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樸經學著作提要八種*

2020-03-14 20:55方盛良
古籍研究 2020年2期

方盛良

關鍵詞:姚永樸;經學著作;提要

一、 《尚書誼略》

《尚書誼略》二十八卷,附《叙録》一卷,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集虚草堂叢書·甲集》本,由李國松助資刊刻,安徽省圖書館有藏。四册,凡两百頁,頁二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單黑魚尾,版心中鐫卷次、頁碼,下鐫“集虚草堂”四字。牌記鐫“光緒乙巳集虚草堂校刊張文運檢”。二十八卷分别對應《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卷一至卷四分述《虞夏書》四篇:《堯典》《皋陶謨》《禹貢》《甘誓》;卷五至卷九分述《商書》五篇:《湯誓》《盤庚》《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卷十至卷二十八分述《周書》十九篇:《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費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卷首有《尚書誼略目次》。無序,卷末有姚永樸小記一則,亦即其《蜕私軒集》卷一所收之《〈尚書誼略〉序》。

該著成書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是時姚永樸主講廣東起鳳書院,《〈尚書誼略〉序》記叙撰述經由云:“永樸束髮讀書,即誦習斯經,有爲之説者必觀,觀而契於心,必手録焉,間亦附下己意,如是者十餘年。歲辛丑,客粤東,乃取而要删之,都二十八卷,名之曰《尚書誼略》。”序中論及《尚書》“六厄”,别爲秦燔諸經、漢之門户、晉之贗作、唐之改字、宋元之武斷、近儒之强經就傳,對《尚書》歷代流變晰論甚詳。姚永樸治學謹嚴,嚴守姚鼐家法,重視義理、考據、詞章三者結合,首尾貫穿。該著鑒擇衆説,不分漢宋,且多取方苞、姚鼐、戴鈞衡、吴汝綸、馬其昶諸人之論,有意識地保存桐城派的《尚書》學研究成果。《叙録》一卷明示撰述宗旨,具體分爲《尚書》大誼、《尚書》體例、《尚書》删訂授受源流、論書序當信、論書序可疑、書序折中之論、論《古文尚書》可疑、論《古文尚書》當信、《古文尚書》折中之論、論姚方興二十八字、論舊題孔傳及纂輯凡例等多目。對書序、《古文尚書》的真僞問題,援引衆説,叙述甚詳。其中采擇諸家之説,於程、張、邵、朱稱子,遵《御纂七經》體例;於馬融、鄭玄、王肅、孔穎達等,首次書名,後皆從省。

《續修四庫全書》收有此版影印本,列於經部第五十三册。《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評此書之弊在“失之於泛者殆難枚舉”,優在中有其證甚確,爲前人所未發者,且“《叙録》既曰書序當信,又曰可疑,後曰折中之論,於《古文尚書》亦然,雖涉遊移,而用心亦良苦矣”。

二、 《春秋左傳通論》

《春秋左傳通論》四卷,清末民初安徽高等學堂鉛印本,安徽省圖書館有藏。一册,凡六十一頁,頁二十四行,行三十二字。四周雙邊,花口,雙對黑魚尾,版心上鐫書名,中鐫卷數及頁碼,下鐫“安徽高等”及“學堂課本”八字。全書計三十篇,卷一五篇,依次爲《釋名》《釋派》《釋旨》《釋例》《疆域》(《疆域》後附各國地形犬牙相錯大略);卷二六篇,依次爲《職官》《禮樂》《軍旅》《刑法》《食貨》《學術》;卷三十篇,依次爲《原君》《原臣》《原民》《輿論》《尊王》《愛國》《合群》《自强》《尚武》《外交》;卷四十九篇,依次爲《内政》《用人》《教育》《女教》《哲學》《博物》《遊歷》《衛生》《序意》。無序,卷末有嚴復小注。

該著爲姚永樸擔任安徽高等學堂倫理教習時編訂的教學講義,雖名爲《春秋左傳通論》,實則兼及其他經書,對問題的説明追源溯流,繁徵博引。如釋《春秋》之旨,首援莊子之説,言《春秋》旨在經世;次言“經世之道,有常有變”,惟宜而已。引《易》六十四卦於古今事理無所不包,因其“惟變所適”,與《尚書》二十八篇存世之因在乎所紀關乎事變等等以證之;進而言《春秋》之作亦因鑒於當時之變而作之,意在維變而歸於常。姚永樸爲學博采衆長而無門户之分,對待諸家學術,能平心視之而無私心勝氣。嚴復贊其:“能知如此讀書,十三經何一爲舊?是真後生之導師也。悦服敬嘆。”

