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左傳》選本個案研究
——以《古文觀止》的來源爲例*

2020-03-14 20:55朱光立
古籍研究 2020年2期

朱光立

關鍵詞:《左傳》;《古文觀止》;《天下才子必讀書》

《古文觀止》是清朝康熙年間編選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古文選本(1)(清)吴楚材、吴調侯:《古文觀止》,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以下簡稱“《觀止》”。,全書凡十二卷,共選輯先秦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主要是散文,也有少部分的韻文、駢文。根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前544)的記載,吴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樂舞,當演出虞舜的《九韶》之後,季札贊嘆道:“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165頁。編者以此冠書名,表示本書已將古文中的精華選盡了。本書卷端的吴興祚序稱,編者吴楚材爲其從子,吴調侯乃其從孫。興祚,字柏成,號留村。其先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累官至兩廣總督。楚材,名乘權,字楚材。除選編本書外,他還於康熙五十年(1711)著成《綱鑒易知録》一書,流行亦廣。吴興祚序稱他“天性孝友,潜心力學,工舉業,尤好讀經史,於尋常講貫之外,别有會心”。調侯,名大職,字調侯,是楚材的子侄輩。吴興祚序稱其“奇偉倜儻,敦尚氣誼”。

與編者甚爲簡略的生平不同,《觀止》初刊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其後多次重印,流傳城鄉,雅俗共賞,影響甚廣,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它原是爲當時的學童和其他讀書人而編纂,以備應試科舉所用,因此入選作品的數量比較適宜,篇幅一般説來也較爲簡短,易於閲讀和理解。在編排上,全書按時代先後分爲七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重點作家和作品。由此可以縱觀古文發展的源流,也可以分析各個作家的不同風格。每篇文章都有簡要的評注,輔助讀者理解文義,掌握行文的章法。這樣就使它擁有了廣大的讀者。魯迅先生在論及選本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時,就曾將它與昭明太子蕭統所編輯的《文選》相提並論——“以《古文觀止》和《文選》並稱,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地不可輕視。”(3)魯迅:《選本》,見《魯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130頁。

可事實上,《觀止》的編輯實有承襲,其藍本之一乃金聖嘆的《天下才子必讀書》(4)(清)金聖嘆批,朱一清、程自信注:《金聖嘆選批才子必讀新注》,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年。以下簡稱“《必讀》”。。

金聖嘆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説、戲曲評點家,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一位文藝理論大家。其在《西厢記·讀法》中談道:

僕昔因兒子及甥侄輩,要他做得好文字,曾將《左傳》《國策》《莊》《騷》《公》《穀》《史》《漢》、韓、柳、三蘇等書,雜選一百餘篇,依張侗初先生《必讀古文》舊名,只加“才子”二字,名曰《才子必讀書》。蓋致望讀之者之必爲才子也。久欲刻布請正,苦因喪亂,家貧無資,至今未就。(5)(元)王實甫著,(清)金聖嘆批改:《金聖嘆批本西厢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13頁。

文中的張侗初乃明人張鼐(?—1629),字世調,號侗初,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萬曆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遷司業。天啓時擢南京禮部右侍郎,爲閹黨所劾,削籍歸。崇禎初平反,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有《寶日堂初集》。從金聖嘆所言可知,他編輯該古文選本的初衷,是要爲年輕的初學者提供一個學習古文的範本,並希望他們能藉此成爲“才子”。

作爲“第六才子書”,金聖嘆批點的《西厢記》刊行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再據以上的論述可知,其着手評選古文應在此之前,當時書稿已然成形,只因缺乏資金而未及刻印。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必讀》,其最早刊本爲康熙丁巳(十六年,1677)靈蘭堂所刻,名爲《增補天下才子必讀書》(據“增補”一詞可知,其原刻年代當早於康熙十六年),收有金聖嘆批《左傳》《國語》《戰國策》及秦文、西漢文、東漢文、晉文、唐文、宋文等十五卷。又有康熙甲子(二十三年,1684)刊本,名爲《評注才子古文》,凡二十六卷。而流行較廣的則有國學進化社民國元年(1912)校印本(十五卷)及稍後的有正書局排印本(十六卷),兩者均題作《天下才子必讀書》。1936年上海中央書店印行時,易名爲《聖嘆選批古文必讀》(十六卷)。

因此,從編輯和成書的時間上比較,《必讀》均要早於《觀止》;而就其中的具體内容分析,《觀止》絶大部分篇目因襲了《必讀》,不少評點亦移用金聖嘆的説法!

