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视域下复旦大学书院制的转型与发展

2020-03-15 20:56
高教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复旦通识书院

王 懿

(复旦大学 新闻学院,上海 200433)

中国古代书院始于唐末五代,兴于两宋,延续1200余年至清末逐渐没落而为学堂所取代。中国古代书院是一个传承儒家文化,以读书、讲学为中心,融议政、藏书于一体,相对独立于官学的高层次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播、学术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书院以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等为代表,历史上数量达到7525余所[1]。书院教育自16世纪、17世纪陆续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家,是东亚教育一颗璀璨的明珠。胡适等对中国书院教育多有推崇。陈衡哲、任鸿隽在《一个改良大学教育的提议》中也主张利用书院改良大学的教育。可以说,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当代学校教育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现代大学的书院是以现代大学为基本制度框架,新设新创的机构或制度。其与中国古代书院并无直接传承关系,功能与组织形态与古代书院亦不相同。事实上,书院这一新生事物的兴起本身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产物。在港澳台地区,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实行书院制的高校,实行书院制已50余年;澳门、台湾也有多所高校实施书院教育。在内地,2005年以来,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最早开始实施书院制,十余年来,全国各地已有50余所高校设立了百余家书院。书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原有教育服务体系的格局,承担起新的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特别是在学生专业课堂之外加强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此外,一些古老的书院在现代高校中也重新焕发青春,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作为湖南大学、郑州大学的组成部分继续传承和创新中国书院文化。复旦书院的发展,则是中国特色书院制教育模式创建的一个典型与缩影。

一、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复旦书院制的转型发展

1.第一阶段:书院探索雏形期(1999-2005)

世纪之交的1999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985工程”正式命名与实施、学分制全面推行、高校后勤走向社会化等。为创建新型学生教育工作模式,复旦大学于1999年在国内率先构建了学工部门和后勤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生活园区教育管理新机制,将教育功能延展至生活园区,逐步创建学生生活园区管委会制度,形成以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为目标,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为精神内核,以书院团工委、住楼辅导员、导师队伍、管理督导员、物业管理公司为队伍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满足学生归属、交流和成长的多元需求。在体制机制设计方面,委员会主任单位为学工部,副主任单位包括总务处、保卫处等部门,日常管理以协调会机制在生活园区开展。在队伍协同方面,学工部的管理督导员、总务处的物业管理人员、保卫处的安保人员各司其职;各院系选派的住楼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依托党团建设开展日常的党建思政工作;各书院团工委在学工部指导下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满足学生对生活园区的文化生活需求。

可以说,1999年到2005年是复旦大学书院建设的基础准备阶段,学生生活园区管委会制度的设立为学生生活园区注入了文化和教育内涵,为构建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住宿书院制度打下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2.第二个阶段:书院全面改革期(2005-2012)

2005年可以说是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元年。复旦大学率先举起了通识教育的大旗,标志性事件是成立复旦学院,全面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加强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学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始于1980年代,希望通过通识教育,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把握。复旦学院成立之初在教学和住宿体制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生入学之后不分专业,全部进入复旦学院进行一年的共同学习,本科生二年级再回到各院系。书院以“读书、修身”为价值核心,辅以“转变、关爱”为两翼,力求建设一种富有新意的书院生活模式。各书院均有专职、兼职和特邀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是通识教育第一课堂和书院生活的桥梁。

这一时期,复旦书院制教育管理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管理和住宿制度的变革。复旦学院下设四个书院,以马相伯、李登辉、颜福庆和陈望道四位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或字命名,所有一年级新生由书院统一管理,不分专业地接受全校性的学业指导和生活安排等,至二年级后由各院系负责管理,为通识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书院实行学生混编住宿,打破了原先按照院系班级的住宿安排。二是通识教育和导师制度的构建。书院实施为期一年的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实行“两条腿走路”,即核心课程体系和书院制度。书院推行导师制度,遴选专业教师担任书院导师,构建起教师育人的新平台和新模式。

可以说,2005-2012年是复旦大学推行书院教育的第二阶段,即全面改革阶段。借鉴国外一流大学住宿学院模式,承续中国古代书院的历史文化传统,复旦学院构建了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全新的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这也是复旦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一个特点即书院与课程建设相结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与导师制和住宿书院共同构成了通识教育的一体两翼。书院作为推进通识教育改革的载体,成为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全员育人的重要平台。

