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院校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以桂林医学院为例

2020-03-16 09:04邓立东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劳动习惯大学生

邓立东

医科院校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以桂林医学院为例

邓立东

[桂林医学院后勤管理处处长,药师,从事后勤服务保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劳动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教育大学生发扬劳动光荣的优良传统,养成劳动习惯,对于建构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随时随地在劳动中感受生命运动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和唤醒潜能的快乐。教育学生形成劳动的责任感,以忠诚、负责的态度从事劳动,这对于医科院校大学生今后投入医疗服务、改善医患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将产生深远影响。

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一段时期以来,党和政府下发了有关于重视劳动、尊重劳动的政策文件,为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1]。但是,在大学中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劳动”早已不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劳动人民”早已不是光荣称号。他们更关注的是得到、是少劳多获,更有甚者希望不劳而获。无论在社会上还是校园里,逃避劳动甚至排斥劳动,特别是排斥体力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比比皆是。因此,坚持和加强医科院校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教育他们继承和发扬热爱劳动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通过劳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改变、自我重塑,形成吃苦耐劳、不怕劳动、乐于劳动的优秀品格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桂林医学院以后勤管理处为主导,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实施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探索劳动育人的新路径,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此同时,通过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内务评比、三下乡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能力,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一、研究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一)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方式。劳动锻炼人,也发展人。大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习新的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自身的解放,实现自我价值。从劳动的创造意义和人的自我实现意义的角度看,劳动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活动。培养好劳动习惯,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随时随地在劳动中感受生命运动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和唤醒潜能的快乐[2]。教育学生形成劳动的责任感,以忠诚、负责的态度从事劳动,这对于医科院校大学生今后投入医疗服务、改善医患关系、维护社会和谐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劳动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二者需有机融合。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生才能理解、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认可劳动美。这是培养学生爱自己、爱父母、爱学校、爱民族等情怀的关键前提。大众创业、万众创的新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推陈出新的魄力和勇气。《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要求的“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一视同仁”等,要使大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和素质,都需要大学生接受充分的劳动养成教育,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1]。”

(三)传承美德的需要

劳动创造一切。中华民族素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世世代代中国人用劳动谱写了辉煌历史、创造了非凡成就。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明确提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传承美德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传承美德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辛勤劳动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学习借鉴传统劳动观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对于医科院校大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

二、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劳动习惯养成教育需要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的结合。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并以积极的心态加入到劳动队伍中去[1],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长社会财富做出贡献。

(一)劳动习惯养成教育边缘化

边缘化指的是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基本属于缺失状态。党中央曾在相关文件中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做过说明,但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种理论性较强的教材,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与大学生个人生活、思想实际密切相关的教材中,几乎找不到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在桂林医学院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具体表现在党建、团建、主题班会等工作中,少有融入劳动教育;选树榜样、发展党员,劳动的精神价值和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劳动表现常常被一笔带过,忽略了劳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关联。

(二)劳动与教学活动脱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了最新调整,高等学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4门必修课,共占14个学分。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专科课程设置2门必修课,共占7个学分。应该说,这一方案的颁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党和政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更加重视的直接举措。但是,由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没有被纳入课堂,从而失去了课程依托,成为了阻碍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1]。

在桂林医学院大学生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的要求是,入学教育、军事训练、“三早”实践、劳动教育、毕业教育等为13个学分,教学时间分配为分散进行。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表里,并没有劳动教育的安排。学校没有储备和培养劳动教育的师资,没有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没有整合校友资源、没有借助社会力量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对于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与考核机制也尚未形成。

(三)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加上父母包办越来越多,造成许多大学生远离劳动、不思考劳动,忽视了劳动习惯的养成。主要表现在不热爱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2],自我服务能力较差等。相关数据显示,桂林医学院的大学生内务整理普遍较差,脏乱差的宿舍较多;参与各种劳动、志愿服务,对“工时”比较敏感;参与创新创业等活动积极性偏低;尤其是劳动意识淡薄,对劳动习惯养成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

三、大学生劳动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以劳树德,劳动教育与德育相融

1.将劳动教育列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计划

(1)全体教职工要提高开展劳动教育的认识,引导学生走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误区,从思想上唤醒大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2)构建专门的劳动课程师资队伍,确保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育成效。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评教和教改,不断优化教学计划,持续推动劳动教育,成为德育工作的有力补充。(3)劳动教育归入必修课程,每学期占1学分,理论讲授与劳动实践互补,有助于引起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管理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完成规定动作。注重劳动理论教育和劳动时间教育新途径的探讨和尝试,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将劳动教育列入入学教育教学计划

入学教育是大学第一课,能让新生在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更好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实现角色转换。学校在历年的入学教育中开设有军事理论教育、《桂林医学院学生管理文件汇编》教育等课程,有效地教育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规则意识等。借助新生对入学教育课堂的期待及抱以的高度信任,在入学教育中启动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争做勤劳美德的传承者,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有序推进劳动教育的整体教学计划奠定基础。