今筆者僅以先秦部分入選最多的《左傳》一書爲例論述之(6)引文中的着重號爲筆者所加,表示内容之增删,下同此例。:

1. 《鄭伯克段於鄢》

“京城大叔”,《必讀》注“莊公處心積慮,殺其弟。此日便早定計”,《觀止》作“莊公處心積慮,主于殺弟。封邑之始,已早計之矣”。“中”,《必讀》注“省都字”;“五之一”,《必讀》注“省國字”,《觀止》並同。“君將不堪”,《必讀》注“一夢中人”,《觀止》前多“祭仲”。“姜氏欲之”,《必讀》注“子稱母姜氏,是含毒聲”,《觀止》作“直稱母姜氏而故作無可奈何語,毒聲”。“况君之寵弟乎”“厚將得衆”,《必讀》均注“夢中”,《觀止》並同。“無生民心”,《必讀》注“又一夢中人”,《觀止》前多“子封”。“公聞其期”,《必讀》注“祭仲不聞,子封不聞,偏是公聞”,《觀止》“偏是”作“何獨”。“聞之”,《必讀》注“聞其悔,非聞其城”,《觀止》作“聞其悔也”。“食舍肉”,《必讀》注“特挑其問”,《觀止》作“食而舍肉,挑其問也”。“小人有母”,《必讀》注“只四字直刺入耳從耳直刺入心”,《觀止》作“只四字,妙甚。直刺入心”。“繄我獨無”,《必讀》注“哀哀之音,宛然孺子失乳而啼,非復已前毒聲短節”,《觀止》“已前毒聲短節”作“前日含毒惡聲”。“其誰曰不然”,《必讀》注“天大難事到聖賢手中只如兒戲便解”,《觀止》作“天大難事,輕輕便解”。“其樂也融融”,《必讀》注“融融,則知其前之陰毒也”,《觀止》作“融融,和樂也,則知其前之陰毒矣”。“其樂也泄泄”,《必讀》注“泄泄,則知其前之隱忍也”,《觀止》作“泄泄,舒散也,則知其前之隱忍矣”。“莊公及共叔段”,《必讀》注“‘初’字起後仍至‘初’字結”,《觀止》作“‘初’字起,‘初’字結”,移於“遂爲母子如初”下。

2. 《莊公戒飭守臣》(7)《觀止》有“鄭”。

《必讀》於題解部分評“細細讀其計又遠,心又孤,極欲瞞人,更瞞不得。於是乎進成曲曲折折、嫋嫋亭亭之筆”,《觀止》則在“乃與鄭人”下注“莊公眈眈虎視已久,一日得許,心滿意足,又欲掩飾其貪許狡謀,故下文逐層商量,逐步打算,遂成曲曲折折、嫋嫋亭亭之筆”。“以居許東偏”,《必讀》注“己弟叔段何在?而愛許莊之弟耶。一片純是奸猾,毋爲其妙文所欺也”,《觀止》作“己弟叔段何在?而愛及他人之弟。特借此佈置一番,是奸雄手段”。“糊其口於四方”,《必讀》注“看他怕人説,便自開口先説”,《觀止》“看他”作“是”,“便”無。“凡而器用財賄”,《必讀》注“而,汝也”,《觀止》同。“吾先君新邑於此”,《必讀》注“舊鄭在京兆。新鄭在此河南”,《觀止》作“新邑,河南新鄭也。舊鄭在京兆”。“於是乎有禮”,《必讀》注“於是乎有禮者,言鄭莊一生無禮”,《觀止》“言”作“見”。

