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霞
(宁明县图书馆,广西 宁明 532500)
《宁明耆旧诗辑》(下简作《诗辑》)是迄今为止收录壮族古代诗人作品较多的总集之一,为保存广西壮族文化遗产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诗辑》自问世以来备受人们关注,从而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其内容,即它所辑存的壮族文人诗文及其诗作者,可对之文献自身方面的问题却长期被忽略。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还其本来面目。
责任者是文献的最重要的组成,它是文献生成的必要前提。因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的著录项目第一个,就是“主要责任者项”(包括第一责任者、其他责任者)。
目前从笔者所见的有关《诗辑》责任者的描述,可谓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如:
《宁明县志》第5 5 6页“(一)文艺创作”一节写道:“民国十八年(1 9 2 9),苏康甲、农桂成、黎乙似、李文相、蒋立中、赵碧彰、甘沛泽等开始搜集宁明耆旧诗作,于民国二十三年(1 9 3 4)编印《宁明耆旧诗辑》9卷,……”[1]556《壮族文学古籍举要》称“《宁明耆旧诗辑》……农樾、黎工佽、蒋立中、赵璧影(彰)、甘沛泽、李友枬、苏康甲辑校。马君武封面题字。”[2]45《<宁明耆旧诗辑>简评》(下作“简评”)一文前面介绍称“由宁明县耆宿黎泽尧、农樾、李有南、蒋立中、赵壁彰、甘浩泽、苏康甲编辑”[3]66,但其后却又引用《宁明县志》“民国十八(1 9 2 9)年,苏康甲、农桂成、黎乙似、李文相、蒋立中、赵碧彰、甘沛泽等开始搜集宁明耆旧诗作,于民国二十三年(1 9 3 4)编印《宁明耆旧诗辑》9卷,……”的说法;1 9 9 3年出版的《壮族百科辞典》中则说 “《宁明耆旧诗辑》总集第9卷由在北平大学执教的苏康甲以及农樾、李友楠搜集校订,马君武题写书名”[4]421;《广西通志(文学艺术志)》第1章第4节“清代文学”继承了前者的观点——“《宁明耆旧诗辑》由在北平大学执教的苏康甲以及农樾、李友楠搜集校辑,马君武题写书名”[5]29;《壮族文学发展史(中)》中记载:“后人农樾等编有《宁明耆旧诗辑》”[6]699;《广西大百科全书·历史(下)》《宁明耆旧诗辑》条下称“诗歌总集,宁明农樾、苏康甲、李友楠等辑校,9卷,1 9 3 4年广州刊本。马君武题签,农樾、苏康甲分别作序,黎工佽作跋”[7]980;广东中山图书馆著录为“宁明耆旧诗辑 9卷/农樾等辑校”;广西图书馆著录为“宁明耆旧诗辑 9卷/黎工佽辑”。
以上诸说无论是责任者的人数(最多有7人,最少仅列1人),还是先后次序、人名,都不尽相同。从理论上来说,《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2版)》对普通图书责任者信息源有着明确的规定:“主要依据题名页和版权页来选取,在题名页和版权页未提及的情况下,再依次根据封面、书脊、序言、后记、出版说明等其他信息著录。……多卷(册)图书责任者信息源选取以第1卷(册)为准……”[8]334。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混乱的局面呢?在实际工作中,责任者信息源的选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究其原因,不外乎图书出版不标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不一等。
