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艺
摘 要:论文以影片《华盛顿邮报》为例探讨了现实中的媒体在电影中的艺术化呈现。通过分析影片的媒体原型和创作背景,对比现实中的《华盛顿邮报》和电影中的《华盛顿邮报》,挖掘影片对现实的映射和深层含义,结合观众的影评,剖析了电影与媒体两者之间的相互交织,以此阐释电影反映媒体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电影;新闻媒体;华盛顿邮报
一、前言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新闻媒体的生存状态也在不断变化,电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化的形式记录着这些变化。电影是具有强烈现实感的媒介艺术形式,通过对人类社会的仿真与延展,创造出各色各样的有关新闻媒体的人物、环境、时空、故事等要素。一方面,这些要素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新闻媒体,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密不可分,反映着新闻媒体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这些要素经过了创作者的改编与设计,包含了创作者对新闻媒体的观念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象征性。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传播的范围大、受众广、时间长,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媒体主题电影如何塑造媒体、塑造什么样的媒体是十分重要的。
二、报刊《华盛顿邮报》进入到电影《华盛顿邮报》
影片《华盛顿邮报》属于纪实风格,基于五角大楼文件案的历史事件,以纸媒《华盛顿邮报》的视角展开,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在现实中都有原型。在短短的两小时中,电影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去还原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所以必须有所偏重或删减。将电影与现实进行对比,寻找二者的异同,能够发现电影中的虚构与真实的成分,捕捉创作者这样安排的心思。当然,由于电影无法面面俱到地表现真实历史事件,影片难免有一些偏差。整体来看,影片《华盛顿邮报》较为客观地呈现了历史样貌,为电影艺术化呈现现实媒体提供了良好参考。
(一)事实部分的选取与呈现
在整件事情的关键背景、进程与结果上,电影尊重了现实,基本上客观地再现了历史。五角大楼文件案中,面临115年牢狱之灾的泄密者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和率先刊登五角大楼文件并因此与政府产生激烈冲突的《纽约时报》被认为是更富传奇色彩的,然而本片却选取了跟随《纽约时报》其后的看似更为普通的《华盛顿邮报》,这是因为《华盛顿邮报》当时正面临特殊情况。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当时华盛顿邮报公司正处于即将上市的紧要关头,而且他们已经得知《纽约时报》被责令禁止继续刊登五角大楼文件,如果刊登五角大楼文件,极有可能使公司被指控犯罪导致承购人解除合同。在这种危险处境下,《华盛顿邮报》毅然选择了告知公众真相。最后,联邦最高法院以6:3的多数票判《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胜诉,报社得以重新报道五角大楼文件。这一次危机成功转变为《华盛顿邮报》的机遇,把它推进了国人的视线,在某种程度上是《华盛顿邮报》达到一流水平的标志。整体上影片具有厚重感和真实感。
影片的细节也体现了对现实的生动还原,如白宫将《华盛顿邮报》拒之门外不让其报道特里西娅·尼克松的婚礼、《华盛顿邮报》得到的文件是页码错乱的、为装有秘密文件的箱子购买飞机票、凯瑟琳在做出刊登文件的决定时正在为离职员工举行聚会等。《华盛顿邮报》的服装设计师安·罗斯提前阅读了大量书籍,在服装细节上也下了大功夫。此外,影片在还原真实人物的方式上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在呈现尼克松的时候,直接使用了当时留下来的尼克松的录音。这些细节使影片更具电影质感和真实感。
(二)创作成分的艺术添加与改编
电影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必定要经过创作者的改编与设计,电影是创作者对电影语言的独特运用的产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布莱德利·惠特福德饰演的亚瑟·帕森斯是一个虚构的人物19,在电影中,帕森斯是邮报董事成员,他对女性掌权充满担忧,怀疑凯瑟琳做决策的能力,反对刊登五角大楼文件。事实上,根据凯瑟琳在《个人历史》中对于她最后下决定的场景的描述:即便是更清楚公司会面对什么样商业困境的律师弗里茨,也没有反复提醒凯瑟琳需要为公司的上市而考虑,在某种程度上为她做出相反决定留下了余地。根据这个对比可以发现,电影放大了《华盛顿邮报》所面对的来自公司内部的矛盾和压力。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是《华盛顿邮报》的一个年轻实习生被派去刺探《纽约时报》关于机密文件的消息,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个细节的添加使影片更加细腻生动,虽然是虚构的,却从侧面体现了新闻媒体工作的机巧以及新闻媒体间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
