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渲染与对比深化

2020-03-15 05:29倪延韵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意铺垫例文

倪延韵

【设计理念】

不少学生畏惧写作文,不知道作文该写什么、如何写。本节写作指导课旨在教会学生围绕写作要求,有意识地运用铺垫渲染、对比深化等方法构思布局,解决不会搭框架的问题,从而写好文章。

【课堂实录】

一、层层铺垫(递进式)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探讨过作文选材的问题,可是有位同学和我说,就算选好了素材,也不知道该如何架构文章。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呢?

生(齐):是的!

师:这是因为你们还不太懂得构思布局的技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分析几篇例文来学习构思布局的几种方法。先看第一篇例文。

(投影展示,学生默读。)

距离

某考生

去海边看看,是我小学时候的梦想。

虽然离家只有几十公里,并不远,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比登天还难:既没有人带我去,也没有人允许我去。

我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家,在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山窝窝里重复着自己的轨迹。

“爸爸,带我去看看海吧。”

“等你放假,我闲着了就带你去。”每次,父亲回答得都很干脆。

于是,我就盼着放假,盼着父亲有空闲。

但父亲和我的时间,总是没有交集。我们的生活轨迹,就像是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咫尺距离,却如天堑。而大海,就在天堑的另一边。

小学毕业后,漫长的暑假里,我常常与伙伴们一起到山上玩,但看海依然是我的梦想。站在一块山石上临风东望,我就会想:站在海边吹风,会是什么感觉呢?

“再开学,你便能看到大海了。”一天晚饭时候,父亲淡淡地对我说。

“开学了哪还有时间去?!”我有点生气,觉得父亲真是不可理喻。

“我在那边找了份工作,已经问好了,把你转到那边去上学。”

那晚,我整宿都没有睡着。第二天,我就把这个好消息对我所有的伙伴讲了。看着他们羡慕的眼神,我感觉自己正喝着蜜……

现在,站在海边,我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那时的幸福,但对大海的渴慕,已经不再那么强烈了。吹着海风,我总会想起和同学站在山岩上远望的情景。我的眼前越来越频繁浮现的,是曾经毅然决然离开的山窝窝,还有那一双双与我分别时羡慕的眼——

我想家了!

就像当初想来海边一样,初中三年,回一趟家,成了奢侈的事。当初横在我与大海之间的天堑,现在已经成了我与故乡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

虽然这距离,只有几十公里。

师:这是老师之前看到的一篇考场作文。小作者借日常小事写出感受,引发人们对“距离”的思考。其实,这篇文章之所以能以“小”见“大”,取得成功,还在于巧妙地运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文中有哪几层铺垫。

生:和大海离得近却不能去,是一层。

师:嗯,空间上有距离。

生:父亲忙,自己学习任务重,是一层。

师:时间上也有距离。

生:“我”与同伴们在山里玩耍,心里却想着去海边,是一层。

师:这是什么距离?

生:与大海的距离。

师:恐怕不止于此,你再想一想。

生:与家也有距离。

师:联想一下《远和近》里说的“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有没有答案呢?

生:哦,是心理上的距离。

师:对了。如果将“心理”换成“心灵”,更加妥帖。同学们分析得都非常好,这样的层层铺垫,既拓展了“距离”的外延——“我”与大海、父亲、家乡之间,都有距离;也丰富了“距离”的内涵——这是“我”与梦想的距离,是“我”乡情的厚度。

二、层层铺垫的变式(并列式)

师:这篇例文中,用来铺垫的各层在文意上承接照应,我们可以称其为“单线串珠”式铺垫,也叫递进式铺垫。还有一种“多线串珠”式铺垫,即并列式铺垫,我们同样通过一篇例文来感受一下。

(投影小说《我要穿旗袍》。)

我要穿旗袍(节选)

滕敦太

“这时候买什么旗袍?”听说李素素要买旗袍,闺蜜王美丽直接反对,“你儿子还有三天就要高考了,你还惦记着穿着打扮?旗袍过几天再买也不迟啊!”

