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引导思路——以S学院为例

2020-03-15 19:55周更生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学院

周更生

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引导思路——以S学院为例

周更生

三江学院]

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容乐观。在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宏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S学院的就业形势、影响因素进行精准研判。提出了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引导思路:切实构建务实高效的就业服务机制、切实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做好就业工作中安全稳定工作、切实营造全员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

毕业生;就业;引导

一、2019年高校毕业生宏观就业形势分析

(一)全国需要在2019年落实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参考教育部统计数据可知,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2018年突破了800万人, 2019年达到834万人。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仅为70%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当年的毕业生加之往年的待就业毕业生,再加上日益增加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今年的就业大军可谓规模超前。

(二)江苏省作为一个教育大省,有一百多所高校,毕业生体量较大。今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达56.2万人,加上外省到江苏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往年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19年实际需要在江苏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万人。

(三)城镇失业人员将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造成一定的挤压。近年以来,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都在5%左右,甚至有不少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城镇失业率已经达到8%左右,江苏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开始上升。

(四)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蔓延造成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下降。部分企业尤其是外贸型企业遇到一定发展阻碍,人才供求矛盾日益凸现。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参展的用人单位同期相比减少40%左右,而前来参会的求职毕业生人数则增长了40%左右。

(五)毕业生就业区域、性别、专业等结构性矛盾凸显。由于地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规模还十分有限。江苏高校毕业生主要在本省就业,还有大量中西部省份高校毕业生来此就业。同时,基于多种因素,女生就业时受不分条件限制,导致就业尤为困难。此外专业设置与时代发展存在部分脱节现象,部分投入少、见效的文、经、商、管等专业增速快,而投入多、见效慢的部分理工科增速慢,导致部分专业就业难度非常之大。

二、2019年S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S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同时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近几年毕业生规模保持在5000人左右,相对于省内其他同类高校而言规模很大,这意味着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工作压力较大。

(二)S学院是以工科为特色的院校,老牌工科专业与江苏地方经济发展匹配度较高,但是工科类专业毕业生比例只有30%左右。其他少数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不能完全吻合,并且某些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用人单位需要存在脱节现象,部分学院、专业就业率持续低迷,初次协议就业率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主动来校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大幅减少。主动联系我校、有意向前来招聘的单位每周均在6家以下,大约只有往年同期的60%。每家单位提供的有效需求岗位数也明显减少。因此就业办每天都必须大量通过电话和网络搜集就业信息,各学院必须走出去主动联系各地人事局、人才中心和用人单位。

(四)S学院部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受经济形势冲击尤为严重。通过调研企业和访谈学生得知,汽车、机械、金融和其他外向型企业受到经济危机冲击尤为严重,而这些企业历年来都吸收了我校很多的毕业生,因此给全校整体就业率带来的影响也将很大。

三、影响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代发展相对离散,不能十分精准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基于办学理念、社会发展等因素,新建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诸多方面,仍滞后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未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S学院前几年在招生和专业设置上也是主要立足于学科、学校的发展,在就业形势比较良好的时候没有过多关注市场需求,导致供给结构出现不平衡,导致部分专业就业困难。同时,部分学科专业的老师缺乏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课程内容有所滞后,未将最新的领域成果纳入到教学中来,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频率。学生掌握的技能同企业需求存在落差,影响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二)家庭及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依然存在相对理想的期待。很多家长仍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值很高,认为子女上了大学之后可以有轻松体面的职业。这些观念不再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则必然形成严重影响毕业生观念的社会氛围。部分毕业生和家长在初次就业时主要看重薪水、工作区域,不肯放下架子,对于一般的岗位推辞不就或者短时间内辞职。甚至还出现了“慢就业”,即选择暂时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不立即投身于工作的现象。[1]

(三)毕业生就业的地区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S学院每年80%以上的毕业生期望在南京、苏南和上海一带找到就业岗位。长三角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之一,特别是近年来苏南一带城市发展非常快,也为高校毕业生制造了很多很优秀的发展机会。尽管江苏省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苏北、到西部去,但仍吸引不了多少人。现在的状况是,越是人才相对饱和的大中城市越是有大量的大学生拼命往里挤,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少有大学生愿意问津,马太效应十分显著,“扎堆”现象随处可见。近三成的大学生表示,即使不能在毕业前没有签订就业协议,也要滞留在这些大中城市,以后再谋发展。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有些大学生表示,只要能留在大一点的城市,即使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或者待遇差一些,也在所不惜。

(四)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点不同于高职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储备甚至不如高职类毕业生,使就业竞争能力大打折扣。现在的用人单位,都喜欢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一是这样的人员可以大大节省进入岗位后的培训成本,二是可以直接为单位创造效益。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虽然在校期间也已有意识地考了不少证书,但据我们在个别访谈时得到的情况,大学生们在找工作时,这些证书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历和经验,对书面的、纸质的东西不怎么感兴趣。

(五)就业市场及信息服务机制的缺陷形成不利影响。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还不够合理,虽然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的人力资源市场,但还未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呈现出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有时候出现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毕业生需要更广泛地搜寻招聘信息,用人单位也期望进一步掌握毕业生的详细信息。并且,目前市场规则不统一,人才供需渠道不够畅通,有些用人单位的提供招聘信息模糊化处理,在待遇等方面含糊其辞,甚至盲目追求高学历,门槛不断增高,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四、引导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的举措

