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誼堂全書》初編重編與續編*

2020-03-14 20:55陳慶元陳成基
古籍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左宗棠

陳慶元 陳成基

關鍵詞:正誼堂叢書;正誼堂書局;張伯行;左宗棠;楊浚

《正誼堂全書》是一部大型叢書,收書六十八種,計五百二十六卷,二百册。清康熙年間張伯行編,同治年間左宗棠重編,同治至光緒間楊浚續編校訂,刻於福州。

張伯行(1651—1725),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河南儀封(今河南省蘭考縣)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卒,贈太子太保,謚清恪。

康熙四十六年(1707),张伯行任福建巡撫,下車伊始,爲“表章道學,造就人才”(1)楊浚:《正誼堂全書跋》,《正誼堂全書》卷首。,於福州于山北麓創建鳌峰书院,將廳堂命名爲“正誼”,建藏書樓,禮四方賢達,延請名師任山長,搜求先儒遺書,手自校刊,合理學、經濟、氣節各集數十種,合自已纂輯若干種,總名《正誼堂全書》,加以刊行。“正誼”,鼇峰書院堂名;張伯行自己的集子也以“正誼”命名,即《正誼堂集》《正誼堂續集》,足見其對“正誼”的看重。“正誼”二字出自《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曰:“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爲其先詐力而後仁誼也。”(2)班固:《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2524頁。。誼者,義也;“仁誼”即仁義。“誼”,又與“道”互文,並稱爲道義。正誼,即以孔子道義爲正之義,以宋儒之道義爲正、即以宋濂洛關閩學道義爲正之義。“全書”,表明這是一套大型叢書。同治光緒本有“原校姓氏”名單一份,計九十人,姓名下有字,字下有籍貫,如“蔡世遠聞之 漳浦”,又如“鄭三才廷瓚 侯官”等,參校者應當是當年的鼇峰書院的生員。人數多,陣容强大,説明當年張伯行刻《正誼堂全書》相當重視校勘。

鼇峰書院早期山長蔡世遠言,張伯行所刻《正誼堂全書》共計五十五種。那麽,五十五種到底是哪些書?一百多年之後的同治年間已經不能確考,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鼇峰書院藏書目,將叢書各集分别隸屬於經、史、子、集各部之下,與其他書混在一起,失去叢書的面貌;二是叢書各集刊刻版式可能不完全一致,不少書連“正誼堂版”等可以判别是否《正誼堂全書》的字樣也刊落,無從鈎稽考證。

一百六十多年之後,同治五年(1877),閩浙總督左宗棠(1812—1885)决定重刊《正誼堂全書》。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中興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 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卒,追赠太傅,謚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爲了刊刻《正誼堂全書》,左宗棠鄭重成立正誼堂書局:

敬教勸學,衛國以中興;察孝舉廉,漢治所以近古。曩者儀封張清恪公孝先先生之撫閩也,與漳浦蔡勤公聞之先生講明正學,閩學大興。清恪彙刻儒先遺書五十五種,掃異學之氛霧,入宋儒之堂奥。本爵部堂鄉舉以後,即得是刻殘編讀之,以未睹全書爲歉。兹來清恪舊治,亟詢是書,僅存四十四種,而鼇峰書院所藏版片,則蠹蛀無存矣。爰設正誼堂書局,飭司道籌款,就所存本先付手民開雕,餘俟訪尋續刻。書成,散之各府縣書院,俾吾閩人士得以日對儒先,商量舊學,以求清恪、文勤遺緒。近年科舉頻開,得舉者多諒不乏有志問學之士,其願入局任校之役者,各赴署報名。本月十六日取齊,定期十八日面試,榜示取入者,月致膏伙銀五兩。本爵部堂判事之暇,亦將來局,與同志之士共相討論……同治五年五月初十日。(3)《左宫保示》,《正誼堂全書》卷首。

左氏此文言重刊《正誼堂全書》緣起諸事,簡明扼要,一曰張伯行舊刻種數及其意義;二曰舊刻殘缺,版亦蠹損;三曰成立書局,就訪得之書先行開雕;四曰招募有志之士入局擔任校對,以及録用辦法、報酬;五曰書成之後供備府縣書院使用;六曰自己亦來書局與同志共相討論。左宗棠最初搜集到的舊刻爲四十四種,後來增至四十九種,加上張伯行著作十四種,計六十三種。張伯行原編爲五十五種,左宗棠重編增至六十三種。