3.第三个阶段:书院改革转型期(2012至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逐步理论化、系统化,特别是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系列重要大会的召开,国家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大类招生等制度改革为书院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为深化导师制和探索四年制书院,2011年,复旦大学成立了第五个书院希德书院(纪念复旦杰出女校长谢希德先生)。2012年,学校深化通识教育改革,整合了原复旦学院、教务处、本科招生办公室的职能和机构,重新组建复旦学院(本科生院)。经过7年的探索,复旦大学的书院从2012年起掀开了新的篇章,学校通过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和希德五个书院实施贯彻本科教育全过程的书院教育,开启了复旦大学书院教育的第三个阶段改革转型阶段。

这一轮转型既有对全面通识教育改革的反思和折中,又是对通识教育改革的深化。书院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一,书院由教育、管理学生的实体单位转型为功能虚体。在工作机制方面,由党委学工部和复旦学院协同推进,各书院由资深教授担任书院院长,成立院务委员会,负责书院建设和教育工作。书院内学生组建自我管理委员会等,履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各项职能。其二,书院从全面负责新生教育管理转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如果说2005年的书院打了院系的属性,在这一轮转型中,书院与院系又重新建立了联系,书院内部院系按照“大类融合,学科交叉”的原则分类。所有本科生入校后同时拥有院系和书院双重归属,院系侧重专业教育和学生管理,书院侧重全面发展第二课堂的育人工作。其三,书院由新生一年制教育转变为贯穿本科培养全过程。本科生全面推行住宿书院制度,所有学生都在本科阶段有完整的书院生活。在住宿安排方面,全校本科生公寓按区域划分成各书院,书院的物理空间相对独立。

二、现代大学制度下复旦大学书院制度的构建

现代大学的书院制,本质上是一种人才培养理念、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其关键是要解决培养“人”的问题。经过十余年建设,复旦书院深入探索德育生活化渠道,在价值引领、人格养成、通识教育、文化传承、师生交流等方面不断摸索和实践,形成了复旦特色的书院教育模式。其中,住宿书院的制度、书院导师的制度、学生自管的制度等构成了基础的制度性成果,有利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住宿书院制:变住宿空间为文教育人空间

以学生生活园区为框架构建的住宿书院是书院的基础。住宿书院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更是文化和教育的空间。在空间规划方面,复旦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老校区作为书院教育的场域空间,为各书院划定相对固定的区域。在管理模式方面,学工部作为学生生活园区管委会主任单位与后勤部门联合开展教育、管理、服务,积极发挥学工队伍在园区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搭建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在硬件建设方面,学校持续推进老校区的住宿空间修缮和公共活动空间改造,逐步实现楼内生活、学习、交流和健身等空间的功能集成。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复旦生活园区已经从单一的住宿空间转变为集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师生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的育人平台。

2.书院导师制:引专业教师入学生书院生活

教师是书院育人的关键主体,导师制是书院育人和通识教育的重要制度保障。书院重视导师制度的构建,按照1∶8-1∶20的师生比为全校一、二年级本科生配置书院导师,不断加强师生交流和研讨,密切师生关系。导师队伍主要有三类:一是专职导师,主要由学校退休返聘的资深教授构成;二是兼职导师,主要来自各院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是特聘导师,主要由书院特聘一批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导师通过经典研习、读书小组、科创实践、学术训练营、导师论坛等,将教书育人工作延伸至书院,在各个方面给予学生以个性化的指导。十余年来,导师已成为复旦大学立德树人的重要力量,有力促进了亲密平等、教学相长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形成。

3.学生自管制:搭建朋辈教育自我管理平台

学生既是书院教育的对象,也是书院教育的主体之一,朋辈教育是书院教育的重要形式。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复旦各书院设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自我监督委员会、楼委会等学生组织,引导学生在书院平台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一方面,书院学生组织围绕书院育人目标,自主设计、开展各类学习、生活、文化、体育活动,开展自我教育和监督;另一方面,书院学生组织负责公共空间的运营和管理,参与楼寝文化建设和园区公共事务管理,实现自我管理和服务。学生通过全方位地参与书院建设,有效增强了对于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切实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书院成为学生跨专业深度交流、跨年级深度互动,朋辈交往和教育的重要平台,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家园。

复旦大学于2019年颁发了《复旦大学书院立德修身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书院教育的主要目标、四大定位、三项基本原则和十四项重点任务,标志着复旦书院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学校将书院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贯彻学校德智体美劳“五维育德”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平台、落实一流本科“六度育人”的重要空间和深化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书院要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生活园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四大功能定位,坚持立德修身、学生为本、协同育人三项基本原则,立足学生的价值引领、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平台的育人能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方案》明确了书院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即逐步建成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复旦特点的书院一站式育人平台,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书院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师生互动交流、基础平台建设等提出1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加强书院建设,使书院成为复旦本科教育的亮丽名片。

