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地方高校特色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20-03-15 14:11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崇左市民族音乐

李 雪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2015 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76-78同时,从21 世纪初开始,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我国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迅猛,招生人数成倍增长。如何在办学中不被同质化,且有着自己的办学特点是各地方院校音乐专业思考的方向。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如何在这一竞争中立足,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成为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2]13-15地方高校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有着丰富的地方本土音乐文化,同时地方高校肩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当地的民歌、戏曲、器乐、舞蹈等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文化。地方特色音乐人才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弘扬本土音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广西崇左市地处桂西南边疆地区,与越南接壤,面向东南亚,边境线长533 公里,是广西边境线陆路最长的地级市。[3]86-93+85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居住着壮、汉、瑶、苗、仫佬、水、侗、京、回、满、土家等各族人民,2016 年广西崇左市宁明县花山壁画申遗成功,不仅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更提高了开发和保护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呼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这座有着丰富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城市[4]78-81,是该市唯一的地方性高等院校,肩负着将地方音乐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使命。

一、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从开设音乐专业的音乐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培养音乐表演、音乐创作人才的专业,发展到综合性大学的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等,主要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以及具有一定舞台表演、创作和创编的音乐人才。近些年,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地方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突飞猛进,音乐专业招生人数成倍增长,音乐人才培养上出现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原因在于当前大多数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沿用德奥为中心的欧洲音乐体制。“欧洲音乐中心论”作为中国音乐的主流与权威话语,其音乐观念、形态、创作、理论、价值体系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地方院校参照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甚至有些地方院校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没有经过调研与实践,片面地按照部分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进行课程的安排;还有些课程的构建比较零散,没有与其他学科衔接。这反映出各高校的办学没有自己的特点,同质化现象较明显,这就促使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的同时又要找准定位并发展壮大。地方院校有地域优势,在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找准自己的特色,培养具有地方性、实用性的合格音乐人才。[5]105-109

二、建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院校既要实现转型发展,又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到改革与创新,培育具有特色的音乐舞蹈人才。地方院校可结合本地的民族文化,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背景下在基地建设、课程设置、团队训练、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专业比赛等各方面进行创新,将人才培养模式和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培养模式。

(一)建设少数民族传承基地,实现民族文化内外联动活化传承

地方院校可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得到相应的经费支助,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财力的保障,以此实现民族文化内外联动活化传承。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建设了广西桂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研究基地、左江流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左江民族音乐舞蹈研究中心、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研究院等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为收集、整理和研究左江流域乃至广西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平台保障,实现了民族文化的自身传承和外界的介入,即内外联动活化传承。

(二)创建民族音乐课程体系,专业式落地文化传承

课程是载体,教材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培养特色音乐人才在本土音乐教育的教材上有所突破,这也是当前音乐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6]240-241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广泛地收集当地优秀民间音乐,与当地的文化馆、社会科学研究部门、文化站等部门合作,当地文化部门及博物馆收集整理的本土音乐文化资料是经过很多年、很多研究者的辛劳付出,如音频录像、歌词歌谱、山歌乐谱、舞导图片等。地方高校可与当地文化馆的文艺工作者建立长期合作和研究的友好关系,借鉴他们多年普及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经验,以及对当地的民风民情与艺术生活感受的了解和熟知,成果共享,挖掘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位于崇左市,当地有着丰富的本土资源,如龙州天琴、大新高腔、天等打榔舞等是本地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课程建设,开设例如壮族山歌演唱、壮族天琴弹唱、独弦琴、广西民族民间舞蹈、民族音乐舞蹈团队训练(壮族啵咧)等课程,通过编写教材、完善教学大纲,将这些民族音乐课程纳入音乐学、舞蹈表演、舞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校的吕挺中教授编写的《天琴演奏教程》是国内唯一天琴演奏教材。

(三)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建实践平台训练常态化

校内外艺术实践是第二课堂,是课堂外的延伸和补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氛围。校园里可以多开展一些民族音乐文化的活动,如壮乡文化艺术节、山歌演唱会等,让学生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也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艺术的平台。另外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田野、山间、民间进行艺术采风,收集整理当地民间音乐素材,并进行舞台实践的设计,通过采风、收集整理、创编,回校后进行艺术采风展演的专业汇演,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作与创新能力。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培养学生主动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当地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以及创作演出,充分发挥艺术实践的作用,使学生积极探索、学习本土音乐文化,这对于培养特色音乐人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0 年起成立了民族音乐舞蹈团队,建立实训室,开展常规训练,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舞蹈文化,常态化地教学和训练,确保民族文化传承的活跃度。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学校成立了7 个民族团队,分别有天琴弹唱艺术团、原生民歌表演团、民族合唱团、独弦琴表演团、壮族啵咧表演团、民族舞蹈团、古筝乐团等民族音乐舞蹈团队,并有专门的教师授课指导,使得团队训练常态化,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活态传承。