电影中《华盛顿邮报》得到五角大楼文件的时候,凯瑟琳正在家里为自己的生日举办聚会,事实上,她当时确实是在生日,不过只是在一位挚友家中吃饭,并没有举办聚会。电影的改编使生日聚会的热闹氛围与得到五角大楼文件后《华盛顿邮报》即将面对或全胜或完败的艰难处境形成对比,后者打破前者的温馨喜乐,增加了戏剧性和冲击力,突出了五角大楼文件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影片的创作成分主要是一些非重要人物和细节的添加和改编,细微而生动,使影片具有了艺术性和趣味性。
三、在电影中刻画媒体的现实价值与启示
电影来源于现实,反映现实,影响现实。由于电影的大众媒介属性,电影传播的范围大、受众广、时间长,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电影通过其艺术化的视听语言向人们传递信息、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当电影正确地反映现实和历史,传达对社会的有益反思时,观众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全面而理性的对待世界;当电影错误地歪曲现实和历史,传达有害社会的价值观时,观众接近客观真相的代价变高,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结合媒体题材来看,无论是虚构的媒体还是现实存在的媒体,电影对媒体的褒贬会影响观众对媒体的看法,电影对媒体的描摹观照着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媒体实践活动,电影透过媒体传递出的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会影响观众对社会的态度。所以在电影中刻画媒体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电影创作者、观众和媒体工作者应当从中得到启示。
(一)电影与新闻媒体的交织
2004年洛伽诺国际电影节的回顾单元“新闻前线”展示了91部与新闻媒体相关的影片,最早的一部是梅里爱1899年拍摄的《德雷福斯案件》27。这证明电影取材新闻媒体从电影诞生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在生产新闻媒体题材的电影,观众对此类影片的热情也毫无衰减,新闻媒体主题电影可谓经久不衰。
《电影撞新闻:影像中的无冕之王》的作者张修智在书中指出:“电影语境中的记者与媒体,折射了新闻业的进步,也反省它的迷失;張扬了新闻业的光荣,也指出它的污秽。对于新闻业来说,电影不但可以说是一位诤友,也称得上是一位义务的编年史家”,“新闻业作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现象,尤其得到电影大师们的青睐。大师级的导演中,几乎鲜有不在自己的镜头中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记者与媒体主题的。弗里茨·朗、奥逊·威尔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弗兰克·卡普拉、萨缪尔·福勒、比利·怀尔德、雅克·塔蒂、费德里克·费里尼、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雷纳·华纳·法斯宾德、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黑泽明、罗伯特·阿尔特曼……都导演过聚焦记者与媒体的影片”。这段话阐发了电影和新闻媒体的相互交织具有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二)新闻媒体主题电影的意义与价值
在电影中展现新闻媒体,对电影、对新闻媒体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失去了电影这个参照,新闻媒体就缺少了一个记录者和反思者;失去了新闻媒体这个主题,电影就缺少了一个表情达意的利器。在电影中呈现新闻媒体,不仅能够映照现实中的新闻媒体,使新闻媒体业通过电影这面镜子来明鉴自身,而且对于电影来说,新闻媒体永远是创作者用来表达对社会思考的一个精彩母题。
电影之所以常常选取新闻媒体作为主题,首先是因为两者彼此契合。一方面,新闻媒体的工作性质使得这个行业产生了大量的精彩故事,这正是电影用来吸引观众所需要的东西,新闻媒体行业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社会实践是鲜活生动和复杂多变的,单纯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新闻媒体活动可能导致表述不清楚展现不到位,可读性也比较差,而电影是流动的影像,可以借助创造的场景来还原新闻媒体的活动,这样的形式更加直观立体,方便观众理解。电影能够把复杂抽象的媒体故事浓缩在一部影片的时间长度中,大大方便了媒体活动的记载,而且也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另外,电影和新闻媒体都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是作者的一种话语方式,可以自然而隐蔽地传递意见和看法。将两者结合起来,能够丰富影片的层次,使故事更为饱满,能支撑作者的观点使之站得住脚。
