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籍總目》“《國語》類”書目疏補*

2020-05-07 03:33郭萬青
古籍研究 2020年2期

郭萬青

關鍵詞:《中國古籍總目》;《國語》;疏補

《中國古籍總目》由《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纂,自1992年開展工作,至2009年8月完成,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其中辛苦可想而知。據《總目》前言所述,該書在編纂特點上有六個方面:1. 完成了迄今最大規模的調查與著録,第一次將中國古籍書目著録爲約二十萬種;2. 著録了中國港澳臺地區及日本、韓國、北美、西歐等國圖書館收藏的中國古籍稀見品種;3. 著録了現存中國古籍的主要版本;4. 依據傳統的四部分類法並有所突破;5. 在編纂過程中注重人才培養;6. 吸收了古代文獻研究的最新成果。又該書前有編纂説明,對立目原則、著録規則多有揭示。不可否認的是,由於該書成於衆手,且編纂有時間限制,故條目上存在一些問題。史廣超總結爲古籍錯漏、作者項錯漏、版本遺漏、版本信息不準確、編排疏漏等五方面問題(1)史廣超:《〈中國古籍總目〉獻疑》,《蘭台世界》2015年第26期。,張憲榮認爲《中國古籍總目》存在“《總目》的編纂情况不明,普查過程語焉不詳”“《總目》分類全面但歸類時有錯誤”“《總目》著録書種有缺,版本不全,且時有失誤”等問題(2)張憲榮:《〈中國古籍總目〉獻疑》,《書目季刊》2016年第2期。,孫利政總結爲書目著録有誤、著者朝代著録有誤、作者著録有誤、卷數著録有誤、卷數失標、重複著録、分類不當、著録缺漏等八方面問題(3)孫利政:《〈中國古籍總目·經部〉指瑕》,《圖書館研究》2017年第4期。,莊嚴總結爲《總目》姓名著録錯誤、著者時代著録錯誤、版本著録錯誤、原缺卷次未附注説明、正文首末附加内容著録遺漏五方面問題(4)莊嚴:《〈中國古籍總目〉訂補》,《四川圖書館學報》2019年第1期。。今檢《中國古籍總目》所著録《國語》類書籍在“史部·雜史類·事實之屬”,從史10502080—史10502150,共71號。整體而言,搜羅是比較齊備的。但仔細閲讀各條,發現有的條目存在著録有誤,有的歸類有誤,且存在失收漏收的情况。今爲疏補並辨析,以有益於《國語》之研究。

史10502080

國語八卷

明刻本 國圖 上海 浙江

【按】《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雜史類》即收録此本。八卷本的《國語》比較少見。目前所見各著録資料中,穆文熙《四史鴻裁》中的《國語》八卷,别本單行的《國語鈔評》也是八卷。據李佳《國語研究》云,其在國家圖書館見過這個八卷本的《國語》,半頁十行,行十七字,白口,四週單邊,無序跋,無注文(5)李佳:《國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46頁。。李氏經過粗校認爲是金李剔除韋注之本。

史10502081

國語二十一卷

明吴勉學刻本 國圖 上海 浙江

【按】吴勉學,字肖愚,又字師古,嘉靖萬曆年間歙縣豐南人,世代經商。吴氏少年時即喜讀書,後官至光禄署丞,不久棄官還鄉,建師古齋刊刻書籍。據徐學林《徽州刻書》統計,吴勉學一生刊刻圖書300多種,3500多卷。刻書活動從嘉靖年間開始,一直延續到天啓年間。根據秦宗財研究,吴勉學刻書特色包括:1. 功德傳世,奉正統爲流;2. 注重質量,以善本競上游;3. 刊刻醫籍,獨具市場特色;4. 合資聯營,以大手筆稱雄(6)秦宗財:《明清文化傳播與商業互動研究——以徽州出版與徽商爲中心》,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年,第251—254頁。。除了《總目》揭出的,國圖、上海、浙江三處圖書館有藏外,《江蘇省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圖録(上册)》録入常熟市圖書館藏嚴虞惇批校本吴勉學本《國語》一部,謂半頁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框高19.7厘米,寬14.3厘米(7)《江蘇省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圖録(上册)》,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152頁。。筆者在撰寫《〈國語〉匯校集解輯評(〈周語〉卷)》的時候就參校過吴勉學本《國語》。整體而言,該本是《國語》版刻史上僅有的一部白文二十一卷本,刊刻精審,字體美觀,在明後期《國語》刊本中堪稱精品。

史10502082

國語佚文一卷 清王仁俊輯

經籍佚文本

【按】王仁俊(1866—1913),字捍鄭,一字感蒓,號籀鄦,江蘇吴縣人。學於俞樾,曾爲張之洞幕僚。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在上海創辦《實學報》。1903年赴日考察,後張之洞在湖北創辦存古學堂,聘王仁俊爲教務長。後任京師大學堂教授,1907年任學部圖書局副局長。1911年家居,研究經學、整理典籍爲任。《蘇州民國藝文志》著録其著作78種。在古籍輯佚方面有《群書校文輯佚》、《玉函山房輯佚書》、《古農書輯佚》、《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三種》、《經籍佚文》。其中《經籍佚文》用“籀鄦誃捍鄭纂述類藁”專用紙,四周雙欄,半頁九行。分經編、史編、子編、集編四個部分,其中經編13部,史編21部,子編77部,集編2部。其中《國語》佚文僅録1條,爲《路史·前漢三》注引“華岳當河,河神鉅靈,手蕩脚踏,開而爲兩之”。王仁俊按云:“俊按《路史》,鉅靈氏或云,或云治蜀,蓋以其迹躔焉。注曰:薛綜以鉅靈爲河神,蓋本《水經》所引,謂《國語》云云。今《國語》無此文。”無論從語言風格還是事理的關聯性上來看,該文都非《國語》文字,王仁俊的結論是正確的。既然如此,而仍以“國語佚文”標目,似有未當。

史10502083

國語讀本不分卷 清鮑蘅輯

清康熙三年香嶼鮑氏自刻本 北大

清刻本 大連

【按】鮑蘅,字逸農,歙縣人,喜好收藏金石碑版。有《國策讀本》(識時齋刊本)、《國語讀本》等。鮑蘅《國語讀本》多家圖書館有藏。

史10502084

國語二十一卷 吴韋昭注

明嘉靖七年金李澤遠堂刻本 國圖 (存十八卷,清孔繼涵跋;清顧之逵校並録清段玉裁校跋;清沈嚴校並跋)北大 上海(清葛宙襄校;清盛昱跋) 南京(卷七至卷十四配士禮居黄氏叢書本,清惠棟校並跋,清錢士真跋並録清錢曾跋,清丁丙跋)

明嘉靖十五年葉邦榮刻本 華東師大

明萬曆六年思泉童氏刻本 上海(清徐時棟批注並跋) 南京

明刻本 上海(清錢求赤批校並跋)

明天啓六年鍾人傑刻本 北大

明刻本(重刊韋氏國語) 北大 北師大 中山大學

清孔氏詩禮堂刻本 國圖(清孔繼涵録清洪榜校跋,清孔廣栻校注 清王籛校並跋;清黄丕烈、顧廣圻校並跋;佚名臨清黄丕烈、顧廣圻校並跋;清姚覲元録清顧廣圻校跋) 天津(清洪榜校)

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四庫全書本

四部叢刊本

【按】這個條目是把所有韋昭注《國語》的刊本全部放在一起了,符合《中國古籍總目》“一書雖經傳抄刊刻,内容卷數沿襲原貌,即作爲相同品種,依次著録其不同版本”的立目原則和“一書流傳過程中增添批校、題跋等新版本特徵,附注於版本項或藏館簡稱後”的著録規則。但是四部叢刊本不應獨立,而是金李本的一個子版本。而四庫全書本則應該根據各閣區分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文溯閣四庫全書本、文瀾閣四庫全書本,因爲《四庫全書》各個本子並不完全一樣,不應混而爲一。雖然四庫本號稱以詩禮堂本爲底本,實際上除了《摛藻堂四庫薈要》本之外,其他幾閣《四庫全書》本都不應該放在這兒,因爲其他幾閣庫本都附有《國語補音》。此外,鐘人傑刻本似乎不屬於這個系統。因爲鐘人傑刻本的注文與韋注並不完全相同,已經進行了大量删削。

史10502085

國語二十一卷校刊明道本韋氏解國語札記一卷 吴韋昭注 清黄丕烈札記

士禮居黄氏叢書本(黄氏本、上海蜚英館本、石竹山房本、博古齋本) 國圖(黄氏本,清陳奂校並跋;清唐炯批校)

清光緒二十一年上海鴻寶齋石印本 國圖 南京

清光緒二十三年成都書局刻本 國圖

清光緒二十三年經綸元刻本 南京

清光緒二十七年上海鴻寶齋石印本 北大 上海 遼寧

清宣統元年鴻寶齋石印本 遼寧

叢書集成初編本

【按】黄氏所刻諸書在嘉慶道光年間,耗時較久,所刻諸書署名不一,依據時間先後爲嘉慶五年(1800)刻《國語》(署“讀未見書齋”)和《汲古閣珍秘書目》(署“士禮居”)(8)黄刊明道本《國語》書端明題爲“嘉慶庚申”,嘉慶庚申爲嘉慶五年,而姚伯嶽《黄丕烈評傳》則爲“嘉慶四年”,未知何據。姚説見其著《黄丕烈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16頁。、嘉慶八年(1803)刻《戰國策》(署“讀未見書齋”)、 嘉慶九年(1804)刻《博物志》(署“士禮居”)、嘉慶十年(1805)刻《延令宋板書目》《百宋一廛賦》(署“士礼居”)和《汪本隸釋刊誤》(署“士礼”)、嘉慶十一年(1806)刻《梁公九諫》(署“士禮居”)、嘉慶十三年(1808)刻《焦氏易林》(署“吴門黄氏”)、嘉慶十六年(1811)刻《季滄葦藏書目》(署“士禮居”)《藏書紀要》(署“士禮居”)、嘉慶二十年(1815)刻《儀禮鄭氏注》(署“宋本重刊”)、嘉慶二十一年(1816)刻《汪本隸釋刊誤》、嘉慶二十二年(1817)刻《船山詩草選》(署“吴門學耕堂”)、嘉慶二十三年(1818)刻《周禮》、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洪氏集驗方》(署“士礼居”)、道光元年(1821)刻《夏小正戴氏傳四卷校録一卷》(署“士礼居”)和《夏小正經傳集解》(署“士礼居”)、道光三年(1823)刻《傷寒總病論六卷傷寒論音訓一卷修治藥法一卷札記一卷》(署“士禮”)、道光四年(1824)刻《同人唱和詩》(署“士礼”)。《宣和遺事》(署“宋本重刊”)、《三經音義》(署“士礼”)、《歐陽忞輿地廣記》(署“士礼居”)無具體刊刻年代,據《宣和遺事》後附學山海居主人所撰《重刊宋本宣和遺事跋》,此書得之於戊辰冬,己巳春遊杭州又得一本,因動開雕之想(9)據博古齋影《士禮居叢書》本《宣和遺事》後附。按:此跋未見收於黄氏《士禮居藏書題跋記》與《黄氏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審學山海居主人有二,一爲明人李開先(1502—1568),一爲黄丕烈自號。黄氏自號甚多,繆荃孫(1844—1919)《藝風堂文續集》卷六〈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書後〉記云:“先生别號曰蕘夫,曰蕘翁,曰老蕘,更號復翁,曰復初氏,曰宋廛一翁,曰求古居士,曰求古居主人,曰讀未見書齋主人,曰聽擬軒主人,曰秋淸逸士,曰廿止醒人,曰見獨學人,曰陶陶軒主,曰復見心翁,曰學山海居主人,曰抱守老人,曰長梧子,曰知非子,曰半恕道人,曰民山山民,曰民山一民,曰員嶠山人,曰佞宋主人。”(繆荃孫:《藝風堂文續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574册,第250頁上)又江標(1860—1899)《黄堯圃先生年譜》云:“(十三年戊辰)冬,得《宣和遺事》二册,係述古舊藏物。”“(十四年己巳)春,游杭州,登城隍山,於坊間又得《宣和遺事》,遂校付刊。”([清]江標撰,王大隆補、馮惠民點校:《黄丕烈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48—49頁)所言二事即根據《重刊宋本宣和遺事跋》。可見學山海居主人即黄丕烈自號,《重刊宋本宣和遺事跋》亦爲黄氏之文,《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當補入此文。,己巳爲1789年,此書之刻或亦當在嘉慶年間,檢繆荃孫《士禮居藏書題跋記書後》標注爲庚午,則《宣和遺事》之刊刻爲嘉慶十五年(1810)。從嘉慶五年(1800)到道光四年(1824)計25年爲黄丕烈的刻書時間。

