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当代启示*

2020-03-15 09:26徐晓卉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革命群众政治

徐晓卉

(兰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101)

土地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谓是当时空前的一场触及灵魂的思想大革命。中央苏区虽然西邻湖湘、东接闽越、南靠南粤这些有长久革命传统的地方,但是并没有被革命风气所浸染。当地民众依然处在落后的封建军阀和地方豪绅的剥削压迫环境中,生存艰难。中国共产党初来乍到,怎么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怎样扩大革命力量?增强革命实力?即土地革命运动能否顺利开展、革命根据地能否建立和巩固?这是中共当时面临的严峻的现实问题。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实施了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消除了民众恐惧、观望和游移不定的心理,激发起他们勇敢、积极的革命热情,为中国革命实践积累了丰富实用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诸多启示,尤其为当前高校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更大实效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实效性的历史经验

(一)党员干部在革命事业中以身作则,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建立起广大民众对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信任,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为更好地发动群众投身到革命队伍中,首先要组织党员干部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革命队伍。因此,中国共产党及苏维埃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非常注重党员干部的自身建设,要求从自身做起,以先锋模范的形象赢得广大民众的信任。如毛泽东著《反对本本主义》《乡苏怎样工作?》、张闻天著《关于新的领导方式》、项英著《反对浪费 严惩贪污》等文章,对党员干部从理论上进行服务意识、廉政意识、奉献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并进一步阐述了增强这些意识修养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在相当程度上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党和政府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建立起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比如“自带干粮去办公”的苏区干部好作风,表现了党员干部清正廉洁、奉公无私的良好风尚。从中央到乡苏的工作人员没有薪水,党员干部最为廉洁,但总是关心群众生活,为民解忧,全心全意致力于提高生产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在先锋模范人物的带动下,形成了民众喜欢和赞扬的共产党员良好风尚:“学习军事他带头,参军作战他带头,执行任务他带头,节约粮食他带头,遵守纪律他带头,参加劳动他带头……事事带头做模范,真是穷人好干部。”[1]

因此,党员干部代表的党和苏维埃政府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群众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党和政府,才能积极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增强革命力量。因此,中央苏区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率示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二)党和苏维埃政府真正关心群众日常生活,深入了解和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建立起深厚的党群情谊,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可行性

在赣南、闽西的偏僻山区,中国共产党到达之前,地方军阀与乡村地主豪绅相互勾结,对民众明目张胆地掠夺和剥削,又为争夺地盘和税源连年混战,导致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生活水平低到不能维持生存而流离失所。这里需要一场革命改变农民的悲惨生活现状。

中国共产党初来乍到,如何与当地群众取得紧密联系?如何发动群众参与革命?如何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了解和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选题。毫无疑问,土地是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衣食之源。面对贫困饥馑的现状,当地百姓最期盼的是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解决温饱问题。

但是,中国共产党以“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发动农民参与革命时,农民的反应却很冷淡,甚至排斥。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建立真诚可靠的党群情谊,就显得尤为重要。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发言中深刻论述了改善群众生活对扩大红军发展革命力量的重要性:“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2]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群众中,切实为群众做好事,解决群众最急需的实际问题。如毛泽东在瑞金沙洲坝为当地百姓解决饮水困难开挖“红井”,在叶坪为谢大娘昏暗的房间“开天窗”。朱德帮助农民插秧收稻、车水抗旱。周恩来、张闻天等帮助红军家属挑水、砍柴。各级党员干部都把帮助当地百姓、改善百姓生活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如1933年夏荒期间,兴国长冈乡政府专门组织人到200多里以外的公略县采购粮食,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该乡一位贫农的房子被火烧了一间半,乡政府马上救济他钱、募捐木料和砖块等,帮他盖起新房。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深入群众,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建立起了相互间深厚的党群情谊,为进一步开展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可行性,为土地革命运动及反“围剿”战争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重视规章制度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文化素养和理论修养,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规范的合理性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提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水平。首先,廉政建设是关系党和苏维埃政府生存的关键,能够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在革命活动中保有良好品德。中共设立专门的党政监督机构,负责监督检查政府法令、指示的执行情况,以及检举机关、企业中的贪污腐化、消极怠工、压制强迫或其他违背人民意愿、违反苏维埃法令的不良分子。如红四军在第九次党代会决议案中规定对党员队伍严格整顿,对“旧的基础厉行清洗,如政治观念错误、吃食鸦片、发洋财、赌博等,屡戒不改的,不论干部及非干部,一律清洗出党。”[3]苏区的主要媒体报刊《红色中华》《斗争》与《青年实话》等通过开辟专栏形式,配合规章制度建设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加强了苏区的廉政建设。其次,颁布各种条例训令,明确党员干部的职责与奖惩规定。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颁布《政府工作人员惩办条例》。1932年3月,苏区人民委员会发布《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的训令,指出政府工作人员应通过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1933年12月,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训令。再次,给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直接作出正确指示,避免群众工作的错误走向。如苏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向群众推销公债,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方法和显著效果。中央人民委员会适时发布训令《关于推销公债的方法》,成功地激发起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1931年,为进一步加强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特制订以实践服务为主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同时,为稳定红军的思想情绪,在婚姻关系方面也做出相应的符合实际的规定。

