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博 識斷 精審
——評曾昭聰點校本《談徵》*

2020-05-07 03:33曾文斌
古籍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讀者古籍整理原文

曾文斌

由曾昭聰教授精心點校的《談徵》一書於2020年3月份由中華書局出版。這本書從底本、參校本的選擇,逐字逐句標點,錯訛的改訂、校正,再到出版問世與讀者見面都凝聚了點校者大量的心血。筆者拿到書後喜不自勝,仔細拜讀了一番,頗有感觸,兹述於此,同時也向學界推介這部高質量的古籍點校之作。

《談徵》是清代的一部俗語辭書,全書分爲名、言、事、物四部(名部還分爲上、下兩個部分),按部收録相應的詞語。是書主要收録方言俗語詞,並徵引有關書證來探求這些詞的得義之由。

作爲一部俗語辭書,《談徵》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語料,具有重要價值。“日本漢學家長澤規矩也輯集的《明清俗語辭書集成》於1974年由汲古書院影印出版,其中收録有《談徵》一書,然其作者不詳。”(第1頁)(1)(清)伊秉綬撰,曾昭聰點校《談徵》,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本文所引出自該書的資料,徑於所引資料後標注頁碼,不再頁下出注。《談徵》不僅作者未詳,還一直缺乏整理、校勘,没有現代標點的點校本,這不免讓其價值大打折扣。因此,中華書局的這一點校本是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的,能爲治漢語史者提供一個相對準確可靠、可供參考與使用的《談徵》版本。下面,筆者將介紹《談徵》點校本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優點。

一、 《談徵》點校本的主要内容

《談徵》點校本主要分爲前言、序跋及正文兩個部分。

前言部分,點校者首先考證了《談徵》的作者。一直以來,《談徵》的作者都未有定論。點校者利用《談徵》王玉樹序、吴煊序、成一夔跋中透露出的信息,以“西厓先生、外方山人”兩個名號爲切入點,考證了《談徵》的作者爲清代福建汀州府寧化人,書畫名家——伊秉綬。應該説點校者這一考證有理有據,令人信服,也是極具價值與貢獻的一個發現。此外,前言中還交代了《談徵》現存之版本,並選定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收録於《明清俗語辭書集成》中的清嘉慶二十年(1815)柯古堂刊本《談徵》爲底本,道光三年(1823)上苑堂刊本爲校本。

序跋及正文部分,點校者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 逐字逐句標點

曾昭聰教授點校本《談徵》是第一部有現代標點的《談徵》整理本,全書採用横排,並將原文的雙行小字改排爲單行楷體以示區别,所以非常方便讀者閲讀。然此項工作一費時間,二難度不可謂小,因爲標點斷句多數是需要綜合運用多方面知識的。此外,由於《談徵》廣引文獻,抄撮群書,所以需復核原書。這項工作是比較複雜的,一是需要選擇權威、高質量的原書版本;二是需要一一核對哪些是引文部分,確認準確無誤之後才能給加上標點。總之,給古書標點是項細緻活,非常需要耐心。

(二) 對全書進行校勘

伊秉綬在撰寫《談徵》一書時,産生一些錯漏疏失是在所難免的,且該書在流傳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談徵》久未經整理,故點校者除了給該書進行標點外,還需對該書的内容進行校勘。曾昭聰教授即做了這項工作,主要對此書伊秉綬本人撰寫的部分及其徵引他書引文時存在的一些錯訛進行了校正。

1. 《談徵》原文存在不少錯訛,有的是版本的原因,有的則是作者本人書寫錯誤的原因,點校者對此都一一進行了改正。這些錯訛的類型主要有:

(1) 書名錯誤。《談徵》一書中列舉之書名存在不少錯訛,很多書的書名都寫錯了,如《名部下》“梓潼神”條“《夢粱録》”誤作“《夢梁録》”(第60頁),《事部》“鞦韆”條“《古今藝術圖》”誤作“古人藝術圖” (第176頁),《事部》“飣坐”條“《崔遠傳》”誤作“《李遠傳》” (第184頁)等。這些錯訛點校者經過核實,均已改正。

(2) 錯字、訛字。由於刊刻等原因,《談徵》有不少錯訛,如《言部》“岸幘、倒屣”條“光武岸幘見馬援”(第140頁),“馬援”誤作“烏援”;《事部》“墩堡”條“堡障,小城也”(第172頁),“小城”誤作“小成”;《事部》“陞官圖”條“卒局,有爲尉掾而止者”(第200頁),“止”誤作“上”等。這些主要是形體上的錯訛,點校者在正文直接改正。

(3) 内容本身的錯誤。伊秉綬撰寫本書内容時或多或少也存在訛、脱、衍等失誤。如《名部上》“閣學”條有“明時稱大學士爲閣學,今稱中堂,而稱大學士爲閣學者”(第17頁),點校本下有注脚“大,疑衍。清王士禎《香祖筆記》卷十一該句作‘而稱學士爲閣學’。”此處點校者利用他校材料,對伊秉綬的原文提出了質疑,但並没有據之妄改,可見點校者校書之審慎。另《事部》“位版”條“按徽宗政和八年蔡攸言……”(第180頁)此處作“八”,而岳珂《愧郯録》作“六”,點校者亦以注脚加以指出,並未徑改。