《正誼堂全書》卷首,重刊者由“太子少保閩浙總督一等恪靖伯湘陰左宗棠”領銜,總校爲“侍讀内閣侯補中書侯官楊浚雪滄”(4)左宗棠延請楊浚組織校刻《正誼堂全書》,晚近郭白陽云:“同治間,左文襄任閩浙總督,擬重刻《正誼堂全書》,遍訪諸縉紳家,不得其本。後聞先生藏完帙,托人商之。先生以傳本罕爲辭。左公重好者,乃便服夜訪,先生不敢見,於翌日赴謁。文襄禮待甚殷,爲道刻書之意,且托董其事,先生遂允。悉招福州及泉州涂門名匠,雕刻全書,六十八種,凡五百一十五卷,卷帙既繁,所費亦大,文襄即以舉辦厘金所入,充其資,而先生得潤亦豐矣。”(《竹間續話》卷四,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年,第80頁)按:據楊浚《正誼堂全書跋》,楊家亦未藏《正誼堂全書》完帙。郭氏云《正誼堂全書》五百一十五卷,“一”爲“二”之訛。《正誼堂全書》不計卷首一卷,爲五百二十五卷。;校對、分校共一百四十多人,都具有舉人,優貢、副貢身分。楊浚(1830—1890),字雪滄,一字健公,原籍晉江,咸豐元年(1862)舉人,援例爲内閣中書,充國史、方略兩館校對官,尋告歸。左宗棠西徵,召赴大營。後歷主漳州丹霞等書院,積書七萬多卷。有《冠悔堂集》等。如果説左宗棠是《正誼堂全書》的策劃者和重編者,那麽,楊浚則是叢書編校的具體組織者、執行者和續編者。楊浚做了以下工作:

一、 開列待采訪書目十四種,附提要。

二、 統一《正誼堂全書》的版式、字體及其他刊刻體列。

三、 組織校對。對一百多人的校隊伍進行管理、排班,對工作量作要求及考核;對校對程序(初讀、一校、二校、覆校)的規範;並對參校人員的行爲道德加以約束。

四、落實參校人員的生活待遇。

五、 工作計劃。

六、 正誼堂書局於同治六年(1867)六月開辦,次年二月《正誼堂全書》六十三種刻成。此後,楊浚又據采訪所得書續刻五種,連同已刻的六十三種,計六十八種,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完整的《正誼堂全書》。

《正誼堂全書》各書書名、卷數、作者如下:

卷首 一卷

一、 周濂溪先生全集十三卷 宋周敦頤撰

二、 二程文集十二卷 宋程顥 程頤撰

三、 張横渠先生文集十二卷 宋張載撰

四、 朱子文集十八卷 宋朱熹撰

五、 楊龜山先生集六卷 宋楊時撰

六、 尹和靖先生集一卷 宋尹焞撰

七、 羅豫章先生文集十卷 宋羅從彦撰

八、 李延平先生文集四卷 宋李侗撰

九、 張南軒先生文集七卷 宋張栻撰

十、 黄勉齋先生文集八卷 宋黄榦撰

十一、 陳克齋先生集五卷 宋陳文蔚撰

十二、 許魯齋先生集六卷 元許衡撰

十三、 薛敬軒先生文集十卷 明薛瑄撰

十四、 胡敬齋先生文集三卷 明胡居仁撰

十五、 諸葛武侯文集四卷 蜀漢諸葛亮撰

十六、 唐陸宣公文集四卷首一卷 唐陸贄撰

十七、 韓魏公集二十卷 宋韓琦撰

十八、 司馬温公文集十四卷 宋司馬光撰

十九、 文文山先生集二卷 宋文天祥撰

二十、 謝疊山先生集二卷 宋謝枋得撰

二十一、 方正學先生集七卷 明方孝儒撰

二十二、 楊椒山先生集二卷 明楊繼盛撰

二十三、 二程粹言二卷 宋楊時編

二十四、 伊洛淵源録十四卷 宋朱熹撰

二十五、 上蔡先生語録三卷 宋魯恬 胡安國録謝良佐語 朱熹删定

二十六、 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三卷 元程端禮撰

二十七、 朱子學的二卷 明邱濬撰

二十八、 陳清瀾先生學蔀通辯十二卷 明陳建撰

二十九、 薛文清公讀書録八卷 明薛瑄撰

三十、 胡敬齋先生居業録八卷 明胡居仁撰

三十一、 道南源委六卷 明朱衡撰

三十二、 羅整庵先生困知記二卷續記二卷 明羅欽順撰

三十三、 陸桴亭思辯録輯要二十二卷 清陸世儀撰

三十四、 王學質疑五卷附録一卷 清張烈撰

三十五、 讀禮志疑六卷 清陸隴其撰

三十六、 讀朱隨筆四卷 清陸隴其撰

三十七、 陸稼書先生問學録四卷 清陸隴其撰

三十八、 陸稼書先生松陽鈔存一卷 清陸隴其撰

三十九、 石守道先生集二卷 宋石介撰

四十、 高東溪先生遺集二卷 宋高登撰

四十一、 真西山先生集八卷 宋真德秀撰

四十二、 熊勿軒先生文集六卷 宋熊禾撰

四十三、 吴朝宗先生聞過齋集四卷 元吴海撰

四十四、 魏莊渠先生集一卷 明魏校撰

四十五、 羅整庵先生存稿二卷 明羅欽順撰

四十六、 陳剩夫先生集四卷 明陳真晟撰

四十七、 張陽和文選三卷 明張張元忭撰

四十八、 湯潜庵先生集二卷 清湯斌撰

四十九、 陸稼書先生文集二卷 清陸隴其撰

五十、 道統録二卷附録一卷 清張伯行撰

五十一、 二程語録十八卷 清張伯行訂

五十二、 朱子語類輯略八卷 清張伯行訂

五十三、 濂洛關閩書十九卷 清張伯行集解

五十四、 近思録十四卷 宋朱熹 吕祖謙輯 清張伯行集解

五十五、 廣近思録十四卷 清張伯行輯

五十六、 困學録集粹八卷 清張伯行撰

五十七、 小學集解六卷 清張伯行撰

五十八、 濂洛風雅九卷 清張伯行編

五十九、 學規類編二十七卷 清張伯行撰

六十、 養正類編一十三卷 清張伯行撰

六十一、 居濟一得八卷 清張伯行撰

六十二、 正誼堂文集十二卷 清張伯行撰

六十三、 正誼堂續集八卷 清張伯行撰

以下續刊

六十四、唐宋八大家文鈔十九卷 清張伯行 清同治八年續刊

六十五、范文正公文集九卷 宋范仲淹撰 清同治八年年續刊

六十六、楊大洪先生文集二卷 明楊漣撰 清光緒十三年續刊

六十七、海剛峰先生集二卷 明海瑞撰 清光緒十三年續刊

六十八、續近思録十四卷 清張伯行撰 清同治九年續刊

六十八種計五百二十五卷,加上卷首一卷,總計五百二十六卷,共二百册。

張伯行《正誼堂全書》原序,將作者分隸於四部,即:立德、立功、立言、氣節。按文體,又分爲兩大類:名儒粹語、名儒文集。落實到具體各書,楊浚根據張伯行原序及自己的理解是這樣的:

立德部:以宋“五君子”(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爲宗,此外還有宋楊時、林逋、謝良佐、羅從彦、李侗、張栻、黄榦、陳文蔚,元許衡,明薛瑄、胡居仁。

立功部:蜀漢諸葛亮,唐陸贄,宋韓琦、范仲淹、司馬光等。張伯行云:“數君子宰世馭物,取懷裕如。”(5)楊浚:《正誼堂全書跋》引,《正誼堂全書》卷首。

立言部:唐宋八大家,即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及蘇氏父子。張伯行云:“推爲大家,不特資作文之用,亦即窮理格物之功。”(6)同上。

氣節部:宋文天祥、謝枋得,明方孝儒、楊繼盛、楊漣。張伯行云:“數君子忠肝義膽,天日長懸,精氣所發,不可得掩。”(7)同上。

名儒粹言:《二程粹言》《伊洛淵源録》《上蔡語録》《讀書日程》《朱子學的》《學蔀通辯》《薛文清讀書録》《居業録》《道南源委》《困知記》《思辯録輯要》《王學質疑》《讀禮志疑》《讀朱隨筆》《問學録》《松陽鈔存》,共十六種。張伯行云:“先賢之書錯出互見,不可紀勝。各語類記録,尤爲性命切要之言,人生日用所不容斯須置者。”(8)同上。

名儒文集:張伯行云:“由宋以來,名賢輩出。余研磨斯文已久,兹付剞劂以公同好,爲集二十有一家。”(9)同上。到底是哪二十一家?楊浚家藏原本有:石介《石守道集》、真德秀《真西山集》、熊禾《熊勿軒集》、元吴海《聞過齋集》、 明魏校《魏莊渠集》、羅欽順《羅整庵》、陳真晟《陳剩夫集》、張元忭《張陽和文選》、清湯斌《湯潜庵集》、清陸隴其《陸稼書集》十家。從《正誼堂集》所存序文,宋吕祖謙《東萊集》、陳淳《陳北溪》二家爲張伯行所刻。此二種未收入重刊《正誼堂全書》。又據《鼇峰書院志·雜述》張伯行還刻有宋高登《東溪集》、鄭剛中《北山集》。鄭剛中侯官人,書局詢之陳氏後人,未有知者;《東溪集》原本已燬,搜得漳州重刊本,收入同治《正誼堂全書》。續刻又收入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明楊漣《楊大洪文集》、海瑞《海剛峰集》三種。

