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与做人尊严 *

2020-03-14 16:56王习胜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

王习胜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是继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党和国家对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再强化,是对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和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系列会议讲话精神的再落实。深入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弘扬劳动精神的系列讲话,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是切实而有效地开展这项实践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同时,我们也应该自觉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方位,面向我国社会决胜全面小康的特殊历史时期,充分理解党和国家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要求的深层意涵,剖析弘扬劳动精神与提升人生价值之间的内在关联,在培养教育对象的劳动技能与劳动品格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揭示弘扬劳动精神之于维护人的尊严的特殊意义。

一、劳动的特殊性与人的精神性存在

劳动对于做人的尊严而言,为什么具有密切的关联?恩格斯在其《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的开篇中就指出:“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988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因为劳动创造了人赖以生存的财富,而且在劳动中人实现了对其动物本能的超越,成就了人之为人的精神性跃迁。这种人之为人的精神性跃迁与劳动活动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

(一)劳动是按照劳动主体的意志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劳动”不是自然界的固有物,不能从自然界中自动地分化出来。劳动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人的目的就是劳动的目的。因为人的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人的劳动活动具有其他动物的活动所不可能拥有的特殊性。

首先,人在劳动中能够改造劳动的对象,自主地扩展劳动的范围。劳动是一项相互生成性的活动,劳动不仅是物作用于人,人也作用于物,而“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2]559动物只能面对着“自然”呈现给它们的那种天然状况开展活动,而人在劳动中却能够依据人的意志改造劳动对象,使之按照人的要求而存在。因此,人所面对的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其天然的状态,而是被人改造了的“人化”状态。正是因为人能够改造劳动对象,劳动对象也能够被人所创造,所以,人的劳动对象并不局限于自然界,还包括劳动创造的产物,甚至包括了人的自身,这就大大扩展了劳动所能作用的范围。

其次,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制造、改善和使用劳动工具。某些高等动物也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因此,依据能否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这个“质”的标准,并不能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区分开来。但是,在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量”的标准上,即依据对工具的加工和改进的程度,我们却并不难以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区分开来。因为,人能够在其制造的劳动工具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工、改进和完善,使得其劳动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适合于改造劳动对象。

其三,人在改造劳动对象和改进劳动工具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变着劳动的方式。人的劳动不仅有简单的和复杂的体力劳动方式,还在体力劳动之外形成了专门的脑力劳动方式,随着劳动工具的进步,人的劳动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人通过脑力劳动的创造,不仅加快改造了劳动对象,也建构了越来越丰富的与身外的物质世界相对应的世界,即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承载了人的全部的生存、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追求。

其四,人在劳动中不仅改造了劳动的客体,也在改造了劳动的主体,即人在劳动中改造了人自身。人在劳动中不仅积累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吸取了自己的失败教训,也在劳动中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通过经验和教训的积累而改善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不断产生新的思想,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思想的世代传承使得后世的个体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行,而不必像动物进化那样,现实中的个体仅仅是其前世个体的生命复制,每个个体只是其类存在的纯粹的量的更换,而不是质的跃迁。

不难发现,劳动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并不体现在人在劳动中有什么超常的体力或特殊的本能。相反,在体力和本能方面人并不具有什么优势,所谓论力气人比不上野牛和大象,论奔跑人比不上羚羊和斑马,论攀登人比不上猿猴……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在劳动这种特殊的活动中发展了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人之为人的特殊本质,同时,又通过劳动活动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其作为主体的自由意志,展现了人之为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对此,马克思曾有非常精彩的赞美:“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里把它建成了。”[3]202

有人说劳动是人的目的性和创造性的统一。这种说法并没有精确地揭示问题的实质。动物的活动也有目的性,动物之所以不能脱变为万物之灵,是因为动物不具有人那样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正是凭借其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在劳动中主动探索、积累经验、修正思想,从而能够累进式地向前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道:动物虽然也有自己的历史,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创造出来的,“相反地,人离开狭义的动物越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4]274因此,劳动不仅是人的目的性活动,更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劳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指向的是人所构想的美好世界,这个世界既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这种超越性指向未来,成为人所向往和努力的目标。这种思想的创造和心灵的向往才是构成人本质地区别于动物的生存方式,即人的精神性存在。

