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兵/蔡怡楠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潮汕合唱是用潮汕方言话的语言特征规律进行创作和演唱的一种潮语歌曲艺术表现形式,它运用现代合唱创作技法与潮汕音乐元素紧密结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地方方言是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虽然它产生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它与潮汕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充分展现了潮汕音乐的多元性、创新性和观赏性,提升了潮语歌曲的文化品位,使潮语歌曲的表现形式有了新的突破,大放异彩,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因此,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潮语歌曲是潮汕地区新兴的一种带有都市流行音乐特质的‘潮汕话’歌曲。它是继潮州方言歌之后在潮汕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方言流行歌曲。”[1]
潮语歌曲的问世,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背景下产生的。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文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文艺在不同层面上呈现出极其多元化的格局,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流行音乐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渗透力迅速进入国内。特别是港台流行歌曲的涌入,粤语歌曲、闽南歌曲风靡大陆各地,一时成了时尚潮流。潮汕地区也不甘示弱,于是,有了1990年汕头市广播电视台与汕头海洋音乐家出版社联合发起“潮语歌曲”的创作活动,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潮语歌曲创作说唱的大赛活动。1992年再度举办第12届。在1995年以后先后举办了届。由于客观原因,潮语歌曲沉寂一段时间。“2016年,汕头电台和汕头市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潮语歌曲排行榜》活动,让更多音乐人的作品得到展示,听众可以投票从中选出最爱的10首作品。最终前十首将成为年度十大金曲,这极大地刺激了音乐人创作的积极性,他们携原创打榜歌曲参与其中,从2016年到2019年,总共收到1000多首作品,为潮语乐坛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作品。[2]
从1989年到2019年,潮语歌曲走过30年。30年来潮语歌曲在变化中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到目前为止,各种潮语歌曲创作已有几千首之多,其中不乏流行的好作品。《一壶好茶一壶月》、《苦》、《故乡是潮汕》《老同学》,合唱曲《月灯谣》、《俺是潮汕人》等。如今,潮语歌曲从潮汕到全国,到海外,传递乡音乡情,成为了一张潮汕文化的新名片。
随着潮语歌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潮语歌曲欣赏和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期待有很多雅俗共赏、品味更高的潮语合唱作品产生。“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四位潮汕音乐人‘四马’署名创作的潮语方言歌《潮汕跃马》合唱部分虽然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但已初现潮语合唱的雏形”。[3]后来一部分旋律优美、意境悠深的潮语歌曲,如《水乡晨曲》、《那一夜的月亮》、《一壶好茶一壶月》等也被改编为合唱。