“你买什么旗袍?”聽说李素素要买旗袍,开三轮车的男人很生气,“咱家不宽裕,你还要穿旗袍?”

“您要穿旗袍?”听说李素素要买旗袍,儿子小宇顿时瞪大了眼睛,“妈,您这身材穿旗袍,那就是飞蛾在扑火。”

看了看来送饭的其他家长,儿子又小声地问道:“妈,您是不是觉得自己土气,担心我啊?”

“不是。”李素素宽儿子的心。

“您穿什么,都是我妈。”

李素素感动得想哭,但买旗袍这事,她是铁了心的。

高考那天,李素素早早来到考点,送考的家长已经很多了。李素素矮个粗腿,穿着一件大红旗袍,一脸骄傲地站在人群中。

前些天,有人告诉李素素,孩子高考那天,母亲如果穿旗袍,孩子就能“旗开得胜”,考出高分。

李素素知道自己身材不好,穿旗袍难看,可她宁愿这么做。

(选自2019年第8期《喜剧世界(上半月)》,有删改)

师:李素素买旗袍,遇到了哪些阻力?

生:闺蜜王美丽的反对,丈夫的反对,儿子的不理解。

师: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相同吗?

生:闺蜜认为她不应该这个时候关注穿着;丈夫认为家里经济不宽裕,不应该买旗袍;儿子认为她身材不合适。三个人给出的理由不相同。

师:这几个人物出现的顺序能调换吗?删掉一个是否影响阅读?

生:我觉得调换顺序无关紧要。删掉哪一个也不影响阅读。

师:你的看法是对的。这三个人物,以及他们劝说李素素的理由,就属于多层铺垫。只是,这些铺垫之间没有必然的承接关系,不在一条时间线上。那有的同学就会问了,既然去掉哪一个都不影响阅读,还有必要写这么多吗?去掉一个不是更加简洁吗?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感觉这样的反复铺垫更能表现李素素坚决的态度。

生:我觉得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写的。

师:说得都很好。“多线串珠”式铺垫与“单线串珠”式铺垫的区别,就如赋与诗的区别。“多线串珠”,增加了埋伏与照应,情节更曲折,渲染更充分,情感更饱满。你们看,在《我要穿旗袍》里,多人的劝阻说明了买旗袍是多么不合常理,那么,主人公的一意孤行就似乎显得不可理喻。而直到最后,作者才揭开谜底:原来,导致主人公做出“飞蛾扑火”般壮举的,只是祝愿儿子高考“旗开得胜”这样的小心思。掩卷沉思,我们便不难明白李素素的看似“不可理喻”,完全是母爱使然。这就是“多线串珠”式铺垫的表达效果。

三、对比深化

师:其实,同学们如果细细阅读上述两篇文章,应该能够发现,在铺垫渲染之外,还隐藏着一种方法,是什么啊?

生(齐):对比。

师:是的。这两种方法存在一定的交集,经常同时使用。我们回过头来看第一篇文章。你们能说说小作者是如何进行对比的吗?

(再次投影展示《距离》一文。)

生:以前渴望离开家乡去海边,真到了海边却又想念家乡,形成对比。

师:说得对,这是这篇作文的主线。小作者运用对比,搭建起文章的框架。

生:父亲一开始“干脆”地敷衍“我”与突然有一天“淡淡”地做出了一个对“我”而言无异于惊雷的决定形成对比。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处对比是隐藏着的,暗写了“我”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的愿望不能实现,导致了“我”对父亲的不满。而这样的曲折,更加重了对情绪的渲染。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对比不仅有助于我们进行整篇文章的架构,还可以推进描写,拓展文意。比如小作者在文末写的“当初横在我与大海之间的天堑,现在已经成了我与故乡之间难以跨越的距离。虽然这距离,只有几十公里”,用“虽然”形成文意上的对比,通过强调“近”,来凸显“远”,引入深思:这么近,小作者为什么难得回去呢?其实,利用对比推进文意的例子很多,比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投影《我的空中楼阁》中的部分语句。)

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师:这两段本可以并成一段,作者却将其单独成段。大家读一读,思考一下作者这么安排的原因。

生:骈句,有节奏感。

生:强调了环境之美。

生:加强了对比。

师:是的,这样强烈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作者洋溢于外的快乐,推进了文意表达。

四、方法指导与能力训练

师:分析完这两篇文章,现在我们来试着探讨一下铺垫渲染与对比深化的实现路径。

生:添加次要人物。

师:嗯,添加次要人物,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人物要各具特征。

师:说得好,不能千人一面。对照《我要穿旗袍》,谁来说一说,添加次要人物还有什么要求?

