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语言服务产业“走出去”路径探究

2020-03-15 11:40李美倩印海廷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走出去语言学外语

李美倩 印海廷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科技处,广西 桂林 541004

语言服务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是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文化输出的有效载体。国际化和全球化促使各国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这都需以语言服务产业作为重要支撑。2019年中国翻译协会发布了《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报告表明2018年中国语言服务总产值为372.2亿元,这表明我国语言服务产业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但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语种需求类型呈现多样化,造成国内语言服务行业非通用语种人才紧缺等问题。因此,我们亟须增强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语言产业的质量效益,让语言服务产业真正“走出去”,以此为国家战略目标所服务。纵观已有研究,语言服务产业研究主要关注翻译产业,皆是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研究语言服务产业。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承,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语言作为沟通交流工具,其具备特有的文化功能,笔者发现在语言服务产业研究中,鲜有学者从文化的视角研究语言服务产业。因此,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学科视野,去研究语言服务产业的文化环境,以此探讨如何让语言服务产业作为我国沟通世界的文化桥梁,真正的走出国门,实现从企业国际化到国际化企业的真正转变,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在全球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展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 国内外文化语言学研究

1.1 国内关于文化语言学的研究

中国文化语言学致力于研究汉语及其历史发展中广袤而又深邃的文化内涵,研究汉语中深厚的民族历史、社会、哲学、艺术、心理方面的文化沉淀。[1]我国关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探讨研究始于1943年,罗常培于1950年出版《语言与文化》一书,他和这本著作可称为中国语言学的先驱和开山之作。罗常培从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的研究演化为语言学的研究、从汉语方言学的研究发展到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而且从语言学的研究拓展到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方面的研究。[2]文化语言学这一术语在1985年由我国学者周振鹏和游汝杰首次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提出,两位合著者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把语言学和历史地理学结合起来,从移民、人文地理、栽培植物、地名、戏曲、民俗、文化交流等方面,运用独树一帜的研究视野、新颖独特的见解去研究汉语方言在历史上的演变及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其不仅为汉语方言学开辟了新思路,而且也为文化史研究展开了新视角。至此之后,我国学术界掀起了文化热研究浪潮,众多学者对于文化语言学的逐步深入研究,各自从不同角度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打开了语言学研究的新视野和新领域。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文化语言学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邢福义、陈建民、申小龙。邢福义编著的《文化语言学》堪称90年代“文化语言学中国潮”的畅销之作。他在书中具体阐述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状况,并从探讨了从语言层面看文化的结构层次、从语言角度看文化的发展、传播交流、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而且他还讨论了文化对语言系统和语言观念的影响。邢福义提出了三种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为实地参与考察法、共层背景比较法和整合外因分析法,这为研究文化语言学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与此同时,陈建民和申小龙也对文化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陈建民在《文化语言学说略》中阐释了四种研究方法,他认为可运用对比法、投影法、文化结构分析法、文化心理分析法对文化语言学进行研究。申小龙在《语言研究的文化学方法》一书中谈到了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化认同法、文化镜像法、文化底层法、文化耗散法、文化比较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文化语言学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现今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研究宝藏。基于这些丰富的理论研究著作及研究方法,现今文化语言学的研究从语音、词汇与词义研究、专名、方言与民俗、语用学等方面展开研究。对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深入研究,能向世界展现汉语的魅力,能体现中国人的辩证思维,让世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是我国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1.2 国外关于文化语言学的研究

国外对于文化语言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有萨丕尔、帕尔默和谢里夫。率先探讨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学者为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他的语言理论重视语言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其在著作《语言论》(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中提到“言语是一种非本能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其突出强调语言的文化功能。虽然萨丕尔的关于文化和语言的语言理论没有形成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但是其对文化和语言两者关系的阐述,对后世语言和文化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帕尔默(Gary B·Palmer)是首位用“文化语言学”(Cultural linguistic)来概述语言与文化的研究的西方学者。他首次在其所著的《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一书中,具体阐述了文化语言学的学科基础、核心概念和发展框架,使得文化语言学有了自成体系的研究理论。帕尔默将人类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两门学科结合起来,以此弥补“语言、文化、认知”三者之间的空白,他将二者的结合命名为“文化语言学综合体(the synthesis of cultural linguistics)”[3]。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的核心概念是源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imagery)”,意象的构建受文化的影响,这种意象掌控着语义、语法、修辞、叙述、话语等。帕尔默把语言、认知、文化三者联系起来,创建了“文化语言学”这一概念,为语言和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维度、新思路,并注入了新活力。近几年,随着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及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国外的文化语言学有了新的发展。澳大利亚语言学家谢里夫(Sharifian)构建的文化语言学与帕尔默的研究有所差异,谢里夫致力于研究语言和文化概念化的关系,他认为人类语言的许多特征都已根植于文化概念中[4]。他的理论框架以文化认知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如文化与语言加工、文化与情感语言,思维与文化等。谢里夫还提出了以文化图式、文化范畴和文化隐喻为中心的分析框架。他提出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框架,为后续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具体框架。

