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北京大学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探索

2020-03-15 21:40王太芹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寓楼学生公寓住宿

王太芹

新时期北京大学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探索

王太芹

[北京大学学生公寓服务中心]

高校学生公寓是教育设施,是重要的育人场所,对其进行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全面育人的需要。北京大学在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过程中,奠定物质形态基础,构建制度形态保障,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进行了一系列与北京大学校情相符的实践探索。

北京大学;公寓文化;实践;理念

高校学生公寓作为高校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和“第三课堂”,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高校学生公寓文化是指发生在高校学生公寓区域范围内,以一定的物质建筑为基础、制度规范为保障、精神内涵为核心、行为表现为范式而呈现的一套与校园文化相契合的特定的群体文化[1]。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大学为样本,对其相关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我们发现,必须有理念和抓手,虚、实相结合,才能确保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完善。

一、新时期北京大学学生公寓建设与管理变迁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是指发生在高校特定区域,以公寓管理与服务部门为责任主体,以住宿学生为建设对象,包含着一定物质生产、精神生成、制度形式和行为模式的建设过程[2]。它的目标是为学校教育的育人服务,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公寓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包含物质形态、制度形态、行为形态和精神形态四种形态[3],其中,物质形态是基础,制度形态是保障,行为形态是验证,精神形态是目标。北京大学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也是按照这四种形态进行,即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形态作为建设的平台,有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制度保障,才有可能使学生在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反映出公寓文化建设的成果。

进入21世纪,北京大学随着校本部——燕园的学生住宿楼群老化、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对于住宿质量的美好需求与校园内所能提供的住宿条件并不充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新的公寓楼建设越来越被需要。“滚动式”改造和重建,是现实必然的选择。这种建设方式有时不可避免出现“断档”,导致学生住宿资源不足;有时因“情怀”或“历史的记忆”需要,导致拆除工作并不能得到社会,尤其是那些在被拆除老公寓楼度过青春岁月的校友理解和支持。这就使学校产生了二难选择:老楼若不拆,让毕业校友留住了记忆和情怀,但因校园建设空间不足,必然不能满足在校生住宿的物质形态需求;若重建,则必然对曾经居住在老楼内的校友在情感上产生冲击。后来,经过整体宏观发展上的统一规划和长远设计的进一步精细,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学校相关部门也认识到,公寓文化建设不仅要为在校生服务,也要为校友服务,唯有如此,才不残缺。

在此过程中,北京大学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部门也进行了相应的改制和转换,较好地适应了新时期公寓文化建设的需要。20世纪末,北京大学学生公寓的管理一直由学校房产部的学生公寓管理科负责,作为一个科级单位,它除了能够完成日常事务工作,很难有相应保障进行文化建设。1999年,北京大学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简称学宿中心)成立,遗憾的是,因平台所限,也没有很好地进行文化建设的尝试。2012年,学校在后勤改革过程中,将原学宿中心和房地产部教师公寓合并,并统筹万柳学区特殊用房管理中心,成立公寓服务中心,并明确为正处级单位。这就为新时期北京大学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建立了一个职能明确的主责部门。

由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向公寓服务中心的改变,不仅意味着北京大学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部门将可以调配更广泛的资源来满足和应对新时期学校对住宿的全面需求,单位名称上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也可以看出学校对公寓管理服务思路从传统“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向。在实际工作中,公寓服务中心的工作目标也在之前主要负责日常生活环境维护的基础上,增加了精神文明创建的内容。

二、新时期北京大学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坚持的原则

公寓里的文明和文化“说小了,事关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说大了,是承载大学文化与情怀的独特空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公寓早已超越生活社区的概念,她不仅是住宿的场所,也是学生沟通活动、养成人格的场所,更是他们成就一个完整的“北大人”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此,北京大学在新时期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公寓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当下,人们普遍对于生活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到新时代大学生对住宿硬件需求上,现有的硬件设施还有差距;同学们越来越个性化的诉求和集体生活、集中管理之间存在着矛盾。即是说,不均衡、不充足的公寓文化建设与广大学生对美好公寓的诉求之间还是有差距和矛盾的。如何缩小差距、消除矛盾,如何在管理中体现民主精神,增加同学们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促进同学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行为实现文明,是北大公寓服务工作的难点。为了克服困难,形式多样的活动从自发变成自觉。活动的不断开展,使公寓文化建设内容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不仅在凝聚共识、增加认同、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等多个维度发挥作用,也帮助同学们发现生活的意义,启发了同学们热爱生活,并在生活中体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观念。

第二,校园精神和“家国”情怀是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灵魂和主线[5]。“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这是公寓服务中心在首届公寓文化节中提出的公寓文化建设思路。第一个“大家”不仅指的是所有北大学生,还包括学校教职工、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人士,后一个“大家”,不仅仅指的是要培养社会各行各业业务上的翘楚,更重要的是指从北大学生公寓走出的人物都能够有强烈家国情怀和报国志向,成为“大写的人”。为此,围绕北大人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传统,北大首届公寓文化节还开展了“续写家谱”,使校友和同学找到并了解曾经住过同一个公寓的“家”人,从“家”人的成长历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强化对燕园之“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承家训”,使公寓成员群策群力共同为自己的家制定规范,提出自己的“家训”,弘扬燕园小“家”的正能量;“弘扬家风”,“家风”代表了公寓的风气、风格和风尚。诸如此类“小中见大,由此及彼”的活动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呈现,从而使北大的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有了着力点。

