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平 闫文鑫
以节约型校园为起点,推进高校绿色校园建设——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
张文平 闫文鑫
[北京科技大学]
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内容。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将高校绿色校园建设提上了日程,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对创建高校绿色校园具有规范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北京科技大学坚持开展绿色校园创建工作以及节约型校园建设实践案例进行分析,阐释了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期为各高校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提供借鉴。
高等学校;绿色校园;节能;育人
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建设绿色校园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发改委提出,要到2022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一大批绿色学校。住建部发布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从高校生均能耗、生均用水量、余热利用比例等方面,对绿色校园建设中的节能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坚持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并逐步实现了从节约型校园向绿色校园的转变,对实现高校节能发展和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绿色校园,是指为师生提供安全、健康、适用和高效的学习及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和谐校园。[1]绿色校园的评价内容侧重于高校的绿色校园规划与生态环境布局设计,能源、水资源及余热、雨水、浴水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绿色校园环境与健康标准,绿色校园的运行机构及管理岗位设置、智慧校园建设程度、信息化管理应用程度,以及绿色校园的宣传教育和育人功能的全面评价。
1990年,“大学在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角色”国际研讨会上签署的《塔罗里宣言》,开启了绿色大学建设的新篇章。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为例,在1994年开始进行绿色大学的前驱计划,目标是把该校建设成为全美、甚至全世界的第一所绿色大学。[2]1998年5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并投入绿色大学建设,随后几年,共有60多所国内高校也纷纷提出要创建“绿色大学”。
2011年,同济大学倡议成立“中国绿色大学联盟”,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绿色校园建设事业的发展。
2016 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国内 7 家知名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校园设计联盟,并发出中国绿色校园发展倡议。[3]同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推动中国绿色校园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为创建高校绿色校园提出了规范依据。
“十三五”以来,江南大学[4]、天津大学[5]、北京林业大学[6]等高校在绿色校园创建过程中,结合各自情况制定工作策略,并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北京科技大学,2007年成立了由校长主持的“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并形成由领导小组、节能办公室和二级单位节能管理小组的三级管理体系。2009年《北京科技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出台,加快推进了“节约型校园”建设步骤,并分别于2010年、2013年、2018年完成能源审计工作;2015年完成了“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及认证,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2017年全面完成了高耗能设备淘汰工作。学校从实际出发,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制定了《用电收费管理办法》《供暖燃气节能目标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用电定额管理办法》等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制度,并贯彻执行。
学校按发改委文件要求,把握节水宣传周、节能宣传周等重要宣传节点,开展了形式各样的节能宣传工作,注重将节约型校园建设理念融入校园文化生活。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了“节能环保”主题演讲比赛、快递盒回收利用、“全力减塑”共享环保袋等活动。学校还通过发布节水、节能倡议,利用多媒体平台传播“节水、节能”理念,彰显“绿色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节能氛围。
2017—2019年,北京科技大学共实施节能技改项目10余项,涉及绿色照明改造、节能监管平台建设、锅炉低氮改造、数据中心节能、家属区智能电表等内容,投资额度2000余万元。2017年,学校完成低氮锅炉改造并加装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同时引入智能供热监控平台;2018—2019供暖季同比节约燃气46.9万立方米。2018年,学校开展第三次能源审计;进行节能监管平台二期项目建设,现已完成包括水、电、暖在内共计5325个计量点位的建设与对接,形成了“能耗清晰化、数据可视化、管理数字化、分析图表化、水电指标化、消费合理化”的节能监管平台;学校获批的政府节能低碳示范项目,对数据机房进行节能改造,使年度节约用电量37.5万千瓦时。2017—2019年,学校分三期实施教学、办公、学生宿舍等区域LED绿色照明改造,共替换传统灯具19000余支,年节约用电量96.29万千瓦时。2019年,实施家属区智能电表改造,实现家属区用电计量收费全覆盖、能预警、可监控,并开通微信购电。学校还积极尝试安装节能型开水器,免冲水小便器,节能型燃气灶等新型节水、节能产品。