既然博古齋可以補輯,説明黄氏生時尚無一個叢書的整體觀念,尤其是《國語》和《戰國策》並不署士禮居而是署讀未見書齋,可見其亦未要求一致,則所謂《士禮居叢書》行世亦非一時而是逐漸。另外,這一類本子還包括光緒乙未寶善堂本、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上海錦章書局石印本、上海會文堂石印本以及“光緒辛丑七月焕文書局”石印本等。又叢書集成初編本是排印本。

史10502086

國語二十一卷校刊明道本韋氏解國語札記一卷明道本考異四卷 吴韋昭注 清黄丕烈撰 清汪遠孫考異

清同治八年湖北崇文書局刻本 國圖(清翁同龢跋並録翁俸評點) 北大 上海 南京

清光緒二年成都尊經書院刻本 國圖 南京

清光緒三年永康胡氏退補齋刻本 國圖 北大 遼寧 南京 大連

袖珍古書讀本本

四部備要本

【按】這一類本子,是同治八年湖北崇文書局本系統,其最大特點是在黄丕烈《札記》之後附上了汪遠孫《國語明道本考異》。崇文書局本、永康退補齋本是軟體字手寫上版,尊經書院本是硬體字,《四部備要》是仿宋字排印本。《四部備要》本《國語》標注爲“上海中華書局據士禮居黄氏重雕本校刊”,實際非是(10)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論》已經指出:“《國語》、《戰國策》都有嘉慶時士禮居仿宋刻本而不用,卻用同治時崇文書局覆刻士禮居本,又冒稱是據士禮居黄本。殊不知士禮居本《國語》並未附汪遠孫的《明道本考異》,崇文本纔附上,今《備要》本也有汪氏《考異》,是其出於崇文本的鐵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4頁。)。《袖珍古書讀本》實際上是《四部備要》本《國語》單獨析出的,應該算作《四部備要》本的支系。此外還有三味書室刻本。另外,上一條既然著録有叢書集成初編本,則本條當著録國學基本叢書本。

史10502087

監本音注國語二十卷 吴韋昭注

明嘉靖五年姜恩刻本 國圖 上海

【按】 姜恩刻本《國語》在明代《國語》刊刻史上具有比較特殊的地位。該本合《越語上》、《越語下》爲一卷,總爲二十卷,全録《國語》正文,韋注則删削較多,號爲“音注”,實並無音注。另外,該本吸納明道本成分較多,比《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還早,但該本似乎影響較低。嘉靖以前,《國語》傳本未見有韋注删削本。《國語》傳本對韋注進行删削改易,或自姜恩刻本始。此後的盧之頤本、陳仁錫本、鍾人傑本等即便没有受到姜恩本的直接影響,但論《國語》刊刻史上這種編録體例的先導之舉,姜恩刻本可謂居首。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云:“姜恩,明四川廣安州人,字君錫,嘉靖二年進士,任武功縣令。嘉靖四年(1525)刻印過漢焦延壽《焦氏易林》2卷(半頁12行,行24字)。”(11)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第445頁。

史10502089

春秋國語十卷 吴韋昭注

明萬曆二十三年刻本 中央黨校

【按】 傳世《國語》各本中似無作十卷者。根據記載,孔衍《春秋國語》和《春秋後語》形制都是十卷。未見該本,不敢確定。

史10502090

國語韋解補正二十一卷 清吴曾祺撰 朱元善校訂

清宣統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北大

民國二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本 上海 南京

【按】吴曾祺《國語韋解補正》標識二種,民國間印本標“己酉年六月初版”,宣統年間印本標識爲“宣統元年十一月初版”。檢吴曾祺自序署時間爲“宣統元年六月”,此或民國間印本以出版時間爲“六月”的證據。該書比較常見的爲有光紙四册裝,至1927年8月發行到十五版。1933年發行國難後第一版,改爲報紙本兩册裝。《總目》只著録了兩個版次,實際上這兩個版次並没有任何不同。假如非要記録版次的話,實際上《國語韋解補正》還有宣統三年正月第三版、宣統三年四月四版、民國三年六月七版、民國四年十二月十版、民國六年三月十一版、民國九年本、民國十二年八月十三版、民國十五年二月十四版、民國十六年八月十五版、民國二十二年十月國難後第一版等。另外,吴曾祺《國語韋解補正》屬於清末著述,恐當置於沈鎔《國語詳注》之前,《總目》置《補正》於《國語》諸版本之間,不知道出於何種目的。

史10502091

國語二十一卷補音三卷 吴韋昭注 宋宋庠補音

宋刻宋元遞修本 國圖

明嘉靖五年刻本 國圖 上海

明刻本 國圖(補音瞿熙邦録清顧廣圻校) 北大 南京(清丁丙跋;又一部,清丁丙跋) 山東博(清王寀廷録清何煌校清黄丕烈跋)

清乾隆二十二年文盛堂刻本 北大

【按】這一號當中所收録的都應該是《國語》附《補音》三卷本。張元濟先生對宋刻宋元遞修本有比較詳細的著録,此本後入《中華善本再造工程》中,化身千萬,學界多得以參照。只是《再造工程》本有錯頁,不知道原書如此,還是影印排版時造成的。明嘉靖五年刻本,即是陝西正學書院刻本。清乾隆二十二年文盛堂刻本恐當是張一鯤本系統,是《補音》散入《國語》正文中者,而非附後,應該歸入10502093號中。由於《總目》編纂較早,未及收入北京大學圖書館購藏的宋刻元明遞修本。

史10502092

重刊國語七卷國語補音二卷 吴韋昭注 宋宋庠補音

明正德十二年明德堂刻本 國圖(存國語補音,清孔繼涵跋,清孔廣栻録清陳樹華校) 中科院

【按】實際上條所著録的國圖、北大、南京、山東博等藏明刻本也是明德堂本,只是該本保持《國語》、《補音》原來卷次。而此本則合併《國語》本文爲七卷、合併《國語補音》爲二卷。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明德堂》謂:“明浙江海寧人許相卿(1479—1557)的室名。相卿字伯台,號雲村,正德十二年進士,仕至兵科給事中。正德十二年(1517)刻印過宋宋庠《國語補音》2卷(半頁11行,行21字)。嘉靖十五年(1536)刻印過自撰《史漢方駕》35卷。卒後,子聞造刻印過其遺稿《雲村先生文集》14卷《年譜》1卷《遺事》1卷《賁隱存編》4卷(9行18字)。”(12)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533頁。陳心蓉《嘉興刻書史》謂:“《重刊國語》七卷,吴韋昭注;《國語補音》二卷,宋宋庠撰,正德十二年(1517)海寧許相卿明德堂刊本,中國科學院有藏。”(13)陳心蓉:《嘉興刻書史》,合肥:黄山書社,2013年,第446頁。另外,葉德輝《書林清話》記録有劉氏明德堂。檢方彦壽《建陽刻書史》專門記載建陽劉氏有書林劉氏明德堂,謂:“書林劉氏明德堂,從正德十二年(1517)至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營業時間長達172年,刻本10種。知名的刻書家,有在明嘉靖刻書,有時自稱‘書户’的劉輝。正德十二年(1517)刻印吴韋昭注《國語》七卷、宋宋庠撰《國語補音》二卷。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14)方彦壽:《建陽刻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313頁。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出版志》則著録爲:“《國語解》21卷,明正德十二年(1517)建陽劉輝明德堂刻本。”(15)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建省志·出版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6頁。看來,明代同時期存在兩個明德堂,且都刊刻過《國語》(附《補音》),只是一個七卷本,一個二十一卷本,至於究竟哪一個是書林明德堂刊刻,哪一個是海寧明德堂刻,似乎並未厘清。

史10502093

國語二十一卷 吴韋昭注 宋宋庠補音

明李克家刻本 復旦

明萬曆間張一鯤刻本 國圖 北大(劉履芬跋) 清華(清王鐸跋) 上海(清徐波校;清沈碻生批校) 南京

明萬曆十年楊際熙刻本 江西師大

明萬曆十三年吴汝紀刻本 國圖(清盧文弨校並跋,清吴翌鳳校並跋,葉德輝跋) 首都 上海 黑龍江

明刻本 國圖(清陸貽典、葉萬校並跋,清沈嚴校,清唐翰題跋,章鈺校並跋;清惠棟校注並跋,清周星詒跋,翁斌孫跋) 上海 南京(國語解 清翁心存跋) 安徽 遼寧

清刻本 國圖(清牟庭批校) 南博(清戴望跋並録清惠棟批校)

清乾隆四十九年武林三餘堂刻本 上海 南京

清蘇州緑蔭堂刻本 國圖

【按】這一類本子是張一鯤本系統,該版本系統的特徵是《補音》散入《國語》正文。在中國本土,張一鯤是首倡者。李克家後於張一鯤多年,其本當以張一鯤本爲底本,故當置於萬曆十三年吴汝紀本之後。張一鯤本《國語》無刊刻時間,大野峻據張刻《戰國策》在萬曆九年,故推斷張一鯤本《國語》刊刻也當在萬曆九年。拙稿《〈國語〉張一鯤本及其系統考略》曾臚列該本的内部關係,今略爲修改,陳列如下:

閔齊伋本→盧之頤本

李克家本 劉懷恕本→《國語評苑》

張一鯤本→吴汝紀本

文盛堂本、緑蔭堂本、三餘堂本、經綸堂本、書業堂本、玉軸樓本、文成堂本等

文盛堂本有萬曆年間刻本、乾隆乙酉(1765)刻本、乾隆壬午(1762)刻本,其中以壬午重刻本流通較廣。緑蔭堂本有同治年間本、光緒年間本。經綸堂本有同治庚午(1870)本,書業堂本有嘉慶丙寅(1806)刊本。另有明末天啓年間翻刻本、崇禎年間翻刻本、武林三餘堂乾隆四十八年(1783)刊本、清成文堂藏版本、嘉慶丁卯(1807)玉軸樓刊本、清末文成堂刊本。這一類本子的共同特點是裂去韋昭《國語解叙》“恐人之多言,未”以後内容與張一鯤《刻國語序》“章句,與夫”前内容,合爲《國語解叙》,但是文末又署“後學巴郡張一鯤撰”。有的本子甚至僭稱南宋校本以欺世。往往以《國語國策合注》和《國語注解》兩種版本形態行世,字體、行款等皆一致。另外,國家圖書館藏陸貽典校、葉萬跋明刻本是張一鯤本,國家圖書館藏惠棟校宋本底本爲劉懷恕刻本。