3. 《齊伐楚盟召陵》(8)《觀止》作“《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遂伐楚”,《必讀》注“看齊來楚蹤迹,便不正大”;“以夾輔周室”,《必讀》注“一援王命,破‘不相及’句”;“北至於無棣”,《必讀》注“二宣賜履,破‘涉吾地’句”;“與屈完乘而觀之”,《必讀》注“寫齊總不正大”,《觀止》並同。“何故”,《必讀》注“問得閒閑,絶不以齊爲意。妙”,《觀止》“閑閑”作“冷雋”。“寡人是問”,《必讀》注“三與楚罪,破‘何故’句”,《觀止》“與”作“舉”。“屈完及諸侯盟”,《必讀》注“‘及諸侯盟’,則非與齊盟也”,《觀止》“與”作“專與”。

4. 《宫之奇諫假道》

“晉侯復假道於虞”,《必讀》注“下一‘復’字便有‘一甚可再’語也”,《觀止》“有”作“伏下”,“語也”作“意”。“虞必從之”,《必讀》注“事急故陡作險語”;“寇不可玩”,《必讀》注“在昔爲晉,在今爲寇。在昔爲啓,在今爲玩。晉不可啓,故一爲甚;寇不可玩,故不可再也”;“其虞、虢之謂也”,《必讀》注“虢存,則輔車相依;虢滅,則唇亡齒寒”;“太王之昭也”,《必讀》注“太王于周爲穆,穆生昭,故太王之子爲昭”;“王季之穆也”,《必讀》注“昭生穆,故王季之子爲穆”;“惟德是輔”,《必讀》注“‘德’字引《書》一”;“明德惟馨”,《必讀》注“‘德’字引《書》二”;“惟德繄物”,《必讀》注“‘德’字引《書》三”;“如是”,《必讀》注“總三《書》”,《觀止》並同。“是以不嗣”,《必讀》注“此句只説虞固出於太王”;“藏於盟府”,《必讀》注“此句乃説虢更親於虞仲”,《觀止》“句”均作“段”。“何愛於虞”,《必讀》注“承上‘吾宗’句,破得甚辣”,《觀止》作“破‘晉吾宗’句”。“神必據我”,《必讀》注“寫大愚人到盡頭如畫”,《觀止》作“寫癡人如畫”。

5. 《齊桓下拜(9)《觀止》有“受胙”。》

題解部分,《必讀》注“看他一連寫五個‘下拜’”;“下”“拜”“登”“受”,《必讀》均注“句”,《觀止》並同。“宰孔賜齊侯胙”,《必讀》注“《周禮》脤膰以親兄弟,於異姓則獨夏、商二王之後有焉,客之也。今以胙賜桓乃尊之比二王後”,《觀止》作“異姓諸侯,非夏、商之後,不賜胙。襄王使宰孔賜齊桓胙,蓋尊之比于二王也”。“使孔賜伯舅胙”,《必讀》注“本與下‘以伯舅耋老’句連文,只因齊侯下拜,遂隔斷。此古人夾叙法也”,《觀止》作“本與下‘以伯舅耋老’句連文,只因齊侯欲下拜,歇住,王命遂分爲兩番説,錯落入妙”。

6. 《秦伯不食言》(《觀止》無)

7. 《陰飴甥對秦伯》

“不和”,《必讀》注“對得奇殺人”,《觀止》作“‘不和’二字,對得駭人”。“有死無二”,《必讀》注“上初讀‘不和’二字,只謂盡露其短,今詳讀此始知正炫其長”,《觀止》作“初讀‘不和’二字,只謂盡露其短,今説出‘不和’之故來,始知正炫其長。兩邊一樣加‘不憚徵繕’四字,是制縛秦伯要著”。“以此不和”,《必讀》注“二扇一又用‘不和’字結正筆法精整。看他句上一樣雙加‘[不](10)原文此字脱,據《觀止》相關批文補。憚徵繕’四字,乃是其制縛秦伯之要著也”,《觀止》作“又用‘不和’二字作一束。筆法嚴整”。

8. 《子魚論戰》

“及楚人戰於泓”,《必讀》注“先一句總”,《觀止》作“總一句”。“君未知戰”,《必讀》注“一句斷盡”;“猶有懼焉”,《必讀》注“加一句,更透”,《觀止》並同。

9. 《重耳歷楚至秦》(《觀止》無)