以本文献而言,首先,《诗辑》的编辑整理过程繁复、漫长;其次,它是1934年出版面世的,因而其不能满足现行的标准也在所难免。综观该书,全书线装4册,9卷,134页(双面);半页11行,每行26字,小字双行,单鱼尾,双框。封面有甘浩泽署签;题名页为马君武题写书名;版权页仅有“广州西湖路西南印书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印”16个字。故从常规的主要责任者信息源,人们根本无法获得该书责任者的相关信息。所以我们必须深入文献的其他部分。
《诗辑》第1册包含卷1、卷2、卷3,第2册包含卷4、卷5,第3册包含卷6、卷7,第4册包含卷8、卷9。除卷1和卷9有序、跋等责任者信息外,其余各卷均为收集的诗歌(含诗作者简介)。第1册的第1页,农樾序;第2页至第3页左,苏康甲序;第3页左,题辞一(农嘉廪七律4首);第3页右,题辞二(苏韶熙七律1首);第4页左,题辞三(陆逮曾七律1首);第4页右,题辞四(农樾七绝7首);第5页左,题辞五(李友枬七律1首);第5页左,题辞六(农邠谟七律1首);第5页右,题辞七(赵璧彰七律2首)。第6页为卷1的开始,其第1行为“宁明耆旧诗辑卷1”。第2至4行,从右向左为“黎工佽耦斋,蒋立中孟孚;农樾稼琴,赵璧彰炜东,甘沛泽竹泉;李友枬石崖,苏康甲子惠,辑校”3行2栏7人署名。其余各卷均无。第4册卷9最后的134页为黎工佽跋。
根据以上文献本身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责任方式为“辑校”中有7位责任人,他们的排序情况——黎工佽、农樾、李友枬、蒋立中、赵璧彰、甘沛泽、苏康甲。此外,在内容上,《诗辑》收有黎工佽曾祖父(黎绩熙)、父亲(黎慕德)二人诗;在经费上,如农樾序称“兹以乡人之集资,又得黎工佽、邓篱伍、蒋干城、谢子直诸君助以巨款”[9];在人脉方面,仅从以当年在香港参与追悼黎父的人员为例,计有委员会成员马君武、林虎、吕一夔、朱卓文、施正甫、陆煞尘等,李宗仁、黄绍雄、白崇禧、何东、李济深、黄明堂、朱卓文、邓鼎封等均送礼物,施正甫、林虎、吕一夔、张任民、黄钟岳、吕竞存、甘沛泽、邓篱伍等人以及陈炯明送了挽联,即可略见一斑。黎工佽不作序,而作跋,除其所称的“辑中有先君子遗著,子之于亲益莫能赞一词”,并谦虚地说“佽非诗人,何敢以越俎之言进”[9]1。其实,黎工佽乃一文武双全之才——武者军校出身,同盟会会员、曾任孙中山大本营副官,并随其东征代之往前线督战;文则为香港著名报纸、画报总编、主编,能诗会画,曾数度与高剑父、黄宾虹、徐悲鸿等大师合作作品。
综合以上各因素,黎工佽作为《诗辑》的第一责任者顺理成章。
按常理来说,一本著作的内容,除了修订,再版的内容应当是固定不变的。可是,目前所掌握的信息表明:对《诗辑》刊载内容的介绍,也存在让人无所适从的状况。
最早,1988年出版的《宁明县志》称“……《宁明耆旧诗辑》9卷,共收录邑内41人的诗篇”[1];而1990年的《壮族文学古籍举要》却说:“《宁明耆旧诗辑》古体诗集……收入宁明56位诗人诗作520多首,77 000多字”[2];1992年发表的《简评》一会说:“全书共收入宁明县从清代至民国初年壮族文人作者39人,诗作680多首”[3]66,可后来又去引用《宁明县志》的“《宁明耆旧诗辑》9卷,共收录邑内41人的诗篇”的说法;1993年出版的《壮族百科辞典》对此打起太极玩上模糊称:“《宁明耆旧诗辑》……所收为清代及民国年间宁明40余名诗人(基本上是壮族)的数百首旧体诗……”[4]421;2002年出版的《广西通志·文学艺术志》基本沿袭了前者的说法:“(《诗辑》)……收入清代和民国年间宁明40余名诗人(基本上是壮族)数百首诗……”[5]29;《壮族文学发展史(中)》赞成《壮族文学古籍举要》的说法:“《宁明耆旧诗辑》,收入宁明56位诗人诗作520多首,77000多字”[6]699;2008年出版的《广西大百科全书·历史(下)》称:《宁明耆旧诗辑》“辑清代至民国农赓尧、郑绍曾、赵克广、黄体元、黎申产、农拔廪等41位壮族诗人的400多首诗”[7]980。2017年3月最新出的《花山诗词丛书》内的《宁明耆旧诗辑》,只是在目录处对每人的诗文数各自一一列举,却没有对全书收录的诗数、人数进行统计汇总。