(二)人的精神性存在及其尊重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吃、喝、住、穿等是人的生理需求。而在人们“首先”解决了吃、喝、住、穿等生理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就会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精神性活动。相应地,人在参与这些活动和满足这些需要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性存在方式。

人的精神生活世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心理层面。情绪、情结、情感,认知取向和态度倾向等构成了人的心理生活世界。心理生活世界的任何变化和发展都会反映到人的现实生活之中,体现在人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心理健康的人乐观开朗、人际和谐、积极进取,在生理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就对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产生更高的需求,在满足更高的需求中越来越明显的倾向是追求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反之,带有烦躁、无聊、抑郁、自卑心理情绪的人,心态不乐观,生活无兴趣,有的人甚至感到生无可念、厌恶生活,由于“自己都讨厌自己”而否定生命。其二是思想层面。人的思想世界内含文化生活、政治制度、道德信念、终极信仰等丰富内容,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无疑是思想“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因此,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思想观念反映着人对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追求。在这样的观念和追求中,人们构建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建立了多样的真善美的评判标准,树立了多元的道德信念和精神信仰……人在自己建构的思想观念的世界中找到了心理的慰藉和心灵的皈依,活出了不同生命所特有的意义。如此纷繁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人所独有的存在方式,它不仅关乎人能不能生存,也关乎人怎么样生存。人在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中历练了自己的精气神,并依赖其精气神而实现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5]9。

二、劳动精神的生成与做人尊严的确证

劳动活动凝聚了人的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无数具体的勤恳、诚实和创造性的劳动凝结了抽象而普遍的劳动精神。因此,大凡体现着劳动精神所内蕴的活力和生气的劳动,都能确证人之为人的存在。

(一)在具体的和特殊的劳动活动中生成劳动精神

劳动不是人的本能展现,而是人的理性表达。“人通过流汗和劳动而获得满足需要的手段……消费的正是人的努力的成果”[6]209,在流汗的劳动过程中,普遍的和客观的精神便“在抽象化的过程中”[6]210生成,它以劳动的规则形式出现,拥有普遍适用的形式,不仅面向单个的人,也面向所有劳动者。

人类发展史表明,不论何种民族或种群都是在劳动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不同民族、种群乃至在人类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以普遍形式而抽象地存在的劳动精神有其共性,那就是勤恳、诚实和创造。然而,劳动活动又是具体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因此,不同的民族和种群乃至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劳动精神又有不同的体现。

简略地说,“勤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勤劳”的关键在“勤”。“勤”是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坚持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身心状态和行为倾向,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奋进的精神风貌。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万千先民“日出而作”,士农工商“黎明即起”,无不以“勤”著称。“勤”反映了中华民族“劳”的态度、过程和行为,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劳动精神与劳动德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逸恶劳,不仅是劳动态度不端,更是劳动德性不彰,这样的人即便偶发横财,人们也会视之为不务正业而不与为伍。

“创造”体现着西方民族的劳动精神。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古希腊人对世界的探究有其浓厚的“逻各斯”传统,即凭借理性而探究事理,在弄清楚事理的基础上改造自然,也改造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并逐渐形成基于理性而追求意志自由的传统。这种传统在劳动活动中的突出表现是崇尚标新立异,甚至为了标新立异而不惜进行五花八门的冒险。即便是在宗教文化中,这种创造的活力和生气也有鲜明的表现,比如,基督教的上帝创世。

马克思主义为劳动精神注入了集体主义的灵魂,确立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理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识到:“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7]6因此,马克思主义历来主张:“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自由。”[8]571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布尔什维克建立的苏联,率先超越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窠臼,摆脱了劳动精神中的个人主义羁绊,倡导共同目的性的集体主义的劳动。劳动精神中的集体主义“……是一种为社会进行的无报酬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为了履行一定的义务,不是为了享有取得某些产品的权利、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法定定额进行的劳动,而是自愿的劳动,是无定额的劳动,是不指望报酬、不讲报酬条件的劳动,是按照为公共利益劳动的习惯、按照必须为公共利益劳动的自觉要求(这已经成为习惯)来进行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健康的身体的需要。”[9]130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劳动精神宝库增添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精神,作为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动摇过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是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德性准则与内生动力。