随着一些潮籍专业作曲家的加入,潮语合唱从创作手法到表现形式都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大大地提高了潮语歌曲的文化品位。如香港著名潮籍作曲家加头指挥家,香港中乐协会创会副会长郭亨基先后改编和创作《濠江歌》、《故乡月》、《俺是潮汕人》几十首潮语合唱作品,把《一壶好茶一壶月》改编成无伴奏混声合唱《今夜伴月回》,把达濠民间艺人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首具有生活气息的情调改编为《濠江渔歌》,他还创作了代表潮汕人敢于拼搏、具有开拓精神的《俺是潮汕人》合唱作品。还有新生代代表,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现为汕头市戏剧曲艺术研究室的作曲家依然伊洋活跃于潮语散曲的创作上,先后创作了《月灯谣》,《天上一粒星》等多首有影响的潮语合唱曲。成为多个合唱团演唱的必选曲目,他们仍为潮合唱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今的潮语合唱,成为了汕头市高雅音乐会和潮韵的综艺晚会的必选曲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收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1、反复法
“动机和短乐句的反复,无论在古典音乐及近代音乐中都是构成乐曲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4]在《俺是潮汕人》[5]作品中,其一是核心音程材料(E—G—A)贯穿全曲,不管是在主体结构段落还是在附属结构段落,体现了主题的统一性;其二是重复短乐句的手法,在尾声段落的材料采用B段第三句对比句材料通过不断重复的手法,加深听众对音乐的印象。在《月灯谣》[6]作品中同样采用了引子材料的上行四度音程作为A段材料的发展动机。
2、变奏法
“所谓变奏,就是对所给的主题或动机,在旋律上、和声上和节奏上以及性格上加以变化。”[7]避免单纯的反复而给以装饰性的、技巧性的变奏,这在音乐中是艺术本能的一种现象。在《一壶好茶一壶月》[8]作品中,13-32小节为B段,材料来自引子部分,在旋律和节奏层通过重复、分裂、时值扩大与缩小等手法扩充乐段结构。33-52小节为C段,C段材料是由引子和A段材料综合变化发展而成。第33小节采用A段主题的音程扩大手法发展而成,这一段落采用模进、卡农、和声变化等多种扩充手法,一气呵成为20小节的综合性段落。在《俺是潮汕人》作品中,13-38小节为A段,A段的a乐句将引子的核心音程采取倒影手法发展而成。29-81小节为B段,d乐句材料采用核心音程材料(E—G—A),通过加花的手法发展而成;e句材料同样采用核心音程材料(E—G—A),通过时值扩大的手法发展而成,乐句结构扩大;f句为对比句,节奏上时值压缩,形成对比。125小节至结束为尾声段落,这一段落采用B乐段的对比句f,通过时值压缩、重复等手法,同时结合A、B段材料发展而成,在材料运用上达到高度的概括性与统一性。
3、对照法
“在一个完整的作品中,仅以相反性格的对立是不能获得艺术效果的。在必要形成对照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机地统一与协调。”[9]例如,通过共同的节奏或核心动机而获得协调与统一。在《一壶好茶一壶月》作品中,A段材料,是由引子的大附点节奏型派生而成。C段材料是由引子和A段材料综合变化而成,整首作品在结构上体现了主题材料的协调与统一性。在《月灯谣》作品中,引子的核心材料为上行四度音程,第14-21小节为A段,A段引用引子的核心材料上行四度音程(A—D,D—G);第22-29小节为B段,B段在结构的布局上,采用先紧后松的对比,与A段形成对比。
谱例1 《一壶好茶一壶月》
谱例2 《俺是潮汕人》
谱例3 《月灯谣》
1、线性和声
在音乐作品中作曲家除了按功能逻辑不断进行复杂化的挖掘外,另一条发展道路是从根本上否定功能逻辑,摆脱功能和声框架的束缚。“强调和声进行中的各个声部的横向进行,通过各个声部进行中的线条化的联系将和声语言加以组织,这是现代和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10]近现代和声的线条结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在《一壶好茶一壶月》第35-36小节,第二声部首次出现变化音,半音化线条线性思维的运用在音响上带来新鲜的听觉效果,见谱例4。《俺是潮汕人》的B段出现唯一一处♮B(第43小节),此处的变化音跟引子的使用不同,这里是旋律半音化线性思维的体现,见谱例5。《月灯谣》作品在合唱部分和钢琴伴奏部分多处出现半音级进线条,例如51-52小节,第55小节,第59小节,第68小节等,同样体现了和声的线性思维,见谱例6。
谱例4 《一壶好茶一壶月》
谱例5 《俺是潮汕人》
谱例6 《月灯谣》
2、离调手法
“为增强和声的动力性和色彩性,常需要突破单一的自然音调式体系,离调是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常用手法。”[11]在《一壶好茶一壶月》第35小节的♭A理解为IV级和弦的离调,第36小节的♮E理解为V级和弦的离调(重属和弦),见谱例4。第40小节,第四声部的♮E为重属和弦。第43小节第二声部的♭A同样是IV级和弦的离调。在《俺是潮汕人》的引子部分,出现了全曲唯一一处♭E音(第6小节),在此运用了IV级上的离调,中西技法的交融,使得此处音响耐人寻味。
3、变音和弦