经过发展,国外的文化语言学研究已形成了以理论本身研究、理论拓展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范畴,这将对未来的语言和文化研究提供有力的学术理论支撑,通过使用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去探讨文化语言学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能够让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以新的视角去研究各类受关注的议题。

2 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现状

语言服务产业是一类新兴行业,国内外没有统一的概念定义。结合国内外相关机构及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语言服务产业包括翻译服务、语言技术、本地化服务、语言咨询、语言教学与培训等。我国的语言服务产业经过萌芽、扩大、稳定发展的三个时期。《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为369 935家,其中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在营企业为9 734家,总产值为372.2亿元,年增长3.6%;九成半的语言服务提供方对本年度语言服务产值持乐观态度。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加速发展,为我国语言服务产业带来了众多机遇,但全球化贸易与多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发展,语言服务产业在迎来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转型,存在着制约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

2.1 缺乏深入研究和相关行业指导及管理

语言服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国家统计部门未将语言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国统计年鉴无记载相关语言服务产业数据,数据资源都来自中国翻译协会每年发布的行业发展报告,由于缺少官方的数据资源,且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支持和战略规划指导,限制了语言服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存在恶性竞争、社会地位低、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及翻译质量难以保障等现象。语言是文化的核心,而语言服务产业是中国文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基石,政府若能从国家战略层面重视我国的语言服务产业,将其视为走向世界的战略性文化服务产业,能使我国由语言服务产业大国向语言服务产业强国转变。

2.2 语言服务产业人才缺乏,质量不足,文化素养不高

缺少高素质的语言服务人才是该行业一直存在的问题之一。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外语人才运用外语的沟通交流、跨文化交流能力较弱。语言教学重视语言技能的掌握,不重视语言文化教学,强调目的语文化输入,欠缺中国文化输入,导致学生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另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尤其缺少非通用语种类翻译人才。《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指出,67.3%的语言服务提供方受访企业表示“急需大量的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85.7%受访企业表示“招聘所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比较困难”。由于产业地位不高但行业标准严格,导致高素质人才队伍严重流失。

2.3 “走出去”企业规模小,缺少多语种语言服务投入

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让许多语言服务企业走出国门,其中涉及多语种和多文化接触碰撞,我国语言服务企业亟须熟悉非通用外语的语言人才。截至2019年8月底,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际签订的合作文件中,各国官方语言及通用语言总计已超过111种。当前现状为,虽然语言服务企业逐渐走出国门,但其不能很好地适应服务需求方本地的文化和法律语言环境,且企业规模不大,没有成立专门的非通用语语言服务或翻译管理部门、外派或驻外人员的语言培训投入不足,企业及员工都不能深入了解服务需求方的文化、语言、社会生活等,企业欠缺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最终会导致贸易中断或引发贸易冲突。

3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服务产业“走出去”路径探究

文化语言学和语言服务产业涉及文化与语言,在语言服务产业“走出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除语言交流外的文化交流障碍,因此语言服务企业需跨越文化障碍,提高自身多元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视野分析语言服务产业中的跨文化交际,将文化与语言交叉融合,以文化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从隐性的文化角度去研究语言服务产业如何克服文化差异,适应外国文化的同时传播好中国文化,稳中求进地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3.1 制定外语服务战略规划,重视语言文化职能的规划