劳动精神是具体的劳动事实和普遍的劳动价值的有机统一,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劳动意识、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的劳动精神汲取了不同民族的劳动精神的精髓,升华了劳动的本质,体现为劳动过程中的“勤劳”,劳动品质上的“创造”,劳动取向上的“集体主义”,劳动观念上的“光荣”与“伟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劳动者至上、劳动者平等、劳动者可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0]这就是说,只要是勤恳、诚实、创造的劳动者,因为其劳动,都可以当之无愧地拥有这样的尊严和尊称——至上、平等、可敬、光荣、崇高、伟大与美丽。

(二)以诚实的劳动而自我确证做人的尊严

“尊严”一词有多重含义。西文“尊严”的语义主要是从拉丁文dignitas演化而来,有“适宜的”“相称的”“配得上的”等含义。《现代汉语辞海》将“尊严”的词性指认为名词,意即“崇高庄严的地位、身份、人格等”[11]1590。《现代汉语词典》则以形容词和名词两种词性释义“尊严”,作为形容词的“尊严”具有“尊贵庄严”之意,而作为名词的“尊严”则是指“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12]1824。

不论中西方语言学界如何确认“尊严”的词性及其含义,在俗世社会中,人们所讲的“尊严”往往都有比较的性质。“尊严”的比较主要有三个层面。其一是身份和地位的比较。西方文化史的材料表明,在古罗马时期的尊严是指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中拥有较高的地位。这个意义上的“尊严”与“高贵”或者“尊贵”同义。这种尊严只有占居了高位的人才能拥有,而且,地位等级的高低将决定其尊贵的高低程度。高等级社会地位的人在低等级人的面前有尊严,而在更高等级的人面前则没有尊严。大臣的尊严高于普通官员,皇帝的尊严高于大臣,神灵则拥有更高的尊严。对古罗马人来说,没有社会地位就没有尊严。[13]因此,这种尊严是相对的和特殊的,不是绝对的和普遍的,而且是有可能丧失甚至被剥夺的。其二是道德水平高低的比较。作为相称或匹配的道德属性,是占居某种职位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所具有的属性,拥有这种属性的人也因此而获得尊严。比如,“大侠”因其为国为民而获得尊严,“圣贤”因其品德高尚而获得敬仰。师道之所以有尊严,拥有贵族头衔者或执掌权力者之所以有尊严,则是因其社会的职责、诚实的人格、公正的威望而获得。因此,这种尊严也是相对的和特殊的,一旦这些人做了有失其人格、威望或职责的事,其尊严也将随之逝去。其三是人与动物的高低等级的比较。人因其劳动的特殊属性而成为万物之灵,获得了普遍的人之为人的尊严。这是所有人都可以拥有的,也是不可剥夺的。就是说,“不管是什么人,哪怕是罪犯,堕落到‘禽兽不如’的地步,剥夺他作为人的尊严,把他等同于动物都是不道德的”。[14]就人之为人即人区别于动物而言,这种尊严具有不容情境权衡的绝对性和普遍性。[15]由于人的这份尊严的获得是来自于人的属“人性”,即因为人类因为劳动活动而超越了动物的本能所获得的。就个体的人而言,这种尊严具有“先天”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只要是积极而诚实地从事着劳动,便可以充分地确证其作为人而应该拥有的那份尊严,而且这份尊严是普遍的、绝对的和不能剥夺的。

三、弘扬劳动精神与维护做人尊严

劳动不仅创造了生活财富,还可以确证人之为人的普遍与绝对的尊严。因此,要有力地维持人之为人的这份尊严,而不是仰仗于血统、身份、地位抑或财富带来的特殊与相对的尊严,不至于堕落为动物式的存在,就必须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一)弘扬劳动精神是创造美好生活的“第一前提”

