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形势 助力新发展
——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新工科专业建设与工程教育改革①

2020-03-15 10:51周锡堂周敏黄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工科改革工程

周锡堂,周敏,黄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中心,广东 茂名 525000)

我国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经济给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目标的提出和实施,也对我校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程教育始于法国的军事工程教育[2],与工程领域紧密相关。一方面产业经济的发展呼唤工程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工程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引领着产业技术的进步甚至产业经济的转型。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使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实现了集成管理和远程控制。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出现,基建、制造、流通、能源、医药等领域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面貌了,通常表现出对控制与信息技术、或者说对数字技术更高的依赖性,往往体现出多学科的交融复合,这正是工程教育认证特别强调毕业生要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3]的能力。新技术更关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在解决环境问题上考虑将产业污染尽可能消除在工艺过程中;新技术表现出对社会进步的强力推动作用,如网商、微商技术使遥远/偏远地区的物产能到达需求者面前,使守着财富过穷日子的人们也能过上小康的生活,使更多的小、微企业不仅自身健康发展,还能解决困扰政府的就业问题。这些新业态新经济的出现,对以培养产业后备人才为己任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新工科出现的背景,也是高校工程教育需要改革的动因。

1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引领工程教育改革

新工科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而提出的新概念。新业态新经济要求各产业领域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传统上被视为理科甚至经济管理类但却有工科特征的某些交叉学科,因适应新业态的人才需求而相继出现且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现有的工科需要主动求变,通过人才培养思路的重新梳理,全面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的新举措,大刀阔斧地改造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在对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方面取得新突破,进而从传统工科升级为能够适应新经济发展、引领新技术进步、推动新产业崛起的新工科。

从教育部和各省市发布的项目指南来看,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包括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等方面的探索[4]。提出了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指导;新结构系指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组织模式变革;新模式系指在既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改革和大学组织模式创新;新质量系指在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研究制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和专业评估体系,开展多维度的质量评价;新体系系指分析研究高校分类发展、工程人才分类培养的体系结构,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宏观政策、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等。可以看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涵盖了工程教育改革所涉方方面面,它回应了面对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形式,为之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工程教育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综上,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为学校的工程教育指明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改革方向。

2 新工科专业评价诊断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新工科专业评价有它的原则、范畴、方法和体系[5],实施这种评价的目的在于保证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显著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能判断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成效和办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评价具备良好的问题诊断功能,让学校和专业能洞察自身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为选择下一步的发展路径提供依据。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围绕石化产业及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地方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占比均超70%。这些专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围绕石化行业而设立的化工、仪表、装备、材料和环境等专业。它们有较为深厚的积淀,其师资队伍、硬件资源、人才培养规模都是学校的主干,却存在着对新形式和新要求敏感性差、专业改造难度大等问题;(2)无特定行业背景的一批所谓长线专业,如通用机械、动力、土建、给排水、电信等专业,其底蕴虽不如前者,却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办学基础。此类专业既存在适应新形势的问题,又有缺乏特色、不利于差异化竞争的问题;(3)近年来新产业、新经济发展而建立的工科专业,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基础相对薄弱,专业教学力量不强,服务面和社会影响面不大,受特定行业的起伏影响很大。

很明显,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所倡导的理念、结构、模式、质量、体系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对于这些专业存在的问题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关键在于,在“以学生所学所得为教育目标”等先进理念指导下,改造甚至淘汰不适应新要求的专业或课程体系,强化对专业教学力量较弱的新专业的建设,并通过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等新的育人模式弥补学校培养条件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价政策和体系来规范、引导工科专业的健康发展,助力学校整体教育改革,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走向学校的既定目标。

3 新的教育思想充实新工科发展的内涵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工程教育力图适应新形势、引领新发展、培养新人才的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教育改革的推进,新工科发展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周如金率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教必蕴育 育必铸灵”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思想[6],希望课程教学、知识传授与整个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整个教育培养过程,应注重人才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讲课、传授知识只是一种职业行为、一种技能;对人摄取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除了技能,还需要具备对受教育者求知欲的激发和潜质的发掘能力,需要施教者以身作则、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只有这样,所培养的人品德和责任意识才可能在潜移默化中铸成。同时,良好的育人环境、适宜的育人模式也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其中,学校和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生产企业、经营公司的合作培养,能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理解企业文化、熟悉技术、了解市场提供机会,这是单纯依靠高校教师、课堂与实验室办不到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而新工科要为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提供支撑和引领,就必须学科交叉、专业复合。一方面,新经济通常是多学科结合的产物,需要解决的往往是“复杂的工程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工程、市场,更与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毕业生面对的社会需求是多变的,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持续自我提高的意识。这就是需要一种新的育人模式,能激发学生持续的求知与自我提高意识,能培养他们摄取知识、提升自我、自我完善的能力。总之,这些都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巨大付出。

4 工程教育认证为新工科规范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工程教育认证是认证机构对高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国家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及专业补充标准的一种实证式检验。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基于国家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发展对本科工程教育的相关要求,同时充分考虑了该标准的国际等效问题,并于2016年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7]。

新工科专业因新经济、新产业而生,而新经济、新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学科交叉、多专业融合,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关系密切。按照传统的分类法,很难将某些新工科专业纳入哪个学科去进行认证,这是现有工程教育认证方法需要发展、完善的地方。即便如此,工程教育认证所秉持的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能为新工科建设提供重要的教育思想源泉,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则为新工科规范、标准的确定提供非常有实际价值的参考。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积极而稳妥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工厂的出现使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实力得以超常规地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物流和信息流上的瓶颈,提高了生产效率,并减缓了劳动成本上升带给企业的压力。工程教育就是为产业界培养人才、研发技术和提供其它服务的,产业需求的变化给工程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回归工程,主动变革,工程教育还将引领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研究和实践新工科,改革传统工程教育的初衷和动力。

猜你喜欢
工科改革工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子午工程
改革创新(二)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