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唐平
摘要 教师在运用非文本类助读材料时要注意切合文本需要,明确课程目标,确定清晰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打开思路、进入情境,更顺畅、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关键词 非文本 助读材料 开发 教学
非文本类助读材料,即文本形式之外的助读材料。本文就非文本类助读材料,結合具体教学实例,探讨包括音频、视频、实物、布景与实景等材料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
一、音频类助读材料
音频类助读材料包含音乐、朗诵等内容的音频材料。
音乐助读材料对教学具有正面作用:课堂开始时播放音乐,教师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教师在范读或学生诵读时播放音乐,可以传递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结课时引入音乐,可升华学生情感。
但也有研究对此持怀疑态度。嵇康在《音乐是语文公开课的必杀技吗?》一文中指出,音乐助读是一厢情愿,可能喧宾夺主,甚至弄巧成拙。我认为这并非音乐助读材料本身的过错,而应归因于对材料的开发和使用不当。若要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应提高音乐素养,加强对音乐助读策略的研究和实践。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掌握音乐通识性知识,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实际需要进行选择,遵循“内容相关,情感相通,节奏相合,风格相近”的原则,并以“确实需要,确有实效”为准则,有节制地使用音乐。譬如,在范读《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选择古琴曲《高山流水》为配乐,而音乐助读材料则应该在学生将文章读通读懂后再使用。
名家朗诵的音频也是常用的助读材料之一。名家常通过起伏的音调变化表现文字的意义和情感,教学中引入名家朗诵的音频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经验,以抵达文本的情感核心。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名家朗诵不宜引入课堂。代顺丽在《语文朗读法的本质与类型》一文中把朗读分为“社会性朗读”和“语文朗读法”,认为前者是“再现理解、表演理解”,后者为“促进理解、建构意义”。名家朗诵显然属于“社会性朗读”。学生在聆听时如果只关注语音的优美呈现,而忽略了对内容与意义的理解,那么名家朗诵的音频不但起不到助读效果,还有可能成为“语文朗读腔”的推手。
我认为,要避免此类问题,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指导方法。在听前指导中,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为什么要这样读”的问题上,引导学生思考名家朗诵时情绪处理的缘由,从而引导他们体会文本的情感内涵。在教授《黄河颂》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标记诵读脚本,标出重音、停连、语气、语调并注明理由,之后才让学生聆听方明先生的朗诵音频。学生由此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也能习得朗读技巧。只要方法得当,采用名家朗诵助读材料的教学方法完全可行。
二、视频类助读材料
视频类助读材料包括影视作品、名家讲座视频、名师名课视频等。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采用与教科书中篇目相对应的影视作品材料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影视作品镜头具象,能为学生建立感性认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新知识。
关于名家讲座及名师名课视频助读材料在课堂中的实践,我做过一些尝试。在教授《出师表》时,我将《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品三国·三顾茅庐》的视频片段引入课堂。易老师的见解让学生大开眼界,学生为印证或推翻易老师的观点,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倍增,自主地疏通了文意。又如,教授《皇帝的新装》时,我把肖培东的课堂实录视频引入课堂,让学生思考视频中肖老师的提问后,再观看肖老师与其学生的互动。教学方式的创新让学生见识了不一样的课堂,也打开了他们的思路。
视频类教学资源大多较长,难以完整播放,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这类助读材料时,选取与文本或教学内容关联度最高、最有价值的片段,根据教学目的做成微课。需要注意的是,视频类助读材料只是一种辅助性助读工具,切忌喧宾夺主。
三、实物、布景及实景类助读材料
实物作为助读材料,为的是给学生具体可感的直观体验,以帮助学生更顺利、准确地解读文本。洪宗礼老师在执教《一双手》时,为了让学生对“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就展示了半截鹰爪形的老松木。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先后归纳出了文中主人公张迎善的手的主要特征:粗、老、硬、干、色深、厚。洪宗礼在《我对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一文中写道,这个教学创意就是要学生用眼睛去真实地感受那手指的“粗”和“干”,从而联想到主人公几十年坚持植树的艰辛。他认为,这种感受一定比单纯地抽象概括来得丰富、细腻。
在阅读教学中,也可根据课文内容用实物布置教室环境,让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氛围,从而更顺畅、深入地走进文本。譬如,在教授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贴几幅春联,挂几只红灯笼,激活学生的生活感受,增加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会文本的语言智慧。
除布景外,实景更能拉近文本与现实的距离,也有助读之效。在教授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我带领学生观察学校旁边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拱桥,引导学生比较该桥与文中介绍的赵州桥、卢沟桥的异同。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等教学点一一得以落实。实景类助读材料通过“还原法”窥探语言表达智慧。
以上对音频、视频、实物、布景与实景等非文本类助读材料开发与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均从同方向、正相关的角度进行,但实际上反方向、负相关的助读材料,也有其助读价值。比如,教师有意引入“有瑕疵”的助读材料,用“这段配乐与文章韵味是甭相合”“这个实物与文中所述是否一致”等问题引导、启发学生,也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感悟。非文本类助读材料俯拾皆是,只要依据文本特质与教学需要,运用得当,便能取得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嵇康.音乐是语文公开课的必杀技吗?[J].语文教学通讯,2016(10B).
[2]代顺丽.语文朗读法的本质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3]洪宗礼.我对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