10. 《介子推不言禄》

“禄亦弗及”,《必讀》注“先正多責推借正言以泄私怨,非也。看此叙事,先書‘不言禄’三字,便知推本自過人一等”,《觀止》無“非也”。“唯君在矣”,《必讀》注“一非二三子力”;“外内棄之”,《必讀》注“二非二三子力”;“必將有主”,《必讀》注“三非二三子力”,《觀止》“二三子”均作“人”。“不亦誣乎”,《必讀》注“斷得倒,二三子更何對”,《觀止》作“總斷一筆。二三子更有何説”。“况貪天之功以”,《必讀》注“再痛駡之”,《觀止》同。“以死誰懟”,《必讀》注“母特試之也,爲上‘不言禄’也”,《觀止》作“母特試之,故作相商語”。“不食其食”,《必讀》注“看推自亦認有怨言字,何勞後人又責其怨”,《觀止》“字”無。“亦使知之若何”,《必讀》注“母特再試之也”,《觀止》“也”作“故再作相商語”。“能如是乎”,《必讀》注“細讀此四字,知母上二番爲試之也”,《觀止》作“細玩此四字,乃知其母上二番特試之也”。

11. 《展喜犒師》

“公使展喜犒師”,《必讀》注“人來伐我,卻往迎勞之,便妙”;“周公”,《必讀》注“魯祖”;“大公”,《必讀》注“齊祖”;“其率桓之功”,《必讀》注“不獨寫魯,通寫諸侯,妙”,《觀止》並同。“展喜從之”,《必讀》注“妙應後‘乃還’二字”,《觀止》作“伏後‘乃還’二字,妙”。“君子則否”,《必讀》注“算來説恐不得,説不恐又不得,忽分君子、小人,奇妙無比”,《觀止》作“説恐不得,説不恐又不得,分作君子、小人説,奇妙”。“無相害也”,《必讀》注“盟辭即先王之命也”,《觀止》作“此句是先王之命”。“太師職之”,《必讀》注“加此二句,妙言凛凛至今在”,《觀止》作“加此二句,見王命凛凛至今”。“昭舊職也”,《必讀》注“‘是以’字,妙絶。三‘其’字,皆指魯也”,《觀止》作“‘是以’字,緊承上王命來。三‘其’字,皆指魯而言”。“及君即位”,《必讀》注“先之以桓公,妙。疾接‘及君即位’,更妙”,《觀止》無“妙”“更”。“其若先君何”,《必讀》注“二十五字,只成嫋嫋一句”,《觀止》作“二十五字,作一氣讀”。

12. 《甯武子保身濟君》(《觀止》無)

13. 《燭之武退秦師》

14. 《蹇叔哭師》

15. 《晉敗秦師於殽》(《觀止》無)

16. 《商臣弑父本末》(《觀止》無)

17. 《晉立靈公》(《觀止》無)

18. 《季文子譏齊侯不免》(《觀止》無)

19. 《子家與趙宣子書》(11)《觀止》作“《鄭子家告趙宣子》”。

“使執訊而與之書”,《必讀》注“執訊,通訊問之官”,《觀止》作“執訊,通問之官也”。“隨蔡侯以朝于執事”,《必讀》注“一”,《觀止》作“朝襄一”。“而朝諸君”,《必讀》注“二”,《觀止》作“朝靈二”。“以蕆陳事”,《必讀》注“三”,《觀止》作“朝靈三”;又“鄭穆又親朝,以成去年陳共之好”,《觀止》“去”作“往”。“自敝邑往朝於君”,《必讀》注“四”,《觀止》作“朝靈四”;又“陳靈新即位,又自鄭入朝”,《觀止》無“又”。“燭之武往朝夷也”,《必讀》注“五”,《觀止》作“朝靈五”。“寡君又往朝”,《必讀》注“六”,《觀止》作“朝靈六”;又“鄭穆又親朝”,《觀止》同。“不德,則其鹿也”,《必讀》注“言以人視我,我還是人;若以鹿視我,我便是鹿”,《觀止》無“若”。“亦獲成於楚”,《必讀》注“貳楚,忽反寫楚之寬大以諷晉。更奇更妙”,《觀止》作“晉責鄭貳于楚,忽反寫楚之寬大以諷晉。奇妙”。“豈其罪也”,《必讀》注“開胸放喉,竟自承認,又妙又妙”,《觀止》作“開胸放喉,索性承認,妙,妙”。