三、思考与展望

十余年来,全国范围内高校书院建设蓬勃发展,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甚至是困境。现代大学中书院制的建立仍处在不断改革探索的阶段,也并没有一个绝对优越的书院模式或样板。面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艰巨任务,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动书院教育内涵式发展,形成书院自身的教育体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书院建设道路。

1.加强书院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和协同

书院制的设计往往与大学的大类招生相衔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传统学院之外的新生事物,其与院系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厘清。在书院管理体制的探索中,实体书院与虚体书院是两大不同的类型。所谓实体书院,也包含两种情况。一类是独立的培养单位,学生隶属于书院全面管理;另一类书院作为管理机构,是一个实体化的职能部门,拥有独立的人财物编制,学生则并不隶属书院管理。虚体的书院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生培养单位或者实体化的职能部处。

不论实体与虚体的孰优孰劣,书院必须首先明确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探索出一个适合大学自身文化的书院教育体制或机制,并给予相匹配的管理和资源保障。以复旦大学为例,在新生一年制实体书院的模式下,学生先进入书院,后分流进入院系。在本科一贯制虚体书院的模式下,书院既非独立的学生管理的二级单位,也非独立的职能部处。在该模式下,书院与院系并存并行,工作对象相同,但内容和重心各有侧重。对于学生而言,既隶属于具体院系,又属于某个书院。书院具体工作人员隶属于某职能部处如学工部(或教务处),同时又负责某具体书院工作。在虚体模式下,复旦书院坚持虚体实做,通过书院空间、书院师生、书院活动三个要素的集聚发挥书院育人功能。但书院的发展客观上也受限于虚体的组织架构,书院在组织领导、统筹协调、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协同的问题,师生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2.强化书院文化教育的价值塑造和引领

现代大学通过兴办书院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文化复兴的一种探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一种制度性探索。其关键是在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传承古代书院精神的内涵,逐步形成书院文化特色。书院的文化建设应着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培育,加强大学精神的弘扬,逐步形成以跨学科交流、师生互动交流等为特色的书院文化。就复旦书院而言,应以立德修身为立足点,坚持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将价值引领与文化涵养、能力培育、行为指导相结合。一方面,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通过课程、学术训练营、读书小组、传统文化系列研习营等讲清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当代价值,厚植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滋养学生德性人文;另一方面,应致力弘扬复旦精神文化,充分挖掘学校先贤的育人资源。通过“浸养熏育”为一体的育人模式,不断探索德育和美育生活化,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对于复旦文化的认同与归属,使书院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润物细无声,育人于无形”的重要阵地。

3.加强书院学生社区一站式的平台建设

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师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这是书院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其关键在于统筹协同机制的建立。就复旦书院而言,首先应在本科教育管理服务统筹协同的框架下,构建复旦特色的完整本科教育链,为本科生提供一流的书院成长体验。其次是导学队伍的协同合作。应依托书院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加强跨学科交流、跨院系合作、跨平台融合,实现知识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环境育人。坚持以导师和学生为主体,激发导师和学生活力,加强导师和学工两支队伍协同,使书院成为师生之家。一般而言,小型社区更有利于形成紧密型的良性互动,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控制书院学生规模,逐步降低师生比,通过构建一站式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不断激发师生活力,既依托生活社区,而不局限于生活社区,构建起一个师生能够共建共享的学术、文化、生活共同体。

4.构建书院全面培养综合评价教育体系

书院教育的内涵不断发展,应顺应当下教育改革趋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为关键点,以综合素养评价为突破口。2018年起,复旦书院逐步以德智体美劳五维育德为育人理念,根据本科生“适应-提升-拓展”的阶段特点和成长规律,围绕思想引领、学术拓展、身心健康、文化涵养、创新实践、领袖人才等“六大计划”开展育人工作,逐步构建全面培养的书院育人体系。书院教育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的重要桥梁,是滋养学生跨界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书院应开设更多以探究性学习为重心的书院新生研讨课以及融社会实践于专业教学的服务学习系列课程,将读书计划与通识核心课程有机对接,提供跨学科的科创平台,开展拓展学科视野的通识游学项目等,着力打通通识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使书院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真正共同构成“两条腿走路”的复旦特色全人教育模式。同时,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构建综合素养评价为抓手,逐步形成集目标管理、过程控制和评估反馈为一体的书院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复旦通识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白鹿洞书院记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