上述这些文献资料所得出的各不相同的统计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诗辑》没使用标点符号。此外,对同题之下的多首诗有时出现误排——没能另起行,致使律、绝不分。加上《诗辑》收录的内容较为繁杂,而各个文献的统计对象选取标准千差万别:有的以书中所录的壮族诗人为对象;有的则囊括书内所有的诗作;有的只计诗词,而不计其他,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样,其差异性大得实在令人吃惊——人数从最少的39人,到最多的56人,相差17人。收录诗歌数量从400余首,到680多首,相差200首以上。这好像《诗辑》会变戏法似的,让人难以正确了解它的真实概貌。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按各自的标准统计,这就是差异的根源。为解决《诗辑》实际收录情况,作者特对其进行逐一的清点。该诗辑全书线装4册,9卷。
第1册含卷前、卷1、卷2、卷3。其第1页至第5页为卷前,内含农樾序、苏康甲序、题辞一(农嘉廪4首)、题辞二(苏韶熙1首)、题辞三(陆逮曾1首)、题辞四(农樾7首)、题辞五(李友枬1首)、题辞六(农邠谟1首)、题辞七(赵璧彰2首)。第6页起,卷1,农赓尧128首;第29页起,卷2郑绍曾43首;第37页起,卷3赵克广23首(附碑记一)。第2册含卷4、卷5。第42页起,卷4郑邦俊1首、罗应远1首、农孟讲1首、黎绩熙2首、谢恩伦6首、谢澍桢1首、曾卓立2首、甘长杏1首、蒋诩灏4首、谭弼谐3首、陶立经2首、蒋震飞1首、张绍香2首、吴懋勋4首。第49页起,卷5黄体元198首。第3册含卷6、卷7。第81页起,卷6黎申产 55首加序1;蒋满2首。第93页起,卷7苏彩钊8首、区润增9首、苏士培1首、农魁廪15首、农周廪9首、谭耀堂4首、黄焕中36首。第4册含卷8、卷9。第106页起,卷8农拔廪18首、农嘉廪26首、农实达22首、王廷赞1首、区显谟8首、黄彝华7首、梁士城1首、马振英9首、黄国祥1首、陶赞勋2首、农英杰5首、黎慕德8首、陆廷杰5首、郑辞彰2首。第130页起,卷9李开付、阮维璋2句、马晓岩子2句、黎芸怿2句、农莘绪2句、农祈澍2句、甘维宝4句、农周廪4句、农砚畴4句、农保谟1首、甘尚贤1首、赵克广联2句、黎申产联2句。附录:盖平沈锡5首、辽阳刘作肃2首。黎工佽跋。合计:卷前:9人(全为宁明藉壮族,内与序重农樾;卷8重农嘉廪,实计7人次);诗词17首;文2(序)。卷1至卷8:41人(全为宁明藉壮族),诗词676首,文2(碑记1、序1)。卷9:共计16人(扣除与前卷3赵克广、卷6黎申产、卷7农周廪重出的3人,实有13人。其中李开甫、阮维璋、沈锡、刘作肃4人为外来籍人士。则宁明土著壮族有9人);诗词19首(内含残诗8首;联句2首。实存完整诗9首,内7首为外来籍人士作品);文1(跋)。至此,知《诗辑》全书共收载61人(扣除重复)的717首(篇)各种文献。