通过符合实际情况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尽可能避免了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盲目性、低效率以及错误倾向。同时,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灵活多样、内容通俗易懂,符合当地实际状况,受众对象内心容易产生共鸣,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

苏区地处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地区,军阀、地方豪绅、土匪等各种势力长期控制百姓,民众对自身的苦难麻木漠然。安于现状、缺乏反抗精神,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初来时所宣传的科学、民主、自由思想反应冷淡,对土地革命更是怀疑、畏惧、迟疑不决。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开创革命新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在工作方法和宣传教育内容方面保证了群众持续不断地参与到革命队伍中。

首先,以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拉近革命思想和受众对象的心理距离,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广大红军士兵和普通民众的科学思想和政治文化水平。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受众对象而言,科学、阶级意识、共产主义信仰、革命斗争等理论空洞乏味。中共党员干部就以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方式进行政治教育和科学思想的宣传。中央组建高尔基戏剧学校,“栽培苏维埃戏剧运动与俱乐部、剧社、剧团的干部,养成苏维埃文艺运动的人材。”[4]当时就任中央苏区教育部长的瞿秋白给戏剧学校的学员强调宣传工作应该注意:“学校要附设剧团,组织到火线上去巡回表演,鼓励士气,进行作战鼓动。平时按集期到集上流动表演,保持同群众密切的联系,搜集创作素材……红军里面的文化娱乐工作与各军团剧社的活动是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5]红军宣传队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将反抗压迫、争取民主的精神融入其中。他们的表演经常“在戏剧故事里,表现工农群众的日常生活,暗示妇女解放,家庭及生产条件等的革新,揭破宗教迷信的荒谬,提出卫生及一切科学思想,发扬革命的集体主义和战斗精神。”[6]

同时,创办各种学校、识字班、俱乐部等,在根据地展开全面的文化教育建设,因受众对象的身份、文化水平、革命觉悟等不同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维护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革命的发展壮大积蓄了人才力量。

其次,教育内容真正结合民众的实际生活,把群众日常生活的感受进行提炼加工,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再传播到群众中去,引起共鸣。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文化教育的决议就规定:“必须使文化教育与目前革命斗争联系起来,使文化教育与工农群众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劳动与知识联系起来,简单说来,就是要使文化教育社会化、政治化、实际化、劳动化。”[7]在这一教育原则指导下,各种教育机构紧紧围绕日常生活编写教学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反映群众疾苦,传播革命思想。如著名的《工农兵三字经》就把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相结合,阶级观念鲜明,内容丰富,文字多口语化、大众化,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便于学习和传播。如闽浙赣苏区的《工农课本》第一册第十二课:“土地革命,解放穷人,没收土豪田地,分给穷苦农民。”[8]正如毛泽东所说“宣传工作不能无的放矢,必须要看对象,要与群众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9]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群众生活紧密联系,使群众内心产生革命愿望,达到宣教共鸣的效果,提高了教育实效性。

因此,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通俗易懂的教育内容,能够及时而真实地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现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革命热情,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初次实践中获取了重要经验。