三、 《論語述義》

《論語述義》十卷,附《叙録》一卷。民國九年(1920)尚志軒鉛印本,安徽省圖書館有藏。是版分上下两册,上册收前五卷,下册收後六卷。凡一百七十三頁,頁二十六行,行二十九字,小字雙行同。四周單邊,版心鐫有書名、卷數及頁碼。正文十卷將《論語》二十篇依次每两篇劃爲一卷:卷一《學而》《爲政》,卷二《八佾》《里仁》,卷三《公冶》《雍也》,卷四《述而》《泰伯》,卷五《子罕》《鄉黨》,卷六《先進》《顔淵》,卷七《子路》《憲問》,卷八《衛靈公》《季氏》,卷九《陽貨》《微子》,卷十《子張》《堯曰》。每篇按章分釋;每章内容頂格,再另起一行低一格進行訓解,首徵魏何晏《論語集解》、宋邢昺《論語注疏》、宋朱熹《論語集注》之説,次引歷代名儒釋《論語》之言,相互發明。各家釋語間空一格以分界。對於諸家注解有相異之處,姚永樸於尾後加以按語,闡述己見;章末簡單總結此章梗概。叙録内容有五,依次爲:孔子生卒出處;《論語》綱領及讀法;《論語》名義、字數及傳授源流、注解得失;例略;姚永樸自記。卷首有“仲兄手校以予我者辛酉二月,逾月,殷君善夫又取其所校爲補録之”二十七字手澤,字後鈐有“叔節”印。叔節即姚永概,爲姚永樸之弟。蓋此本舊爲姚永概所有。目次後有序一篇,爲姚永概所作。

該著成書於民國九年,爲姚永樸於北京正志中學任教期間編定的教學講義。“述義”,是爲述孔子之仁義,姚永樸感嘆是時“聖人之道不明,輟學之士非囿於考據即溺於詞章,其下焉者惟聲色貨利是求”,而己“今年六十,學殖荒落。京師正志學校將授此經於學子”,故而“舉以見屬,爰參考衆説,妄加折衷,名曰《述義》”。姚永概序謂是書撰著之由曰:“自漢以來,注、疏、集注之外凡百餘家,或詳於訓詁,或詳於義理,或古説太簡,爲人所忽,賴後儒精思,一旦大明於世,要之皆有可取。吾兄仲實,授正志學校諸生以斯經,先取張文忠公《直解》删節之以教小學,顧其書一宗《集注》,於古訓及朱子以後諸儒之所發明者皆不能備,不足以稱其意。於是博稽群解,精研而慎擇之,成《論語》十卷。”其稱此書:“訓詁、義理既不偏重,且訓詁當而後義理因之以明,義理安而後訓詁賴之以定,誠斯經之善本也。”

四、 《論語解注合編》

《論語解注合編》十卷,《叙録》一卷。民國十四年(1925)秋浦翰墨林石印本,安徽省圖書館有藏。两册,凡二百七十三頁,頁二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小字雙行同。四周雙邊,上下細黑口,版心印有書名、卷次、頁碼及“秋浦翰墨林印”六字。框高18.6厘米,寬12.3厘米。内封除書名、卷數外,署“乙丑長夏印行”,鈐“尗龢”印。卷一爲《學而》《爲政》,卷二爲《八佾》《里仁》,卷三爲《公冶長》《雍也》,卷四爲《述而》《泰伯》,卷五爲《子罕》《鄉黨》,卷六爲《先進》《顔淵》,卷七爲《子路》《憲問》,卷八爲《衛靈公》《季氏》,卷九爲《陽貨》《微子》,卷十爲《子張》《堯曰》,卷十一爲《叙録》。《叙録》内容包括孔子世系及生卒出處、《論語》綱領及讀法、《論語》名義、採録諸家名字時代及姚永樸小記一則。卷首有長沙陳朝爵序。

該著是在《論語述義》基礎上删削而成,成書於民國十年(1921)。姚永樸在《叙録》中言及是書成因曰:“始編《論語述義》十卷,時方博覽先朝諸老之説,愛其新奇,甄録過多,而於《集解》《集注》反有遺漏。辛酉冬,重閲之,弗饜乎心。乃取而删之,並增所未備,更名曰《論語解注合編》,仍厘爲十卷。”

《論語解注合編》中“解”指何晏《論語集解》,“注”指朱熹《論語集注》。姚永樸認爲,“大抵魏以前之説匯於《集解》,皇疏復取晉以來之説益之,邢疏就皇氏而芟其枝蔓”,“正音讀、通訓詁、考制度、辨名物,非《集解》無以開其先。然即聖言而引之身心,俾學者知切己體察,以爲經事理物之本,實未有駕《集注》而上者”。蓋其於两書推崇至斯,故是編“於《集解》、两疏取十之四,於《集注》取十之八,而諸家及管窺所及者,亦附於後”,因而取“解注”以名其書。