20. 《楚子問鼎》(12)《觀止》作“《王孫滿對楚子》”。

“遂至於洛”,《必讀》注“‘遂’字,便無禮”,《觀止》作“一‘遂’字,便見楚莊無禮”。“以承天休”,《必讀》注“已上有德有鼎”,《觀止》作“已上言有德方有鼎”。“鼎遷于周”,《必讀》注“已上無德鼎遷”,《觀止》作“已上言無德則鼎遷”。

21. 《楚子不築京觀》(《觀止》無)

22. 《士貞子諫殺林父》(《觀止》無)

23. 《賓媚人責晉人》(13)《觀止》作“《齊國佐不辱命》”。

“晉師從齊師”,《必讀》注“齊師敗走,晉師追之”;“則聽客之所爲”,《必讀》注“欲戰則更戰也”;“其若王命何”,《必讀》注“上不便”;“且是以不孝令也”,《必讀》注“下不便”,《觀止》並同。“蕭同叔子非他”,《必讀》注“只二字妙絶”,《觀止》作“只‘非他’二字,多少鄭重。妙”。“則有辭矣”,《必讀》注“分責二段,後再總責一段。此忽如饑鷹,撇然一轉”,《觀止》“分”作“上分”,“後再”作“又”。

24. 《楚歸晉知罃》

“死且不朽”,《必讀》注“賓”,《觀止》作“客意”。“亦死且不朽”,《必讀》注“賓。此雖二賓句,然顯見晉之國法森然,家法森然”,《觀止》“賓”“賓句”均作“客意”。

25. 《巫臣憂莒城》(《觀止》無)

26. 《晉使(14)《觀止》無。吕相絶秦》

題解部分,《必讀》注“飾辭駕罪,何足道。止道其文字、章法、句法、字法,真如千岩競秀、萬舸争流。而又其中細條細理,異樣密緻,讀萬遍不厭也”,《觀止》作“秦、晉權詐相傾,本無專直,但此文飾辭駕罪,不肯一句放鬆,不使一字置辯,深文曲筆,變化縱横,讀千遍不厭也”。“重之以昏姻”,《必讀》注“從秦晉好説起”,《觀止》“好”作“相好”。“惠公用能奉祀於晉”“是穆之成也”,《必讀》均注“説秦德”,《觀止》“德”均作“德輕”。“帥諸侯及秦圍鄭”,《必讀》注“説晉德”,《觀止》“德”作“德重”。“是以有殽之師”,《必讀》注“我‘是以有’一”;“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必讀》注“我‘是以有’二”;“我是以有河曲之戰”,《必讀》注“我‘是以有’三”;“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必讀》注“我‘是以有’四。‘之師’、‘之役’、‘之戰’、‘之聚’,各换字”;“昵就寡人”,《必讀》注“一路備説秦惡,歸到此句”,《觀止》並同(僅“各换字”作“句法變幻”)。“豈敢徼亂”,《必讀》注“賓句”,《觀止》作“是客”。“其不能以諸侯退矣”,《必讀》注“主句”,《觀止》作“是主”。

27. 《穆叔重拜〈鹿鳴〉》(《觀止》無)