史10502094

國語補音三卷 宋宋庠撰

宋刻元明遞修公文紙本 吉林

明刻本 北大

四庫全書本

微波榭叢書本 國圖(王國維校)

清抄本 國圖(李文田跋) 上海(清顧廣圻校,葉景葵跋)

湖北先正遺書本

【按】從内容上看,這一號所收是《國語補音》的單行本。但事實上四庫全書本是附在《國語》之後的,所以四庫全書本不應該出現在10502084中,而應該出現在10502091中。另外,宋刻元明遞修公文紙本《國語補音》並不是單行本,而是流傳過程中《國語》原書失去,只餘《補音》三卷之本。此本曾經錢保塘之手,錢氏《跋舊本〈國語補音〉》云:“舊刻《國語補音》三卷,得於都門内城書肆,不知其爲何刻也。細審之,有一種字體清勁方整絶類,率更多避宋諱,其爲宋刻無疑;有一種柔婉圓勁,不避宋諱,當是元刻;其板心有監生名氏者,則明刻也。中間稍有漫漶,有宋元刻僅存半截而明刻補成之者,亦有未補者。脱第三卷第一葉,補以《國語》卷三第一葉,板心亦有監生名氏,大題在下,小題在上,尚存古式。當是源於宋刻而《補音》附於《國語》後者。”今北大圖書館入藏日本大倉文庫本《國語》(附《補音》)即是此本。因此,這一號只能包括微波榭叢書本、清抄本、湖北先正遺書本,其他宜删去。實際上成都尊經書院光緒二年刊本也當置於本條中。

史10502095

國語補音三卷札記一卷 宋宋庠撰 清錢保塘札記

清光緒二年成都尊經書院刻本 國圖 北大 上海 遼寧

【按】錢保塘《國語補音札記序》云:“盧氏文弨校刊《經典釋文》,署其卷首曰:‘孫宣公《孟子音義》、宋元憲公《國語補音》嗣出。’後衹刻《孟子音義》,未見《國語補音》刻本也。制府盱眙吴公既重刻盧本《經典釋文》《孟子音義》,思竟盧氏之志,因寓書里中,取所藏孔氏《微波榭叢書》中《國語補音》影鈔寄川,附刻《釋文》後,而命保塘以校字之役。保塘取明修舊刻本校之,方知孔本實源於此。其先後次第稍有不同者,孔氏自據通行《國語》本移正之也。舊刻雖頗漫漶,然有勝孔本者,爰校其異同歧誤之處,别爲《札記》附後。間有所見,可與宋氏之説相參者,亦附列焉。”(16)(清)錢保塘:《國語補音札記》,光緒二年成都尊經書院本後附,本卷第1頁。言成都尊經書院本《補音》刊刻始末較詳,可爲參證。

史10502096

國語二十一卷古文音釋一卷 吴韋昭注 明王鎣音釋

明嘉靖四年許宗魯宜静書堂刻本 國圖 上海 南京(清丁丙跋) 浙江

【按】許宗魯(1490—1559),字東侯。别署少華山人,西安府咸寧人。明過庭訓(?—1628)《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一百四載其事頗詳,云許宗魯爲陝西咸寧人,正德年間進士,曾任雲南道御史、湖廣提學、太僕少卿等職。並謂:“所著《少華集》《續集》與《遼海》《歸田》諸集數十卷,其詩足繼唐音,文復精典,有漢魏風。而作字又精詣古法。諸行草、大小楷書,雜置法帖中,人莫能辨。至老,猶能作小楷字。當其得意時,一揮輒數十紙不倦。得其詩翰者,咸珍玩藏之,謂當代二絶云。”許宗魯刻本底本爲明德堂本,明德堂底本爲明弘治本。王桂平《家刻本》曾對該本進行過比較詳細的著録,云:“嘉靖四年,許宗魯刻《國語解》二十一卷、《國語古文音釋》一卷。該書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每半頁10行,行20字,小字雙行,行20字,均爲篆字。版心白口上有總書名,下有子書名及頁數。版心下刻‘宜静書堂’。許宗魯所作《刻國語序》云:‘《國語》舊有監本、閩本、大名本。監本久而脱,閩本惡而俗,大名本侈而訛。覽者病焉。’刻此書時,許宗魯作爲胡廣學政視學於楚,以義倡士,楚風大振。鑒於《國語》爲諸生學習的必備書,又没有好的本子可看,於是參校《國語》諸本,編定一完整正確的本子,命學正王鎣復校董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刻梓完畢,列次如古。之後授諸生,便於他們研讀。許宗魯刻此書除了爲了諸生學習目的,還有另一個原因:‘存故也。遠者易亡,邇者易章。’王鎣因負責校刻,隨筆記録,防止遺忘,共校得五百多字,於是成《國語古文音釋》。”(17)王桂平:《家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8—89頁。著録較詳,可參。

史10502097

國語二十一卷 吴韋昭注 宋宋庠補音 明穆文熙輯評

明萬曆間劉懷恕刻春秋戰國平苑本 華東師大

明末葛氏永懷堂刻本 上海 復旦(清莫繩孫校) 厦大

【按】政協東明縣文史資料委員會1992年編《東明文史資料》(第7輯)載李培賢《明萬曆丁丑年進士〈登科録〉簡介》一文,該文謂該縣武勝鄉劉莊村村民捐獻萬曆五年《登科録》在三甲名次之下載劉懷恕。據《登科録》文載:“劉懷恕貫直隸大名府東明縣民籍,國子生,治《詩經》。字士行,行三,年二十八,九月初十日生。曾祖俊、祖儀、父天祥,母張氏,具慶下。兄懷恩、懷惠,弟懷志、懷憲、懷慈。娶張氏,繼娶趙氏、陶氏。順天府鄉試一百三十八名,會試二百二十名。”(18)李培賢:《明萬曆丁丑年進士〈登科録〉簡介》,政協東明縣文史資料委員會1992年編《東明文史資料》(第7輯),第201—204頁。陳長文《山東省東明縣文物保管所藏明版〈萬曆五年進士登科録〉述論》對該本有更爲詳盡的解讀,亦可參(19)陳長文:《山東省東明縣文物保管所藏明版〈萬曆五年進士登科録〉述論》,見載於氏著《明代科舉文獻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67—77頁。。朱寶炯等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録索引》於萬曆五年丁丑科(1577)“第三甲二百四十一名”下即著劉懷恕之名,同甲進士尚有屠龍、傅光宅、陳禹謨等。按照李培賢所載萬曆五年《登科録》對劉懷恕的記載,則劉懷恕當生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檢萬曆十二年刻本《國語抄評》卷一下别行分行題署“明吏部考功員外郎魏郡穆文熙批輯”“山東道監察御史同郡劉懷恕校閲”“吴縣知縣聊城傅光宅、長洲知縣耒陽曾鳳儀同刊”。萬曆十八年刻本《四史鴻裁》本首卷分行題署“明魏郡穆文熙敬甫批輯”、“同邑劉懷恕士行校正”、“東郡朱朝聘希尹閲梓”。萬曆年間金陵胡東塘《新刻穆先生批點國語鈔評林》題署與傅光宅刻本同,當即從傅光宅本翻刻。《國語鈔評》並没有全録《國語》正文,注文也往往省略,但該本撮録柳宗元、穆文熙、孫應鰲、石星、劉懷恕等人的評點資料於書眉之上,集柳宗元《非國語》主要評點與有明一代《國語》評點之大略。劉懷恕於萬曆十五年刻成《國語》,即把《國語抄評》所收録的各家評點移至張一鯤本之上,形成劉懷恕刻本。萬曆二十年(1592)鄭以厚光裕堂刻補修本《國語評苑》六卷,即以劉懷恕刻本爲底本,只是改動了卷次。葛氏永懷堂本當是明崇禎年間刻本,恐怕翻刻自劉懷恕本,今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亦有藏。

史10502098

外傳精語一卷 清徐經輯

雅歌堂全集本

【按】徐經(1752—1835),字蕓圃,號桓生,自號甃坪居士,别號書畫船主人,祖籍江陰,生於永安。著有《雅歌堂全集》四十二卷。

史10502099

國語章句一卷 漢鄭衆撰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按】清人輯佚學大興,《國語》舊注輯佚亦頗有幾家,如汪遠孫、蔣曰豫、黄奭、王謨、勞格、曾國藩、馬國翰等,其中勞格、曾國藩最少,只是讀書所及,補葺遺失者,各得一二條而已,汪、蔣、黄、王、馬纔是專門進行《國語》舊注輯佚的大家,黄、王、馬把各家的注分開單獨章卷,而汪、蔣則以《國語》篇次爲序,順次輯佚。汪遠孫《國語三君注輯存》雖號稱“三君”,實連三君之外的鄭、服、孔等也進行了輯佚,又時加案語以爲斷定。之所以能够做到這一點,和他對《國語》從事過系統研究具有莫大的關係。晚近則有王仁俊(1866—1913)據《玉篇殘卷》又輯106條。這是中國近代學者利用新材料解决舊問題這一時代特徵在《國語》舊注輯佚上的具體體現。王仁駿的輯佚也是按照《國語》卷次編排的。日本學者新美寬、鈴木隆一則據《玉燭寶典》等材料復輯佚賈逵、唐固、孔晁之注較多,其所據材料大多爲中土所無,如《玉燭寶典》《玉篇殘卷》等材料皆爲近代中國學者從日本引入者,故新美寬與鈴木隆一所輯佚可以補清代學者輯佚之未足。其書總名爲《本邦殘存典籍による 輯佚資料集成》,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68年發行。書前有森鹿三作的序,於其徵引分爲中國撰述與本邦撰述,且撰有凡例。輯佚時《國語》正文用公序本,間或直接用群書引用原文,時以明道本進行校勘。凡能繫在《國語》各處者皆歸入《國語》各卷,賈逵、唐固、孔晁注各自獨立,凡有無法繫入原文之處全部置於該卷卷尾,處理還是很審慎的。但也存在一條釋文繫在《國語》好幾處的情况。後張以仁爲《國語舊注輯校序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第3分,1969年9月)、《國語舊注輯校(1)》(《孔孟學報》第21期,1971年4月)、《國語舊注輯校(2)》(《孔孟學報》第22期,1971年9月)、《國語舊注輯校(3)》(《孔孟學報》第23期,1972年4月)、《國語舊注輯校(4)》(《孔孟學報》第24期,1972年9月)、《國語舊注輯校(5)》(《孔孟學報》第25期,1973年4月)、《國語舊注輯校(6)——吴語》(《孔孟學報》第26期,1973年9月)、《國語舊注範圍的界定及其佚失情形》(《屈萬里先生七十榮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10月)、《國語舊注輯佚的工作及其産生的問題》(《“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81年)等相關論文,對《國語》舊注以及輯佚標準等做了界定並且輯校《國語》舊注。其《國語舊注輯校》最後集成一帙,與其相關《國語》研究成果總題爲《張以仁先秦史論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張以仁彙集舊注輯佚成果,爲作《國語集證》作準備,他在《序言》中較爲全面總結了清代以及近代《國語》舊注輯佚的成就,並且指出《國語》舊注輯佚中存在的問題,有八個方面:一、 有非賈注而以爲賈注者;二、 有以他書之文爲《國語》注者;三、 有本無其注而杜撰者;四、 有錯認材料而誤屬者;五、 有數訓繫於一語者;六、 有選擇資料標準不一者;七、 材料歸屬,諸書亦多歧異;八、 有傳無注。張氏在吸取前此《國語》舊注輯佚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别立凡例,並爲《國語舊注輯校》一編。《輯校》是《國語》舊注輯佚方面的總結之作,於可研討之處酌加案語,比較異同,斟酌去取,頗有益於研讀,且所出《國語》正文以世界書局影印黄丕烈讀未見書齋本爲底本,每條正文後皆標注頁碼,亦便檢尋。唯不足之處在於張氏時未能見王仁俊或新美寬等人的輯佚成果,故有所缺略,這實在是一件憾事。張以仁《〈國語〉舊注的輯佚工作及其産生的問題》一文對各家《國語》舊注輯佚條目的統計如下: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鄭衆5條,賈逵267條,虞氏36條,唐氏94條,孔氏45條;王謨《漢魏遺書鈔》輯賈逵200條,唐固45條;黄奭《黄氏逸書考》輯鄭衆17條,又附録12條,賈逵200條,唐固87條,附録18條,王肅8條,孔晁47條,附録9條,虞翻31條;蔣曰豫《蔣侑石遺書》輯賈逵236條,鄭衆20條,虞翻23條,唐固65條,孔晁17條;汪遠孫《國語三君注輯存》輯鄭衆5條,賈逵322條,王肅11條,虞翻29條,唐固77條,三君注12條,服虔11條,孔晁47條,注75條,説13條,或曰1條,吕叔玉曰1條(20)張以仁:《〈國語〉舊注的輯佚工作及其産生的問題》,載於《張以仁語文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03—227頁。。此爲張先生統計各家《國語》舊注輯佚條目。