(四)开展地方科学研究,促进文化传承的产学研

科学研究是指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经过调查、验证、讨论及思维,然后进行推论、分析和综合,来获得客观事实的过程。[7]67-69地方性院校通过加大对地方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产学研融合;应深入研究民族音乐文化如何在高校传承和发展,探讨民族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内容可涉及地方民族音乐形态分析、音乐文化阐析、音乐审美文化、音乐变迁分析、音乐传承及发展、对民族舞蹈比较等方面,可以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如何融入地方高校的教学做创新研究。

(五)构建生态传承模式,培养应用型特色音乐人才

通过建立研-学-教的教学模式,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活态化传承,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摸索出“采-创-练-演-赛”的生态传承模式,“采”指的是学校通过调研和采风方式对民族地区的民风、民情、民俗、民歌等进行调研和采集,如广西壮族山歌、天琴艺术、花山文化等,做好记录,建立数据库。“创”指的是对采集的音乐舞蹈素材进行整理和编创,以适应课堂教学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发展需要。“练”指的是创编的作品开展团队教学和训练。“演”指的是各种舞台展示。“赛”指的是参加各级别的专业比赛,提升专业水平,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实现了民族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以赛促学促教促宣,扩大文化传承社会影响力。也是检验教学成果,提升专业水平的一种形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促进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如“红铜鼓”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孔雀奖”等比赛,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学校的建设发展。

(六)建立推广机制,产生社会效应

建立校内外推广机制,通过校内推广、校际推广、地方推广、比赛推广和国际推广等“五推效应”,产生一定社会效应。

1.校内推广。展示专业特色,构建民族品牌。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实践环节,每年的艺术实践包含专业汇报演出、艺术采风汇报演出、声乐大赛、器乐大赛、毕业音乐会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音乐舞蹈艺术团队不同程度地在民族团队的汇报演出、学校迎新晚会、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在这些舞台实践和传播,可以向全校师生展演民族音乐文化的表演,使学校更多的师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2017 年至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与广西广播电视台《绿色广西》栏目主办一年一届的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参与人数15000 多人,多家媒体联动直播,新浪网易今日头条等新闻传播。该活动参加中国电视综合频道暨CCTV 高清频道文艺演出展播讲评活动,被评为优秀节目奖,也是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中获得国家级文艺节目奖中仅有的一所。

2.校际推广。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学术交流与成果交换,互相借鉴。特别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才以及服务地方等各方面的成效,与同类院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交换教学成果,取得一定的效果。

3.地方推广。通过地方推广,展示本土文化元素,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既能实现服务地方,又能培育特色的民族音乐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2010年以来,为崇左市及广西区内外培养了大量的民族音乐传承人才,储备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就像一粒粒的种子,播撒在广西乃至全国各省市,将在学校期间所学理念及知识传播下去。另外,积极参加崇左市以及广西各地大型文艺活动,为崇左市文化建设服务。如代表崇左市赴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节目的竞演、参加在崇左市举办的广西第十四届民运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演出、参加中国文联“送欢乐下基层”走进崇左慰问演出、代表崇左市参加自治区成立60 周年庆祝大会群众文艺表演、受邀参加广西崇左壮族天琴艺术国际研讨会的纪念“花山之子”范西姆壮族天琴音乐会、天琴弹唱艺术团参加广西电影集团拍摄的电影《天琴》、参加崇左市“陆路东盟”歌坡文化艺术节、代表崇左市参加广西“魅力北部湾”演出等。

4.比赛推广。通过比赛,推广并促进地方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在比赛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得民族音乐舞蹈节目大放异彩,推广当地的民族音乐舞蹈文化。

5.国际推广。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中越边境,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实现着民族文化的跨国传播。学校有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菲律宾、非洲等国家留学生,留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等接触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此外,学校还经常代表崇左市接待越南、泰国、缅甸、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来宾,表演民族音乐舞蹈节目,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

三、创建特色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和展望

(一)加强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内涵建设

坚持学校民族性、边疆性、师范性的办学理念,利用好当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资源,保护本土文化的原始性,并挖掘第一手资料,形成左江流域民族文化数据库。以理论为导向,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舞蹈作品,通过音乐舞蹈团队活态传承,进一步培养具有一定编创编排以及表演、教学于一体的创新型音乐人才。

(二)坚持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的研究不动摇

拓展东南亚国家的跨国跨界的音乐文化研究领域,探讨跨国跨界民族音乐文化的共性及差异性。利用学校所处中越边境优势(毗邻泰国、马来西亚、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充分发挥科研团队潜能,培养具有地域型音乐文化研究团队和跨国跨地域音乐文化研究团队。

(三)加强课程改革,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根据应用型大学发展需要,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既要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基础教育教师,又要培养传承和创新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的各种大型文艺演出的应用型音乐人才,要在课程中融入地方优秀的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以满足社会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结 语

在弘扬和保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特色音乐人才,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突显特色进行探讨。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个案,从音乐专业当前的现状、如何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反思和展望三个方面,阐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此说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改革可以为社会需求和发展培育更多的特色人才。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崇左市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丝绸之路音乐舞蹈大系》出版
当当鼓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基于音乐舞蹈融合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美丽画园
崇左市近30年气候特征分析
黑人音乐舞蹈文化对桑巴舞的影响
崇左市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对广西产业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