28. 《戎駒支不願與會》(15)《觀止》作“《駒支不屈于晉》”。

“來,姜戎氏”,《必讀》注“先呼來,次輔呼姜戎氏,便畫出一面相凌之色”,《觀止》作“先呼來,次呼姜戎氏,便是相陵口角”。“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必讀》注“吾離,戎乃祖名”,《觀止》無“乃”。“以來歸我先君”,《必讀》注“故添‘被苫’六字,盡出其醜”,《觀止》作“極寫其流離困苦之狀,以出戎醜”。“與女剖分而食之”,《必讀》注“寫加恩於戎非復常尋”,《觀止》“常尋”作“尋常”。“逐我諸戎”,《必讀》注“先辨戎祖吾離被逐瓜州,則秦人實惡,非戎之醜”,《觀止》“先”作“此”,“吾離”“瓜州”均無。“毋是剪棄”,《必讀》注“次辨惠公加德於戎,乃因戎本聖裔,禮應存恤,不爲特惠”,《觀止》“次”作“此”。“至於今不貳”,《必讀》注“又辨晉分土田,至爲敝惡,戎自開墾,非受實惠”,《觀止》“又”作“此”,“分土”作“剖分之”。“我諸戎實然”,《必讀》注“又辨戎有大功于晉,亦足云報矣”,《觀止》“又”作“此”,“有大”作“大有”。“豈敢離遏”,《必讀》注“又辨戎之有功晉,崤師乃其大者。至於百役,豈可枚舉”,《觀止》作“此辨戎之報晉,不止崤師一役,至於百役,不可勝數”。“而罪我諸戎”,《必讀》注“終辨諸侯事晉不如昔者,定是晉實有闕,與我戎何與”,《觀止》“終”作“此”,“定是”作“乃”,“戎何與”作“諸戎無干”。“亦無瞢焉”,《必讀》注“説得一場扯淡,妙不可言”,《觀止》作“説得雪淡,妙”。“賦《青蠅》而退”,《必讀》注“言宣子無信讒言也”,《觀止》作“蓋譏宣子信讒言也”。

29. 《臧武仲不能詰盗》(《觀止》無)

30. 《子産論幣重》(16)《觀止》作“《子産告范宣子輕幣》”。

“子爲晉國”,《必讀》注“只此四字,落筆更妙”,《觀止》“更”作“便”。“無亦是務乎”,《必讀》注“從名轉德,從德轉國家,從國家轉到無壞,是務務令名也”,《觀止》無“到”,“是務務令名也”作“筆筆轉,筆筆應”。

31. 《晏子不死君難》

題解部分,《必讀》注“注眼看定‘社稷’二字,便於君臣生死之際,處之夷然自如”,《觀止》作“注眼看着‘社稷’二字,君臣死生之際,乃有定案”。“豈以陵民”,《必讀》注“陵,居其上也”;“豈爲其口實”,《必讀》注“口實,禄也”,《觀止》並同。

32. 《季札觀周樂》

“使工爲之歌《周南》、《召南》”,《必讀》注“使我樂工也。爲之,爲吴公子也。已下段段不脱‘爲之’字”,《觀止》作“使我樂工也。爲之,爲季札也。以下段段著‘爲之’”。“大風也哉”“此之謂夏聲”“則明主也”,《必讀》均注“又一調”,《觀止》均作“變調”。“猶有憾”,《必讀》注“恨不致太平”,《觀止》作“文王恨不及已致太平”。“觀止矣”,《必讀》注“如此長文只三字收住”,《觀止》作“三字,收住全篇”。