上述统计数字尚可进行数度细分,比如将之分成卷前和正文(卷1-9,不包括跋部分)。即把书的责任者从中剔除,则为《诗辑》收录的作者(含宁明藉壮族和外来人士)有53人;诗文(包括碑记、序)700首(篇),这中诗词698首(含残诗、联句)、文2篇。但是,该书的一个很大特色就是责任者与作者并无截然不可逾越的界限,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题辞一的农嘉廪,其在卷8的身份就是作者;他还是同卷作者王廷赞、黄彝华和梁士城等人的老师;有与赵璧彰、黎慕德等的唱和诗。再如,题辞三的陆逮曾乃是卷8作者陆廷杰的胞叔,并相互之间有诗唱和。至于农樾则是与苏韶熙、陆廷杰、陆逮曾、郑辞彰、李友枬和赵璧彰等皆是“东园雅集”和“啸园雅集”的参与者,并与黎慕德有唱和。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而要与“壮族古近诗人作品总集”的称号相匹配,则《诗辑》收录了壮族诗词作者(含所谓的责任者部分)总数为55人(扣除外籍4人,和仅有序和跋的苏康甲、黎工佽。这里还可以进一步排除那些仅有残诗和联句的7人为48人)和他们的696首完整诗词。
黎工佽,这位《诗辑》的首位责任者,目前尚未见到任何系统的文献记录,仅偶见有片纸只言的提及。即便是2017年3月最新出的《花山诗词丛书》内增附不少相关人物生平的《诗辑》也没有更多的记录。而1987年出版的《陆荣廷传》第364页是这样写的:“陆荣廷撤出南宁前,就把亲信陆福祥旅和大批军火撤回武鸣、那马、隆山一带,侍机再起,陆到龙州,委宁明人黎工佽为龙州知事,……”[10]364。1993年出版的《龙州县志》,曾在“第2章民国政府 第1节机构设置”上列有“黎工佽,知事,宁明人,民国十年(1921)任”,在“第5章兵事 第2节桂粤军战龙州”中称:“民国十年(1921),广东军阀陈炯明侵桂驻邕,遗所部黄大伟、陈炯光、何国梁、李荫轩、黄明堂、罗汉初等率兵数万驰犯左江,8月29日突入龙州。驻龙州两广巡阅使陆荣廷、 广西督军谭浩明兵溃仓皇退走。县知事侯绍勋亦出走。次日,以宁明人黎工似(应为‘佽’之误,笔者注)为县知事,并派兵占领上龙、下冻、水口”[11]217。
以上的叙述,让人读后觉得黎工佽参与的似乎是一场狗咬狗的争斗,并在之中充当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事实上,所谓的“桂粤军战龙州”指的是孙中山先生发起的驱逐陆荣廷旧桂系军阀的正义之战。窃据粤军总司令大权的陈炯明,在广西革命党人的配合下顺利将陆荣廷赶出了广西。作为改造广西同志会重要成员的黎工佽从事着策反旧桂系部队的工作,随军从广东出师攻克梧州、南宁,直到攻下陆荣廷的老巢——龙州。当年,随着梧州、南宁的光复,孙中山立即任命马君武为广西省省长,主管民政。黎工佽任龙州县知事是马君武任命的,尔后其更是负责龙州区(原镇南道,辖14县)的善后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在此仅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做一概略的小结,以还原黎先生的本来。
黎工佽(1891—1935),号耦斋,广西宁明南门外人,壮族。享年44岁。曾祖父黎绩熙,号晓云。道咸年间贡生,在邑讲学数十年,名宿多出其门。父黎慕德,号鲤庭,晓云先生长孙,幼聪颖;14岁为邑诸生,弱冠游学桂林,肄业于逊业堂,为山长广西著名学者、教育家曹驯先生所器重;与农实达(1873—1913,字秋泉,一字耜盦,壮族,广西宁明县城中镇福仁街人,同盟会会员,旧民主主义革命烈士)、欧显谟(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举人,民国元年<1912>任靖西府府长)、王廷赞、陶赞勋齐名,号称宁明五俊;后任边防视学员,长粤人旅龙学校、下石女校,委身家乡教育。