史10502100

國語解詁一卷 漢鄭衆撰 清黄奭輯漢學堂叢書本

黄氏逸書考本

【按】黄奭(1809—1853),字右原,一字叔度,江蘇甘泉人,黄至筠次子,黄氏爲鹽商之家,个園即其家宅,其室名漢學堂、知足齋、清頌堂、寶雲堂、鑒藻堂等。道光十二年欽賜舉人,道光十五年捐官任刑部職,道光十八年丁父憂去職。其輯佚活動從道光十一年開始,大規模輯佚則從道光十八年開始。黄奭一生刻書衆多,著述也十分宏富。著有《爾雅古義》《高密遺書》《端綺集》《存悔齋集杜詩注》《近思録集説》《臚雲集》《清頌堂叢書》《黄氏逸書考》《漢學堂知足齋叢書》《經吹集》《五代經籍志注》《石經集考》《晉官五種》等。所輯《國語》佚注在《子史鈎沉》中。

史10502101

國語注一卷 漢賈逵撰 清王謨輯

漢魏遺書鈔本

【按】王謨(1731—1817),字仁圃,江西金溪縣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舉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著述宏富,又輯佚漢魏佚籍,編成《漢魏遺書鈔》。所輯《國語》佚注在《經翼》第三册,該册收録《春秋三傳翼》二十二種,其中賈逵《國語注》收在第二十一種。

史10502102

國語解詁二卷 漢賈逵撰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史10502103

國語注一卷 漢賈逵撰 清黄奭輯漢學堂叢書本

黄氏逸書考本

【按】見上文。

史10502104

國語賈景伯注一卷 漢賈逵撰 清蔣曰豫輯

蔣侑石遺書本

【按】蔣曰豫(1830—1875),字侑石,號後白石生,江蘇陽湖人,曾官鷄澤、元氏等地,又遷蔚州知州等。《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曰豫喜言考據,辭章本爲餘事,然其究述經子,頗爲粗疏。”其生平著述輯爲《蔣侑石遺書》,蓮池書局光緒三年刊本,包括《滂喜齋學録》十一卷、《問奇室詩集》二卷《續集》一卷、《問奇室文集》一卷、《秋雅》一卷。其中《滂喜齋學録》包括《詩經異文》四卷、《韓詩輯》一卷、《論語集解校補》一卷,《國語賈景伯注》一卷、《離騷釋韻》一卷、《許叔重淮南子注》一卷、《兩漢傳經標》二卷。檢其《國語賈景伯注》題下注云:“鄭仲師、虞仲翔、唐子正、孔晁注附。”可見,蔣曰豫的《國語賈景伯注》並非專收賈注,還收録了鄭衆、虞翻、唐固、孔晁等注,筆者統計所收各家條目,其中鄭衆18條,賈逵237條,唐固31條,虞翻11條,孔晁16條。實與汪遠孫《國語三君注輯存》撰述方式相同。其撰述體例爲:大字撮録《國語》原文,輯録注文小字出之,標注“××注”,注文之後標出處。注文中又時出雙行小字校注文者。也有少數條目自亂其例,如《晉語四》“今將婚媾以從秦”注云:“大灌頂經音義引賈逵注:重婚曰媾。媾,厚也。”即未遵其例。出處也有標錯者,如《周語中》“如行人”注云:“孔晁注:行人,使人也。以使人之禮禮志,不從聘者之賜禮也。韋注本”韋昭生在孔晁之前,不得本孔晁。偶有校勘正文之處,如“吾冀爾朝夕脩”,“冀”字下注云:“一作‘覬’。”總體而言,蔣曰豫的輯佚體例精嚴,較黄、王、馬等質量要高。

史10502105

國語賈氏注一卷 漢賈逵撰 清王仁俊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本

【按】王仁俊(1866—1913),吴縣東山人,字捍鄭,號籀。受業於俞樾、雷浚,初爲幕僚,光緒十八年(1892)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吏部主事。曾在上海創辦《實學報》,又於1903年赴日本考察教育。曾任學部行走、禮學館纂修、存古學堂教務長、京師大學堂教習、學部圖書局副局長等。生平著作宏富。《蘇州民國藝文志》列其著述80種,侯紀萍列其已刊未刊著作共85種,可見其著述之宏大,遍及四部。其生平輯佚著作彙編爲《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玉函山房輯佚書補編》《經籍佚文》《十三經漢注四十種輯佚書》《小學鈎沉補》等書。

史10502106

國語章句一卷 魏王肅撰 清黄奭輯漢學堂叢書本

黄氏逸書考

史10502107

春秋外傳國語虞氏注一卷 吴虞翻撰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史10502108

國語注一卷 吴虞翻撰 清黄奭輯

黄氏逸書考本

史10502109

國語虞氏注一卷 吴虞翻撰 清王仁俊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本

史10502110

春秋外傳國語唐氏注一卷 吴唐固撰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史10502111

國語注一卷 吴唐固撰 清黄奭輯漢學堂叢書本

黄氏逸書考本

史10502112

春秋外傳國語孔氏注一卷 晉孔晁撰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史10502113

國語注一卷 晉孔晁撰 清黄奭輯漢學堂叢書本

黄氏逸書考本

史10502114

國語音一卷 清馬國翰輯

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按】見上文。

史10502115

國語評苑六卷 明穆文熙輯

明萬曆間光裕堂刻本 上海 南京

【按】萬曆二十年(1592)福建鄭以厚光裕堂刊《國語評苑》六卷。該本以劉懷恕本爲底本,合21卷爲6卷,第六卷頁尾有“光裕堂梓”四字牌記。所輯各家評點置於上欄,其中録穆文熙評語149條,劉懷恕5條,程子、石星各1條,柳宗元50條。該本當併入“10502097”中。

史10502116

國概六卷 明穆文熙輯

明萬曆間刻本 臺圖

明萬曆十二年刻本 國圖

【按】《國概》六卷,《明史·藝文志》著録。《南開大學圖書館藏善本書目》載有萬曆十二年刻本《國概》三卷,謂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和台灣“國圖”藏本行款一致。該本有“萬曆甲申夏六月沛國劉鳳撰序”,和《四史鴻裁·國語》前序相同。唯不同之處在於引録評點出處有異,如《國概》第一卷首章“穆王將徵犬戎”章引董份(21)董份(1510—1595),字用均,又字體化,號潯陽山人,浙江烏程人。嘉靖二十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工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著有《泌園集》三十卷。曰:“文極醇正。‘耀德不觀兵’爲主腦,終篇反復,不過此意。”而在《四史鴻裁·國語》、《國語評鈔》中,本段評語作者改爲孫應鰲(1527—1584)。今檢董份《泌園集》中無此,而孫應鰲《左粹題評》卷二即有本段評語。湯賓尹(1567—?)《國語秇型》卷一亦引本段評語,卻把作者歸之於林希逸(1193—1271)。張鼐(1572—1630)編選《評選古文正宗》卷二又把本段評語歸之於鍾惺(1574—1624)。今檢鍾惺《史懷》以及鍾惺與陳仁錫合評《國語》並無此語,恐湯賓尹、張鼐誤繫。此本也當歸入“10502097”中。

史10502117

新鐫百家評林國語全編二十一卷 吴韋昭注 明焦竑集評

明萬曆二十一年熊雲濱刻本 中科院

明書林種德堂熊冲宇刻本(新鐫百家評林國語天梯) 北大

【按】萬曆二十一年熊雲濱刻本,《山東大學圖書館藏善本書目》亦著録,謂“六册一函,十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眉欄鐫評。”熊雲濱、熊冲宇皆建陽書林之人。據方彦壽《建陽刻書史》,“熊成冶,字冲宇,熊宗立的五世孫。萬曆年間繼承熊氏種德堂之業,刻書甚多。所刻書以通俗應用書和童蒙讀物爲主”(第303頁)。“熊體忠字爾報,號雲濱,曾就學於書林同文書院。萬曆間從事刻書,以書林宏遠堂、書林熊體忠、熊雲濱等名號刻書頗多。現存或可考的有10多種”(第308頁)。二書相同,僅僅作了書名的更動而已。

史10502118

新刻湯會元精遴評釋國語四卷 明湯賓尹選輯

明萬曆二十四年餘氏自新齋刻本 北大

史10502119

國語二十一卷 吴韋昭注 宋宋庠補音 明孫鑛評

清康熙二十四年甬江萬經刻本 國圖

【按】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亦藏有是書。

史10502120

國語二十一卷 明陳仁錫、鍾惺評

明崇禎間刻本 國圖 清華 上海

【按】此本當爲二乙堂刻本。二乙堂主人爲夏璋,陳仁錫門生(見安平秋《史記版本述要》,《古籍整理與研究》1987年第1期,第16—40頁)。該本半葉九行,行十八字,注文小字雙行。欄外評語行四字。臺灣“國圖”亦有收藏。根據其凡例,陳仁錫評點置於文内,而鍾惺評點置於欄外。又有後印本,删去鍾評。