當然,有些明顯的錯訛點校者便直接改正,如《言部》“遳”條“京師里語,目形容短矮者曰‘遳’”(第98頁),其中“目”底本作“自”,顯誤,點校者據明楊慎的《俗言·遳》作了改正。又《物部》“陳茱止痛”條“其妻弟王得中,又以其藥歸昌國,亦多愈人”(第254頁),底本“王”誤作“五”,點校者亦從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五改。

《談徵》不少地方也有衍文,點校者經過核查,大部分予以直接删除,如事部“十四物取義”條“鼇魚,形似龍,好吞火,故立於屋脊上”(第182頁),原文衍一“脊”字;名部(下)“揖、拜、跪”條“不再拜曰奇拜”(第70頁),原文“不”前衍“拜”字等。

《談徵》還存在脱字的現象,點校者亦依據其出處或他書材料予以補上,如《物部》“厠”條有“牏、[窬]皆當作”(第249頁),其中“窬”係點校者據明周祈《名義考》卷八“如厠踞厠”條所補,又《物部》“陳茱止痛”條“其藥以陳茱萸五六十粒,水一大盞,煎取[汁,去]滓……”(第254頁),其中“汁,去”均爲據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五所補。

2. 《談徵》的引文與原文也存在不少出入。

此外,原書也存在一些引文張冠李戴的現象,如《名部上》“后妃”條“《曲禮》曰:‘天子之妃曰后。’注疏:‘后,後也。言其後於天子,亦以廣後嗣也。’”(第16頁)點校本此處下有注脚“此乃《禮記·曲禮》‘天子有后’唐孔穎達疏語,非鄭注。”可見此處引文有誤,點校者核查原文發現了這一錯誤並作了説明。引文失誤在《談徵》中較多,點校者均一一改正或以注脚的形式指出,讀者一目了然。

(三) 對相關内容進行補充説明

點校者點校時對書中有些内容以注脚的形式做了補充、説明,主要有三個方面:

1. 《談徵》原書引用了比較多其他文獻中的語句,但有時引用不全或比較簡單,讀者閲讀時可能不太方便,甚至不知所云,故而點校者在注脚部分附注了更長、更全的引文,供讀者參考。如《名部上》“二十四時”條“又考《晉書》載‘魏太史令許光議’”一句(第12頁),點校者將引文引全,並指出此處不作“許光”,糾正錯訛的同時,也方便讀者對照,發現原文的這一錯誤。此外,有些地方點校者還進一步補充説明了引文的出處,如《名部上》“參商”條引用了蘇武詩(第6頁),但讀者是無從查考的,不知道此詩現存於何處,故點校者進一步説明此詩出自南朝梁蕭統編的《昭明文選》。

2. 《談徵》中有些内容相對生僻,讀者或許難以理解,點校者對此也以注脚的形式進行了解釋説明。如《言部》“姑息”條“元美仍主‘姑息’爲且休之詞”(第99頁),點校者在注脚中注明“元美”即“王世貞”,方便讀者進一步查考;又《事部》“奇門”條“惜乎遺山、草窗兩公未得此異聞也”(第202頁),點校者注明“遺山”即金代的元好問,“草窗”即宋代的周密,有助於讀者對原文的理解。

3. 《談徵》中有些引文未標明出處,點校者均予以標明。如《言部》“鴛鴦瓦”條“魏文帝夢殿上雙瓦落地,化爲鴛鴦,以問周宣,對曰:‘後宫當有暴死者。’已而果然”兩句(第141頁),原文未標明出處,點校者則指明其出自《三國志·魏書·周宣傳》。此外,《談徵》還有引文出處錯誤的,點校者亦予以糾正,如《言部》“火燒眉毛”條引用的内容非出自《三國志》(第97頁),點校者考證後確認此條出於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四) 改正避諱字

避諱是我國特有且非常普遍的現象,在古書中尤其常見,常採用改字、缺筆等形式來避君諱或家諱。從讀者角度來講,這是會影響閲讀的,有時甚至會因此誤解文意。所以對於古籍整理者來説,往往需要將這一部分的避諱字改正過來,便利讀者閲讀。伊秉綬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人,故其書中會避諱清代皇帝的名諱,如康熙皇帝名爲玄燁,所以在《談徵》中爲了避諱將“玄”改爲“元”,點校者在書中均已將其改正。

綜觀全書,點校者對是書的訛、脱、衍等問題都做了處理,進行了細緻校正。

二、 《談徵》點校本的優點

筆者認爲,曾昭聰教授點校本《談徵》主要有以下幾個優點:

(一) 體例嚴謹、清晰

如上所言,《談徵》點校本主要分爲前言、序跋及正文兩部分。前言部分,點校者考證了《談徵》的作者,介紹了《談徵》的版本與内容,讓讀者對《談徵》這部俗語辭書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點校者還作了詳盡的點校説明,説明了本書的點校體例以及對於一些問題的處理方法,方便讀者閲讀時參照。序跋及正文部分,點校者對《談徵》一書的内容逐字逐句進行了標點,校正了文字、引文等方面錯訛,同時也對相關内容進行了補充説明。此外,書末點校者還貼心地附上了音序索引與筆劃索引以供檢索。總起而言,點校者具有非常專業的古籍整理知識儲備,其對《談徵》的點校體例嚴謹而清晰,很好地完成了對該書的整理工作。

(二) 恪守古籍整理之規範,嚴謹而審慎

“校勘應本著科學的精神,儘量校正古書在流傳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文字上的錯訛,還古書的本來面貌。”(2)管錫華:《校勘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53頁。但要恢復古書的面貌絶非易事,這要求點校者慎之又慎,若隨意據己意改動底本,有時往往會適得其反,則古書之本來面貌更不可得也。

該書點校者恪守古籍整理之規範,也繼承了我國古代學者校勘不輕改這一優良傳統,凡改動者,必有依據,有他校材料的支撑,包括原典和其他書中的記載等,如《名部下》“南海神”條“自三代聖王,莫不祀事”一句中“祀”原作“紀”(第45頁),顯爲訛字,點校者即根據其出處韓愈的《南海神廟碑》予以改正。又《物部》“銅鼓”條“諸葛武侯渡瀘”中“侯”原誤作“后”(第243頁),點校者據他書,即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四十六《南海廟二銅鼓圖跋》中的記載改正。

對於存疑者,點校者秉承科學嚴謹的原則,在注脚中説明,而未隨意妄改,如《名部上》“和合二仙”條“後人因其像”(第38頁),點校者認爲“因”疑當作“圖”,但無切實證據,只是懷疑,故僅在注脚中説明了自己的觀點,而未徑改,可見其審慎。

(三) 讀者閲讀、使用非常便利

該點校本堅持“讀者友好型”原則,横向排版方便閲讀,改正避諱字讓讀者不至於産生困惑或誤解,給所有詞目統一編號、書後附上音序索引及筆劃索引,方便讀者檢索相關詞條。總之,該點校本完全是從方便讀者閲讀及學者研究使用出發的。

三、 古籍整理與點校之不易

《談徵》點校本能够順利出版,點校者花費了大量的功夫,也做了許多工作。由此,筆者亦頗感古籍整理與點校之不易,這種不易體現在兩點:

一是難度大。要對一部古籍進行整理點校,需要綜合運用版本目録學、校勘學、文字學、訓詁學等多方面的知識。

首先點校者需要運用版本目録學的知識了解這部古籍各個時期流傳的不同版本,理清不同版本之間的關係與源流,還需廣泛搜集資料以查明現存哪些版本,並確定用於點校的底本與參校本,這些都是極其複雜、難度很大的工作。

其次,在古籍校點過程中,有時點斷一句話就很不易,往往需要運用文字學、訓詁學等語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判定此處當不當斷,某個字或某個詞當屬上還是屬下。段玉裁曾言:“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訛不漏之難也,定其是非之難。”(3)(清)段玉裁:《與諸同志論校書之難》,《經韻樓集》卷七,清嘉慶十九年刻本。底本存在的錯訛需不需要糾正,如何糾正,不同版本之間的異文孰是孰非,當以哪個版本爲確,這都需要點校者經過一番仔細的思考,而不可輕易妄改,所以校書實非易事!

二是費時費力。從事古籍整理的學者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因爲校點一部古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對古籍進行點校與整理的主要目的是給讀者提供一個有現代標點、文字準確、錯訛較少,可供讀者閲讀與學者進行學術研究的本子,而這是需要經過仔細打磨,精心點校的,所以就免不了要耗費大量時間。如核對古籍之引文就需要花費大量精力,《談徵》是一部俗語辭書,書中徵引了較多前代之典籍,其出處有無錯誤,引用是否正確,引用的部分到底是哪些,雙引號該加到哪里,這都需要點校者翻閲大量的語料,一一覆核原文,故而耗時耗力。

曾昭聰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訓詁學與古籍整理研究,潜心治學,筆耕不輟,佳作迭出,出版多部學術專著並發表了多篇高水準論文,有着深厚的語言學功底和豐富的古籍整理實踐經驗,具備了高質量、高水準地完成一部古籍的點校所需的各項素質,因而也就有了這本高質量的《談徵》點校本的問世。點校者在前言中説:“本書的校點既充分尊重《談徵》原文,不作妄改,同時也從讀者閲讀使用出發,盡可能提供一個内容没有差錯的校點本。”(第6頁)筆者認爲,從最終呈現出來的這本書而言,點校者這一既定目標是充分實現了的。清代學者戴震《與是仲明論學書》:“僕聞事於經學,蓋有三難:淹博難,識斷難,精審難。”(4)(清)戴震撰,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第6册,合肥:黄山書社,1995年,第371頁。俗語辭書《談徵》的點校又何嘗不是如此!

猜你喜欢
讀者古籍整理原文
读者反馈卡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读者反馈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读者问卷调查表
读者反馈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
对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古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