“和声中的变音既能增强声部的倾向性,也能加重和弦结构的不协和度。”[12]《月灯谣》的引子部分第7小节采用了♭III级九和弦,在引子部分中,调内自然和弦与变化音和弦的对比,在音响效果上具有新奇的特质。同时,这是一个大九和弦,也是常用的流行和声技法之一。第43小节,使用了两个变音和弦。第一个为(降7-2-4),降七级和弦的使用;同时接上(A-♯C/♮C-E)“双三音”和弦,♯C和♮C的音响碰撞。以上举例均为规范化的和弦变化音,变音和弦的使用给和声音响带来发展生机,为和声增添色彩性。(见谱例7,节选《月灯谣》第7和第43小节钢琴部分谱例)
谱例7 《月灯谣》
潮语合唱是潮语歌曲中的一个崭新的表现形式,它成功地将现代合唱手法与潮汕音乐元素相结合,开发潮汕音乐的新领域。它的出现和成功传播离不开潮籍音乐家的专业创作和积极推动,以及各艺术团体的不断艺术实践与探索。它使潮汕本土音乐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汕头市爱乐合唱团是最早尝试演唱潮语合唱作品的团体之一,他们也是潮语合唱的传播者,他们先后到国内外等地演出,如深圳、香港、泰国等地举办潮语合唱专场音乐会,为传播乡音乡情,联系乡谊,受到海内外潮人的热烈欢迎。该团2014年4月,应邀赴香港与中乐团合作举办“唱和潮乐,演唱了《潮汕颂》、《俺是潮汕人》等多首合唱歌曲,受到当地潮人华侨的广泛好评。2015年应邀赴泰国曼谷南大演“潮音乐乡情音”专场音乐会,将富有乡味的潮语合唱歌曲介绍给当地潮人,盛况空前,引起潮人的强烈共鸣。此外,汕头市各合唱团也为潮语合唱的传播付出了努力,如汕头大学合唱团在参加广东省第2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演唱参赛作品潮语合唱《一壶好茶一壶月》获普通高校组合唱一等奖。2010年参加世界合唱比赛演唱《月光曲》、《一壶好茶一壶月》2首潮语合唱歌曲获现代作品组银奖。汕头雅南合唱团也把《月灯谣》等潮语合唱曲目列入该团的保留曲目,经常在各种晚会及校园演出展示传播。此外,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合唱团在“汕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四场宣传晚会上,也将潮语合唱《俺是潮汕人》作为压轴节目展演,受到省市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汕头市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做出了贡献。汕头市教育局近年来举办的汕头市中小学合唱比赛中,也有不少参赛团队演唱了潮语合唱曲目。如在2019年汕头市中小学校园合唱节总决赛中,汕头市龙湖区金阳小学的教师合唱团演唱的《月灯谣》获得金奖。
以上所列举的团队和单位,都致力于潮语合唱表现形式与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艺术探索,不断推进潮语合唱的向前发展,赢得了专家和海内外观众的好评。
虽然,潮语合唱在展示和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一些局限和不足,如由于汕头的地理位置(省尾国角),创作队伍的薄弱等问题。这些都对潮语合唱的展示和传播不利影响。如何推广和应用潮语合唱,使它向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传播,是我们一直要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建议如下:
(1)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电脑、手机以及各类广告信息媒体都可成为我们宣传本土音乐文化的有力工具;
(2)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主导,提供平台,在国内外举办潮语合唱征歌比赛,以及引各地音乐家的关注和参与,从中发现优秀潮语合唱作品,扩大影响力,推动潮语合唱歌曲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3)定期举办潮语合唱节,面向海内外潮籍团队,受众面广,影响力大。提高潮籍人士的参与度和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建议潮语歌曲作为乡土音乐教材进入全市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从小培养学生们对本土音乐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接受潮语歌曲的熏陶,3在每年全市中小学合唱节的比赛中,规定必唱一首潮语合唱曲目,增强潮语合唱的推广和传播力度,使潮语合唱可持续发展,长久不衰,永葆艺术魅力。
潮语合唱从无到有,从潮汕到全国、到海外,走过不平凡的历程,引起了广大海内外潮人的关注和喜爱,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值得自豪。但是,我们还需要不懈地努力。开拓潮汕音乐新领域,发扬光大,使潮语合唱走得更远,传遍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