3.将劳动教育表现评价列为评优评先、发展党员的考核条件

评优评先、发展党员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主要方式,《桂林医学院学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奖励办法(修订)》、《桂林医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评选及奖励办法(修订版)》、《桂林医学院关于学生政府奖(助)学金的评选及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类评比的细则,但仅有《桂林医学院学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奖励办法(修订)》中对于区三好学生的评选条件提出了热爱劳动的要求。将劳动教育表现评价结果用于各类评选和发展党员的资格审查,设立准入标准,对劳动教育表现评价结果低于准入标准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获评奖项、光荣入党之前,首先要乐于接受劳动教育、经得起劳动的考验。

(二)以劳增智,劳动教育与智育相济

1.结合志愿服务,以“医者初心”服务地方

“五进四化”志愿服务项目是我校的志愿服务品牌,在各高校和全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为学校的智育工作开辟了广阔阵地。志愿服务本身也是一种劳动,是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作出的服务工作。依托医学专业优势,借助“五进四化”志愿服务品牌优势,将充满医学专业色彩、饱含仁心大爱的劳动延伸到多领域;以患者为劳动对象,进医院劳动;以学生为劳动对象,进校园劳动;以居民为劳动对象,进社区劳动;以村民为劳动对象,进农村劳动;以老病残群体为劳动对象,进家庭劳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能通过劳动体现社会价值。

2.结合勤工助学,以劳动帮困育人

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走上勤工助学岗位,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勤工助学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之一,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更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我校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充分,岗位种类丰富,有场地管理、宿舍巡逻、媒体运营、辅导员助理等,为大学生的智育拓展了宽口径、大平台。

3.创建劳动实践基地,深化校地合作

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对增进学生与群众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创建劳动实践基地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立足地方需求,吸收地方文化,在劳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充分利用好校企联动、校地合作的基础,与团市委、文联、景区、养老院、制药企业、街道办、火车站、机场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创建劳动教育基地,把劳动教育延伸到全社会。

(三)以劳强体,劳动教育与体育相辅

1.设立“劳动强体日”,将劳动教育与体育一以贯之

从“三走活动”的发起,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制定,都是为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爱校如家,身体力行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水一土做起,从捡起路边的果皮纸屑做起,增强学生爱校荣校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劳动增强体魄。设立“劳动强体日”,要求各班级、各党/团支部及个人每周五下午主动为校园公共区域开展劳动,共同建设洁净校园、美丽校园。呼吁校友挤出时间回校与大学生共同参加劳动,发挥校友力量,培育劳动强体情怀,为劳动教育提供精神养分,通过大学生与校友的劳动互动,实现劳动强体精神的代代相传。

2.推行“环境管理项目化”,让学生做校园环境的建设者

从环境共建、责任同担、成果共享、情感共鸣的角度,将校园的部分绿化、楼宇、景观等管理和维护,通过项目申报的方式,交予班级或者学生群团组织负责,为学生创造同步完成劳动与体育锻炼的新天地,为劳动与体育锻炼注入新内涵。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分管领导或学生群团组织的指导老师需与学校签订管理责任书。未交予学生负责管理和维护的绿化、楼宇、景观等,仍然由相关部门或者第三方管理,两种管理团队、管理模式同存,可在投入与产出上形成参照、对比,有利于相互促进。

3.建设“劳动体育竞技场”,以趣味化引导学生爱劳动、爱运动

将劳动教育与体育的相辅引向深入,把劳动任务分解在体育锻炼的过程当中,学生需组成团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规则,完成劳动任务与体育锻炼。健身房、篮球场、足球场等,图书馆、教学楼、思想政治教育一条街(东街)等,分别设置劳动任务、运动任务,交叉进行,以劳动体育结合竞技的方式,既丰富劳动与运动的内容,也提升劳动与运动的吸引力。

(四)以劳育美,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生

1.挖掘先进典型,树立“模范美”

选树劳动模范能集中展现我校大学生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劳动模范”作为新设的先进种类,并入先进个人的评选内容。以劳动模范身上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用劳动模范表现出的劳动为荣、敢于拼搏、不计得失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德。打造示范、扩散影响,引领大学生对劳动的思考,在敬仰榜样的同时说服自己、激励自己,学赶先进,争做典型。

2.不负大创时代,挑战“创造美”

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和艺术中,而且存在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中。创新创业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鼓励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从中进一步产生探求科学知识的欲望,生产技艺精益求精的进取心、征服自然排除困难的坚韧意志和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降低社会就业压力,减少社会结构性矛盾,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能领会到国家的富强美、社会的和谐美、科学的力量美、人民的团结美等等。通过不断分析、调研、摸索,经历失败与挫折,接受市场的考验,最后收获“创造美”。

3.促进自我完善,传扬“向上向善美”

劳动是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生命的需要,更是人类发展、成长和存在的需要。通过劳动改变自己,改善生活,改造世界。大学生努力学习、勤工助学、担任干部、考研考博等都是在为实现理想付出劳动。努力学习收获知识之美,勤工助学换来自强之美,担任干部锻炼能力之美,考研考博赢得深造之美。大学生身处快速发展的时代,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坚定理想信念,完善知识结构,把握劳动的真谛美,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铸造意志品格美,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全面发展。

[1]郑银凤.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6.

[2]贾鲁音.大学生就业视阈下的劳动观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

[3]鲍忠良.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探索,2013(8):91-93.

(责任编辑:卢彩晨)

猜你喜欢
劳动习惯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上课好习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