史10502122

國語髓析二十一卷 明公鼐、吕邦燿撰

明梁隆吉刻本 上海

明唐暉刻本 國圖 上海 浙江

【按】公鼐與吕邦燿是舅甥關係。舅舅公鼐字孝與,蒙陰人。爲萬曆二十九年(1601)進士,曾任禮部右侍郎,死後贈禮部尚書,謚文介。有詩文集行世。王士禎(1634—1711)《池北偶談》謂公鼐“詩文淹雅,絶句尤工”。外甥吕邦燿,字玄韜,麗水縣人。萬曆二十五年中舉,萬曆二十九年中辛丑科進士,歷任兵科右給事中、河南副使、河南儒學提舉等職。《國語髓析》唯録《國語》正文,其底本當爲張一鯤本之類。公、吕評點録於欄外,其中吕邦燿評點169條,包括《周語》30條,《魯語》17條,《齊語》7條,《晉語》75條,《鄭語》6條,《楚語》17條,《吴語》7條,《越語》10條;公鼐評點61條,包括《周語》11條,《魯語》2條,《齊語》3條,《晉語》25條,《楚語》6條,《吴語》7條,《越語》7條。評點章旨、討論注釋、以《内傳》參證、述説柳評是非,又時於字裏行間進行文句點評,確乎下了一定的功夫,對於《國語》的理解與深入研究不無裨益。梁隆吉刻本爲藍印本,唐暉印本爲墨印本。梁隆吉印本每卷“東蒙公鼐、古燕吕邦燿同批評”下别一行題“安邑曹于汴、東岱宋燾同校正”,而唐暉印本則在“東蒙公鼐、古燕吕邦燿同批評”下别一行題“崑山葛錫璠、勾甬董光宏同校正”,每卷卷尾題“開封府推官唐暉校刻”。

史10502123

國語九卷 明閔齊伋裁注

明萬曆四十七年閔齊伋刻三色套印本 國圖 上海 遼寧 南京

明萬曆四十七年閔齊伋刻本 中科院 北大 山東 南京

明萬曆四十七年閔齊伋刻清康熙四十二年學聚堂重修本 國圖

【按】閔齊伋(1580—1662),字及武,號寓五,烏程人,明諸生。所謂“裁注”,實際上是對韋昭注文和所附《補音》注文的裁剪删削。閔氏又輯録各家評語,置於《國語》相應位置。全書内容依次爲國語解序、《國語》目録、裁注正文、閔齊伋跋。閔氏裁注《國語》分九卷,除了《晉語》分上下二卷外,其他七國語各自一卷。閔氏裁注《國語》有墨色單印本、朱墨套印本、朱墨藍套印本等。朱色增加文内夾批和欄外孫鑛評語,藍色增加陶望齡評語,但都不標注出處。國圖所藏康熙四十二年學聚堂重修本,甘肅圖書館也有藏。關於閔本,别有專文討論,此處不贅。

史10502124

國語九卷 明盧之頤訂正

明末刻本 北師大

【按】盧之頤(1599—1664),字子繇,一字子由,又字繇生,浙江錢塘人。父盧復,通醫學、佛學,著有《綱目博議》未成,盧之頤爲續成之。杭世駿《名醫盧之頤傳》記述盧氏一生頗詳。盧之頤著有《本草乘雅半偈》《仲景傷寒論疏鈔金鎞》《學古診則》等,又重訂《文選纂注》《國語》等。凡閔齊伋套印本朱藍批校不標出處者,盧之頤盡量標明出處。盧之頤本正文删去閔齊伋本墨色夾批,而朱色夾批則基本予以保留。通過盧之頤本可以了解到,閔齊伋本所引朱批多爲孫鑛評點,所引藍色批校多爲陶望齡批點,而閔氏不明出處,容易使讀者造成誤會。

史10502126

國語讀本 清王鐸批

民國二十三年遼寧書社影印本 上海

【按】該書全稱爲“王覺斯手批國語讀本”,是明末清初學者王鐸(1592—1652)批點的。王鐸,字覺斯,號嵩樵、東皋長、癡仙道人,曾任明清兩朝禮部尚書,著名書法家。著有文集《擬山園玄機》五十四卷。其《王覺斯批校國語讀本》“國語第一”下題云:“王氏琅華館丁亥八月批。”丁亥八月爲1647年八月。是時王鐸已近晚年,韓玉濤認爲王鐸對《國語》的批校“達到中國美學的最高境界”。韓玉濤認爲:“王鐸的批語一共四百六十三條,合計二千二百餘字。腰批極少,多是眉批。每卷總批之後,再做細批。先墨筆,再朱筆;又圈又點又劃綫;直綫之外,還有横綫。重重疊疊,朱墨燦然,炫人耳目,洋洋大觀。在明末清初的評點本中,是價值很高的一部力作。”(22)韓玉濤:《王鐸論》,見載於氏著《書法十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99—235頁。王鐸的這部批校本是清嘉慶年間發現的,韓玉濤從五個方面證實這個批校本是可靠的,不是贗品,如下:(1) 有可能;(2) 流傳有序;(3) 文筆可靠;(4) 思想可靠;(5) 卷十四由於小孩子搗亂,誤畫墨綫,因而批云:“稚子戲,誤墨也。”韓玉濤的説法值得參考。王鐸的《國語》批校和圈點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史10502127

新鍥鄭孩如先生精選國語旁訓便讀二卷 清鄭維嶽撰

清初刻本 上海

【按】鄭維岳,字申甫,號孩如,泉州南安人。明萬曆四年舉人,歷任遂昌教諭、五河知縣、曲靖府同知等職。著有《四書正脉》《四書定説》《四書知新日録》《大學存古》《中庸明宗》《論語學脉》《孟子聖諦》《易經密義》《易經意言》《禮記解》《群書考採集録》《史記旁注便讀》《鼎雕增補單篇評釋昭明文選》《新鍥温陵鄭孩如先生約選古文四如編》《新鍥温陵二太史選釋卯辰科二三場司南蜚關》和《新鍥鄭孩如先生精選國語旁訓便讀》等。該本四周雙邊,半葉正文、注文皆七行,正文行二十字,注文行五十字。注文行格比正文小一倍。此其所謂“旁訓便讀”。該書共選《國語》97篇,《周》、《魯》、《齊》爲一卷,餘爲一卷。每篇先列篇題,次正文。

史10502128

讀國語一卷 清張豸冠撰

神羊遺著本

【按】張豸冠,字神羊,號芝岡,浙江海寧人,乾隆五十三年副榜貢生。著有《珠算入門》等書。其著總名爲《神羊遺著》,由梁章鉅、程同文刻成,“一曰《景獻初編》,分釋性、釋命、釋天、釋怪、辨數等篇;二曰《算數隨録》,前列珠算商除法等二十餘則,并附《晉志摘録》一卷、《疇人盛衰考》一卷、《割圜記摘録》一卷、《珠算入門》一卷;三曰《讀書偶識》,係辨《尚書》蔡傳、《周易本義》、《國語》、《大戴禮》、《爾雅》、《孝經》注疏、《周官·考工記》并閲渭上南氏綱目前編。”(《海昌備志·藝文十四》,本卷第5頁)

史10502130

春秋外傳考正二十一卷 清陳樹華撰

清盧文弨抄本(清盧文弨校) 國圖

抄本 上海

【按】陳樹華,字芳林,仁和人。段玉裁撰有《陳芳林墓志銘並序》,其序云:“乾隆辛丑,餘自巫山引疾歸。南陔多暇,補理舊業,得盧召弓、金輔之、劉端臨諸君爲友。盧、金二君爲餘言蘇州陳君芳林,以所著《〈春秋内外傳〉考正》五十一卷相示。余讀之,駭然以驚曰:‘詳矣,精矣,内外傳乃有善本矣。’迻書其副,藏於家……讀君《遺命》一篇有云:‘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吾所著惟《〈内外傳〉考證》《〈宋氏補音〉訂誤》可壽。’蓋君以勤學自任如此。君生雍正庚戌,享年七十有二。妻吴氏,誥封宜人,克謹婦道,卒嘉慶辛未,享年八十有四。子三:承宗,安徽試用主簿;次翊宗,啓宗。君長子也,後君之伯父拱乾爲孫。女三:適吴鋐、孔廣彬、吴雲錦。嘉慶十六年 月 日,葬君於某縣某鄕某原,吴宜人合窆焉。銘曰:或謂之循吏,或謂之儒林。古字古言,精熟有過於劉歆。千秋而後,過其墓者,知君於左氏之學綦深。”(23)(清)段玉裁撰,趙航、薛正興整理:《經韻樓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198頁。根據段玉裁記載,陳樹華雍正庚戌(1730),按照“享年七十有二”計算,卒年爲嘉慶辛酉(1801)。國圖藏抄本左右雙欄,單魚尾,白口。半葉十行,行二十字,條目中撮録原文之字空一格或兩格,隔一格之後接考證内容,考正内容低一格,校勘内容各不相關者,空一字相區分。中間有自注,小字雙行,行二十字。中縫上書“外傳考證”,魚尾下書章節名稱,居中靠下位置書頁碼。該本條列的《國語》語句實際上是經過陳樹華斟酌各本勘定之後的,故陳氏《考正》不僅僅是一部《國語》校勘學著作,也可以作爲一種新型定本進行參照。

史10502131

國語解定訛一卷惠棟九經古義所引國語一卷 清孔廣栻撰 (惠棟九經古義所引國語)清孔廣栻輯

稿本 國圖

【按】孔廣栻(1755—1799),字伯誠,號一齋,孔繼涵之子,乾隆四十四年舉人。著有《左國蒙求》《春秋土地名考異》《南北史意摭》《春秋人名地名同名録》《春秋世族譜》《微波榭雜鈔》《國語解訂訛》《藤梧館詩抄》,其中《春秋》各書,皆續父業。孔繼涵父子校閲《國語》《補音》多歷年許,並有序跋記其事。首先,曲阜闕里曾刊刻《國語》,從孔毓圻、孔傳鐸至孔繼汾、孔繼涵祖孫三代着意於此。孔繼涵、孔繼汾兄弟對詩禮堂孔毓圻本進行校勘並校刻爲孔傳鐸本。孔繼涵、孔廣栻父子曾校《國語補音》並刻入《微波榭叢書》中。孔廣栻《國語解定譌》,未知具體撰寫時間,用格紙抄寫,四周雙邊,半葉21行,雙行録文,每半葉十行,注文小字雙行。以所見《國語》别本、《補音》以及他書引文臚列《國語》或韋注異文,時而確定是非去取。也引他書注文以與韋注相較或存佚文。偶或研討韋注文義。凡此研討,必加“按栻”二字以爲區别。檢其所用《國語》類書,有“一本”、“毛本”、“元本”、“補音本”,《國語補音》則直書“補音”二字。他書則多引經注疏與《文選注》,時或引述《太平御覽》等類書或《綱目》,又有兩處引述胡竹岩之説。按胡浚(公元1735年前後在世),一名通,字希張,號竹岩,又號西谷、少微外史,山陰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乾隆初舉博學鴻詞,著有《緑蘿山莊文集》二十四卷、《緑蘿山房詩集》三十三卷。所附《惠棟九經古義所引國語》一卷,共七面十五條,先引述《國語》本文,次一行録惠棟《經説》文字。

史10502132

國語正義二十一卷 清董增齡撰

稿本 上海

清光緒六年會稽章氏式訓堂刻本 國圖 北大 上海 南京 福建(謝章鋌校)

【按】清董增齡,浙江南潯人,主要生活在嘉慶、道光時期,著有《規杜繹義》《論語雅言》《金匱集解》《江海明珠》《國語正義》等著作。汪曰楨《南潯鎮志》謂其書皆以寫本形式存世。此後章壽康式訓堂刊刻《國語正義》,《國語正義》有稿本和刊本兩種形態。1985年,成都巴蜀書社用王利器先生藏本影印。此後《續修四庫全書》又用式訓堂本影印,《國語正義》化身千萬。其《論語雅言》也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中。《國語正義》撰寫於嘉慶年間,撰成之後,董增齡曾寫呈施國祁、徐養原提過意見,謄清後又以謄清稿向王引之請教,施、徐二人在稱許董氏成績的同時也提出不同看法,從體例到具體條目都有商榷之處。王引之則撰成一序,置於清稿篇首,又在文中天頭以“商”之形式,對董增齡《國語正義》撰述方式、引述方式、他人學術觀點等等一一提出意見和建議。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王引之的批校具有學術著作撰述規範的意義。王引之批校之後,將稿本還給董增齡,董增齡在此基礎上對清稿進行了删削補改的工作。此外,又加了很多簽條,以補材料或者補充條目。式訓堂刻《國語正義》用的底本似乎不是董氏稿本,因爲刊本有一些引文誤字,而稿本則是正確的。另外,簽條内容,刊本不録。董增齡《國語正義》涉及版本校勘、語義訓詁、舊注輯佚、歷史地理、典章制度等多個方面,條目衆多,徵引宏富,是《國語》研究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著作。當然,由於徵引太多,故徵引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是需要注意的。