生:要能突出对主人公的刻画。

師: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文中三个次要人物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买旗袍的“不合理”。

师:对的。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次要人物是不是越多越好?

生:我认为不是越多越好,够用就行了。

师:能结合例文说一说吗?

生:闺蜜、丈夫、儿子是与李素素关系特别密切的三个人,不同的身份代表了不同的看法,已经足够衬托出主人公的“不可理喻”,再添别人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师:有道理。除了添加次要人物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认为可以通过添加生活场景来实现。

师:好想法。场景与场景之问,文意上最好有递进。如果只是单纯地堆叠生活画面,会造成重复。

生:还可以添加环境描写。

师:也是不错的主意。环境描写“天生”就有渲染、烘托、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铺垫怎能少了它?

生:我认为可以添加细节描写。

师:好!细节很有表现力。生活中,同学们要善于发现,这样写作时才能灵活运用。说了这么多,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体会了,那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吧。请运用铺垫渲染和对比深化的方法,构思一篇作文,文题自拟。也可以对上次写的作文进行升格。注意:现在可以只列出提纲,课后再完成全篇写作。

(学生列提纲。)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已经大致完成了。哪个同学来交流一下?

生:我想把我写的上一篇作文修改一下。我写的是与父亲关系疏远。他天天忙,我在家里很少见到他。除了问我成绩如何之外,他就和我说不上几句话。

师:你的文章里原本就有对回家时清冷的环境和父子俩相处时沉闷的气氛的描写,写得很好啊,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你打算如何进一步升格呢?

生:我想再加上小时候父亲很疼我的内容。小时候,他出去串门都带着我;我喜欢的东西,他也都会买给我。这样一来,就与现在他和我的疏远形成对比。最后,我这样收尾:“今天,我读到了顾城的一首诗:‘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我一下子明白了:父亲啊,以前,我是您眼里的宝;而现在,我的成绩,就是您眼里的‘那片云。

师:改得好。用小时候备受父亲的疼爱与现在的遭受冷落作对比,更能表现内心的伤感,思想上也更加深刻,点出了家长该如何正确关爱孩子的问题。

生:我打算用三个场景来写我脚脖子上的疤。

宿舍里,舍长眉飞色舞地向大家宣布她下周要带裙子来。“学校又不给穿裙子,你带来也白搭。”我赌气似的说。“不给穿我也带。我不在校园里穿。我来时穿,走时穿!”舍长抖着肩膀,摇头晃脑地说,就差唱起来了。

我也喜欢穿裙子。世上有不喜欢穿裙子的女生吗?但我脚脖子上有块疤,很明显。穿裙子?那不是自找难堪吗?上铺坐在那儿,双腿在我眼前荡悠。我恨不得拧她一把。

因为这疤,我没少出洋相。有一次站队,有同学挽起裤脚,露出好看的脚踝。我却不敢。班主任走过来,批评了她,然后指着我的裤脚表扬我着装整齐。同学们都偷偷地笑。我弄了个大红脸,两只脚不知该如何放,只希望班主任快点走开。

周末回家,妈妈说:“天热了,明天去逛逛街,顺便给你买条裙子吧。”

“我不买。”我说。

“你不是很喜欢穿裙子的吗?”妈妈说,“你穿裙子可漂亮了!”

“你知道我脚脖子上有疤。”

“心里没有疤,脚上的疤,有啥关系?”

“……”我一下被妈妈呛到了。

是啊,心里没有疤,脚上的疤,又有啥关系呢?

