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构建

2020-03-15 14:11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大学

林 萍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教育部2017 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其中的综合文化素养是指对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学习、理解和掌握。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英美文化的输入,而忽略中国文化的融入,造成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文化认同的构建。因此,重塑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是大学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认同的价值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

文化认同作为重要的认同理论,被广泛运用到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研究中。对文化认同,国内外学者做了许多研究。有整体考察“文化认同”的,也有将“文化”和“认同”拆分研究的,以更好理解文化认同。如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个人通过投向他人的认同来创造出自我的身份认同”[1]175-187。还有些学者认为认同是“对差异性基础上的同一性的确认”[2]80-90+310。在词源探析的基础上,学者对“文化认同”进行界定。如崔新建认为:“文化认同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3]102-104+107佐斌等认为:“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包括文化形式认同、文化规范认同、文化价值认同三个层次。”[1]175-187综合学界观点,笔者认为:文化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心确立的,对所属社会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认同包括目的语文化认同和母语文化认同,母语文化认同即中国文化认同。母语文化认同不仅指认可、认同和传承中国文化,更要学会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增进互信,巩固友谊。[4]135-137

(二)母语文化认同教学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生的母语文化认同构建是英语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多数学者都注意到大学英语教学里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认为要在文化自信的指导下进行母语文化认同构建。如高莉君认为母语文化认同教育要坚持文化创新、相互对比、实用性强、循序渐进和适度等原则。[5]69-72杜秀莲认为母语文化认同教育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共同努力:宏观上要加强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制定教学大纲和政策,进行教材编写;而微观层面需要教师加强文化修养,进行中外文化对比,并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知识认知。[6]48-51这些研究相当有见地,对于推进母语文化认同构建和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母语文化认同教育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要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上,重新认识中国文化,重新审视母语文化认同教育。在进行母语文化认同构建和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翻译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胜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需要。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认同构建的价值

1.传承中国文化,推动民族复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韧性让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历经风雨而经久不衰,让中华文明世代传承。在中国文化熏陶下,培养出许多有责任、有担当、有本领、有作为的人才,救国图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构建,有助于学生感觉历史厚重感,增强责任心,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有机结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文化保障和人才保障。

2.增强学生母语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辨别。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判断力与思辨能力,他们接触英美文化知识的同时会不自觉地吸取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价值观念则受到冷落与边缘化,这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大学英语教学虽然传授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应该是双向的文化交际,既让学生对西方文化熟悉了解,又对中国文化不忘本,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寻找共同点,摒弃文化差异,增进文化共识,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部分大学生缺乏判断力和辨识能力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学迫切要加强母语文化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

3.以母语文化认同培养中国文化品格。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品格培养的名言警句,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如《大学》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易经》里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认同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宽容宽恕、严格自律等品格。将中国的这些文化品格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进行比较,会让学生明白集体主义价值观和英雄主义是民族赖以生存、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让学生在文化比较中自觉进行中国文化品格和道德修养培养,成为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严格自律的新时代有作为的新青年。[7]110-113

4.推进中国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母语文化认同构建和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知识和增强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促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交流。我们对文化的态度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结合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进行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大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西方先进文化。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中国文化的同时,可以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基因,进行交融,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在对外交流中,将中国文化的包容、宽容、爱好和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等精神对外传播,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构建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已经意识到母语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中纷纷融入中国文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母语文化认同教育和构建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英语教师对母语文化认同教育不够重视,贯彻力度不强

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中,他们更多地以工具性为目的,认为大学生应当掌握英语有关的翻译能力和技巧,以胜任各行各业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需要。[8]69-72而人文性被简单地等同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以恰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他们认为母语文化认同教育,应当属于思政领域,由语文教师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来实现。这种不当的认识,制约着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成效。不少有识之士积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试图增强文化自信教育,贯彻中国文化的翻译,但主要侧重的是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对中国文化的具体内容的传授力度不够,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不够全面,中国文化的翻译及技巧培训不足,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翻译和表达能力不强,双向跨文化交际不顺畅,偏离母语文化认同教育的初衷。

(二)大学英语课时有限性和中国文化知识丰富性矛盾制约教育拓展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安排有不少课时,但相对于大学英语要教授的教学内容,课时相当有限。大学英语教师虽然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程思政和中国文化专题教学,进行中国文化知识融入,但相对于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教学课时依然有限。在进行母语文化认同构建和教学时,既要让学生学会表达中国文化,还要加强中西文化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上,是无法满足母语文化认同教学需要的。虽然在线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堂教学课时有限性矛盾。但是在教材的编写、在线教育视频制作、教师在线指导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有待继续加强。

