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视阈下高校社会实践质量提升的机制探究——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2020-03-15 21:40冯翠萍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陈 欣 李 鹏 冯翠萍

脱贫攻坚视阈下高校社会实践质量提升的机制探究——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

陈 欣 李 鹏 冯翠萍

[山西农业大学]

高校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对接贫困地区需求,积极组织师生通过社会实践服务脱贫攻坚,有着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近三年来,山西农业大学先后在贫困地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师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基于此,文中从选择服务对象、安排实践内容、选派实践团队、考核帮扶成效、把握教育指向等五方面,探索构建“五位一体”的社会实践精准服务机制,进一步促进高校社会实践质量提升,推进高校社会实践为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

社会实践;脱贫攻坚;精准服务;大学生

脱贫攻坚一线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高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重要平台。对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创新举措。2016年以来,山西农业大学先后组织多批师生深入贫困县开展助力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独特的助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验做法。基于此,研究探讨脱贫攻坚视阈下高校社会实践精准服务机制的构建路径,推动高校社会实践精准服务脱贫攻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时代内涵。

一、脱贫攻坚向高校社会实践提出新要求

(一)党和政府持续释放的政策导向

2016年,《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高校要拓展教育脱贫空间,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1]。2018年,《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各类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扶贫技术团队,重点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2]。同时,2017年,山西省教育厅要求高校要结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和高校学科优势,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师生到扶贫点开展社会实践[3]。这些为高校积极参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释放了政策讯号。面对国家的政策新要求,高校应突出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自觉担负起服务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社会实践是高校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师生是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助力精准脱贫,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迫切需求

经过三年脱贫攻坚战,山西省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截止2018年12月底,剩余贫困人口25万人。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巩固提升的重要阶段,贫困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短缺、特色产业发展技术滞后、群众文化生活缺乏、群众思想观念封闭等。这些问题要得到有效解决,迫切需要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给予技术、人才等支持。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是高校向贫困地区输送科学技术等智力支持的重要通道。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将高校技术和人才资源向贫困地区集聚,便于更好对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需求,更具针对性开展服务工作。近三年来,山西农业大学主动争取山西省扶贫办支持,每年组织36支社会实践服务队赴36个国定贫困县助力脱贫攻坚,为打赢脱贫攻坚带来新技术、注入新理念。

(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要求

推进脱贫攻坚,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高校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服务脱贫攻坚,也应突出精准要义,从精准选择服务对象、精准安排实践内容、精准选派实践团队、精准考核帮扶成效、精准把握教育指向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对接贫困地区内在需求,针对性地利用高校的人才库和智力源优势精准助力脱贫地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高校社会实践的效果和质量,切实帮助提升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能力。山西农业大学组织师生开展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突出强调“作贡献和实效性”。社会实践前期专程赴实践基地做好对接沟通,制定实践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过程坚持围绕实践基地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展开工作。这样,既能得到实践基地的支持,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还保证了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二、构建社会实践精准服务机制的意义指向

为保障高校参与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的质量,建议高校探索建立社会实践精准服务机制。具体来说就是高校从精准选择服务对象、精准安排实践内容、精准选派实践团队、精准考核帮扶成效、精准把握教育指向等五方面入手,探索社会实践团队有效服务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路径和举措。在脱贫攻坚视阈下建立社会实践精准服务机制有其独特作用和实践指向。

(一)利于推动社会实践双方供需对接

高校或多或少都可以与“三农”工作找到服务契合点,特别是涉农院校与“三农”更是有着天然的联系,自身具有农业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专利等优势,也高度关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情况,实施帮扶工作的举措办法也相对较多。构建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的精准服务机制,基于助力脱贫攻坚实践看,有利于高校立足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集中发挥其学科、人才、科技、校友等综合优势,实现社会实践双方供需完美对接,精准选派实践队伍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精准助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人力资源提升,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

(二)利于培育青年学生为农服务情怀

脱贫攻坚一线是高校开展国情民情教育的生动课堂,高校在贫困地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大学生开展脱贫攻坚社会实践,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平台[3]。山西农业大学组织师生实践团队深入贫困地区、农业企业,针对性地从事食用菌栽培、果树修剪、动物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立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看,有利于深化青年学生对国情民情的认识,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育他们的“三农情怀”,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蓄积火种”。构建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的精准服务机制,也应突出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让师生在脱贫攻坚一线受教育、长才干。

(三)利于增强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实效

当前,高校组织师生通过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帮扶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取得明显成效,不过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拍照留念、走好过程”形式主义的问题,“突出形式、忽视内涵”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育人、轻视贡献”功利主义的问题等。构建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的精准服务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由重视活动形式向丰富活动内涵转变,由突出活动覆盖面向增强活动实效性转变,由短期分散活动向实践基地接力推进转变。比如山西农业大学根据宁武县怀道乡政府食用菌产业发展需求,邀请食用菌种植专家前往指导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既帮助发展地方产业,也可帮助师生深化专业所学。