重刊本《正誼堂全書》卷首有楊浚《正誼堂全書跋》,此跋介紹重刊是書緣起、種數、分類,對舊籍的錯、訛、倒、脱及疑問,舉例加以説明。此書是一部精校本。反覆讀校,書局對覆校、分校的要求是“日讀二十頁,校一千字”(10)《正誼書局章程》,《正誼堂全書》卷首。,精益求精。

重刊本《正誼堂全書》六十八種,其中張伯行的著述十五種。十五種中有詩文集《正誼堂集》《正誼堂續集》,有理學著作、宋儒著作的集解、宋儒語録的輯録、宋理學家詩歌總集的輯纂、小學的纂注,還有書院院規,甚至治河心得。《學規類編》二十七卷,《四庫全書總目》云:“國朝張伯行撰。是編乃康熙丁亥伯行官福建巡撫,建鼇峰書院,因併刊學規以示諸生。卷首載聖祖仁宗皇帝訓飭士子文,而宋、元、明諸儒講學條約,以次類編,併以自作《讀書日程》附焉。自二十三卷以下,題曰‘補編’,又所以補原本未備之門目也。”(11)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七《子部·儒家類存目》二,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828頁。張伯行著述十五種,《四庫全書總目》多有著録。至於《總目》著録,而未收入《正誼堂全書》的,還有《性理正宗》四十卷一種、《伊洛淵源續録》二十卷一種。《正誼堂全書》第三十一種《道南源委》六卷,明朱衡撰,《四庫全書總目》作張伯行編:“國朝張伯行編。是編本明朱衡《道南原委録》舊本,重加考訂。”(12)《四庫全書總目》卷九十七《子部·儒家類存目》二。如果確定《道南源委》爲張伯行所編,則《正誼堂全書》收録張氏的著述就有十六種。

康熙間因鼇峰書院的設立,因此有《正誼堂全書》刊刻;同治間,因重刊《正誼堂全書》而設正誼堂書局,因此有正誼書院的設立。一部叢書的刊刻,關涉兩個書院的設立,在中國古代出版史上可能僅此一例;在書院史上,兩個書院因爲同一部叢書而聞名,也非常罕見。張伯行初刻《正誼堂全書》,吸收許多士子參與其事;左宗棠重刊,也吸引許多“有志”之士參與。毫無疑問,辦鼇峰書院和正誼書院的目的都是爲了科舉,爲了造就更多的舉人和進士。明清兩代,科舉之路實際上也是國家培養人材之通道;書院的士子,是國家官員的後備人材。張伯行辦書院,刻書的動機十分清楚,就是培養人材,培養學術思想純正的人材。純正的人材的標準:立德、立功、立言,張伯行通過編《正誼堂全書》,把宋明的純儒分成三大部,爲學子樹立楷模。立德、立功、立言三部之外,又特别加上氣節一部,教導士子堂堂正正做人,高尚其氣節,風骨其身。鼇峰書院設立之後到科舉制度的廢除,出了一千多名舉人,二百多名進士,其中包括蔡世遠、雷鈜、林春枝、葉觀國、龔景瀚、梁上國、陳若霖、陳壽祺、梁章鉅、林則徐、林鴻年等。正誼書院辦學時間較短,但也湧現了諸如葉大焯、陳寶琛、陳衍等名家。兩家書院自設立以來,前來就讀的士子成千上萬,他們在書院中無不受到《正誼堂全書》的溉澤。《正誼堂全書》功莫大焉。

按照左宗棠的思路,《正誼堂全書》刻就之後,散發給府縣各書院使用,此書在福建流流傳十分廣泛。我們檢視中國數十個重要圖書館館藏,驚奇發現,這部書幾乎館館有藏!偏遠如内蒙古圖書館、哈爾濱圖所藏亦完好無損。台灣建省之前其行政區劃一直隸屬於福建省,鼇峰書院中有好幾位士子曾經到台灣任過教職。台灣圖書館館藏《正誼堂全書》四部,其中一部無續刻,當是不同時期流傳到台灣的本子。

猜你喜欢
左宗棠
被乞丐教训的左宗棠
暮年左宗棠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何谓高人
左宗棠巧对老屠夫
左宗棠西征与西北大开发
左宗棠进军新疆的后勤方略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作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