(一)切实构建务实高效的就业服务机制

1.多种渠道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招就办多种途径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发动负责老师收集、介绍和推荐就业信息,并及时通过就业网、电话、就业信息橱窗、微信、电子信箱等渠道向毕业生发布。不定期安排人员电话联系或走访各地人事局、重点用人单位。全面建立完整的,包括用人单位信息库、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库、毕业生生源库、毕业生就业去向库、毕业生档案去向库在内的五大信息库。

2.坚持打造校园人才市场特色。不断强化校园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主渠道地位,继续保质保量举办大型人才市场、行业专场、地区专场、学院专场,建立立体化的校园招聘市场体系。注重整合零星就业信息,注重主动邀请招聘规模比较大的用人单位来校开设专场招聘。注重联系和走访各地相关部门和组织,实行学校和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联动。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矫正市场信息。[2]

3.定期报告、跟踪监测毕业生就业情况。建立毕业生就业报告制度,实施周报、月报制度,并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要求各二级学院带着对学生深厚的感情实施人文关怀,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对于毕业离校后仍未实际就业落实的毕业生,学院要建立详实的信息库,定期联系,摸清情况,逐个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切实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1.开展多样性的就业指导活动。坚持通过名人讲座、成功校友座谈、专题报告、网上交流、个别咨询、模拟招聘市场等多种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帮助毕业生培养就业意识,提高就业技能。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从根本上需要深化以社会用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强毕业生实践能力、就业本领、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注重从培养环节中提高我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积极组织以提升就业率为前提的教学实践,缩短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磨合期。

3.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必须强化社会需求的引导,注重应用学科的科学定位,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针对国家重点领域人才紧缺现状,针对江苏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拓宽各专业进口,一年级实行大类培养,进入高年级再进行分流,根据学生爱好进行个性化、定制化培养。

4.加强发挥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的作用。要始终坚持“以修身为基础,以学业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成才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理念,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着力强化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实习实训平台,组织毕业生参加创业模拟、实训等创业实践活动,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3]

5.加大各类相关培训。要求相关部门、各学院注重宣传和引导毕业生眼界放宽,角度放大,对于通过考研、考公、司法考试以及出国、各类资格认证的学生事迹要发挥其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努力使毕业生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升高端就业的比例。

(三)切实做好就业工作中安全稳定工作

1.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各学院组织力量对当前社会形势对学生进行介绍和分析,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辩证地理解社会形势,引导学生科学建立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更加充分、主动就业;帮助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价值观,鼓励和引导他们考虑到西部就业、到苏北就业、对部队参与国防事业。

2.确保在招聘会安全、防范招聘诈骗等陷阱、预防和处置毕业生拉进传销组织、以培训为名的校园分期贷(套路贷)等突发性事件等方面,制定具体方案以及应急处置预案,及时排查就业方面的安全隐患,确保就业安全。确保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关怀工作,防止因就业困难发生极端事件。

(四)切实营造共同重视就业工作的氛围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主要党政领导要定期分析研究毕业生状况,听取专题就业工作汇报。按照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的要求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学生就业的规划,督促相关工作的落实。同时,各学院由书记、院长挂帅,领导靠前指挥,成立相应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全程、全面指导毕业生就业。对于重点、难点问题,领导负责,分片包干,落实到位。形成学工书记亲自抓、专职辅导员专门抓、院系专任教师共同关心、各个部门积极参与的全员关注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2.明确工作目标。学校要专门发文对就业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各学院的子目标进行详细地制定。比如总体指标是确保初次就业率达75%以上、年终就业率达96%以上。确保60%以上的毕业生能够在校园人才市场或在教师的帮助下顺利找到就业岗位。各学院总就业率、协议就业率、初次就业率指标需作相应分解,要求各学院认真研判形势,采取措施,不折不扣地完成指标。

3.部门协调合作。学校各部门全员关心就业,发挥部门的工作优势,积极参与学生就业工作。校友会充分利用广大校友资源,积极联系校友来校招聘毕业生,每年举办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宣传部门在省级以上媒体大力宣传我校办学特色、学生素质、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内容;大力宣传近期国家和省出台的主要文件内容,特别是系列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国际交流处加紧与国际知名大学联系,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吸引境外大学到我校召开研究生招生宣讲会。

4.强化考核奖惩。相关部门及各学院切实履行职能,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全力推动就业水平。学校把就业工作作为考核相关部门和各学院的重要内容,把就业成效列为二级考核的重要指标。启动二级学院按专业招生模式,将招生额度与毕业生就业相对接,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水平的专业,应减少或控制招生。

5.经费保障到位。为调动各学院就业工作的积极性,为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全员发动就业,可以设立就业工作校级专项追加资金,用于学院组织专场招聘会、开设就业指导讲座、专业教师就业工作先进奖励、就业困难学生帮扶等。要求各学院也加大经费投入,用于毕业生就业工作。

[1]马力,邓阳.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探析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5):93-99.

[2]郭睿,周灵灵,苏亚琴,杨伟国. 学历、专业错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J].劳动经济研究.2019(2):78-100.

[3]孟续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主要问题[J].中国劳动,2018(5):4-13.

团中央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重点课题:服务能力提升:民办高校共青团改革的关键(2017ZD074)的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学院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