33. 《子産壞晉館垣》

“晉侯以我喪故”,《必讀》注“以魯喪故”,《觀止》“魯”作“魯襄公”。“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必讀》注“十二字句”;“以重敝邑之罪”,《必讀》注“左難右難如此”;“館如公寢”,《必讀》注“一”;“庫廄繕修”,《必讀》注“二”;“司空以時平易道路”,《必讀》注“三”;“圬人以時塓館宫室”,《必讀》注“四”;“甸設庭燎”,《必讀》注“五”;“僕人巡宫”,《必讀》注“六”;“車馬有所”,《必讀》注“七”;“賓從有代”,《必讀》注“八”;“巾車脂轄”,《必讀》注“九”;“各瞻其事”,《必讀》注“十”;“各展其物”,《必讀》注“十一”;“將何所命之”,《必讀》注“正對‘寡君使匄請命’句”;“是吾罪也”,《必讀》注“注‘信’字”;“乃築諸侯之館”,《必讀》注“所謂‘諸侯賴之’也”;“諸侯賴之”,《必讀》注“不止鄭是賴”,《觀止》並同。“以無憂客使”,《必讀》注“已上自説一段盛意”,《觀止》作“已上叙設垣之由,以見晉待客一段盛意”。“寡君使匄請命”,《必讀》注“明明問罪聲口”,《觀止》“明明”作“明是”。“以來會時事”,《必讀》注“一段先責晉重幣”,《觀止》“一段先”作“此”。“未知見時”,《必讀》注“一段次責晉慢客”,《觀止》“一段次”作“此”。“亦不敢暴露”,《必讀》注“一段次陳己左難右難,然未暢説。故下又雙承之”,《觀止》作“此言鄭左難右難,下復雙承暢言之”。“無觀台榭”,《必讀》注“文公自居如此”,《觀止》“居”作“處儉約”。“以崇大諸侯之館”,《必讀》注“下細細此句”,《觀止》作“總一句,下乃細列之”。“而亦不患燥濕”,《必讀》注“上十一句,是館中事;加此四句,是文公心上事”,《觀止》“加此四句”作“此六句”,置於“而恤其不足”下。“今銅鞮之宫數里”,《必讀》注“與‘宫室卑庳,無觀台榭’正反”,《觀止》作“與‘宫室卑庳’二句相反”。“命不可知”,《必讀》注“挽‘又不聞命’句”,《觀止》作“挽‘逢執事之不閑’四句”。“以重罪也”,《必讀》注“挽‘不敢輸幣’又‘不敢暴露’句”,《觀止》“句”作“二句”。“信”,《必讀》注“只一字,寫心服,如畫”,《觀止》“如畫”作“妙”。“使士文伯謝不敏焉”,《必讀》注“極寫子産也”,《觀止》無“也”。“好而歸之”,《必讀》注“極寫子産”,《觀止》無“子産”。

34. 《子産論尹何(17)《觀止》有“爲邑”。》

“其傷實多”,《必讀》注“一喻”,《觀止》同而置於“其誰敢求愛於子”下。“敢不盡言”,《必讀》注“二喻”,《觀止》同。“不使人學制焉”,《必讀》注“三喻”,《觀止》同而置於“不亦多乎”下。“何暇思獲”,《必讀》注“四喻”,《觀止》同;又“隨手出喻,一喻尹何,二喻自己,三喻子皮,四喻尹何”,《觀止》作“一喻尹何,二喻自己,三喻子皮,四又喻尹何,隨手出喻”。“我遠而慢之”,《必讀》注“便援前喻”,《觀止》“便”作“仍”而置於“吾不知也”下。

35. 《子圍(18)《觀止》作“子産卻楚”。逆女以兵》

“且娶於公孫段氏”,《必讀》注“圍娶子石女也”,《觀止》作“圍娶其女”。“伍舉爲介”,《必讀》注“聘之副使爲介。此先叙伍舉者,爲後‘垂櫜’之請也”,《觀止》作“副使曰介”“補叙椒舉者,伏後‘垂櫜’之請也”。“使行人子羽與之言”,《必讀》注“子羽語不載”,《觀止》“語”作“之言”。“將以衆逆”,《必讀》注“楚將以兵逆女”,《觀止》作“楚欲以兵衆入鄭逆婦”。“請墠聽命”,《必讀》注“請於城外除地爲墠,以成婚禮”,《觀止》“成”作“行”。“將使豐氏撫有而室”,《必讀》注“子石女也”,《觀止》前多“豐氏”。“是委君貺於草莽也”,《必讀》注“一‘是’字”;“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諸卿也”,《必讀》注“二‘是’字”,《觀止》並同。“不寧唯是”,《必讀》注“又轉筆,疾撇上二‘是’字”,《觀止》無“又轉筆”。

36. 《張智趯在君子後》(《觀止》無)

37. 《晏嬰叔向相語》(《觀止》無)

38. 《叔向許子皮朝楚》(《觀止》無)

39. 《司馬侯許楚召晉諸侯》(《觀止》無)

40. 《吴蹶由對楚子》(《觀止》無)