黎工佽幼年起就耳濡目染先辈的革命事迹——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在广西举行了多次起义、父执农实达英勇献身,从而使其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滚滚革命洪流之中。恰如《宁明耆旧诗辑》卷9第134页其跋所述:“曩年,侍先君子宾筵,获识农秋泉先生言论丰采。退而读其所为诗文,伤时感事、慷慨壮烈。若武侯出师表、岳王满江红词。佽每循诵辄为之奋发激昂。由是而知有国家民族正义,汉虏不可以并立,兴亡有责于匹夫。稍长,遂加盟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大业,自维藐躬出入生死,倖不损越。……”[9]130。1912年4月,黎工佽毕业于龙州广西官立第二中等农业学堂。1914年6月,投笔从戎后进入南宁广西陆军将校讲习所学习工兵科,第二年4月结业。1917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与一生追随孙中山并为之献身的同盟会元老夏重民离穗赴港创办《香港晨报》,宣传革命。1920年8月6日,在孙中山的号令下,讨伐旧桂系的粤桂战争爆发。10月改造广西同志会成立,黎工佽为会员。并奉孙中山派遣随该会邓鼎封、孙中山表弟朱卓文赴港,伺机策动桂军反戈讨陆。继粤境底定后,经改造广西同志会等广西革命党人团体的数次呈请。翌年5月18日,孙中山命令出师广西,剿灭旧桂系军阀势力。当桂局初定之际,7月24日广西公民周抚辰、梁烈亚、胡杰、黎工佽、裴邦涛、韦珩谋、张庭辅、谢许垓、王豫等联名致电孙中山“恳讯颁明令,派遣大员主持要政,以安民心”[12]。28日,孙中山任马君武为广西省长,要 “(广西)民政由马君武负责,各军不得干涉民政”。8月7日,韦一新、黎工佽随同援桂粤军陈烔明抵达南宁。马君武、汪精卫、胡汉民、邓家彦等亦于第二天抵邕。[13]9月24日,粤军向龙州发动总攻。9月30日,黄大伟部攻克龙州,陆荣廷逃往越南,后避居上海旧桂系宣告彻底失败。次日,黎工佽出任龙州县知事(县长)。尔后,根据马君武的指令,龙州为办理善后的广西军政善后第六区,黎负责善后事宜。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黎工佽再次流亡香港。11月29日向孙中山先生汇报策动滇桂军讨伐陈炯明的进展。第二年3月17日与黄惠龙、马湘等8人一起被任命为大本营参谋处副官。6月随同孙中山东征陈炯明,一度与卫队长黄惠龙代其到前线督战,后曾在东莞商会摄影留念,照片留存至今。[14]1924年4月2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定广西省临时执行委员,黎工佽为候补执行委员。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北上,他留守广东,后到香港。孙中山去世后,黎工佽退出政界,辗转省港各报中任职。1925年7月8日,在省港大罢工斗争如火如荼之际。黎工佽与人创办香港《工商日报》,任总编辑。他自此以办报为业,成了香港新闻界报业的知名人士,历任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香港)新闻记者联合会干事团干事(后改称“理事”)。1928年5月11日创办周报《探海灯》。同月《非非画报》创刊,黎工佽任总编辑。陈柱、黄宾虹等赴桂林讲学,途径香港。《非非画报》主编黎工佽、社长杜其章、总撰述黄鹏等设宴招待,并摄影和即席挥毫以作纪念。同年,黎工佽还与人合办西南中学。1929年12月,《工商日报》由香港首富何东接办并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30年11月15日《工商晚报》创刊,黎工佽任总编辑、港闻编辑。1933年该报因独家报道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在福建发动“闽变”消息,一跃而成香港最畅销的报纸。此外,他还非常注重宣传家乡,保存故乡文化遗产。1934年辑有《宁明耆旧诗辑》,而其文章、画作散见诸报,未能成集。