第二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商场挑了一条裙子。

师:非常好。我有一个感觉,你写得这么快,应该是得益于并列式铺垫这种构思方法。

生:是的,想三个场景很容易,然后照着脑中的画面就写出来了。

师:大家看,生活中的小事,只要能够合理、巧妙地加以组合,就很精彩。我们来说说各个场景描写的精彩之处。

生:宿舍场景,以舍长的神态描写开篇,代入感强烈。

生:对舍长是详写,对上铺同学是略写。舍长的话、上铺同学的动作,再加上“我”的心理,一段中有三个层次的铺垫。

师:你们读得很细心,分析得也很到位。站队时的场景描写也很精彩,谁来说一下?

生:运用了正画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明写“偷偷地笑”,暗写“疤”。另外,同学被批评与“我”被表扬形成面上的对比;同学的“乐”与“我”的“窘”形成内在的对比。

师:说得太好了!层次很丰富,又句句围绕中心,实在精妙。第三个场景呢?

生:妈妈说“我”穿裙子漂亮,再次渲染,让“我”对疤的纠结更深了一层。然后通过对话,自然地引出妈妈富含哲理的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师:小作者用小小的“疤”影响穿裙子这一生活小事,一步步引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缺点、别人的看法”这样的主题。这样的层层铺垫与对比,就让小小的“疤”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而题目呢,或许可以拟作“难忘的疤”,当然,也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建议我们的小作者课后再想一想。

(学生会心而笑。)

师:同学们,我们用铺垫渲染的方法去构思,把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摆出来,串起来,这些材料就形成了合力,能够突出主题。我们用对比的方法去构思,不仅让文句表达更精彩,在立意上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大家课后根据课上所学,完善白己的构思,完成习作。下课!

【教后反思】

不少学生对写作存在畏难情绪,不知道该写什么、如何写。不知道写什么的学生,大多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素材;而不知道如何写的学生,则是对写作框架和思路没有概念。对于前者,我已在之前的写作课上给予学生指导。针对后一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框架心中有“谱”,告诉他们框架就是递进或并列式的铺垫,材料就是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而立框架、填材料,纲举日张地完成写作。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对递进和并列这两种结构方式把握起来并不难,构思时也能自如运用;至于对比的表现方法,则很少有人能够主动使用来推进文意,因而今后还需强化这方面的训练。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初级中学)

【名师点评】

这节课的训练主题是通过铺垫与对比进行主题的渲染与深化,这一训练主题的确定是精准的。学生写作时,往往缺乏围绕主题层层铺垫渲染的意识,缺乏根据立意聚合素材的意识,因此,这节课上,倪老师抓住“铺垫”与“对比”,借助两篇典型例文,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围绕主题层层铺垫渲染,如何根据立意聚合素材,从而快速搭建文章框架,使行文曲折灵动,立意更显深刻。“方法指导与能力训练”环节,学生的文章质量值得称道,说明倪老师的方法指导是有效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许多问题,比如厌学、精神不振等,都是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与才能所造成的;学生学习的最大苦恼,是看不到白己的学习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倪老師的这节课也给出了答案。他在出示例文之后,以问题引领的方式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距离》一文中,对“距离”的外延与内涵的认知,就源自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探究;《我要穿旗袍》一文中,对写作方法和效果的认知同样源自学生的自主阅读及师生对话交流。只有学生“思维产出”的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拿“对比”这一写法的讲授来说,倪老师提供了例子,让学生感知其作用,是可以的,但如何具体实践操作,还需要教师在思维的拓展、素材的选用、意境的生发等方面给出明确的指导。此外,像“层层铺垫(递进式)”环节中,出示文章后,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说出文中使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当更有帮助。

(点评人董淑瑷为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

推荐书目

《江苏省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与点评》

张彩萍 主编

本书内容是对近3年来江苏省13个设区市中考作文的全面梳理与回顾,包含“原题回放”“命题透视”“迷津指点”“佳作赏析”“新题练笔”五大板块,逐一例析当年各设区市中考作文的命制特点,讲授写作技巧与策略。

猜你喜欢
文意铺垫例文
铺垫
画与话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下雪了
参考答案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书面表达练与析
预测情节推信息,巧解完形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