史10502133

國語補注一卷 清姚鼐撰

惜抱軒全集本

南菁書院叢書本

【按】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世稱惜抱先生,清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曾官刑部郎中,充《四庫全書》纂修官。選有《古文辭類纂》,著有《惜抱軒全集》。其《國語》研究成果主要見於《國語補注》和《惜抱軒筆記》卷四史部一中。其中《國語補注》共26條,包括《周語》1條,《魯語》6條,《齊語》13條,《晉語》5條,《吴語》1條。大體包括:釋職官、校異文、辨事理、别去取、明地理、明時令、釋習俗、明語義指向、明衍脱等。姚鼐信奉程朱理學,故其考辨中有着宋學尚疑尚簡的特點,相關條目之下只是簡要説明理由,並不進行繁瑣考證。其中某些條目的考辨確實能發前人所未發,對韋注提出補充性意見,有些考辨條目對進一步深入探討《國語》的撰寫原因具有啓發意義,有些考辨條目則似嫌武斷。總體而言,姚鼐的《國語》考辨條目雖然有限,但在清代《國語》研究史上仍具有積極的學術意義,其中某些考辨論説至今仍有啓發意義。

史10502134

國語校文一卷 清汪中撰

靈鶼閣叢書本

重印江都汪氏叢書本

【按】汪中(1744—1794),字容甫,江都人。七歲喪父,後爲書商賣書,得以遍讀群書。乾隆四十二年拔貢生。中年專心經術,和王念孫、劉台拱爲友。有《尚書考異》,《儀禮》校本、《大戴禮記》校本、《春秋述義》、《爾雅》校本、《小學説文求端》等,著有《經義知新記》《大戴禮記正誤》《述學》等。後人輯有《江都汪氏叢書》《汪中集》(王清信、葉純芳點校,“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出版)《新編汪中集》(田漢雲點校,廣陵書社2005年出版)。《新編汪中集》收録汪中的所有著作,包括《經義知新記》《春秋列國官名異同考》《國語校譌》(附《國語校文》)、《大戴禮記正誤》《舊學蓄疑》《廣陵通典》《策略謏聞》《文宗閣雜記》《文宗閣雜記續編》《文宗閣雜記三編》《文集》(共八輯)、《詩集》(共五卷),又收有附録三種。其《國語》研究成果有兩種定名,一名《國語校文》單獨成册,由劉嶽雲校訂刊刻(24)劉嶽雲(1849—1917),字佛青,一字佛卿,號震庵,寶應人,劉元浩之子,與劉寶楠次子劉恭冕爲族兄弟。光緒五年舉人,光緒十二年進士,曾任户部主事、郎中、紹興府知府。著有《格物中法》《食舊德齋雜著》等,曾掌尊經書院(此據張舜徽《清人文集别録》、李曉宇《四川省城尊經書院及其學術嬗變研究》)。;一名《國語校訛》,在《經義知新記》中,《經義知新記》有《清經解》本,後又有《叢書集成初編》本。除了單行的《國語校文》和《國語校訛》外,《經義知新記》中尚有研討《國語》2條。《國語校譌》和《國語校文》條目相同,不同之處在於《國語校文》有題記,有劉嶽雲校語。檢《國語校文·周語上》末行之後題記云:“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寓江寧之内橋,借代州馮按察使景鈔宋本校。毛斧季故物也。”《汪容甫年表》於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復至江寧,八月回里。與劉先生書云:某因馮按察南來正當急難之際,挺身營護,竟克有濟,久宿鍾山書院,得受寒濕。八月中歸而瘧作,醫者誤以爲虚損過投大補大寒之劑遂至絶命者二,及乎病後,則體反加壯也。”(25)《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111册,第54頁。是知汪中校訂《國語》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比陳樹華校訂《國語》要晚。此外,《國語校文》有“嶽雲按”5條,在《校文》相應位置。從汪氏題記可知,其所校爲毛抄本之傳録本,至於用何本録文,則未可知。總之,汪中《校文》共64處,其中純校勘條目35條,其他則屬於研討語義和韋注的條目。

史10502135

國語補校一卷 清劉台拱撰

劉端臨先生遺書本

廣雅書局叢書本

皇清經解續編本

【按】劉台拱(1752—1805),字端臨,江蘇寶應人。早年曾受王懋竑等人影響,鋭意於朱子理學。乾隆三十六年中舉,此後一直以授徒留寓北京。四庫館開,得與其中,與邵晉涵、任大椿、朱筠、王念孫等往還頗多。此後,與王念孫、段玉裁、汪中、阮元等也多相過從,交相策勵,探討學術不已。劉台拱生前著述未曾刊行,去世之後,生平稿件大多散佚,今所存者有《論語駢枝》《儀禮傳注》《經傳小記》《國語補校》《方言補校》《淮南子補校》《漢學拾遺》《荀子補注》等,後人輯爲《劉端臨先生遺書》《劉端臨先生文集》。今人輯有《寶應劉氏集》,收有《劉台拱文集》。李曉明博士學位論文《清代寶應劉氏家學考述》在“寶應劉氏之經學”和“寶應劉氏之校勘學”兩章中闢有專節介紹劉台拱之經學成就與校勘學成就,謂:“劉台拱在校勘《國語》《荀子》《淮南子》《方言》過程中,綜合利用了對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校勘方法,發現了訛、衍、脱、倒、句讀之誤等多種錯訛現象,考其亥豕,删去衍贅,補充奪缺,力圖恢復典籍的原貌。劉氏校勘不局限於版本,以異文作爲主要的考訂對象;對致訛之由進行分析,保證校勘的質量;始終秉持着審慎的態度,不武斷臆測;在校勘的同時,進行注釋,形成了校注一體之體例。劉台拱之校勘對舊有成果進行駁正與完善,這部分舊有成果既有典籍舊注之校,也有清代校勘名家之校,劉氏校勘成就不菲。”(26)李曉明:《清代寶應劉氏家學考述》,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根據阮恩海《劉端臨先生遺書後跋》,道光初年,劉台拱之子劉次源自劉台拱生前所校書中録出《國語補校》一卷(27)劉文興:《劉端臨先生年譜》,《北京大學國學季刊》1932年第2期,第315—396頁。,是其著述定名定卷之始。最早刊入劉次源所編《劉端臨先生遺書》中,後又收入王先謙《清經解續編》卷二百八中。正如李曉明所統計,劉台拱《國語補校》一共45條,涉及到《周語》10條,《魯語》13條,《晉語》11條,《齊語》、《楚語》、《越語》各2條,《吴語》4條。

史10502136

國語明道本考異四卷 清汪遠孫撰

振綺堂遺書本

【按】汪遠孫(1794—1836),字久也,號小米,又號借閒漫士,汪之子。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著有《國語校注本三種》《借閒漫筆》《借閒生詩》《借閒生詞》《詩考補遺》《漢書地理志校本》《經典釋文補續偶存》《清尊集》等著作,並曾校《集韻》等書(28)孫詒讓:《方成珪雪齋傳略》:“成珪研精小學,勤於校讎,官奉所入,悉以購書,儲藏數萬卷,丹黄殆徧。嘗謂古韻書之存者,莫善於《集韻》,因據宋槧本,及近時段玉裁、嚴杰、汪遠孫、陳慶鏞校正曹刻之誤,復以《方言》《説文》《廣雅》《經典釋文》《玉篇》《廣韻》諸書,正宋槧及景祐元修之誤,爲《集韻考正》十卷。” (孫詒讓撰,徐和雍、周立人輯校:《籀廎遺文》,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8頁)提到清代《集韻》校勘的時候,也提到了汪遠孫。,可見其治學範圍較廣。錢塘汪氏世代藏書,汪憲(1721—1771)時取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築振綺堂,藏書累至六萬餘卷。汪憲次子汪璐(1746—1813)編撰有《振綺堂藏書題跋》二卷,汪璐子汪諴(?—1816)編有《振綺堂書目》(29)汪曾唯:《振綺堂書目跋》云:“余家自明季遷杭,代有藏書,高大父魚亭公嗜之尤篤,點注丹黄,插架甚富,朱朗齋茂才文藻爲輯《振綺堂書録》,摭其要旨,載明某某撰述,何時刊本,某某鈔藏,校讀,評跋於後,手編十册。曾大父春圓公又本《書録》手編《藏書題識》五卷,皆珍秘之本也。大父十村公,凡有善本求售者,又不惜重貲,增益架上,年近始衰,病中手編《振綺堂書目》五册,首録高宗純皇帝恩旨並御賜書、御題書、進呈書,後分爲經、史、子、集四部。先考昆弟六人,繼承先志,遇有佳帙,購求又夥。伯父小米公、又村公,叔父子惠公、幼能公,自道光丙申至丁未先後謝世,伯父少洪公、先考蓉垞恐子侄年幼書籍散佚,重繕《振綺堂簡明書目》二册,請長洲陳碩甫師奂檢校一過,注明何人編撰,以便翻閲。”(轉引自劉尚恒、鄭玲《安徽藏書家傳略》,合肥:黄山書社,2013年,第266頁)言振綺堂幾代人始末較詳備,可參。。從内容上看,汪遠孫的《國語》研究主要體現在校勘、訓詁和輯佚三個方面。其《國語校注本三種》中的《國語明道本考異》屬於《國語》校勘著述,《國語發正》屬於《國語》訓詁著述,《國語三君注輯存》屬於《國語》舊注輯佚著述。《總目》收録了汪遠孫的《考異》《輯存》二書,卻漏掉了《國語發正》,恐爲疏失。《國語明道本考異》有《國語校注本三種》本、崇文書局本、永康退補齋本、尊經書院本、《四部備要》本、《國學基本叢書》本等。《考異》全書共3198條,校勘韋解1799處,校勘《國語》正文1399,校勘正文與校勘韋解之比爲0.78∶1,這和《校刊明道本韋氏解國語札記》校勘正文與韋解的比例不同,後者之比爲1.53∶1。《札記》《考異》撰作目的不同,故而對於異文校勘的全面性上也有區别。《札記》條目中的絶大多數條目,《考異》都予以繼承。總體而言,《考異》是清代《國語》校勘史乃至整個《國語》校勘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考辨細密之作,其學術價值有待進一步發掘。