在国画艺术方面,黎工佽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佼佼者。他1926年加入了由潘达微、邓尔雅、黄般若在香港组建的“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1927年6月,成为香港书画文学社社员。1930年,在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黎工佽获金奖。1933年2月广东国画研究会广州市第一次展览会举行,黎工佽与高剑父、高奇峰等同被聘为美术组委员。1934年7至8月间,刘海粟赴欧柏林、汉堡、莱茵河诸城及荷兰之阿姆斯特丹、海牙和瑞士首都伯尔纳等处,举行盛大的中国画展,参展的岭南派画家有:高剑父、黄般若、黎雄才、陈树人等。黎工佽参展的画作被抢购一空。[15]1935年6月在香港美术界欢送刘海粟赴德国的宴会上,刘海粟写松、黎工佽写菊、杜其章题字合作松菊图;10月徐悲鸿访桂过港,黎工佽与之连续合作多幅作品,其中有黎画三雀,徐补双钩小竹两杆,罗落花画石,并由徐先生题写“廿四年晚秋金陵酒家雅集落花写石工佽画雀悲鸿双钩小竹并为之题”的作品。
抗战伊始,较之地处上海的《申报》延至1931年9月20日才刊登日军大举侵略东三省消息而言。远在香港的《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却于9月19日就刊出“沈阳中日两军昨晚大冲突”的特约专电,翌日即发表《呜呼日军竟强占我沈阳城矣》的社论。嗣后,该报连续不断地刊登、发表大量报道东北、淞沪等地抗战信息以及诸如《日本之四出侵略》《日人又从事于南进政策》《日本之野心益显矣》和《忠告土肥原 》等社论,以警示国人和揭露日方阴谋、罪行。该并频频发起向抗战前线捐款、捐物的活动,累计捐款达数十万元之巨。同时,也刊登了许多反对侵略的文艺作品。最著名的如1934年9月15日起连载的长篇作品《太平洋上的风云》。该书介绍“日本侵略东北之前因后果”,并因预言“引起太平洋大战之必然趋势,与预测中国在大战风云中的状况”均不幸言中而大受欢迎。1935年8月,胡秩五、李建丰、农稼琴、黎工佽及刘大同写序,啸天封面设计的香港工商日报丛书《太平洋上的风云》,由香港工商日报出版。不久该书又行再版。日本人对之耿耿于怀、恨之入骨,时隔多年(1942)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仍不忘搜捕该书作者,并将之杀害。
除此之外,黎工佽还积极参与书画界的各种抗日活动。如1932年春,香海艺坛,筹开书画援沪大会,黎工佽、杜其章、黄般若、傅普禅、容漱石、罗落花、郑春霆等,均襄赞善举。1934年6月,香港钟声社与香港书画文学社联合举行书画展,杜其章擘窠大书“还我河山”; 黎工佽画菊、李凤公写芭蕉萱草、吴梅鹤画狮子,杜其章为之题曰“醒狮,寇深矣,不速醒,无以图存”。1935年12月5日在深水埗,黎工佽首次遇敌特袭击,幸子弹只是穿过所戴毡帽,擦伤黎工佽颈部。自此,他即佩戴手枪防身。16日下午一时,黎工佽工作完毕,随即离开德辅道中《工商日报》报社,行至中环利源东街1号昌生行门前,突然一“苦力”捧着一包用报纸包着的东西,随其后,及至近处,该苦力对黎连开两枪,而他欲拔枪自卫,已为时太晚。只见臀部和左腰部中枪,子弹穿过肠脏而出,血流满地,黎工佽被送进医院施行急救,至20日上午五时,因伤重过度、失血过多不治身亡。黎工佽死后,孙科、张任民等送有挽联。黎工佽的被害,并没有阻止《工商日报》《工商晚报》宣传民族大义,坚决抗日的宗旨,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前夕,该报自动停刊。香港沦陷后,该报主持人不畏日军的多次威逼利诱,拒绝委曲求全、屈身事仇,为敌所用。因而,疏散员工,鼓励回内地继续参加抗战。[16]