三、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精准服务机制的构建路径

脱贫攻坚视阈下高校社会实践精准服务机制的构建路径,建议从服务对象选择、实践内容确定、实践团队选派、帮扶成效考核、把握教育指向等五方面探索,突出精准要义,从而保证实践效果和质量。具体来说:

(一)精准选择服务对象

要精准选择确定社会实践的服务群体,需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突出制约问题为突破口,从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农业企业等对象中进行确定。精准确定的路径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结合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深入对接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由地方政府指定服务对象;结合高校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和人力智力优势,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方向,确定发展某种特色产业的贫困村、农业企业等作为服务对象;结合高校定点帮扶的贫困村或选派帮扶干部的贫困村作为服务对象;结合高校科技项目实施基地或企业,确定技术和人才支持服务对象;结合政治任务需要,确定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贫困村作为服务对象,实施普惠性扶贫项目。同时,确定服务对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适合高校自身实际的服务对象,防止盲目选择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二)精准选派实践团队

社会实践团队主要包括带队教师和实践学生两个群体。对于带队教师,建议选派2-3名跨学科、跨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些指导教师要具有相对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有效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确保社会实践的实施效果。[4]对于实践学生,建议每个实践队伍选派8-10名紧扣服务对象需求的相关专业,且专长相对互补、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是社会实践精准服务脱贫攻坚的主要力量,建议结合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日常学习生活表现、吃苦耐劳品质修养等方面做好甄选,确保他们维护好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切实以实际行动服务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同时,要配备团干辅导员全程参与,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服务和思想引导。

(三)精准制定实践内容

服务对象确定后,指导教师应先行深入实践地通过调研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因企因村因户精准对接实际需求。对于贫困村或企业的农业科技需求,社会实践队员要举办科技培训、上门指导、科技咨询,开展良种良法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等服务,精准帮扶提升科技水平,并提供长期技术指导。[5]对于贫困户个性化需求,社会实践队员应利用学校资源针对性予以帮助解决难题,比如贫困户种植农作物遇到难题、想开设网店出售农产品、当地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培训等。对于贫困村脱贫遇到的难题,比如教育扶贫问题,要组织大学生开展义务支教、结对帮扶及捐资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6];比如文化扶贫问题,要组织系列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电影放映等,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现代文明理念,助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四)保障帮扶成效精准

高校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调配优质资源、实施精准帮扶的过程,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高校应建立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于得到贫困地区群众认可的指导教师要予以表彰,并在年度考核、绩效发放中予以倾斜。对于实践学生的考核评定,建议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核形式,比如细化为社会实践时长、解决问题情况、教师综合评定、服务对象认可情况、纪律遵守情况、撰写实践报告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表现优秀的要在年度优秀学生等活动评选中占一定比例。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行为举止失当、给高校和师生群体带来不良影响的,要及时撤换,并予以批评教育或处分。

(五)确保教育指向精准

脱贫攻坚是一场生动的国情教育课,是强化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3]青年师生用所学知识反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同时,脱贫攻坚社会实践也要突出国情民情教育、突出“三农”情怀培育。通过组织师生走进农户、住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艰辛;走访干部群众、调研群众疾苦,亲身感受国家精准扶贫过程中易地扶贫搬迁、健康医疗救助、义务教育保障等民生政策,进一步认识我国国情以及党和国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付出的艰辛努力;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收获与群众的深厚情谊,激发大学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创业就业的意愿。[6]

脱贫攻坚社会实践精准服务机制,坚持精准要义,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社会实践服务脱贫攻坚究竟要“服务谁、选派谁、做什么、怎样确保服务成效、怎样保证育人价值”等问题,从服务对象精准、团队选派精准、实践内容精准、帮扶成效精准、教育指向精准等方面构建起社会实践新模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将为高校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提供有益借鉴。

[1]教育部等六部委.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EB/OL]. (2016-12-29)[2019-02-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 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612/ t20161229_293351.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 2018-08-19) [ 2019-05-2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8/19/content_5314959.htm.

[3]山西:在扶贫点上国情教育课[N].中国教育报,2017年04月25日第1版.

[4]李鹏,庄法兴,雷丽君.脱贫攻坚视域下高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探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9-92.

[5]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扶贫办.关于高等院校服务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EB/OL]. (2018-06-7)[ 2019-02-25].湖南省教育厅网.http://mzjyc.gov.hnedu.cn.c/2018-06-07/915310.shtml?from=groupmessage.

[6]庄法兴,李鹏.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育人路径的优化探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5):59-61.

1.山西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脱贫攻坚视阈下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构建路径研究;2.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研究项目:高校社会实践助力脱贫攻坚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研究;3.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地方农业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