第三,调动学生参与,赢得大家认可是关键。公寓文化建设需要同学们自己参与公寓生活管理。公寓生活需要自主自理,公寓文化需要共建共享。自主性和参与性既是公寓文化建设的创意源泉,也是消化矛盾的良药。公寓文化不是挂在门厅的几幅字画,也不是喊在口头的几句口号,它就是学生实实在在的公寓生活方式,是为了能够在一个善治社区中合意地生活,实现学习的追求。北京大学楼委会是以公寓楼为单位成立,由热心楼务的同学自愿组成的引导同学们营造公寓美好生活的公益服务性组织。为了更好地发挥楼委会的作用,公寓服务中心在充分调研和征集楼委会成员意见之后,在原分散的楼委会组织基础上,推动成立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北京大学学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北大燕窝”)这个学生组织主要工作是致力于公寓软硬件环境改善和公寓文化建设理念的落实,打造“宜居北大”和“文化燕窝”。

第四,公寓楼的改建与硬件设施完善是基础。物质层面建设是公寓文化建设的基础。北京大学自2000年开始扩建学生公寓,如万柳公寓、中关新园留学生公寓等,适当缓解了学生床位紧张的矛盾,部分改善了学生公寓的居住环境。即使如此,在新、老楼同时服役的情况下,不同的居住环境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貌似“厚此薄彼”的住宿现状[6]。学校近年来更是加快了老楼改建的步伐。目前燕园校区的老楼已经全部改建完毕,为公寓文化建设打下了物质上的基础。

第五,完善各类管理服务规章。现在,学校公寓服务中心在其组织架构不断调整变化过程中,始终坚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伴随楼宇改建以及新增设施设备的优化完善以及相关法规的实施,中心继续梳理、修改、完善并制定了更加完备的公寓管理和服务规章制度。2015年,中心集中完善了一批规章制度,形成了《规章制度汇编》,对住宿分配、日常管理、安全卫生等进行了集中修订和补充。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制度汇编中,中心特别对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出台了明确的办法,并与学工部门一起设置了相应的鼓励措施和办法。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和学生社团的发展为北京大学学生公寓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在公寓服务中心以及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北京大学公寓文化呈现出了传承有序、活泼务实,丰富多彩的良好势头。

三、新时期北京大学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树立的理念

通过对北京大学公寓文化建设的实践梳理,可以发现,在探索过程中,虽有重重困难,但学校坚持了以下理念,从而取得较好效果。

第一,在公寓文化物质形态建设方面,学校坚持“拉长循环寿限,发展生态理念”原则,尽量避免公寓楼完工后常改造、常维修、常迁移、常调换的情况。比如,目前的公寓楼建设中,厕所是设计为可以男女通用的,这为日后公寓分配中可能出现的入住性别更换提供了极大便利,避免了许多麻烦。新盖公寓楼配套了地下车棚、车库,这既方便了师生停车,又极大地节省了地面空间,便利了校园交通。这样,新建楼的使用功能与其预期使用寿命得到了匹配,使得公寓楼在较长一段时间不会因为自身的硬件问题给住宿学生带来不便,也提升了公寓楼的使用质量。

第二,在公寓文化制度形态建设方面,公寓管理与服务模式坚持了“制度与日常的互动”理念,即既有学校自上而下的常规管理,也有学生自下而上的日常自治,两者之间始终进行着深刻的互动,这种互动既促进了管理与服务模式的优化,也形塑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这种制度互动也使得公寓作为一种物质场所能够超越自身功能设限,融合育人理念、陶冶素质情操,适应北大学生发展预期,培养大写的人。因为,大学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对人多方面的塑造与提升,相关制度一旦能够实现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良性互动,“完善人格,授业立人”的教育目标则必然能够实现。

第三,在公寓文化行为层面建设方面,学校非常注重大学生“自下而上的日常自治”理念。在自上而下的制度管理与自下而上的日常自治之间,需要有所衔接和过渡,所以,建立和完善以公寓服务中心和学生自治组织为代表的中间层次组织就成为必要。事实上,学生自治组织既是用户代表,又是协调方,如果不明确其职能和立场侧重,有可能出现有失偏颇的情况,因此,学生自治组织对公寓文化建设的相关部门,尤其是对主责部门公寓服务中心,既要进行必要的制约和监督,也要能够做到理性代言、善意沟通。

第四,在公寓文化建设的职责落实层面,坚持“主责部门牵头,多部分配合”理念。具体就是,确保公寓服务中心主体责任落实,发挥其技能专业、贴近学生、经验丰富的优势,最终形成一个以公寓服务中心为主导,各职能部门在相应工作中分工配合的管理服务体系。

总之,当下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动态中得到完善,因此,公寓的育人功能作为育人模式中重要一环也逐渐受到重视。通过对北京大学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探讨,可以发现: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在观念上必须从“单纯提供住宿”到“实现全人教育目标的重要平台”的转变;在方法上必须从单纯管理到管理、教育、咨询、服务为一体的转变。这样一种从工作观念到工作模式的转变,必然会为新时期高校构建新型公寓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1]丁笑生.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张民杰等.高等学校学生宿舍文化简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王晓红等.基于公寓文化建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4]王仰麟.公寓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N]光明日报.2016—06—24(05).

[5]杨新起等.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申志民.北大留学生曝公寓厚此薄彼,住宿环境差别巨大[N]新京报.2011—08—19(3)

(责任编辑:张宝岭)

猜你喜欢
公寓楼学生公寓住宿
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模式探析——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公寓为例
小宠物,大当家
民宿市场占比已超星级酒店
P大的住宿学院
成都某钢结构公寓楼设计实例
异形脚手架在某公寓楼项目中的搭设施工技术
学生公寓“五进”工作法治化的路径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二次开发的学生公寓漫游仿真的研究
安徽:《学生公寓用梳棉胎》地方标准修订
酒店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