农樾,居《诗辑》第二位的责任者,与黎工佽一样目前尚未见到任何系统的文献记录。譬如《宁明县志》第556页极为简略地记载所称:“如宁明著名的诗翁农樾,曾在香港《大公报》副刊《探海灯》主笔多年,其诗蜚声海内外,但留存的不多。”[1]2017年3月最新出版的《花山诗词丛书》内的《宁明耆旧诗辑》再版编者按介绍称“(农樾)字稼琴,宁明县城中镇人,归侨。曾旅居广州、香港、越南等地当教师。在香港《大公报》副刊《探海灯报》主笔多年,港人称其为诗翁”[17]3。这些诉述,也与史实不尽相符——《探海灯》报1928年5月11日创刊;而《大公报》香港版则是10年后,1938年8月13日,由胡政之等创办,至1941年12月13日停刊。同时,经查遍这一时期的《大公报》,未能见有农樾先生的文字。再则,诗翁其实只是农先生的笔名之一。甚至农先生的后人所提供的一些资料,也出现类似情况。据其所称,他们目前手头仅存的23则农先生作品中就杂有“黎工佽挽香港画家高奇峰联”。而农先生墓碑上也刻成“归侨港胞诗翁大硕德显考农老太公稼琴之墓”。故现特据史料——主要为农先生当年的自述,归结如下:
农樾(1875—1954),族谱内班辈属“谟”字班,本名稷谟,后改名樾,字稼琴。笔名:哀蝉、农三郎、老农、诗翁、泰戈尔、荷城老农、稼琴、秋虫。宁明县城中镇人,壮族。7岁入泮,曾到桂林求学。17岁丧父。光绪二十九年(1904),在广州两广师范肄业。据其本人回忆,当时他被太平兵备道谢汝钦选中,本应公派至日本留学,不料为广西边防督办郑孝胥越权插手此事——将之推翻,而被改派广东就读。[18]1908年,其任下石两等小学校长。1910年12月滞留凭祥将归时,依白居易《琵琶行》元韵作《二弦行》长歌赠同馆老友太平龙静山。全诗88句,616字。这是目前所知农先生最早且最长的一首诗歌。1916年至1918年,其分别执教于崇善县中学、丽江学校,并讲学于龙州镇南中学。[9]134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以陆荣廷为首的旧桂系军阀。10月,农先生随粤军第三路军赴高凉(今广东高州)收编林俊廷部。1921年粤军奉孙中山令援桂,他从军队自大湟江(位于今桂平市东北)入鹏化。十月至宜山(今宜州市),登北山观石达开等题诗,作五言律诗“金陵王气尽,霸业已成空。刊石留名句,登山拜下风。仙乡何险怪,民族此英雄。回想其当年事,骄阳贯日红”[19]。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其移居越南同登、河内,香港。1926年起以笔名哀蝉、农三郎,著有《三郎笔记(连载)》《社酒》《夷徼荒诞录》《穷乡》《畴人传》《鸡鬼》《宁武黄粱梦》等作品。自此,农樾成了专职的写手。1928年相继用诗翁、泰戈尔等笔名和用荷城老农、老农等笔名发表了《夺妻惨剧》[21]33-36《宝鸭》等乡土小说,以及《现代英雄百咏》[20]等数以百计的诗歌。1930年起连载《老农随笔》等。同时也发表了许多抗日题材的诗文,如《日本人神话与其侵略思想(1-6)》《劫后雨花台》和《送川越序》等。至1940年12月香港沦陷,早已年过花甲的农先生返回了八桂故土。1941年1月至1943年2月曾任宁明县长的韦瑞霖,在2008年的回忆中就提到需要依靠的当地士绅苏蓉舫、甘廷朗、甘少韩和农稼琴等人[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