史10502137

國語三君注輯存四卷 清汪遠孫撰

振綺堂遺書本

皇清經解續編本

【按】汪遠孫《國語三君注輯存》是《國語校注本三種》中唯一版本單純之作。汪氏自序云:“三君者,後漢侍中賈君逵、吴侍御史虞君飜、吴尚書僕射唐君固也。韋宏嗣采摭三君,并參己意,成《國語解》二十一卷。漢章帝時鄭大司農衆作章句,其書最爲近古,久亡其篇數。魏中領軍王肅、晉五經博士孔晁亦爲章句訓注,後先於韋而《解》不載。今遠孫不揣譾陋,摉羅舊聞,其三君説有見於《解》中,有不見《解》中者,悉録之,王、孔諸家亦載焉,于以識韋氏作解之去就,而衆説之足資取益也。稱三君者,仍宏嗣之本書也。錢塘汪遠孫譔。”汪遠孫第一次對韋昭《國語解》中出現的三君給出比較明確的範圍,即賈逵、虞翻、唐固三人。認爲韋昭的《國語解》主要參照三者《國語》注的基礎上完成的。並揭明《國語三君注輯存》一書之收録範圍及其目的。王季琛認爲《國語三君注輯存》源文獻多樣廣博、體例科學嚴密、輯録精準得當、考校精準細緻(30)王季琛:《對〈國語三君注輯存〉的文獻學研究》,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所述可從。

史10502139

國語翼解十六卷 清陳瑑撰

清學福齋抄本 北大

抄本 傅斯年圖

史10502140

國語翼解六卷 清陳瑑撰

廣雅書局叢書本

【按】陳瑑字聘侯,號恬生,更號小蓮,自號六九學人,陳詩庭長子。陳瑑爲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精於小學,承叙家學,著有《説文引經考證》《六九齋撰述稿》《説文引經互異説》《説文舉例》《春秋歲星算例》等。今檢《嘉定縣志》卷十九“文學”有陳氏傳記,卷二十四著録其《六九齋撰述稿》三卷、《説文引經考證》八卷,卷二十五著録其《國語翼注》六卷,卷二十七著録其《六九齋詩稿》。《國語翼注》下注云:“陳瑑著。周二卷,魯、齊、晉、吴各一卷。以韋氏爲本,疏通其義,間補其闕,尤詳於訓詁。”(《嘉定縣志》卷二十五,本卷頁5)《清代學人列傳》謂陳瑑“年十七而孤”、“卒年五十九”,則1808年時陳瑑十七歲,前十七年則爲1792年,則陳瑑的生卒年代大體爲1792—1850。陳瑑的著作生前都未刊行,之後次第刊刻。其《國語翼解》初爲十六卷,桂文燦《經學博采録》即云陳瑑“未刊之書尚有《國語翼解》十六卷”,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有《國語翼解》十六卷朱絲蘭抄本一部四册。又劉毓慶、張小敏編著《日本藏先秦兩漢文獻研究漢籍書目》著録有《國語翼解》十六卷,云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中國文學研究室藏藤塚氏望漢盧鈔本,小島文庫、學習館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八年廣雅書局據傳鈔本刊。廣雅書局本則厘爲六卷。嚴一萍輯印《百部叢書集成》,用十六卷本補六卷本之未備。是《國語翼解》有三個版本:原抄本十六卷、廣雅書局本、嚴一萍本。抄本不易見,故嚴一萍本爲傳世最佳之本。新文豐文化出版公司《新編叢書集成》所收用嚴一萍本,《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輯印《續修四庫全書》用廣雅書局本。對《國語翼解》評價較早的爲徐仁甫,其《陳聘侯〈國語翼解〉跋》云:“嘉定陳瑑字聘侯,一字恬生,長於書數之學,故自稱六九學人。有《六九齋撰述稿》《説文引經考證》《春秋歲星算例》《説文舉例》,皆精深閎遠,發前人所未發。又取經傳及近儒惠、戴、錢、段、邵、盧、王、程氏諸家之説,以輔韋昭之所不及,成《國語翼解》六卷。其書多以聲音解釋字義,而不免於穿鑿附會。……余恐學者讀陳氏之書而不知去取,故舉而正之。”(31)徐仁甫:《乾惕居論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7—28頁。徐仁甫的這篇文章撰寫於1949年1月4日,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對陳氏《國語翼解》進行研究的論撰。今檢《國語翼解》六卷本,《周語上》爲一卷,《周語中》《周語下》爲一卷,《魯語》爲一卷,《齊語》至《晉語四》爲一卷,《晉語五》至《楚語》爲一卷,《吴語》《越語》爲一卷,並非如《嘉定縣志》所云各爲一卷。從分卷上即可以看出《周語》考辨所占比例之大。其中,嚴一萍本共605條,其中《周語》158條,《魯語》86條,《齊語》39條,《晉語》178條,《鄭語》19條,《楚語》46條,《吴語》48條,《越語》31條。

史10502141

春秋外傳國語釋文八卷國語補音二卷 清王煦撰

清咸豐八年王鏗觀海堂刻本 上海

【按】王煦(1758—1837),字汾原,號空桐,浙江上虞人。著有《説文五翼》《文選七箋》《小爾雅疏》《春秋外傳國語釋文》《國語補補音》《空桐子詩草》《毛詩古音》《嘉慶續修湘鄉縣志》等,皆傳於世。光緒間《上虞縣志》有傳。清人書目中很少有著録《國語釋文》與《國語補補音》二著者,唯《上虞縣志》著録。此後范希曾《書目答問補正》予以著録。徐復先生(1912—2006)《國語譯注序》曾提到王煦《國語釋文》一書,是學者中較早注意之者。《國語》研究者更少涉及,紹興文理學院俞志慧教授較早注意到王煦二書的學術價值(見俞著《國語韋昭注辨正》,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4頁)。今所見爲觀海樓咸豐戊午(1858)重鐫《國語釋文》共399條。《春秋外傳國語補補音》二卷,版同《國語釋文》。其中《周語》《魯語》《齊語》爲一卷,其他爲一卷,共63條。《國語釋文》實仿《經典釋文》之例,專爲《國語》而作,研討異文、辨明通假、考辨訓詁。《國語補補音》專爲《補音》而作,商討音讀並考辨文字等等。

史10502142

國語補常四卷 清黄模撰

清梅里何氏抄本 傅斯年圖

史10502143

國語補韋四卷 清黄模撰

民國二十四年古鑒齋開封刻本 南京

【按】何氏抄本“補常”之“常”爲“韋”字之誤,10502142和10502143可以合併。黄模,字相圃,號書厓,清代錢塘人,清嘉慶五年歲貢,善書法,懂詩律,著有《壽德堂詩集》八卷、《夏小正分箋》四卷、《異議》二卷及《武林先雅》《竹書詳證》《國語補韋》《蜀書箋略》《三家詩補考》《武林先雅》等。黄模生活時代和黄丕烈(1763—1825)大體同時,亦乾嘉時期人物。其《國語補韋》共四卷,張之洞《書目答問》云未見,范希曾(1899—1930)《書目答問補正》云:“嘉道間刻。”(32)(清)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書目答問補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6頁。中華書局所出《增訂書目答問補正》、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所出批校本《書目答問補正》,於范希曾之説亦無深入説明。但是這個嘉道間刻本目前著録較少,清人書目中,僅見丁任《八千卷樓藏書目》有著録。《國語補韋》除了嘉道間刊本之外,還有梅里何氏抄本,今藏傅斯年圖書館。後來的常見版本爲民國二十四年(1935)汴京邵瑞彭古鑒齋有影刻本和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2月出版的《史籍叢刊》叢書本。

史10502144

春秋外傳國語平議二卷 清俞樾撰

皇清經解續編本

春在堂全書本

【按】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一生著述宏富,所著書已刊成《春在堂全書》(光緒二十五年重訂本),總四百九十卷。《群經平議》爲俞樾考辨群經的札記體著作。《群經平議》全書共三十五卷,所平議的有《周易》《尚書》《周書》《毛詩》《周禮》《儀禮》《大戴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國語》《論語》《孟子》《爾雅》等,共十五種經學著作。雖然《四庫薈要》入《國語》於“别史”、《四庫全書》入《國語》於“雜史”,但是在清代以及晚近學者的心目中,《國語》仍是經學要籍,甚至還有在十三經之外添加包括《國語》在内的幾部要籍擴爲十五經、十八經、二十一經的倡議,如段玉裁、俞樾甚至徐樹錚(1880—1925)等都有此倡議。《群經平議》考辨《國語》的條目在該書第二十八卷和二十九卷,共131條,其中《周語》38條,《魯語》16條,《齊語》5條,《晉語》42條,《鄭語》4條,《楚語》12條,《吴語》9條,《越語》5條。俞樾也頗以形、音、義相通之法解决《國語》疑詁問題,但其成就似在王引之《經義述聞》之下,故後來研究者對其考辨條目商討較多。

史10502145

讀國語劄記 清董熜撰

萬潔齋叢刊本

【按】董熜(1680—1747),初名臣燮,字謂瑄,一字訥夫,號南江。雍正甲寅召舉博學鴻詞,曾經做過松陵書院山長,有經師、人師之目,《兩浙輶軒録補遺》卷四載陳世修序略曰:“謂瑄沉静嗜學,家富藏書,又嘗遊其外王父曹秋岳先生之門,倦圃所藏人間不經見書,謂瑄獨窺之,故學有原本。”著有《南江詩集》四卷、《南江文集》二卷、《南江集》二十四卷,編有《明詩選》、《董氏詩萃》二十卷等。《讀國語札記》一卷,收入《萬潔齋叢刊》。該叢書爲周子美(1896—1998)所輯(33)周默,原名延年,又名周然,字君實,號子美,别署萬潔齋主人,浙江吴興人。,1934年夏季始編,1940年完成抄本,後入上海圖書館。收書七種:清陳景雲《兩漢訂誤》四卷、清嚴可均《平津館金石萃編》二十卷、黄紹箕《鮮庵先生廣藝舟雙楫評論》四卷、清董熜《蛾子時述小記》一卷、清董熜《讀國語札記》一卷、清王翰青《東游草》一卷、清王翰青《野鶴詞》一卷,計清人六種,近人一種,清人中,王翰青、董熜又各有二種。《萬潔齋叢刊》編輯緣起,羅莊(1896—1941)已於序中言之,謂:“吴興劉氏嘉業堂庋書數十萬卷,外子爲任編目之役,枕藉其中者,凡九閲寒暑。暇則選秘册手録之,匯爲《萬潔齋叢書》。”(34)《周子美學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37頁。羅莊《初日樓稿》有記載,亦可參。周子美謂《讀國語札記》“乃董熜讀《國語》心得,共28則,多考證文章”(35)《周子美學述》,同上,第38頁。,所言符合董熜《讀國語札記》實際。今檢董熜《讀國語札記》包括“觀兵”“襄王使賜晉文公命”“以百姓兆民之用”“其叔父實應且憎”“季文子孟獻子皆儉叔孫宣子東門子家皆侈”“晉厲公視遠步高”“思身能信”“成王不敢康”“關石龢均”“紀之以三”“夫六中之色也”“人犧實難己犧何害”“婦贄不過枣栗”“冥勤其官而水死”“嘗禘烝享之所”“季武子取卞榮成子云云”“主有 語肥也”“若外單善而内辱之”“好艾好内”“我對以忠貞”“不穀願聞之”“取妻避其同姓”“賜公南陽陽樊温原州陘絺鉏攢茅之田”“公令醫守之”“爲獘邑宸宇”“微者則是行”“昔我先王世后稷 左右皆免胄而下拜”“幕”“觥飯不及壺餐”,大致按照《國語》卷次編排,後三則類似補遺,也是按照卷次編排的,實際29則,所言及《國語》三十一事,大致包括:正音、評點、釋普通詞義、釋典制、釋稱謂、補充例證、商補韋注、校正文,商補韋注中又包括:對韋解提出質疑、校韋解引文、校韋解、駁韋注、釋韋解所本、對韋注進行補充説明,並引前人之説,如《白虎通》、朱熹、真德秀、穆文熙、邵寶等等以證。

