、法律等,因此,与其说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倒不如说它更像是大学生活的实践指南。照本宣科必然导致课堂沉闷,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而运用情境体验教学方式,从贴近大学生思想生活的实际问题取材,设置情境,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切实感受,将有助于改变这些状况。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小品,如潘长江等表演的《善意的谎言》、冯巩等表演的《爱的代价》等,组织学生模仿表演,从小品情节冲突中,感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蕴含的价值准则,也可以组织学生自我设计相关情境,自编自演,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情境体验教学能促进理论与实践、情感的结合,使大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思考,在感受中加强理解,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达到培育与践行的目的。同时,开展情境体验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但是,运用情境体验教学一定要注意创设的情境必须源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化的情境搬上课堂,使其在熟悉的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要注意融入情感,让情感的冲突升华、激发课堂的生机。教师还要进行富有学理性的总结,体验式教学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而且应该客观准确地阐释体验活动背后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论学习有收获。

(二)案例体验

案例教学是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通过选择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引导大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对案例的缘起、过程、结果、影响等进行分析思考或者模拟体验,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六章“遵法守法学法用法”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较好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收集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经典案例,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对案情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教师还可以采取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原告被告两方开展控辩。虽然学生的法律知识可能不够全面,但是可以让其在准备、实施过程中熟悉相关法律条款。案例教学方法生动具体,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让同学们印象深刻,有效地把知识内化为行为准则、法律意识。开展案例教学,首先要求选择好典型的案例,既有代表性,能较好地覆盖课本知识点,又符合大学生实际,贴近其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学习生活。其次要求前置学习,做好相关知识储备,以便在教学中能做到分析合理、辩论有力。

(三)角色互换体验

角色互换体验就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角色换位。学生走上讲台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是一个人完成一节课,也可以是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节课。老师则走下讲台,作为“学生”聆听“老师”的讲述。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就可以运用角色互换体验教学方式。学生在讲台上,根据教学内容,讲述他们对青春、人生的认识、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教师提问,教师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补充完善相关知识点;教师还可以通过回顾自己青春时期的思想状况去纠正、反问、印证学生讲述的内容,从而达到在互动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目的。角色互换体验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教师通过观摩学生“教学”,反思平时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也能通过角色的互换互动,培养大学生的换位思考意识,增强师生情感。要组织好角色互换体验式教学,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精心组织。一是要提前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人员。学生要在老师指导下精心备课,预先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模拟教学过程。二是教师要随时掌控课堂整体情况,根据学生表现作出适当的干预与引导,防止课堂秩序出现混乱。如果学生在讲台上压不住场面,会打击学生的信心,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三是课后要及时点评反馈,通过鼓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反思提高,树立自信。

(四)线上体验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线上教学。运用信息化手段学习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今后将常态化出现在各类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学习当中。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采用线上体验的方式开展教学应成为一种常态。比如,在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体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的正反两方面的素材展示给学生,学生在思考后,通过文字、语音或者视频的方式,即时在线上阐述观点、表明态度,教师也可以随即针对部分同学的观点进行评述,通过师生之间的线上互动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果条件允许,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运用VR虚拟技术开展线上体验教学。比如创设党的“一大”最后一天在南湖游船上召开的场景,让同学们切实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线上体验教学不仅可以延伸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信息化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虚拟体验会造成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体验式教学突出强调的是现场感、真实感,应该坚持“虚实结合,能实不虚”的原则,只有线上线下体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9]

(五)社会实践体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脱节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恩格斯认为,思想产生于劳动,即人的主观意识产生于人的实践行为,同时人的主观意识又反作用于客观存在。因此,体验式教学要求除了立足课堂开展体验活动,还要走向校园,甚至走向社会。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增强本领、陶冶情操。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特别是其中的爱国主义有关内容非常适合开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在祖国大地上,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辈保家卫国,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与物质遗产,国家与各级政府也建设了一批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带领大学生走出教室,到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进行现场考察体验,睹物思人,把自身融入仁人志士、革命先辈的英雄壮举中,这种方式比在教室里教师隔靴搔痒地讲述,效果好得多。开展实践体验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拓宽教学思路,实现第一、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具有积极的意义。实践体验教学的组织除了要做到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合理选择实践体验基地、精心组织实践活动、确保师生安全外,还要做好总结工作。学生会在实践体验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教师应及时加以总结,通过撰写实践小结、开展实践感悟交流分享等,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体验式法律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让人死亡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