北京科技大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阶段性目标,逐步实现从节约型校园向绿色校园的转变。学校主动对标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标准,完成年度能耗指标考核任务。采取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创建节水型高校,降低人均水资源消耗;细化能源消费统计台账,定期向统计局报送能源消费情况,做到数据真实、完整,有据可查,并完成统计局、发改委等机构的能耗数据检查工作。学校定期公示能源资源消费情况,主动开展能源审计,实施整改方案。同时注重细节管理,定期巡查重点用能设备,按需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详细的用能设备、设施台账和运行记录档案。大力推进节能技改项目,大力推进新型节能产品试用,打造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运行三位一体的绿色校园新风尚。
高校应筹组“绿色校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基建、后勤、财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党校办、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基建处、信息办、后勤处、审计室等部门,构筑绿色校园“发展理念—管理体系—办学环境—工程项目—智能办公—运行保障—节能改造—能源利用—奖惩机制—校园文化—育人平台”的闭环建设模式。
加强对师生员工的绿色校园教育,应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节能教育、环境教育、责任和行为教育等内容。将绿色、节能、环保课程纳入学生选修课程中,并组织热能、环境、暖通等相关专业,将绿色、节能技术研学纳入学生生产实习计划。同时,可充分利用校内学生节能、环保类社团组织,开展绿色校园建设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依托大学生创业中心,引导在校学生从事绿色创新创业活动,打造高校专属的绿色校园建设基地。
在校园新建项目和既有项目改造过程中,统筹做到节能技术、环保材料的应用,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在工程项目控制价定价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经济指标。应加大绿色校园建设资金投入,淘汰高耗能设备,对校园数据机房、供暖锅炉、中央空调等重点耗能设备应进行能耗监测,并通过逐步升级改造,降低运行能耗。要坚持推进用电指标、水指标分解,学习国外高校先进节能管理方法,将现有的部门分解指标逐步过渡到将指标分解到人,通过记录学生个人学习生活“碳足迹”[7],对学校整体用能情况进行科学把控。落实上级机关对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要求,结合实际细化实施垃圾分类工作方案。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学校应将“绿色”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及宣传过程中。通过打造校园绿色景观、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绿色校园品牌文化活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建设精神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握重要宣传节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绿色校园建设宣传活动,培养师生员工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通过定期开展绿色知名企业、专家学者进校园活动,组织专题会议、专题讲座等形式,丰富绿色校园知识普及;定期举办绿色校园相关辩论、演讲比赛,践行绿色校园理念的内涵,
育人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使命,绿色校园建设无疑对高校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是绿色校园建设的主要责任部门,任务艰巨。要将育人理念全面融入后勤工作中,以服务育人为宗旨,推出文明服务品牌活动,在狠抓后勤服务质量的同时,展现出良好的服务形象。要用优质服务感染人,用美丽的环境熏陶人,用文明的形象示范人;着重提高大学生对环境育人的体验感、获得感,真正将后勤服务工作纳入到学校绿色人才培养体系中。
节约型校园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绿色校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绿色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的绿色文化、绿色教育、绿色环境等内容,对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1]GB/T 51356-2019,绿色校园评价标准[S].
[2]王民,蔚东英,张英,何亚琼.绿色大学的产生与发展[J].环境保护,2010(13):50-52.
[3]邬国强,景慧,汪旸.高等学校绿色校园建设的策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27-32.
[4]王强,田备,方正泉.高校绿色校园建设隐性教育功能实现途径研究——以江南大学绿色校园建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01):132 -135.
[5]魏巍.国家示范性绿色校园建设策略研究——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为例[J].建设科技,2017(12):25-29.
[6]张思思,宋波,朱晓姣,冯超,侯俊鹏,高璐,高贺轩.绿色校园节能改造实测效果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暖通空调,2018,48(10):8- 12.
[7]Betanti Ridhosari,Ari Rahman. Carbon footprint assessment at Universitas Pertamina from the scope of electricity, transportation, and waste generation: Toward a green campus and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46.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