(三)教师和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丰富,影响认同教育开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文化上先进内容,也有些不合时宜、需要甄别。中国文化流派众多,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不同的高峰。比如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很是繁荣。从古代到当代,文化内容不断发展,著作也越来越多,有专门介绍中国文化的,也有文学作品。中国文化知识相当丰富,英语教师的储备则显得不足。尤其部分中国文化知识是用文言文书写,虽然英语教师在读书和教学期间,也学过大学语文,对中国文化知识有所涉猎,但不够系统,也不够丰富,存在文言文阅读障碍,导致储备不多、理解得也不够全面和透彻,翻译上的技巧掌握得不够扎实,使得母语文化认同教学开展不够顺畅。

大学英语母语文化认同教育的对象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的掌握度直接决定着母语文化认同教育的成败和效果。当代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以及各类兴趣特长教育下,作业多、学习内容多,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尤其是中国文化知识有关内容的阅读,对古代文言文书籍、近现代优秀文学文化作品的阅读量太少,许多学生不能阅读完教育部推荐的必备阅读。在中国文化打基础阶段,多数学生并没有打好中国文化的知识基础。而大学课程内容多,而更加侧重于专业课程,对文化通识课程重视程度不高。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讲授中国文化知识,强化中国文化的翻译和文化比较,学生的理解程度未必跟得上,使得中国文化母语认同教学不能深入推进,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四)大学英语教学考核内容重知识轻文化,母语文化考查薄弱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考核内容中,英语教师适当融入中国文化知识在阅读、翻译或写作中,但主要还是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诸如快速阅读、翻译和写作等。主要选择的是科技、时事新闻、文学作品等英语素材。中国文化知识考核所占的比重少,地位薄弱,考核导向作用不够明显,不能够激发出学生母语文化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这导致学生更多关注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属性,将主要精力放在行业、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和翻译技能培养上,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和母语文化认同没有凸显。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构建策略

(一)构建母语文化在内的跨文化教学体系,增强课程思政

在大学英语教学里增强学生母语文化认同,必须重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体系,要明确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是双向教育,既要进行西方文化的跨文化教学,更要重视母语文化认同教育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方面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母语文化认同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其次要让学生有能力表达中国文化,具备中国文化的翻译能力,如要学会翻译文言文这种言简意赅、但寓意深刻的传统文化。再者是让学生有正确的文化观,能进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较,凝聚文化共识。母语文化认同教育不是一味地守旧,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全盘接收,而是要在甄别的基础上,选取那些有益的精华,进行中国文化传承。对待西方文化要增强辨别,对西方文化先进基因有选择性吸收和借鉴,主要目的是为中国文化发展和创新服务。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认同教育,离不开课程思政,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要通过课程思政有效地扭转学生的母语文化认同缺陷,通过讲授、对比、案例教学等方式增强中国文化认同,让学生在思想上提升中国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但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避免大学英语母语文化认同教学简单地思政化。大学英语教师应当从跨文化交际对比的视角来增强文化的对比性,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感受中国文化在促进世界发展、中国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上的优势和生命力,在对比中增强思辨和文化自信,以提高认同感。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全过程融入中国文化知识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母语文化认同教育,就要将中国文化全面融入教学的全过程,有效解决课时有限性的矛盾。首先,在课堂上,精选一些中国文化素材融入听、说、读、写、译等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其次,编写母语文化认同教育补充教材。编写教材并不是简单地选用中国文化知识进行阅读、翻译和写作等训练,而是要符合认知规律,增强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布局上要有逻辑和层次感,先易后难。补充教材要和教学资源互相呼应。再者,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网络教学的优势,制作或收集网络教学资源,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将母语文化认同教育由课堂延伸到网络,有效解决课时有限性的矛盾,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成效。

(三)增强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

针对英语教师和学生中国文化知识缺乏的现状,要不断增强其中国文化知识储备。教师和学生要一起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补课,利用课后时间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阅读和学习,尤其是原汁原味的经典文化书籍,以及中国文化文学作品的阅读,在作品中感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流派众多,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时,可以进行文化旅游,到不同的名川大山、文化馆、博物馆、书院等,通过石刻、文物、书籍记载实地考察文化知识的起源、寓意,理解中国文化知识深刻的含义。对教师而言,在进行中国文化知识储备的同时,要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翻译技能的学习和研究,与中国文化翻译学者对话和取经,提高中国文化知识表达能力和翻译技能,将中国文化知识所蕴藏的韵味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对学生而言,要进行翻译技能的训练,扎实提高中国文化知识翻译能力。

(四)创新大学英语教学考核方式,增加母语文化认同考核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母语文化认同构建,必须利用教学考核这根指挥棒,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中国文化知识的翻译技能。因此,应进一步改革创新教学考核内容和方式。一方面,将母语文化知识的考核融入课程的终结性考核内容中,调整母语文化考核的比重;另一方面,将母语文化学习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体现过程性考核。教师可布置中国文化知识学习任务,引导和激励学生增强中国文化知识储备,加深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利用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形式要求学生对相关素材开展中西文化对比,让学生从中发现文化差异,增强思辨能力,提升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 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构建是个持续强化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学生的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生而言,既要理解西方文化知识,学会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又要通过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做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使者,推进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母语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