該著徵引歷代詮解《論語》諸家達三百二十九人之多,博觀而約取,其中屬於桐城派成員有方苞、姚範、姚鼐、方東樹、姚瑩、姚濬昌、曾國藩、吴汝綸、馬其昶、姚永概、張瑋等人。徵引材料有不少出於《集解》《集注》所録之外,多爲後代輯佚材料,彌足珍貴。書中還引及日本人相關著作,無疑具有開放的中西視野。吴孟復稱其爲“中外古今學者治《論語》之結賬”。另外,對是編有疑惑處,姚永樸即加以按語,以申己見。經檢,文中按語多達二百一十八則,語多新見,於諸家評説,斷語精確,極具見地,可以説是新時期《論語》解釋的現代轉變的重要作品。陳朝爵序稱“此書出,聖道將因以愈明,而其折衷衆説,擇善而從,實用范武子之法,不得僅以近代調和漢宋之事目之也”。

2014年,余國慶據此本校點整理,於黄山書社出版。

五、 《大學章義》

《大學章義》一卷,正志中學鉛印本,安徽省圖書館有藏。一册,凡十五頁,頁十八行,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四周單邊,花口,版心鐫“正志中學講義”“大學”八字以及頁碼。全書將《大學》劃爲三章六節,意在“爲初學起見,略加停頓,便於用心”。每章内容頂格,章内節與節之間空一格以分界,章末另起一行低一格,道“右第某章凡某節”以分界,再另起一行低一格,加以雙姚按語,姚永樸在前,姚永概在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至“此謂知之至也”爲第一章第一節,總論大學之道;“所謂誠其意者”至“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爲第二章凡三節,申言誠意之要在毋自欺;“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至“此謂國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爲第三章凡两節,申言治國在齊其家。每章每句下均有注解,析字義、明詞義、闡句義。

該著爲姚永樸於北京正志中學任教期間,與其弟姚永概合撰的教學講義,因爲教授學子而成,故其内容較爲平實。其中亦可間見姚永樸珠璣之語,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之“親”字,姚氏謂“程子改作‘新’,似不如‘親’字包括靡遺。‘親’則教養兼賅,‘新’則專有教而遺養也”。釋語獨到之處頗多,可作研治《大學》的重要參考文獻。

六、 《七經問答》

《七經問答》一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安徽高等學堂鉛印本,安徽省圖書館有藏。一册,凡十四頁,頁二十四行,行三十二字。四周雙邊,花口,雙對黑魚尾。版心上鐫書名,中鐫頁碼,下鐫“安徽高等”“學堂刻本”八字。全書共七篇,每篇低一格以經書名稱爲題,依次爲《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每問低两格,再另起一行頂格作答,“答”字與釋語間空一格以分界。《周易》《尚書》下各設七問,《毛詩》下設十二問,《周禮》《春秋》下各設四問,《儀禮》《禮記》下各設三問。體量雖小,然包羅頗豐。大體涉及撰經者何人、各經體例、治各經當宗何書、諸家所説相異當如何取資、經文真僞等問題。卷首有姚永樸所撰小記一則。

該著成書於光緒三十二年,是時姚永樸擔任安徽高等學堂倫理教習,是書即姚氏爲教授諸生經學所編訂的教學講義。書中所問均爲習經入門常見疑惑,所答均爲姚氏己見,爲其沉潜經學十數年之心得,語言平易中和而實事求是,極具見地。如問歐陽修何以不信《系辭》爲孔子遺書,姚氏謂:“此高明之過也。《十翼》自《彖傳》《象傳》外,如《繫辭》《文言》《説卦》均屢見‘子曰’字,《序卦》《雜卦》義藴視《彖》《象》較淺,必謂全出孔子之筆,固未敢信,要之爲孔門所録,固灼然無疑也。且《易》之義例皆括於其中,舍是殆無以讀《易》。歐陽氏雖詆爲龐雜,而謂漢時講師之言,然當時門人如曾子固、蘇子瞻輩,已不以爲然矣,豈足據乎?”由是書庶可管窺姚氏治經風貌。

該著自光緒三十二年安徽高等學堂初版後,其後多有再版。民國二十五年(1936),姚永樸門人吴常燾將此書與《古本大學解》一卷合而刊之,名曰《蜕私軒雜著》,是爲廬江吴氏鉛印本。一册。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七字,四周雙邊,單黑魚尾。版心鐫有書名、頁碼及“廬江吴氏校刊”。此版由吴氏與姚永樸彌甥馬茂元共同校訂,書後有二人所作序两篇,較之高等學堂本更爲精善。此本安徽省圖書館亦有藏。2013年,臺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推出《七經問答》單行本。