受惠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加之全面决胜小康社会战略的稳步推进,脱贫脱困中的中国,中产阶层群体日益扩大,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人们已不再为吃喝穿住的基本需求而发愁。但是,生活要继续,要越过越美好,创造生活财富的劳动就永远不能停止。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能不令人担忧:有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有些人未富先骄、小富即安,或满足于现状,或好高骛远,追捧享乐之风和奢靡之风;有的人恃“财”傲物,试图以炫耀财富的方式标注其“做人”的价值;有的人大权在手、飞扬跋扈,试图以权势显示其身价,获取他人与社会的尊重,通过这些方式彰显的所谓“尊严”,扭曲了通过诚实的劳动而获得尊严的正当性,造成了人之为人的尊严的异化。

异化的尊严观念盛行,势必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不仅会造成劳动精神的悬浮,勤恳、诚实和创造性劳动的缺失,扭曲劳动者尊严的正当性,还将导致相对贫困群体落下“贱民”心态:“当广大群众的生活降到一定水平——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自然而然得到调整的水平——之下,从而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这种正义、正直和自尊的感情时,就会产生贱民。”[6]244“贱民”因其失去了应有的独立与自尊,而难以认同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念,就会与那些自认为有“尊严”的人产生价值观的对抗,妨碍社会美好生活的整体实现。

美好生活的社会,应该是每个人都有尊严的社会。而每个人都拥有的尊严,决不可能通过巨额的财富、无上的权力、高不可攀的身份地位等得到实现。毕竟,一个社会不能具有无限的巨额财富、无上的权力、高不可攀的身份地位等资源满足全社会人的需要。同时,也不是简单地通过高尚的道德观念或道德品性去实现。毕竟,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也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得到整齐划一的发展。因此,唯一的出路就在于以全社会的诚实的劳动去实现每个人的应有尊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弘扬劳动精神,实现普遍化的劳动无疑是实现平衡和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劳动既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来源,也是建构人类生活与生命存续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任何拒绝劳动、厌恶劳动的行为、态度和价值取向,都将是对全部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前提的放弃和拒绝,没有了这个第一前提,也就不再可能有未来的美好生活。

(二)弘扬劳动精神是维护做人尊严的“第一需要”

如果说,劳动者的自我尊重是尊严中的“自尊”,那么,社会和他人对劳动者的尊重则是尊严中不可能或缺的“他尊”。以劳动为其正当性的“尊严”,只有这样的自尊和他尊的有效结合才能回归其本真。因此,一个具有尊严正当性的社会,应该努力引导社会成员身体力行地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体悟劳动真谛。毕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能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以及我的感觉的程度为限。”[8]191所以,不出力流汗实践的人,是不可能从勤恳、诚实和创造性的劳动中求得真理、悟出道理、明白事理的,也就不可能在劳动中获得认识之真、行为之善、精神之美,更难理解弘扬劳动精神之于维护人的尊严的内在关联。

在引导社会成员普遍参加劳动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人们将生存手段的劳动向生活目的劳动转化。这是因为,“如果只是把劳动作为满足生理需要和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那么,劳动创造世界和创造人的目的始终被遮蔽。把劳动作为手段,人类的劳动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异化劳动,人类所创造的世界成为异化的世界。在‘伪具体的世界’中,世界是物的聚集,人类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但物最终成为控制人的力量。”[16]在物质生活财富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若不想堕落为只是享受现代社会创造的财富的高级动物,不让心为物役,“逐物而不返”(《莊子·天下》),就要继续塑造和改造自己,在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中,发展人的本质,提升人的尊严。那样的尊严才是“构成我的人格的最隐秘的财富和我的自我意识的普遍本质的福利”[6]73,达到“超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17]55的自由人格。这个意义上的做人尊严,是对普遍的劳动精神之“道”的领悟,是对劳动创造人本身的升华,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18]184。

思辨哲学曾有几个终极之问,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回答这种思辨的终极之问虽有多种方式,但就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言,弘扬劳动精神无疑是其恰当的答案之一。劳动促使了猿转变为人,人因为劳动而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和尊严,劳动是人的生存手段,也是人的生活目的,人在劳动中不断提升自己本质,必将焕发着“由于劳动而变得坚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精神之光”[18]129,带着这种大写的“人”的尊严,每个人都将能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