41. 《子革對靈王》

“子與有勞焉”,《必讀》注“帶句生姿”,《觀止》同。“吾刃將斬矣”,《必讀》注“忽作一波折,大奇大妙”,《觀止》作“又生一問答作波”。“《九丘》”,《必讀》注“恰凑入摩厲以須人刃下”,《觀止》“人”作“吾”。

42. 《穆子不受鼓降》(《觀止》無)

43. 《子産不與晉玉環》(《觀止》無)

44. 《晏子論梁丘據》(《觀止》無)

45. 《吴許越成》

題解部分,《必讀》注“詳寫少康,便可略寫勾踐。後三段,句句字字精神”,《觀止》作“寫少康詳,寫勾踐略”“後分三段,發明“不可”二字之義,最爲曲折詳盡”。“不可”,《必讀》注“二字斷”;“澆使椒求之”,《必讀》注“椒,澆臣”;“逃奔有虞”,《必讀》注“舜後封國”;“以除其害”,《必讀》注“除,免也”;“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必讀》注“思,虞君名”;“遂滅過、戈”,《必讀》注“滅澆於過,滅豷于戈”;“日可俟也”,《必讀》注“泛一句”,《觀止》並同。“去疾莫如盡”,《必讀》注“先引格言,次引古事”,《觀止》作“先徵之格言,重下句”。“后緡方娠”,《必讀》注“后緡,相妻”,《觀止》無“后”。“惎”,《必讀》注“惎,音忌。毒也”,《觀止》作“忌。惎,毒也”。“有田一成”,《必讀》注“方十里”,《觀止》後多“爲成”。“有衆一旅”,《必讀》注“五百人”,《觀止》後多“爲旅”。“使女艾諜澆”,《必讀》注“女艾,臣名”,《觀止》作“女艾,少康臣”。“使季杼誘豷”,《必讀》注“杼,少康子”,《觀止》“杼”作“季杼”。

46. 《子産戎服獻捷》(《觀止》無)

綜上所述,從徵引《左傳》的篇目來看,《必讀》凡四十六篇,《觀止》爲三十四篇。其中兩者相同篇目凡二十五(占《必讀》選篇的54%,占《觀止》選篇的74%);换言之,《觀止》有近四分之三的篇目因襲了《必讀》。

如果説篇目選擇的雷同有一定的必然性,即所選的文章,大都是有影響的作品,不少是歷來傳誦的名篇;那麽選文中爲我們的閲讀平添羽翼的精彩評注,則當出自編選者對文章的理解與認識。

作爲明末清初之際的奇人、才子,金聖嘆從文章立意、遣詞造句、行文寫法、人物性格分析等多方面入手,對所選文章給出了切題之批語,可謂深得要領、直指人心。

通過逐條分析,《觀止》對《必讀》注文的因襲共二百零三處,其中:

甲、表述完全相同,凡七十處(占總數的34%);

乙、只改動個别字詞——如《齊桓公伐楚盟屈完》中“寡人是問”句下注,《必讀》注“三與楚罪,破‘何故’句”,《觀止》“與”作“舉”,共一百零六處(占總數52%);

丙、餘下二十七處(占總數的14%),或對文辭有所增删——如《鄭伯克段於鄢》中“城大叔”句下注釋,《必讀》作“莊公處心積慮,殺其弟。此日便早定計”,《觀止》則改爲“莊公處心積慮,主于殺弟。封邑之始,已早計之矣”。或於次序稍作調整——如《必讀》題解部分的文字,《觀止》轉引至文末總評處;《子産壞晉館垣》中“上十一句,是館中事”的注釋,《必讀》在“而亦不患燥濕”句下,《觀止》則調到“而恤其不足”句下。

根據《必讀》(康熙十六年靈蘭堂刊本)卷首陳枚《增補才子書引》的記載——“吾浙初刻甚精,奈爲祝融所毁,豫刻舛僞之極,苦無善本。兹緣坊人之請,遂增以遺稿諸篇,再三校訂,允稱全璧”——是書最初刻印於浙江境内,而其時吴氏叔侄正於山陰家鄉“課業子弟”,當有所涉獵;至於承襲之意,或由於金聖嘆在順治十八年(1661)因抗糧哭廟案被殺,故有所忌諱,但亦不排除藉此而掠美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