外语服务规划是新时代中国语言服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外语翻译服务、语言技术、外语教学与培训培训及语言技术等众多行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不断地“走出去”,语言与文化是国际商贸活动中的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是企业走出国门,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屏障之一。因此,当前中国外语战略规划的任务在于协调和解决世界文明多样化背景下的语言沟通与交际问题以及多国文化共存与发展过程中的“语言互通”和“语言和谐”问题。[5]其中,当前中国企业尤其语言服务企业“走出去”的首要问题在于,迫切需要应对处理各种跨语言和跨文化交流问题。因此,我国亟须从国家层面对外语翻译、外语教育与培训、外语技术和外国语言文化咨询服务等多维度外语服务战略规划,从政策制度上合理、有效地监管语言服务企业,也为语言服务产业的市场、制度规范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语言规划在关注外语服务战略规划的同时,也要重视语言的文化职能规划,要秉持“语言平等”的理念,同时还应具备“语言资源”意识。要用平常心理性对待外国语言文字文化。多年来,中国对外国的语言“引进来”较多,但“走出去”不足;外语课堂教学“重语言、轻文化”以及国际贸易“重发达国家、轻发展中国家”等现象表明,过多地把外语置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会导致培养的人才不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且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导致跨文化交流严重失衡,因此要平心对待外国语言和文化,还要具备 “语言资源”意识。要保护、传承、开发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并形成以语言翻译、语言教学培训或语言技术运用为核心的生态环保语言产业,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各民族文字得以传承。许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信息产业,从另一角度看都是语言产业,都为社会贡献着 “语言红利”[6]。因此要重视语言的文化职能规划,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充分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3.2 加强多元化、多语种外语人才培养,提升中国文化素养

目前语言服务产业在贸易往来和文化互通的背景下蓬勃发展,但随着企业需求方对多语种、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该产业的人才储备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高校作为语言服务产业的人才输出方,是语言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来源。高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学术科研成果,对多元化外语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需改革当前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社会、政府、国家对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首先,要优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人才市场及行业需求,建立起与语言服务行业、社会和市场需求相吻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可调整当前以语言文学、翻译为导向的外语学科,增设语言服务相关专业方向,并展开产学研统一协作的共赢培养模式,以满足语言服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王华树指出,“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需要采取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与企业之间协同合作的方法,以此共同培养语言服务专业人才”[7]。高校可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多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多语种外语人才。高校可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可将语言服务企业的实践操作引进课堂,让学生接触行业最新的知识技能,全方面的了解行业发展现状进程。高校也可以和语言服务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学生的实践课堂,能够让学生了解该行业的工作环境和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其次,要提升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学者张大良提到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强调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8]。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需要培养服务于语言服务产业的外语人才的中国文化素养。因为语言服务类的外语人才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文化人”,肩负着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其需是兼备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高校需要重视对外语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的培养,开设中国文化课程,构建学生为主的中国文化教学模式。在充分融合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设置以集中、系统传授中国文化知识为目标。系统传授表层物质文化给学生的同时,还传授深层的精神文化,以此培养真正的中英融会贯通的跨文化人。

3.3 精准服务,打造企业品牌,加强沟通,实现跨语言文化传播

据《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营业范围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已达到369,935家,但这些在营语言服务企业多以传统的语言服务模式为主,即多为翻译服务多为作坊式生成加工服务,缺少和技术、产品的有效结合,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企业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调查数据揭示了目前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的语言服务需求已展现多样化,已经从以往的口、笔译为主转向为文案写作、文档排版、本地化、字幕与配音多元发展[9]。因此,语言服务企业需要分析了解自身企业的人资财务现状,提升人才质量,精准企业发展目标并了解服务企业的产品及企业文化,还要熟悉目的国语言、文化及行业标准,以此打造行业品牌。精准的市场定位、有效的技术支持及双向沟通能让语言服务企业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为自身企业建立起品牌信誉。比如我国的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多语信息处理及服务提供商,其语言服务能力位居亚洲第3、全球第19位,公司的精准定位服务为企业语言解决方案和语联网。2018年底研发推出“语到”开放平台,除提供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服务之外,还推出了“人机共译”的产能交付服务,将人和人工智能进行融合共生的新方式,以此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递。该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线上翻译进行转型,做到了产品与技术的有效结合,打造出创新性行业品牌。

4 结语

语言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国家、经济、文化、技术、整个语言服务行业、语言服务方和语言人才培养方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文化环境的视角探讨语言服务产业,从国家战略决策规划、语言服务企业人才培养及语言服务企业自身去论述“走出去”的实施路径,具有一定局限性。未来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语言服务产业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等现状和问题,全面实现语言服务产业“走出去”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扩大我国文化、经济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走出去语言学外语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社会语言学名词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