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霞,王春娟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在部分行业产生了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1,2],能否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并明确近期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五大任务”,把去产能作为供给侧改革的第一任务[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去产能”。此后,去产能工作在钢铁、煤炭等行业逐步推进,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矛盾和新问题,其中下岗职工安置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问题的解决又有强烈的现实需求。本文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职工再就业体系及政策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对河北省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工作提出有益的借鉴。
河北省是工业大省,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54%,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的重化工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4,5]。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钢铁、煤炭、火电、水泥、平板玻璃、焦化等行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因此与其他省份相比,去产能的任务也更为繁重,面临的问题也更为严峻。去产能不但使企业利润大幅下降,债务累积严重,而且面临着大批职工转岗或失业问题。以唐山市为例,仅2018年淘汰4000万t粗钢产能和2800万t炼铁产能,直接涉及的工人近10万人,间接冲击近40万人[6],如何妥善安置这些职工是事关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面对严峻形势,河北省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保证去产能企业职工的安置,例如:落实稳岗补贴、鼓励企业多渠道安置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援助和创业服务以及公益性岗位托底等[7],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主体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安置资金不足,安置渠道不畅,以及安置人员数量多、文化水平较低,培训难度大等问题。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人员安置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从国际上看,主要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都曾出现过产能过剩现象,各国政府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针对去产能人员分流安置工作都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因此通过对国外经验的研究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2.1.1 建立完善的应对失业的法律法规
1959年,日本政府针对煤矿工人的失业问题出台了《日本煤矿工人下岗安置措施临时法案》,明确了国家对于煤炭行业由于产能过剩下岗失业人员转岗与再就业的责任[8];同时,还制定了一整套精准的安置标准,对安置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与干预,这些措施为分流安置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1.2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20 世纪 70 年代,受石油危机影响,日本经济增长开始进入换档期,面对产能过剩、污染过重、失业率增长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日本政府从供给侧入手,鼓励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鼓励企业革新装备与生产技术,降低能源消耗。为化解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就业问题,日本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发展第三产业;同时,优化产品结构,推广“精细制造”;此外,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加强职业技能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这些措施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2.1.3 扶持发展中小企业
根据一段时期内的就业状况,日本通过增加预算、降低税费、提供优惠贷款等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增加就业岗位。目前,在日本400余万家企业之中,人数在1 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仅占不到0.01%,中小企业养活了日本一半的人口。
2.1.4 去产能企业积极推进职工安置
为了避免直接解雇员工,新日铁成立了专门机构,配置了50名专职人员负责职工安置,制定年度人员合理化计划,根据员工的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派遣借调计划,接收派遣员工的劳动关系仍留在原单位,但工资差额由单位补偿。同时,新日铁还通过多元化发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以安置员工。
2.2.1 完善的就业服务机构
英国建成了由全国就业服务总局、区域局和分区构成的完善的就业服务机构,失业者在职业介绍所就可以获得全部工作需求信息,能够获得相关的培训和就业建议,以及失业救济金、收入保障补助方面的信息[9]。
2.2.2 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新兴企业发展
英国扩大市场开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了新兴企业成长,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削减在社会福利上的开支,使用“选择性”社会福利替代“普遍性”社会福利,集中资源救助困难群体,激发职工再就业的积极性。
2.3.1 促进经济转型,鼓励投资和自主创业,促进就业
鲁尔区把“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将污染大、资源浪费严重的传统产业和生产方式转变为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和生产方式上来,大力发展环保、建筑、园林、金融、贸易等新型产业,以实现生态保护和居民就业的同步发展。
2.3.2 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德国建立了双轨职业培训体系[10],即企业中的实践培训和职业学校的理论培训相结合,显著提升了人员素质,保证产品质量,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3.3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就业
为了使产业结构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策密切结合,以便扩大就业,鲁尔区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组成“圆桌会议”进行协调,用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劳动力市场,以劳动力市场政策促进结构转型。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研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3.4 实行转岗津贴制度,以保障产业变革中的职工权益,并促进就业
转岗津贴指在用工需求短缺的条件下,为了避免大规模失业,并提高职工谈判地位以及未来的求职能力,职工可以被安置于企业设置的独立实体接受就业指导和培训,最长不超过1年,在此期间可申请该津贴。
2.4.1 实行滚动的铁饭碗制度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表彰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影印件
为了保证充分就业,新加坡对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下岗的职工进行有组织的再培训与再就业,以便用新工种替代旧工种,实现“新旧饭碗”的衔接,而不是砸“饭碗”。这一制度对国家下岗人员进行重新培训整合,保证其不被简单的推向社会,同时通过政策手段强制培训上岗,也减轻了下岗职工的负担[11]。
2.4.2 注重在职职工的超前培训
新加坡对在职职工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不断掌握新技能,即便下岗也能更容易的重新就业;同时,强化职工培训工作的组织措施,由政府、雇主和工会组成技能培训委员会,统一开展人力资源开发,要求所有在职人员不断参加企业组织的新技术培训,以适应新产业发展的需求。无力组织培训的企业也要委托职业训练所、工艺学院开展培训,国家则给予资助。
2.5.1 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美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十分完善,其中以遍及全国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同时辅以社会私营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各级各类机构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促进了社会就业。同时,这些就业服务机构都具有先进的硬件和较强的信息技术支撑,雇主和求职者可以通过电脑终端了解或发布详细资料和就业需求信息,也可进行远程面试。
2.5.2 建立就业导向的失业保险制度
美国为失业人员提供求职、搬家、就业培训等各类补助,以鼓励其实现再就业;对于依赖失业金而拒绝合适工作的失业人员,会取消其领取资格[12]。
2.5.3 完备的就业培训与服务
2.5.4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美国降低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让中小企业更容易进入新行业,并通过减税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各类资本对中小企业投资,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问题。
通过总结上述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为更好地开展去产能过程中职工的安置工作,以便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河北省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中小企业投资少、见效快,但能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虽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但能够为社会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税务负担,并对其加以资金扶持,鼓励进行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对下岗职工开展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人力资源部门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建立专门机构开展就业培训服务,支持企业、学校和社会构建完善且覆盖面广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使培训课程更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各类再就业服务机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建立更加完备的再就业服务技术平台,使再就业过各环节都能够在网络完成,保证招聘人员与求职者不但能够及时获得实时、准确、详尽的就业市场与人力资源信息,而且能够完成远程面试,在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效率的同时,也能减少再就业成本,降低求职人员的经济压力。
各级政府在完善各类保障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更加严格的审核制度,使有限的资源能够救助最需要救助的群体,使相关政策在解决困难群众再就业上发挥更好的作用,激发劳动者再就业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