七、 《十三經述要》

《十三經述要》六卷,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鉛印本,安徽省圖書館有藏。是版分上下两册,上册收卷一至卷三,下册收卷四至卷六;凡一百零三頁,頁二十四行,行三十二字。四周雙邊,花口,雙對黑魚尾。版心上鐫書名,中鐫卷數及頁碼,下鐫“安徽高等”“學堂刻本”八字。全書共十六篇。卷一計三篇,卷二計八篇,每篇均以經書名稱爲題,依次爲《周易》《尚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每篇下釋各經術語及撰經之人等,綜之以爲各經大要。卷三計两篇,依次爲《説文》《總述》。《説文》下釋六書、假借、三十六字母、二百六部,末附韻書;《總述》内容有:諸經名義、諸經字數、两漢傳經諸家、唐宋義疏、撰注疏人姓名、四書緣起、傳注各名、經學流派、治經必讀之書、讀經法。卷四、卷五各一篇,依次爲《聖賢論經切要語上》《聖賢論經切要語下》。此二卷下輯歷世碩儒論經之語,有總論,有分論。卷六計一篇,篇名爲《圖》,下輯輔助治經之圖,依次爲:《周易》六十四卦圖(附占法);《尚書》禹貢九州圖;《詩》十五國風地理圖;《周禮》職方九州圖;《儀禮》本宗五服圖、《儀禮》妻爲夫黨服圖、《儀禮》女子子適人者爲其本宗服圖、《儀禮》母黨相爲服圖、《儀禮》妻黨相爲服圖;《儀禮》妾爲君之黨服圖(附今制喪服總圖、今制本宗九族五服正服圖、今制妻爲夫族服圖、今制妾爲家長族服圖、今制出嫁女爲本宗降服圖、今制外親服圖、今制妻親服圖、今制三父八母服圖;《春秋》列國圖;《爾雅》釋地圖(附大清二十二行省圖)。卷首有目次及姚永樸小記一則。

該著成書於光緒三十四年,在《群經考略》與《七經問答》的基礎上損益而成。姚氏小記言及撰述緣由曰:“永樸自癸卯授經吾皖高等學堂,於今五年矣。既爲諸生編《群經考略》十五卷、《七經問答》一卷,兹以二書或失之繁重,或失之簡略,乃復增損之,厘爲六卷,名曰《十三經述要》,以授諸生,庶稍適教科之用焉。”

是書自光緒三十四年安徽高等學堂初版後,民國十四年(1925)秋浦錦記書局再版。此版一函一册,爲石印本。

八、 《蜕私軒讀經記》

《蜕私軒讀經記》六卷,清宣統二年(1909)油印本,安徽省圖書館有藏。一册,蠟紙,無行綫,凡一百零四頁,頁二十行,行二十二字。全書總計十二篇,每篇均以經書名稱爲題,卷一《周易》《尚書》,卷二《詩》,卷三《周官》《儀禮》,卷四《禮記》《大戴記》,卷五《春秋》,卷六《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卷首有序三篇,依次爲姚永樸自序、吴汝綸讀記、馬其昶序。卷後無跋。

該著成書於宣統元年春,是時姚永樸方挈家入京,擔任京師法政學堂國文教習。姚氏治經熔鑄漢宋,無門户之争,其自序略述己於漢宋學治經之見解及是書編纂經過:“自周秦以來,治經者不一人,釋之者亦不一説。今從千載後欲網羅衆説而折衷之,使上不失聖賢之意,而下有以饜來世學者之心”,綦難之至。“漢儒治經所長在訓詁名物,其敝在黨同伐異;宋儒治經所長在義理,其敝在師心自用。治經之法不越二家,然當取優去弊,以合聖人之意。”“永樸不揆梼昧,自束髮從先考受書,即喜詢諸經大義。既長,復問業於同里方存之、吴摯甫、蕭敬孚諸先生,其後乃獲交即墨鄭東甫杲,鑽尋商榷,多所匡益。今年春客京師,爰檢曩時諸説,去其與昔人同者爲六卷。”吴汝綸讀記稱此書:“沉潜義訓,獨得於古。其精鑿處不减王懷祖父子,而無漢學碎瑣復沓之弊,殆猶惜抱軒説經之家法。”馬其昶序嘆經書之湮滅、經學之凋敝,贊姚氏博揖於經之勤苦、不慕名利之高風,更言此書定稿凡經三變,精慎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