史1050246

國語釋地 清譚澐撰

味義根齋全書本

【按】譚澐,湘潭人。同治十三年(1874)由桃源縣教諭轉任郴州學正。著有《禹貢章句》四卷、《古今冬至表》四卷、《春秋日月表》四卷、《國語釋地》四卷、《孟子辯證》二卷。此外,還參與過《同治陽城縣志》、《光緒湘潭縣志》的編纂。《國語釋地》有郴州學署光緒三年(1877)本、味義根齋光緒六年(1880)本、民國抄本三種版本,以味義根齋本流通最廣。今檢《味義根齋全書》本《國語釋地》,以《周語》、《魯語》爲一卷,《齊語》《晉語》爲一卷,《鄭語》《楚語》《吴語》《越語》爲一卷,其中《周語》66條、《魯語》31條、《齊語》31條、《晉語》95條、《鄭語》22條、《楚語》39條、《吴語》17條、《越語》6條,共307條。先引韋昭解,次及《水經注》等地理著作,或直接釋以今名,言其具體方位等,對研究《國語》地名以及地理具有一定價值。

史1050247

國語箋一卷 清鄭知同撰

清末民初抄本 國圖

【按】鄭知同(1831—1890),字伯更,遵義人,鄭珍之子。道光二十五年入榕城書院,其學收到翁同書賞識,擢爲秀才。光緒初年,入張之洞幕府。光緒十三年,任廣雅書局總纂,曾刊刻鄭珍《汗簡箋正》《親屬記》及其自撰之《説文本經答問》《六書淺説》,刻入《廣雅叢書》。《續遵義府志·人物傳·鄭知同列傳》謂:“知同學,一本許鄭以成家法。其少年所勘定,皆刻徵君集中。自著書有《説文述許》《説文商議》《説文訛字》《説文本經答問》《經義慎思篇》《愈愚録》《隸釋訂文》《楚辭通釋解詁》。徵君以轉注一書,其義晦澀,説者皆昧厥旨,并段昔之説亦然。知同爲《六書淺説》《轉注考》。徵君以文至桐城,紀律森嚴,苟取法只是,亦恐失之窘迫,乃自作文曰《漱芳齋文稿》。詩不專一門户,有《屈廬詩鈔》。其餘叢稿鱗襲,多未成書。”(36)轉引自鄭知同撰,龍先緒箋注:《屈廬詩集箋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第213頁。並未著録《國語箋》一書。該書較早見於孫殿起《販書偶記·古史類》中,云:“國語箋無卷數,遵義鄭知同撰,底藁本。”(37)孫殿起:《販書偶記》,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第119頁。《國語箋》一書,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普本古籍庫,著録號爲45187。書前有題識,云:“刊正處引證極博,間有溯意未然者,籖其上,還以就正。同治乙丑三月廿四日囗囗識。”鄭知同箋記59條,分别爲:財求(以下周語),先世后稷,廪於藉東南鍾而藏之,國子導訓諸侯,王治農於藉耨穫亦於藉,陽失在陰川源必塞,瞽獻曲,鑽笮(以下魯語),外朝,防風氏,三釁(以下齊語),政不旅舊,縷纂以爲奉,隸農(以下晉語),速縣,大志重、重僨易疾,年同以愛,好艾,堅樹在釋義,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賈君,叔振,大政,貌濟、濟蓋,廷槐,上軍、下軍,非退而何,三郤自殺,覆宗,文錯,人殺,其宗器,施邢侯氏,隩愛(以下鄭語),鄔,斟姓,訓典(以下楚語),文詠物,富都那竪,不規東夏,天咫、咫聞則多矣,倚几,妎其讒慝,貝水,誰之故,子之尚勝也,二三之老(以下吴語),炎炎,辟易,遂疑計惡,王偁左畸,赤米,壇列,越三戰敗吴,夫婦三百,帶甲萬人以事君(以下越語), 美女八人,生丈夫、生女子、公與之餼,禮先一飯,不可取、不可迫, 其中“廷槐”有目無篇,另外“速縣”“年同以愛”“其宗器”“倚几”“誰之故”“子之尚勝也”實則59條,辨别韋注、訓詁語義、校勘異文,基本不參《國語》研究著述,訓詁多用《説文》,主張《左傳》《國語》各自爲書,即便内容相同之處,也不必彼此遷就釋義,説多可采。

史1050248

讀國語蠡述 李澄宇撰

未晚樓全集本

【按】李澄宇(1882—1950)(38)今檢《湖南歷代人名詞典》、萬里主編《湖湘文化辭典》,記李澄宇生卒年爲1882—1950,華濟時編《20世紀湖南文學作者中文著譯簡目》記李澄宇生卒年爲1882—1952,岳陽市地方志辦公室編著《岳陽市志·人物志》記爲1881—1955。,原名李寰,别號瀛北,字瀛業,筆名洞庭。今岳陽縣筻口鎮人。曾創辦《岳陽日報》,歷任岳陽、華容、長沙等地中小學教員,後任湖南省政府督辦參戰事務處秘書、總統府江西行營秘書、湖南省政府秘書、湖南民衆參議會參議、湖南省政府設計委員,抗戰期間又任教於大、中學校。根據尋霖、龔篤清編著《湘人著述表》,李澄宇著有《讀史蠡言》二十七種七十七卷、《萬桑園詩存》四卷、《未晚樓全集》三十九卷、《未晚樓文存》六卷、《湖南省志稿雜志叢談稿》、《未晚樓聯後稿》(39)尋霖、龔篤清編著:《湘人著述表》,長沙:嶽麓書社,2010年,第413—414頁。。《讀國語蠡述》二卷,收入其全集中。今所見《讀國語蠡述》,民國二十二年(1933)湘鄂印刷公司印行,楊鈞瘦金體字署篆。全書目録1頁、正文18頁,根據二十一卷依次編排,以“書××”名之。其中《書周語上》7則,《書周語中》10則,《書周語下》5則,《書魯語上》5則,《書魯語下》4則,《書齊語》3則,《書晉語一》1則,《書晉語二》2則,《書晉語三》1則,《書晉語四》12則,《書晉語五》5則,《書晉語六》1則,《書晉語七》3則,《書晉語八》4則,《書晉語九》2則,《書鄭語》2則,《書楚語上》2則,《書楚語下》3則,《書吴語》3則,《書越語上》3則,《書越語下》6則,共86則。行文中有雙行小字注文,共16處,其中14處解釋地名,唯《越語下》二處釋名物。評點之間結合古今,頗有肯綮之論。

史10502149

國語詳注二十一卷 沈鎔撰

民國五年文明書局鉛印本 南京

民國十五年文明書局鉛印本 南京

民國二十四年上海文明書局鉛印本 上海 南京

【按】沈鎔(1886—1949),浙江吴興(今湖州)人,名一作沈熔,字伯經,號天貺生(因生於農曆六月六日天貺節,故自號)。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秀才,入南洋法官養成所習法政。參加南社。擅長詩文,愛好繪畫及篆刻。1912年曾在《民權畫報》發表《外債救國》及《愛國納捐》漫畫。早年任中華書局編輯,曾編字典等。後又任職吴江農民銀行,任教南潯國學講習館(抗戰爆發一度遷上海)。曾與王建民發起“愚社”,編印《愚社唱和》二集。編纂有《書翰文作法》(上海大東書局1923年)、《虚字指南》(東方文學社1935年)等。沈鎔一生主要從事教育和編輯事業,除了《書翰作文法》、《虚字指南》外,還編著或選注有《中華萬字字典》、《音韻指南》、《國語文選》、《近世文選》、《評注唐詩讀本》、《評注宋元明文讀本》、《評注南北朝文讀本》、《評注周秦文讀本》、《評注清文讀本》、《初級古文讀本》、《中學論説新範》、《白話商業尺牘》、《戰國策精華》(下册)、《文史通義》、《國語詳注》等書。《國語詳注》,沈鎔輯注,王懋校訂,上海文明書局民國五年(1916)九月初版,民國九年(1920)三月四版,民國十一年(1922)四月四版,民國十二年(1923)六月四版,民國十七年(1928)七月八版,民國廿四年(1935)五月十版,可見這部書的普及度也很高,幾乎每年重印一次。沈鎔《詳注》實際上是在參照吴曾祺《補正》的基礎上而成。沈鎔《國語詳注》襲用了《補音》每語之首下的解釋文字,分章,每篇按數字編排。正文只在某些文字下面指明正借字、古今字以及異體等文字關係,某些字下面標注讀音或聲調。注文置於每篇之後。書前亦根據張一鯤本、《國語補音》補上宋庠《國語補音叙録》。總體上看:(1) 凡地理名詞,沈鎔皆用最新地理歷史釋之;其他的有最新科學研究之物名,《詳注》亦以最新成果出之;(2) 凡韋注中所釋平常之語如“難”字等等,沈鎔不注;(3) 原注語繁,則以清通之語出之;(4) 時引王引之《經義述聞》、吴曾祺《國語韋解補正》之説爲注;(5) 凡與《左傳》魯國紀年對應之周天子以及各諸侯國君紀年下往往於正文之下注明魯國紀年;(6) “玄”字等少數清諱仍闕筆爲諱,此前文已言之者;(7) 前文已注,後文又有該詞者,則以“見××”出之。要之,沈鎔《國語詳注》在近代《國語》注釋史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史10502150

國語集解二十一卷 徐元誥撰

民國十九年上海中華書局鉛印本 上海 南京

【按】徐元誥(1876—1955),字寒松,號鶴仙,江西吉安人。曾赴日本攻讀法律。歸國後,在南昌創辦江西法政專門學堂,任堂長。歷任江西省司法司司長、上海道尹、河東道尹、大元帥府秘書長、江西省高等法院院長、中央最高法院院長、上海敵僞産業處理局法律總顧問、上海市文史館員。除主編《中華大字典》《中華字典》和倡修《辭海》外,還著有《管子釋疑》《説文》《法學通論》《民主》《國語集解》等書。徐元誥的《國語集解》是第一部《國語》集解類著作,也是目前唯一公開出版的一部《國語》集解類著作。該書由上海中華書局於民國十九年(1930)二月出版發行,整個民國時期也僅僅版行了這一次,但流布較廣。該書紙幅較大,書名由章太炎署撰,全書用聚珍仿宋排印,共分六册,每半葉11行,行20字。2002年,王樹民、沈長云點校本由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王樹民、沈長云點校本出版了修訂本,仿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附有人名索引;2019年,中華書局又推出了《中華國學文庫》簡體横排本,人名索引删去。《國語集解》内容大致包括:(1) 詮釋地名。地名詮釋一直是古代著作的一個方面。賈逵、韋昭、宋庠、董增齡、譚澐、吴曾祺、沈鎔等也都在做,徐元誥在此基礎上仍然做了很多條目;(2) 比較各種説法,判斷是非取捨。徐氏在《發正》《正義》《補正》的基礎上又徵引了其他一些説法,比如戴震、李冶等等,在臚列各種説法之後判斷是非取捨;(3) 比較明道本、公序本《國語》文字異同,斟酌去取。這部分校語主要采自《札記》《考異》,基本不是徐氏的自創,和吴曾祺《補正》的處理方式相同,吴曾祺《補正》中大量的校勘條目實際上就是採自《札記》或《考異》而不出注;(4) 訓詁語義,有時直釋語義,有的則引證他説繼而進行論斷;(5) 闡明文字關係。徐氏《集解》多處明文字假借、古今、異體、同源等關係。雖然採擇未精,結論也多有可商。但是作爲第一部《國語》集解之作,首倡之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