新闻媒体主题电影的社会价值在于:将媒体、电影与社会三者联结,以电影的形式透过媒体表达对社会的洞察。对媒体来说,电影是对照得失的一面镜子,媒体可以从电影中得知外界的褒贬评价,综合这些评价以修正自身。电影也是媒体历史的描绘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累积新闻媒体主题的电影,电影对媒体的长期记录可以反映媒体的发展和变迁。对于电影来说,电影的主题越丰富,电影对社会的反映就越全面,新闻媒体主题是电影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丰富了电影的多样性,为电影全面反映社会做出了补充。对于社会来说,好的新闻媒体主题电影有利于促进电影与新闻媒体的发展,并且能够使观众从中获得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有益引导,有利于人和社会的进步。
(三)以电影形式来展现媒体的启示
对电影创作者来说,以电影形式来展现媒体,当有真实的媒体原型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偏离事实,要把握好事实还原和创作改编的分寸,在整体上尤其是在关键的背景、人物、故事和结果上要尊重历史,在细节上要多加推敲,改编需要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作合情合理的添加和润色,不可以随心所欲;要把握好纪实性与趣味性的分寸,电影不同于纪录片,在展现现实的媒体时需要将纪录历史的严肃性与电影艺术的趣味性结合起来,否则容易变得沉闷乏味。当以虚构的媒体为对象时,要注意不对媒体带有刻板成见,不可以过度给媒体带上光环或者抹黑媒体,尽量深入生活贴近生活地去展现媒体的优点和不足,适当地运用褒贬来鼓励和鞭策媒体。在创作意图和立场上,电影创作者应当公正客观地对待媒体,注重电影借媒体所传递的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正确地看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既要有对传统媒体的怀旧也要有对未来媒体的展望。在创作能力上,电影创作者需要把握好媒体、电影和观众三者的平衡,既要照顾媒体的感情,弘扬媒体精神,也要运用好电影语言,注重电影的艺术性,还要使观众能够产生同感,照顾影片的观赏性。从电影总体来看,在电影总量上,对媒体的正面和负面展现不宜过度失衡,不可一味地赞美或嘲讽媒体;在电影的丰富性上,对媒体的展现应该多样化,要从不同角度和时空来展现多民族、多文化的媒体。
对观众来说,要理性对待电影中的媒体形象,认识到电影中的媒体和客观现实中的媒体的差别,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学会搜集和查阅资料,分析和理解媒体在电影中艺术化呈现,学会欣赏和批评媒体题材电影。
对媒体来说,当电影曲解了媒体,伤害到新闻媒体从业者时,媒体应当及时发声,向公众展现最真实的媒体。媒体应该有意识的保留一些记录媒体工作活动的资料,给人们留下更丰富更真实的材料。另外,媒体可以主动为电影提供精彩的素材或剧本,积极促进电影的发展。
四、结论
电影与现代新闻媒体在人类社会历史中存在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发展到今天,二者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电影与新闻媒体的交织也越来越复杂,关于新闻媒体主题电影的研究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理论方面,我们需要架设传播学与电影学之间的桥梁,将电影和媒体相联结,研究媒体的影视化传播,研究电影、媒体和社会的关系。实践方面,我们需要理性对待电影对媒体的艺术化展现,更好地理解为什么电影会选择这样的媒体呈现给人们,理解电影背后所传达的真正含义。这将有助于电影工作者选择更有社会意义的媒体主题电影进行加工创作,也有助于媒体工作者通过电影来知晓公众对于媒体的期待,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支庭荣,罗敏.“后真相”时代话语的生成、传播与反思——基于西方政治传播的视角[J].新闻界,2018(1):54-59.
[2]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6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7(1):4-15.
[3]江作苏,黄欣欣.第三种现实: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伦理悖论[J].传媒观察,2017(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