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今时代,博物馆的展览模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现代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体现为一种对现代博物馆进行“重塑”的过程,尝试打破已经陈旧的模式,寻找适合当下博物馆展览发展的新路径。现代博物馆展览不再仅仅是展品的陈列,而是以观众体验为导向的多维度的情感表达和信息传递,本文旨在从设计学角度出发,通过体验设计视角下的现代博物馆展覽叙事研究展开探讨。
关键词:体验设计;叙事;博物馆展览
一、博物馆展览叙事的基本结构
(一)叙事与博物展览叙事
叙事可以把现实与记忆及想象世界联通起来,帮助参观者们进入思想的乌托邦中遨游。叙事或多或少来自于对现实的模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不同文化的不断演绎,可以说叙事是通过模仿现实来吸取养分并完善语言系统,在此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对现实的筛选和凝练。
博物馆的文化展览是叙事方式中的一种,严格说来可以算是以人的主观认识来重新选择和安排的“客观世界”它是按照人的主观认识的逻辑而建造的,但又始终不会割裂与客观世界的联系,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博物馆中特有的叙事载体“展品”。博物馆中的“展品”除了是叙事的载体之外,还具备其他叙事载体都不具备的特质。在叙事过程中作为现实世界的一份资料和物质世界的一种客观存在。像其他叙事方式一样,博物馆中的展览叙事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与重组现实世界。
常规的博物馆展览叙事对展品的拆解和重组一般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物理行为上,尤以部分当代美术馆为主,已经开始从本质上引入可以产生质变的排列方法,而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把物从现实场最中裁剪出来之后,完全保留或只是稍做改动,然后就直接根据展览所设定的叙事关系来做空间位置的安排。量变排列则是对物进行拆解和重构,把原先在形态、尺度、色彩、材质等多个层面合一的物进行拆解、替换等等行为。这样一来,展览叙事所做的就不仅仅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来呈现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而是通过进一步拆解现实世界的基本构成来探寻世界在既定现实之外的其他可能。
除了“展品”这个特殊的载体之外,博物馆的观众跟其他叙事方式的观众也有很天的差别。一般来说,在现实世界中人人都是以自我为本体,但当进入叙事之中,就会把精神的自我投射到叙事情境中去,这种情形在小说、戏剧、电影甚至游戏中都很常见。
博物馆的展览叙事世界是一个以主观认识来重新选择和安排的“客观世界”,博物馆的展览叙事既不可能复制客观现实,也不可能是一种纯主观的叙事,而是在二者中寻找的一个平衡点。
(二)博物馆展览叙事的构成要素
在构成现代的博物馆展览中,基本要素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展品、展厅、参与者、叙事。这四类要素具备了实现一个展览的基本条件。如果仅仅从表面上来看,展览的基本结构很简单,但如果我们想理解展览真正的结构,就必须从表象的窠白中跳脱,将展览放到与社会的关系中去观察,才能找到理解它的恰当方式。
展览虽然有物质形态,但它的价值却要靠其精神的一面来体现。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文化性和精神性的产品。展览虽然看上去很有现实感,但其实与现实世界之间是种疏离关系。譬如展览距离现实都是既远且近的,只是体现的角度有所不同。博物馆展厅与现实世界是有所分隔,而展览叙事与其叙述对象却很近,展览叙事很重视对事件或客观存在的忠实还原。
由此看来,展览叙事注定是一种游弋在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事物。当我们再次审视展览的基本要素与基本构成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们并不像我们最初以为的那么简单,在看似简单的结构背后,隐藏着的是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联系。展品成为一种新的客体,展厅成为新的地点,参观者成为一种新的主体,关于博物馆展览的叙事新意义也将被重新塑造。
二、体验设计视角下的叙事博物馆展览
(一)多感官体验
博物馆展览的多模式交互在早期博物馆中是很常见的情况,而这也是当代科学实践所主张的。用经验主义哲学家罗伯特.胡克的话来说,“肉眼观察”需要伴随着“对事物本身的触摸进行。”[1]除此之外,它也受到其他概念的影响,如“时间与空间的消失”概念,通过触摸展品与创作人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可随着资本主义价值的传播,物品变得比人更为重要,非视觉感官的应用也被认为是粗俗的、不文明的,甚至是对展品具有潜在破坏性的。更严重的是,这个观点植根于“触摸没有任何认知或审美价值,因此在只寻求认知和审美利益的博物馆中不具价值” [2]。而如今在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中,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取决于我们不同的感官系统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对信息的整合处理。这被纳入了“参观”的概念之中,原本不属于博物馆展品范畴的一些“非物之物”也开始出现在展览之中,博物馆中展品的范畴与概念又被大大扩展了。在考虑艺术和审美时,虚拟和实际的结合可能会显得更为重要。一旦多感官感知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自我映射的必要性后,个体就可以想象一系列场景,由此来提高美学理解和美学欣赏,沉浸式虚拟实境可以让个体同时拥有观看和触摸的组合体验。
(二)参展者感官的延伸
随着展览叙事逐渐转向“以参与者为中心”转变,参与者的体验感越来越受到重视,连“参观”的概念也大大拓展了一不仅仅是视觉,内心体验丰富才是博物馆展览所应推崇的体验。增强自我的体验仍是具身体验、内心体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心理意象、审美评价与身体具有内在的关联。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声称媒介就是人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就是人身体不同部分的分别延伸。[3]如果套用麦克卢汉的这个论断,在博物馆里,所有的媒介都是按照人的感官的延伸来进行设置的,而内心体验才是博物馆体验设计的目的。增强自我的体验仍是具身体验、内心体验。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心理意象、审美评价与身体具有内在的关联。
参考文献:
[1] Classen, C. ( 2007 ). Museum manners: The sensory life of the early museum.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Summer): 895-914
[2] Rees Leahy, H. (2012). Museum Bodies.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0页
作者简介:武雪媛(1999-),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硕士,学生,研究方向:设计史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