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芸
(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
2003 年经合组织(OECD)出版的研究报告《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一场基于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理念的教育变革。英、美、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先后出台了各自的改革框架。2016 年,教育部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1-3
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教育实践创新,有助于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需求。中外合作办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需要通过雅思或托福等语言类考试,而且需要在国内学习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进而适应在国外的学习与工作生活。因此,英语教学质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基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践行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
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高度综合了知识、能力、态度的“高级素养”,在不同学科范畴下,其具体内涵和培养途径也各不相同。[2]138-140英语学科作为第二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是国与国之间文化沟通的桥梁,也是思维表达的工具。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与英语和英语学习相关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品格。[3-4]4-6,43-49英语语言能力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以听、说、读、写等方式接收信息、理解处理并表达传递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反复语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语感和外语思维。[5]76-81英语学科教学中,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和基石。
思维品质包含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两大要素。其中,科学精神具体表现为理性思维、批判精神、勇于探究;创新思维则表现为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优化合理地解决问题。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其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16-21。文化品格是指对本国及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对本国及英语国家优秀文化的认同[7]19-25。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以及参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意识形态的渗透,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闭关自守同样不可取。在英语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方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120-121
核心素养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核心素质,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这一目标,积极探索,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中外合作办学旨在中国境内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学生需通过一年的英语课程学习后,进一步开展全英文专业课学习以及赴外交流学习、工作与生活。因此,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是他们在未来学习和社会工作中能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重要基础,听说能力更是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重点与难点。
然而,在传统英语教学背景下,经过一年的公共英语课程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在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学习中仍听不懂或略显吃力,少部分学生甚至连日常英语交流和一般性的英语讲座都听不懂;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交流中,当需要用英文表达想法时,习惯于在大脑中将想法转化为中文后,再逐字翻译成英文说出,这种不良习惯打断了学生使用英文交流时思维的连贯性,阻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学生听说能力的不足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传统大学英语课程糅合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缺乏听、说的专项训练;另一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语言知识教学,更多地采用传统的翻译写作以及语法教学的方法,导致学生侧重记忆词汇、阅读背诵课本,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优秀的思维品质,是学生面对21 世纪社会飞速发展、知识快速迭代的环境下最核心的竞争力。英语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思维品质:理解分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综合信息线索,梳理信息间的逻辑关系,评判观点,表明态度,创造新概念,从跨文化角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9]158-159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导向下,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词汇积累、语法规则等重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多数学生在学习、运用英语时,缺乏必要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运用与创造。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更要培养并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思维的批判性和创新性。
中外合作办学旨在培养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人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一方面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经验,另一方面通过每年赴外交流学习的学生向外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应在教授外国文化的同时,着力提升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学生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然而,传统英语教学侧重于外国文化输入,教学内容以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为重点,强化了英语语言的工具性,但是本国社会文化题材内容严重不足,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匮乏,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英语教学的终极培育目标在于它的“育人”价值,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坚持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上文分析,在笔者学校现有EGP+EAP(通用英语+学术英语)教学体系[10]47-48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品格,将英语课程拆分为听、说、读、写四门专训课程,将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目标拆解、细化,并融入为不同专训科目(听、说、读、写)的具体教学中,深化具体的教学目标,优化、精选教学内容,并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形成了如下教学措施:
在听的能力方面,一方面,EGP 通用英语的听力课程应围绕生活情境,如住宿、旅游度假、邮局、银行、购物、图书馆、医疗、课外活动、房屋租赁、汽车维修等场景,采用短篇或较长篇幅对话材料,培养学生理解详细的指示或说能够对所听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获得非连续性的信息,并且能基本听懂较为详细的说明性的语言;另一方面,EAP 学术英语的听力课程应围绕教育培训情境,如参加学校某场讲座、探讨课后作业、分享面试经历以及电台电视工作等场景,采用较长篇幅的演讲或对话材料,培养学生把握听力材料中陈述的主旨、作者观点及关键细节的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主要内容并推断隐含的意义,并进行短时记忆力训练,短暂记住所听到的文本内容。
在说的能力方面,一方面,EGP 通用英语口语课程以人物、喜好、事件、媒体、动物、物品、空间、环境以及学习工作9 大类别为主,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包括家乡、家人、学校、兴趣爱好、旅游、运动及梦想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音清晰,能够较为流畅地谈论简单话题,有条理,有逻辑,观点表达大体连贯;另一方面,EAP 学术英语口语课程以复杂话题(如建筑、媒体以及社会热点)和抽象话题(如对成就的理解、什么是快乐,改变的重要性等)为主,目的是训练学生深入探讨具体现象与抽象话题,培养学生可以持续地针对话题进行讲话,能有意识地自我纠正语言中的错误、保持逻辑的基本清晰与条理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改变角色,从知识讲授者的角色中“走出去”,走到学生中去,加强与学生互动,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针对某一话题创造情境,组织各小组学生进行讨论,保证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在课堂之外,教师可推荐各式各样的英语学习渠道,如TED 公开演讲课、BBC 纪录片、China Daily 等,也可以看英美剧、听英语歌、配音等等,使学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提高语感和语言能力,增加语言量的积累。例如,利用钉钉直播课程让学生即时观看、输入、理解并反馈英语语言学习;利用微信语音功能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发音习惯,有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思维品质的培养应渗透听、说、读、写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重点以读为输入、写为输出进行教学。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出发,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强调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并强化思维。
在第一学期的EGP 通用英语教学阶段,以经典美文背诵与赏析、短篇对话、文本内容复述以及小组讨论、英语四级写作等教学活动为依托,通过材料阅读训练学生理解分析语言与文化的能力,通过写作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及表明观点的思维能力。在输入方面,应围绕EGP 普通阅读材料,如学校教育、健康生活、语言文化等话题,增加学生阅读词汇量,使其能够阅读各种事实类和论述类文本,理解文章句子结构和段落主旨意义;在输出方面,EGP 通用英语基础写作课程以环境类、文化类及教育类话题为主,培养学生观点清晰、紧扣主题的能力,能够对写作话题各论点适当合理地展开论证,写作逻辑合理。第二学期EAP 学术英语教学阶段,以新闻报道、书评、主题演讲、话题深度讨论为依托,着重强化学生梳理信息逻辑与创造表达的能力。在输入方面,围绕EAP 学术阅读材料,如人工智能、自然地理、医疗卫生等科技型文章素材,培养学生梳理技术、科技文章中知识脉络的能力,同时正确地运用skimming 和scanning 阅读方法,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语言素材。在输出方面,EAP 学术英语明辨性思维写作课程阶段以科技类、发展类、法制类话题为依托,在掌握英语核心专业词汇、句法、句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挖掘问题,批判、辩证地分析问题,进而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逻辑清晰地论证观点。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在充分利用现有EGP 和EAP 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中国传统及现代经典作品的英语版及英译文内容,比如风景名胜的介绍、中国传统的节庆礼仪、儒家道家思想、传统艺术和民间技艺、反映中国社会内容的优秀英文报刊文章等,丰富我国文化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本国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从地理历史、文化发展等方面,对比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近代西方崛起以及我国今日的发展成就,提高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国家荣誉感的同时,形成对世界多样文化的包容感和尊重感,促进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文化主题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学习中国的风景名胜文化时,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以福建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三坊七巷为例,学生A 扮演导游,介绍景点名称文化、景区内的历史人物及小红楼等其他文化知识;学生B 扮演外国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向导游进行提问,如:坊与巷的区别,中西方历史建筑特点的差异,中国近代史在中西方历史发展中的影响等。学生准备阶段自发查阅相关的主题文化知识,在角色互动阶段既体验到模拟场景下的语言文化氛围,又在对话中展开了文化差异的讨论和思考,最后通过教师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主题文化和中西方差异的理解。在学习传统节日文化时,采用小组讨论教学法,以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文化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班级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相关文化背景内容,讨论各小组成员当地的农历春节习俗与禁忌,鼓励各个小组进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和发言。在小组谈论中,各个学生进行发言,接着进行小组汇报、回答与总结,教师在此过程中点评,并表达自身情感态度与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培养文化品格。小组讨论法既能让每个学生在谈论中提高头脑风暴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文化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包括英语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其中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和基石;将思维品质的培养融入英语教学中,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品格的塑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针对当前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薄弱、忽视思维品质培养、缺乏本土文化输入与输出等问题,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笔者以学校现有的EGP+EAP 英语教学体系为依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将英语课程拆分为听、说、读、写四门专训课程,强化听说训练;改变以“教”为主,借助多媒体、信息化等多样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间的互动。从EGP(通用英语)、EAP(学术英语)不同阶段的教材内容、学生能力和学习特点出发,在听、说、读、写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渗透思维品质的培养,并在读写专训课程中,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精神和辩证分析能力。此外,在充分利用现有EGP 和EAP 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引入课外的中国传统及现代经典作品的英语版及英译文内容,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近代西方崛起以及我国今日的发展成就,提高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国家荣誉感的同时,使其形成对世界多样文化的包容感和尊重感,促进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