(五)相应的党团群众组织更好地密切了党群关系,及时传达中共的指示、任务,又能够成为民众需求的表达渠道,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各级党团群众组织的作用发挥与影响力。从中央到地方,中央苏区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及形式多样的群团组织所构成的组织机构。党组织是核心,是苏区政治、社会生活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共青团组织是助手和后备军,接受党的领导。群团组织属于党、团组织领导下的一般性民众组织,是党团组织进行社会管理的“毛细血管”。

如何唤起民众内心的革命“自觉”?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必要的,但是要稳固地、长期有效地形成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要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这些党团组织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治理社会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它们的运转,将理想和信念传播到群众中。同时党团组织将群众的诉求传达给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据此制定相应的推动革命事业的政策。

1934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局颁发了《苏区党团组织与工作条例》,强调正确建立的党团组织是保证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工会及其他群众团体中的领导,使其绝对执行党的策略与决议”[10]的组织。群团组织作为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是民众表达诉求的载体。中国乡村社会原有的格局和权力秩序通过革命被打破,群众性社团重新建立起民众的归属和活动平台。每个人几乎都是不由自主地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群团组织,如贫农团、妇女代表会、赤卫军、少年先锋队、合作社、劳动互助社、互济会、反帝大同盟、拥护苏联总同盟等。散布于群众中的群团组织,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决议能够及时传达到并有效贯彻执行。中共深刻体会到党团基层组织对于革命发展壮大的重要性,在相关文件中多次提出:“党不应当立刻忘记,党的机关和一切党的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在能帮助党钻进群众中去和在党的口号之下把他们组织起来作革命的斗争。”[11]党团基层组织发动农民参与革命,通过强大的集体力量和影响力,取代了传统的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社会结构,成为广大农民寻求到的新的组织归属。农民在新的归属中体会到了个人身份、地位以及生活状况的巨大改变。他们享受到了苏维埃政权给予的参政、议政、监督、执行等民主权力,他们革命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与中国共产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共同体。恰如亨廷顿所言:“无组织的参与会蜕化为大众运动,而缺乏参与的组织则会蜕化为个人小集团。强大的政党需要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化和高水平的群众支持。”[12]

二、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则,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群众的信任是思想能够传播的前提,这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当时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赢得群众的信任,才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可能性。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日趋复杂,尤其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双重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会以身边可以信任的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还是上至校领导、下至宿舍楼管员,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提倡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良好形象引导和影响学生,就自然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立德育人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触及受众对象的心灵,使其感受到实际需求的满足

中央苏区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是考虑受众对象的物质利益,进而吸引其参与革命。而当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得到大幅提升,物质利益的驱动已经失去曾经强大的吸引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显得更加迫切。当代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受到当前网络媒体深刻影响,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教育的认知体系已发生相应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思想被理解,进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否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是“独角戏”——自唱自演自我陶醉,实效性无从谈起。

(三)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包含教育工作者和受众对象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受众对象的接受程度都有密切联系。受众对象是否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仅是内容本身,还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有关。工作者能够对教育内容信、学、懂、用,紧跟时代潮流,其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见效。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建设,督促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提升业务能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科学、正确地进行,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环节。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讲求多样化,提高教育对象的参与积极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当前新媒体新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极大挑战,也带来空前发展完善的良好机遇。网络上各式各样、纷繁复杂的传播信息,真假是非怎样辨别?如何有效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地运用多样化的、合适的、正确的方法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力。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富有爱国热情、创新探索意识强,但在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等问题上不易把握。他们对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显性教育方法已经缺乏耐心和兴趣。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新技术的辅助下,教育方法已经有所创新改进,但不尽如人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面对直接受教育者,还要更进一步延伸到间接受教育者,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激发教育对象的参与积极性,注重其亲身体验,并依此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改进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可在主导型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想指导下,探究、创新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目标。

(五)大量组建各种校园文化教育社团组织,紧密联系校方与学生,充分发挥其上通下达的作用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年轻学子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等,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前景。校园的各种社团是和学生联系紧密的非官方组织,有利于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意识形态,为校方和政府制定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案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社团组织的建设既要体现学生的意愿,反映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又要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输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学生群体中去的“毛细血管”。由高校大学生进一步延伸毛细血管网到社会中,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近代中国人民奋斗拼搏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革命群众政治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